俱舍论记

  故依相续至善顺契经者。经部破讫结归本宗。故依相续理说有为四相。一不违正理。二善顺契经。
  若生在未来至何不俱生者。此下大文第二通外难。此即外问。若生相在未来生所生法。未来一切法皆有生相何不顿生。
  颂曰至非离因缘合者。颂答。
  论曰至非皆顿起者。就长行中初释颂。后决择。此即释颂。虽有生相要藉因缘故非顿起。
  若尔我等至因缘力起者。此下决择经部难也。文显可知。
  岂诸有法至随其所应者。说一切有部释。岂诸有体性法皆汝经部所知。法性幽微甚难知故。微细之法虽现有体。汝等经部而不可知。此即叹法深也。生相若无应无生觉。既有生觉明知有生。第六转声异体相属。如王之臣。若有生体第六转成。若无生相此第六转言不应成。谓色之生等。若言生即是色。如不应说色之色言。既说色之生言。明知离色别有生也。如责无生有斯过失。乃至无灭准之可知。
  若尔为成至空无我性者。此下经部难。先约内法为难。若尔为成空.无我觉。诸法之外应执空.无我性 虽离法外无别空.无我性。而起空.无我觉。何妨离色等无别有生等。而起生等觉。
  为成一二至有等别性者。经部约外法为难。若依佛法。离法体外无别一数等体。汝说一切有部。为成一二数觉。大小量觉。各别觉。合觉。离觉。彼觉。此觉。有性觉。等者等取同异等觉。应如胜论外道。离法之外别执有数性。量性。各别性。合性。离性。彼性。此性。有性。等者等取同异性等。胜论外道有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或有说十句义。并如前说。若诸法体实句义收。若德句中总有二十四德。亦如前说。于二十四种中。此中数是第五。量是第六。各别是第七合是第八。离是第九。彼是第十。此是第十一。有性是六句中有句义。是十句中同句义。同异性等是同异句义等。彼宗离实法外别有德句中数等别体。及离法外别有有句.同异句等别体。故引彼为难 虽起数等觉。离法之外无别数等。何妨虽起生等觉。离色等外无别生等。
  又为成立至言何得成者。上来破生觉。此破第六转。又为成立第六转言。应执别有色之聚性。然离色外无别聚性。又如说言色之自性。离色之外无别自性。此第六转言何得成 准此文难。第六转声义说相属。非要异体相系属也。
  是故生等至此亦应尔者。上来经部破讫归宗自释。是故四相唯假建立无别实物 如是本无今有生相。依五蕴法种类众多。为简所余诸蕴恐滥彼故。说第六转言色之生等。为令他知此生唯色非余受等。言色之生。说余四蕴例此亦然 如世间说旃檀之香简沉香等。石子之体简瓦体等 又解旃檀之香。离旃檀外无别有香。石子之体。离石子外无别有体。此色之生等应知亦尔。
  如是住等随应当知者。如生既尔住等例同。
  若行离生相至何故不生者。说一切有部难。若诸行法离实生相而得生者。三无为法亦离生相何故不生。
  诸行名生至一无生用者。经部解。诸行名生由本无今有。无为体常有何得言生 又如汝宗法尔不说一切法有生。有为有生无为无生。如是应许我非一切法皆可生。有为可生无为不可生 又如汝宗诸有为法同有生相。而许因缘望有为法。或于一类有生功能应令生故。或于一类无生功能不令生故。以诸因缘相望各别。如是应许我一切有为.及无为法。同无生相。而诸因缘望彼二法。于有为有生用。于无为无生用 正理救意。眼等虽从业生。而别有四大生何妨有为虽从因缘生。而别有生相。
  俱舍师破云。经部。生无体可藉因缘生。汝宗生有体应不藉因缘。
  毗婆沙师至应顺修行者。论主为毗婆沙师结归本宗。毗婆沙师说。生等相别有实物。其理亦得成立。余文可知。
  如是已辨至想章字总说者。此下大文第七明名身等 名身等。牒章 所谓下。正释 名.句.文.身。是其本称 如其次第以想.章.字.总说异目释之。
  论曰至文身者。就长行中。一释颂。二问答 此下释颂。即释等字。
  应知此中至香味等想者。此别释名。即以想释名。梵云那(去声)摩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然非义合。声非能诠义。亦非义合。故入阿毗达摩第二云。非即语音亲能诠义。勿说火时便烧于口。要依语故火等名生。由火等名诠火等义。诠者谓能于所显义生他觉慧。非与义合(已上论文) 梵云僧若(日何反)唐言想。是能取像专执之义。或是共立契约之义。言作想者作谓造作。由心所中想取像已建立造作此名。是想所作名为作想。言名是想从因为称 又解谓缘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 又解作之言发。由天人等名发天人等想。故名作想 言名是想从果为名 又解此言想者即是名之别名。以名皆是立能诠之要契。即由此想能有诠表故名为作。即作是想名为作想。
  句者至等章者。此别释句。即以章释句。梵云钵陀唐言迹。如一象身有四足迹。亦如一颂总四句成故。今就义翻之为句。句能诠义究竟。梵云薄迦(吉何反)唐言章。还是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由此义同故以章释句。章即句之异目 问若依外典章.句义别。如何以章释句 解云方俗不同。此间章.句句少章多。印度国法。章.句二种俱是诠义究竟。故得以章释句。
  或能辨了至此章称句者。又约声明解句 业用谓所作业用 德谓诸法道德。随其所应皆有德用 时是助句。谓能辨了业用.德时 相应是钩恋义。谓能辨了业用.德时。于中所有名义钩恋不断 差别谓随何法有此业用.德。与余法不同故名差别如言提婆达多将黑牛来。构取乳与亲教饮。于中运动名业用。黑牛乳冷能疗热病名德。所有名义不绝名相应。此有如是业用.德。与余法不同名差别。若能辨了业用.德时相应.差别。此章称句 又解业是所作业 用是能作用 德是诸法道德 时是三世时 若此法。与此所作业合名相应 不与彼法相应名差别 若此法。与此能作用合名相应。不与彼法相应名差别。若法与此德合名相应。不与彼法相应名差别。若法与此时合名相应。不与彼相应名差别。应知相应.差别通业。四等谓随能辨了业.用.德.时相应.差别。此章称句 又解如一色处极微自相。有是所见业。或举.下业。有能发识用或取果用青.黄等德 过.未等时 与无量共相合名相应 简不相应名差别。或不相应即名差别。谓能辨了色是所见等。此章称句。
  文者谓字至壹伊等字者。此别释文。即以字释文 梵云便膳那唐言文。是能彰显义。近显名.句。远显于义 西国风俗呼扇.盐.酢等亦名便膳那。亦是能显义。扇能显风。盐.酢等能显食中味也。旧译为味译者谬也 梵云恶刹罗唐言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易。亦是能彰显义。能彰名.句远显义也。故今以字用释其文。字即文异称也。即哀.阿等字是不相应行摄。非同此方墨书字也 又字无诠表。有诠表者即是名句。但是名句所依。能显彼二。体无诠表。
  岂不此字亦书分名者。问。岂不此阿哀等字。亦能诠彼纸上墨书分。亦是纸上墨书分名。是即亦有诠表应亦是名。如何言无诠表。
  非为显书分至非书分名者。答。非为显纸上书分制造阿.[褒-保+可]等字。但为显阿.[褒-保+可]等字制造纸上书分。寄喻来况。非为显假像制造真容。但为显真容制造假像。古昔诸贤共相议论。云何当令远处他人。虽不闻我所说语言。而亦得解。故相共造纸上书分。传令远寄以显诸字。字复能显名句二种彼方得解。是故诸字非是书分之名。此显制造书分所以。以此准知。虽不闻声。色亦能显字.名.句三。或有虽不发言以身表语。亦色显名等。
  云何名等身者。问。此下别解身。
  谓想等总说至迦佉伽等者。答。以总说释身。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众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梵云三木讫底唐言总说。是和集义。即合集总说众多名等故。以总说释其身也。言于合集义中说嗢遮界故者。于声明中。依三摩婆曳(唐言合集)义立嗢遮为字界。界是本义。是故字本中。嗢遮宜以合集义释。复以种种字缘。加嗢遮界。转成三木讫底。唐言总说。总说之语既起自嗢遮。嗢遮是合集义。即知总说亦是合集。故以合集义中说嗢遮界。以证总说是合集义。即以总说解身。故知必以多名等合集。为名身等义 问何故婆沙云问名身者是何义。答是二名聚集义。是故一名不名身 解云婆沙据二名聚名身。此论据多名聚名身。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问何故前文举[褒-保+可].阿等。后文举迦.佉等 解云[褒-保+可].阿等是字音。迦.佉等是字体。为显字音.字体皆是字摄。故各举初以摄于后 又解字中有散字。谓[褒-保+可].阿等。有连字谓迦.佉等。字一即是。故约散说。字身约多故说连带。
  岂不此三至心不相应行者。此下问答。此即经部问。岂不名等语声为体。五法之中色法以摄。如何乃言心不相应。名.句.文三应色蕴摄。语为性故。犹如妄语。
  此三非以至即令了义者。说一切有部答。显因不成过。
  云何令了者。经部征。
  谓语发名至乃能令了者。说一切有部释。由名能了。非由彼语。
  非但音声至方称语故者。经部复自解云。我宗亦说。非但一切音声皆称为语。要由此声有所诠表。义可了知方称为语。
  何等音声令义可了者。征。
  谓能说者至别有实名者。经部释。劫初已来诸能说者。于诸义中。已共立声为能诠定量。且如古者诸有智人。于九义中共立一瞿声。为能诠定量。此即引证 九义者。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宝。七眼。八天。九水。此之共许能诠定量何但我立。诸有毗婆沙师。执有实名能显义者。亦定应许如是诸义之名。相共立为能诠定量 又解如是九义瞿名余解如前。
  又解应言如是九义瞿声。而言名者名即声故。若言此颂句中九义由名能显。但由音声显能诠用已辨。何须横计声外别有实名。
  又未了此名至何待别名者。经部复作二门进退征责。若言此名声能生显。应一切声皆能生显。生即如种生芽等。显即如灯照瓶等。若谓生显声有差别。此足显义。何待别名。
  又诸念声至可由语发者。此下经部别破生名。如多念声生一名时。前声至现后声未来。后声若至前声已谢。不可聚集云何生名。亦无一名分分渐生。如何名生可由语发。
  云何待过去诸表至能生无表者。说一切有部救。如受戒时。最后念表。待前表力方生无表。最后念声。生名亦尔。
  若尔最后位至应能了义者。经部难。既最后位声乃生名。是即此名唯居后念。前位未来。但闻最后声应能了义。
  若作是执至不可集故者。经部牒破。若作是执。我不说语能生名。谓语能生文。文复生名。名方显义。此中过难。应同前说语生名失。以诸念文不可聚集云何生名。亦无一名分分渐生。如何此名可由文生。
  语显名过应例如生者。此别破语显名过。不能具述。应例如生。又诸念声不可聚集。亦无一法分分渐显。如何名显可由语发 云何 若尔 及若作是执等。翻前可知。以显替生释即可解。
  又异语文至皆不应理者。上别破名。此别破文。一即显体莫知。二即例同名破。但以文替名为异。余义皆同。准释可解。
  又若有执至而不应许者。叙异执破。又若有执名如四相与义俱生。破云。现在世名。目去.来义不应得有。以不俱故。子等渐大父等立名。即显初生非名俱也。若初名俱如何后立。有为有生容许名俱。无为无生应无有名。执名如生等相而不应许。
  然世尊说至及心次第者。经部会释经文。经言颂依于名.及造颂文士。不言依声者。此于诸义。古昔诸贤。于其声上共立分量。能诠彼义声即是名。名于声上假建立故。名即以声为体。此名安布差别为颂。由如是义说颂依名。非言名有别体。此颂是名安布差别。执颂实有不应正理。如众树成行离树无行。多心次第离心无次第。此颂亦尔。离名之外无别体也。
  或唯应执至便为无用者。经部纵许有文复破名.句。集文即成名.句。更执有余名.句便为无用。
  毗婆沙师至所能了故者。毗婆沙师归本宗。叹法甚深非皆能了 因斯义便略依说一切有部辨名.句.文三。一明三位。二问答分别 言明三位者。正理论云。毗婆沙说。名.句.文三各有三种。名三种者。谓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尔。名有多位。谓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说一字时但可有名。说二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三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四字时方谓多名身。二字生者。说二字时但可有名。说四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六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八字时方谓多名身。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说三字时但可有名。说六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九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十二字时方谓多名身。此为门故。余多字生名身.多名身。如理应说。句亦多位谓处中句。初句。后句。短句。长句。若八字生名处中句。不长不短故谓处中。三十二字生于四句。如是四句成室路迦。经论文章多依此数。若六字以上生名初句。二十六字以下生名后句。若减六字生名短句。过二十六字生名长句。且依处中句辨三种。说八字时但可有句。说十六字时即谓句身。或作是说。说二十四字时即谓多句身。或作是说。说三十二字时方谓多句身。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说一字时但可有文。说二字时即谓文身。或作是说。说三字时即谓多文身。或作是说。说四字时方谓多文身。由此理故应作是说。说一字时有名。无名身。无多名身。无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无文身。无多文身。说二字时有名。有名身。无多名身。无句等三。有文。有文身。无多文身。说四字时有名等三。无句等三。有文等三。说八字时有名等三。有句。无句身。无多句身。有文等三。说十六字时有名等三。有句。有句身。无多句身。有文等三。说三十二字时。名.句.文三各具三种。由此为门余如理说。婆沙十四云。然六字者为初句。二十六字者名为后句。此与正理亦不相违。言六字为初句者。举初显后。言二十六字为后句者。举后显前 二问答分别者 问如多名身中.一云说三字时名多名身。一云说四字时名多名身。其义云何 解云三字生名名多名身者。第一.第二字为一身。第一.第三字复为一身。第二.第三字复为一身。依声明法言三已去方说为多。若四字生名名多名身者邻次相合。即为三身名多名身 又解但约名多故名多名身。不约多身 又解身上加身名多名身 问语.字.名.句相成云何 解云如来。一心起一语。一语说一字。心用猛利.其言轻疾。各一刹那。声闻。一心起一语。一语不能说一字。异生。多心起一语。发一声时必有多念。语声相续一相续声唯说一字。应知或有一语说一字。或有多语说一字。或有一字生一名。或有多字生一名。或有一名成一句。或有多名成一句 问此名有一字生。有多字生。虽有依多字名体唯一。何故论云名之至小极于一字。多字亦应成极小名 解云极于一字者。此据依一字名说一字时名为极小。若说二字已上。虽有多字生一名者。若望一字名。即有名身.多名身。非极小故 又解名依极小故。名极于一字。从依名小。多所依者名多。又解名.义二门。名.句.文三皆名所摄。于中名.句或依多。文之一种更无多位。于中取一谓之极小。若不尔者。应言一名。而言一字即一文也 问依字依名别有句体。依句成颂。何故无别颂体 解云字显名.句。名诠诸法自相。句诠诸法差别离此无别所诠。故无别颂体 又空法师云。众字成名.句。言势相及相续不断。故别有名.句。四句成颂。言势不相及中为隔绝。所以更无别颂体 问如出一言有其名起。于一时中。对异方俗随异方域。各诠别事。为有一名为多名起 解云但有一名。名虽体一由各共许能诠定量。故随方俗各诠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