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此法有法。如因明中广释 因兹义便略明对法开合不同者。就中有二。一正明开合。二略释名。就正明开合中。复有二种。一明随数增。二明渐加增。就随数增中复有四种。谓一种一.二种二.三种三.四种四 言一种一者。所谓对法以一切法为体诸论不说虚空.非择灭者。以此二种非谛摄故。非果摄故。非与无漏慧为境故 言二种二者。第一二云。一胜义对法。谓无漏五蕴。二世俗对法。谓有漏五蕴。此二俱是能对法故名为对法。如此论说 第二二者。一境对法。境谓四谛境。二果对法。果谓涅槃。此二俱是所对法。名为对法。亦如此论 言三种三者。第一三云。一自性对法。谓无漏慧。二随行对法。谓慧相应俱有诸法。三资粮对法。谓有漏四慧及慧随行。诸论为体。如此论说 第二三云。一胜义对法。二世俗对法。三所对对法。皆如前说。
第三三云。一境对法.二果对法.三能对对法。亦如前说 言四种四者 第一四云。一教对法。教谓论教。故此论云。论谓传生无漏慧教。以声为体。如下别明 二理对法。理谓谛理。如此论说。又婆沙云。此中何者是甚深阿毗达磨。谓空无我及如实觉 又解。诸法甚深道理皆名为理。故婆沙云。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灭定退。及如实觉等。如彼广说 三行对法。行谓无漏慧及有漏慧并慧随行。如此论说 四果对法。果谓涅槃。如此论说。又婆沙云。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依皆永舍离。爱尽离染。寂灭涅槃 又解。果有二种。若证得名为果涅槃名为果。若从因生故名为果亦通余有为 应知四种先后次第者。教能显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且约一相以明次第。若据依教起行。行证理果亦无妨矣 第二四云。一教对法。二行对法。三境对法。四果对法。初二后一如次前说。第三境者若理若事。但是所缘皆名为境 第三四云。一世俗对法。二胜义对法。三境界对法。四果对法。如前两种对法中说 第四四云。正理意说。一自性对法。谓无漏慧。二随行对法。谓慧相应俱有诸法。婆沙云。随转名异体同。三方便对法。谓有漏四慧等。婆沙云资粮。名异体同。四资粮对法。谓教为体。婆沙云具。名异体同。若依俱舍。四慧及论总名资粮。开合为异。此即第一明随数增 言渐加增者。或立一种所谓自性。或立二种又加随行。或立三种又加方便。或立四种又加资粮。或立五种又加境界。或立六种又加于果 自古诸师但立前五不立果者。未委所由。若言果是灭谛所摄。五中境界收。不别立者。自性随行道谛摄。方便资粮苦集收。亦应不别立。良由境名对法约心境以论。果名对法据因果以辨。由斯道理故别立果 又解。或立一种。所谓自性。或立二种又加随行。或立三种又加修慧。或立四种加修惠随行。或立五种又加思慧。或立六种加思随行。或立七种又加闻慧。或立八种加闻随行。或立九种又加生得。或立十种加生随行。或立十一又加论教。或立十二又加谛境。或立十三加非谛境。或立十四加涅槃果。或立十五加非涅槃果 二略释名者。前明对法虽有多种。且依四种对法之中。初四对法教.理.行.果以释其名 西方释名。多依六释。言六释者。一依主释。谓此依彼。或云依士。名异义同 二有财释。如人有财。亦名多财如有多财。名异义同 三持业释。谓一法体双持两业。业谓业用。或云同依。两用同依一体。名异义同 四相违释。谓二法体彼此各别据。互不相属 五邻近释。体非是彼近彼得名。
六带数释。谓法带数。如言五蕴 四对法中。若将教望理依释。六中有其三释。若言法之对故名为对法依主释。即理名法教名为对。若即对名法持业释。即此论教是对亦法。若用法为对有财释。即所显理名为对法。此教用彼理法为对故名对法 若将理望行。以行望果。各有三释。准前应知。此即顺释 若将果望行亦有三释。若言法之对故依主释。果是所对故名为对。行名为法。若即对名法持业释。即所证果是对亦法。若用法为对有财释。即能证行名为对法。此所证果用彼行法为对法故 若将行望理。以理望教。各有三释。准前应知。此即逆解 若将教望行。行证理果顺逆三释。及释余对法皆准前思。
已释对法至名对法藏者。此下第二释藏名。结前问起。
颂曰至俱舍名者。颂答。摄彼胜义故。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
论曰至此得藏名者。释摄彼胜义故。苞含名藏。由彼根本对法论中所有胜义。入此论摄。此论得藏名。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也 又解。藏谓坚实。此论是彼根本对法之坚实义。故正理云。藏谓坚实。犹如树藏 解云。树藏谓树心。树之坚实莫过树心。即以树之坚实名为树藏。此藏属树。树家之藏名为树藏。况法可知。
或此依彼至故亦名藏者。释依彼故。所依名藏。或此论依彼对法。从彼对法论中引生。是彼对法所藏。而名藏者。以对法为藏名对法藏。有财释也。故正理论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 解云刀藏谓刀鞘。是刀所依。以刀从彼藏中出故。此刀以鞘为藏。故名刀藏。况法可知 释藏名中。理亦应有持业释。论主不欲自取。推功归本。
是故此论名对法藏者。结释下句。
何因说彼至恭敬解释者。此下第三明说意.说人。双举两问征起颂文。
颂曰至说对法者。前三句。及因此说对法。明说意。答初问 传佛说对法。明说人答后问 说对法言。通于两段 世间。谓有情世间 有海。谓三有海 余文可知。
论曰至说彼对法者。总释颂文。
欲令世间至如理简择者。别明说意 欲令世间诸有情类得择法故。所以说此对法 伏难云。说余二藏足能利物。何须别说此对法耶 今通言。若离对法。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理简择。经正诠定。律正诠戒。定.戒二种。于断惑中但助非正。
然佛世尊至邬柁南颂。别明说人。亦通伏难。伏难意云。若是佛说。何故乃言迦多衍尼子等造。通意可知 迦多衍尼子。是造发智论师 等。谓等取舍利子等造六足论师 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所以名剪剃种者。依婆罗门法七岁已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受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妇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昔劫初时。有婆罗门。生二子已入山修道。二子觐问见父鬓发蓬乱遂为剃除。形容端正。诸仙见已皆欲剃除。弟性慈愍来即为剃。兄心傲慢非我父者我不能剃。诸仙嗔怒咒愿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富贵。咒愿兄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贫穷剪剃自活。故今印度见有二类。其弟种族名剪剃种。从本为名。极大富贵而不作剪剃事。其兄种族名非父种。极大贫穷剪剃自活。仙人咒力使之然也。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 法救。梵名达磨多罗。佛涅槃后。三百年出世 等者。等取空.无我等 邬陀南。此云自说。即十二部经中第五自说经也。无人问佛佛自说故。大德法救。佛说无常颂者集为无常品。佛说空.无我颂者立空.无我品。乃至说梵志颂立梵志品。印度现有梵本流行。
若言邬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说故。或言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
毗婆沙师传说如此者。毗名为广。或名为胜。或名为异。婆沙名说。谓彼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 世亲论主。健驮罗国人也。本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因即受持彼部三藏。后学经部情谓为真。于本所学时怀取舍。然更欲往迦湿弥罗国研核有部考定是非。恐彼诸师情怀忌惮。遂改本名潜往寻究。时经四载。数以经部异义难破说一切有部宗。时有阿罗汉名塞建地罗。唐言悟入。即众贤师主。怪其神异遂入定观知是世亲。乃私告曰。可急归本国。长老此来。数以自义难破他宗。众中必有未离欲者知是世亲。恐当相害。因此遂归本国。至而未久。造俱舍论六百行颂。遣门人寄往迦湿弥罗。时彼国王及诸僧众。闻皆欣悦。严饰幢幡华香伎乐。出境来迎标颂香象。前后引从至国。寻读。咸谓弘我宗义无不欢庆。时彼悟入。告众人曰。此非专弘汝义。何事须欢。颂有传说之言。似相调耳。如其不信请释即知。于是。国王及诸僧众。发使往请。并奉珠珍。论主受请为释本文。凡八千颂。还遣寄往。果如悟入所言也 论主意朋经部。于本处学心生疑惑。所以。于此俱舍论颂文。往往置斯传说之语。显非亲闻也。
何法名为至说对法耶者。此下大文第二明正宗。前解正宗。虽有三说。今依初说 就正宗中。一明前八品。二明后一品。就前八品中。一总标章。二别解释。此下总标 问何法名为彼无漏慧所以间择法。因此传佛说能简择对法耶。举能简择问所简择。虚空非择灭。虽非是彼无漏慧缘。答文义便兼明彼二 又解。彼者。有漏。无漏慧。以颂答中亦说虚空.非择灭故。
颂曰至别得非择灭者。此即颂答。此三行颂。标前八品名总标纲要分初一句。总明有漏.无漏法。标界.根二品。次三句。别明有漏法。标世.业.随眠三。后两行颂。别明无漏法。标贤圣.智.定三品。前之序分及此总标。以文少故。寄在界品中明 又解。此颂但标界.根二品。以此三颂通明有漏.无漏法故。又解。此颂唯标界品。于界品中初标显故。
论曰至谓有漏无漏者。此释初句。
有漏法云何者。此下别明有漏。此即问也。
谓除道谛余有为法者答。四谛之中苦.集.道谛。是有为法。于中除道谛。余苦.集有为法名有漏。
所以者何。征。
诸漏于中至自当显说者。释也 漏谓漏泄。即诸烦恼。诸漏。于彼苦.集二谛相应法中。所缘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相望力齐。故名为等 又解。诸漏。于彼相应法中。所缘境中等皆随顺增长义均名等。
缘灭道下。显非有漏。指同下解 佛涅槃后五百年中土火罗缚蠋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中。随生解有漏。至六百年。达磨多罗(此云法救) 以生义有过。如灭.道谛诸漏虽生。而非有漏。改为随增。即无有过。故今论主亦同彼释 又解。缘灭道下。通伏难。伏难意云。苦.集生诸漏即名为有漏。灭.道亦生漏。应亦名有漏。通斯伏难故有此文 又解。此文牒破法胜论师。
已辨有漏无漏云何者。此下别明无漏结问。
谓道圣谛及三无为者。总答。
何等为三者。问数。
虚空二灭者何者。问数。
择非择灭者。答。
此虚空等至名无漏法者。结无漏法。
所以者何者。征。
诸漏于中不随增故者。答。诸漏。于彼无漏法中不随增故。谓无漏法。性违于漏。必非相应可为漏境。然性相违互不随增。不可对漏说名有漏。若灭道谛。缘不随增。若于虚空非择灭。非缘非随增。
于略所说至色于中行者。此中亦应明道圣谛。后文广解故今不释 无为体性。若随事别体乃众多。今总标三。故言略说 虚空但以无碍为性。容受一切诸有为法故。正理论云。虚空容受色等有为(已上论文)虽言容受而不可说虚空体性在此在彼。无方所故。如眼识等 问若不碍故说名虚空。空界色性。亦不碍他。应名虚空。解云。空界色。性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余色障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 若尔。无表非能.所碍应名虚空。解云。以从碍生故亦非例 若尔心.心所法。二无为等。非能.所碍。又非碍生。应名虚空。解云。据此义边亦同虚空。从别立名。虚空但以无碍为性。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由此虚空无障碍故。能所造色。于中行动。以实住等亦据虚空。据显说行 或行谓生。色于中生 又解。虚空既无方所。不可得言色于中行。而言行者。于空界色中行。空界复由虚空得有。此中解虚空。而言空界色者以粗显细 问虚空体亦不碍无色。何故但言色于中行。解云。虚空。理亦不碍无色。以色相显故偏说之 问无色之法。亦无碍性。如何虚空言不碍无色。解云。无色有为。能起作用。虚空不障名为无碍。
择灭即以至名为择灭者。出择灭体。择灭即以离系为性 云何离系。诸有漏法。远离相应.所缘二缚。而能证得解脱涅槃。然彼灭体。离系所显故名择灭 问若离系缚证得择灭 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犹为集下遍行惑系。如何证灭 修道九品。随断一品乃至前八品。犹后品系。如何证灭。解云。虽断能缚。所缚解脱。证得择灭。然能缚惑有强有弱 一相应缚。谓诸烦恼缚彼同时心.心所法。令于所缘不得自在 二所缘缚。谓惑缘境有毒势力。缚此所缘令不自在。就缘缚中复有其四。一同部同品。二同部异品。三异部同品。四异部异品。并前相应总有五缚。就五缚中断强证灭。断弱非证 言强弱者。一相应缚其力最强。二同部同品缚其力次强。三同部异品缚其力次强。四异部同品缚其力稍弱。五异部异品缚其力最弱 于五缚中。前三是强。后二是弱。若断前三随其所应证得择灭。后之二种能缚力微。非由断彼而证得择灭 如见苦所断法总有二种。相应法为一类。得.四相为一类。相应法具五缚。得与四相除相应缚有余四缚 若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同部异品缚故。证得择灭以断强故。得与四相。由断同部同品。同部异品缚故。证得择灭。以断强故 此相应法。得及四相。尔时虽为集下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缚。以微劣故而证得择灭。又设尔时虽断后四部。见苦所断异部同品异品缚。而不能证后四部无为。未断强故 见所断惑九品一品总断。约所断惑有九品故。所以得说同品异品 如见苦所断。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各有二类。准释可知 修道所断总有三类。染相应法为一类。染相应法上得四相为一类。余有漏法为一类。即是染污色。并此色上得及四相。及不染五蕴 初类具五缚。后二类各有四缚。除相应缚非惑相应故 若断初品染相应法。由断相应缚。同部同品缚。证得无为以断强故。尔时虽为同部异品余八品缚。以劣弱故亦证无为。不同见道。见道九品一品断故。所以同部同品异品俱可说强。修道九品别断。所以同部异品说名为弱 或可。见道同部异品亦名为弱。如诸异生五部杂断。随断前品。犹为未断见惑之所系缚。以劣弱故亦证择灭以此而言。故知是弱。若异部同品异品遍行惑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无为。以缚劣故 初品染得四相。断初品时。由断同部同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同部异品。异部同品异品皆准前释。如断初品断余八品准释可知 诸余有漏法亦有九品。拟仪相当故。说同品异品。断余有漏法时由断同部同品异品缚。以断强故证得无为。异部同品异品先已断故。设不断彼亦证择灭。以缚劣故又此余有漏法是缘缚断。要断能缘九品惑尽。所缘之法方名为断 问得与四相亦是缘缚。何故随断何品烦恼。彼得四相同证择灭。九品烦恼亦能发得九品色业。何故所发色业。不随彼惑同断证灭。解曰。得与四相虽是缘缚。四相望惑为俱有因。以是亲故。同断同证。得虽非俱有因望惑亦亲。以有此品惑必有得故。无有有惑而无得时所发色业。有无不定。虽有色业时亦有能发惑。自有此品惑而无彼色业。如已舍者。以望惑疏。要断九品方证得灭 问如断善.舍戒。随彼善心发得此戒。彼心若断此戒便舍。惑发色业。随断彼惑时。何故色业非与惑同断。解云。断.舍义别。不可为例。自有断而非舍。如断有漏善等。自有舍而非断。如舍别解脱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