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论曰至如后当辨者。指同下释 如是已说至染污心俱者。此下第五明少烦恼地法。一释名。二辨体。此即释名。两重依主亦准前释。
彼法是何至小烦恼地法者。此下辨体。有古德亦以五义废立少烦恼地法。一不通六识。二不通五断。三不通三性。四不通三界。五别头起。亦费言论不能具述。若具五义立少烦恼。余心所法不具五义是故不立。今依此论。一义废立少烦恼地法十。谓唯修所断。意痴相应。慢.疑二种虽唯意痴非唯修断。恶作虽唯修断非唯意痴。余心所法非唯修所断。亦非唯意痴故。皆不名小烦恼地法。
论曰至当广分别者。就长行中。一释小指下。二总结显余。此即释小指同下解。忿等十法名如是类若依正理第十一释颂类云。类言为摄不忍.不乐.愤发等义(淮彼论于小惑中更说有不忍等)又法蕴足论第九杂事品中。更说有众多小烦恼名。可有五六行。不能具述 问诸论具说何故此论不言 解云诸论既别各立异名。论其体性。皆是此论忿等十摄。且如正理不忍.不乐。于嫉中摄。愤发忿中以收。法蕴足论众多异名。随其所应皆此十摄 又解随烦恼名众多差别。或多或少。头数何定。或说十种且据显相以论。或更说多随事别说。余论既说众多不可限其头数。
如是已说至寻伺等法者。此即总结显余不定。不入五地名为不定。不定所依名不定地。不定地家法名不定地法 等者等取贪.嗔.慢.疑。此不定地法。因解五地文便兼明 若依婆沙。于不定中更说有怖。故婆沙四十五云。睡眠.恶作.怖.及寻.伺心。又婆沙七十五云评曰应作是说。此所起中应别说怖。所以者何。有别心所与心相应是怖自性。此即摄在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心所法内。非诸烦恼(彼论复说怖唯欲界。上界言怖于厌说怖)又婆沙七十五云。问若尔厌.怖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彼名厌。此名怖。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怖唯欲界。厌通三界。复作是说怖在烦恼品。厌在善品。复作是说怖通染污.无覆无记。厌唯是善。大德说曰。于衰事深心疑虑欲得远离。说名为怖。已得远离深心憎恶。说名为厌。如是名为怖.厌差别(虽有四说然无评家)问准上婆沙文别说有怖。何故此论不说 解云此论据显故于不定但说八种。不说怖也。或可。等中亦摄。或可。论意各别 问诸心所法相对翻名。何故于中有翻.不翻 解云详诸经.论。心所多少难为一准。多少不定。若总搜括相对废立便成杂乱。只依此论显相废立。总有四十六种。谓大地法十至不定有八。于四十六中。如大地法十.寻.伺.睡眠.恶作以通三性。或通二性故。此十四不别翻名。余三十二中总有二类。一净品有十。谓信等。二染品有二十二。谓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及贪.嗔.慢.疑。若于染中通五断遍六识者。即正翻入净中。若不遍五断不遍六识者。但可傍翻非正翻也。言通五断遍六识正翻者。总有十法。谓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及与贪.嗔。大烦恼地法六中翻痴为无痴。无痴即是大地法慧故。于善地中不立无痴。翻放逸为不放逸。翻懈怠为精进。翻不信为信。翻惛沈为轻安。翻掉举为舍。不善地法二中翻无惭为惭。翻无愧为愧。翻贪为无贪。翻嗔为无嗔。于少惑中。害虽不通五断非遍六识。而别翻者以过重故。恼乱菩萨障趣菩提。菩萨将证无上菩提。仍起欲.恚.害觉。由斯过重所以别翻。余少惑九及与慢.疑。二义不具。但可傍翻非正翻也。谓余少惑九.及疑。非通五断非遍六识。慢虽通五断。而不通六识故不翻也。此十一种但可傍翻者。就中有二。一约等流门翻。二约行相相似门翻。言约等流翻者。谓是本惑等流果故。念.恨.嫉是嗔等流。翻入无嗔。恼是见取等流。翻见取为正见。正见即是大地法中慧数。所以善中不别立也。覆或是贪等流翻入无贪。或是痴等流。翻入无痴。无痴是慧故善中不别立也。悭.诳.憍是贪等流。翻入无贪。谄是诸见等流。翻五见为正见。正见还是慧数故善中不立。约等流门但翻得九。慢.疑本惑非是等流。故此二种不别翻也。害虽是嗔等流。过重别翻也。已如前释。言约行相相似翻者。如忿.恨.嫉.恼。总与嗔行相相似。翻入无嗔。覆若贪等流与贪行相相似。翻入无贪。若是痴等流与痴行相相似。翻入无痴。即慧摄也。悭.诳二种与贪行相相似。翻入无贪。谄谓谄曲翻曲即为正直。正直是舍。故品类足第二云。身正直心正直。憍之与慢。憍自傲逸。慢凌蔑他。不敬师长。若不憍慢心便恭敬。敬即是惭翻入惭中。疑谓犹豫不决行相。若能正决即是其慧。翻入慧中。害虽似嗔过重别翻已如前释。
此中应说至决定俱生者。此下大文第二明定俱生 就中。一约欲界俱生。二约上界俱生。此下约欲界俱生。颂前问起。
颂曰至若有皆增一者。就颂答中。初一句总标显有寻.伺。次三句明善品俱生。次四句明不善俱生。次两句明无记俱生。后两句显遍增眠。
论曰至及无覆无记者。此总标显心品有五 问准前颂文。不善三见与不共无明合说。何故长行余烦恼收 解云于颂文中不善三见数同不共。所以合结。长行五品别分。故彼三见余烦恼摄。
然欲界心至至二十三者。此释初颂。善心俱生其数可知。于心所中。随从.自力相对差别成四句者。随从谓随他起。自力谓别作头生 第一句随从非自力。有二十九法。谓大地法十中除慧余九法。大善地法十。大烦恼法六中除无明余五法。大不善地二。及寻.伺.睡眠 问若睡眠是随从非自力者。何故婆沙五十简缠非结中有复次云。睡眠.恶作虽亦独立。而不离二 准彼论文睡眠是独立。如何乃言非自力耶 解云婆沙据睡眠不与贪等.忿等相应。与善.无覆无记心相应名独立。如无明不与贪等忿等相应。名不共无明。今立四句中睡眠非自力起者。据无别自力起相。如寻.伺等故初句摄 又解婆沙此师意说。一切睡眠皆名独立。此贪等皆名随从。以于睡位起故。若作斯解第二句摄 又解睡通二种。若与贪等相应名随从。若与善.无覆无记心相应名自力。婆沙但言虽亦独立。不言不通随从若作斯解即第三句摄 又解是余师义不必须通 第二句自力非随从。有十五法。谓小烦恼地十。及恶作.贪.嗔.慢.疑 第三句随从亦自力。有二法。谓慧.无明。慧若是五见名自力。余三性相应名随从。无明若不与贪等.忿等.恶作相应名自力。若与贪等九惑及忿等十惑。并恶作相应名随从 第四句谓除前说。
恶作者何者。问。
恶所作体至说为不净者。答。恶所作之体名恶作。恶作是所缘境。体即正是追悔 又解体之言事。恶所作事名为恶作。此即正解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心追悔性说名恶作。此即从所缘立名。如缘空解脱门体正是定。说名空者从所缘立名。亦如不净观以无贪为体。说为不净从所缘立名 又见世间至说为恶作者。第二解悔名恶作从所依立名。恶作即是追悔所依。谓恶作言显能依悔。如村邑等皆来集会。此举所依意显能依人也 又于果体至名宿作业者。第三解。恶作是因。追悔是果。因恶作事而有追悔故。恶作是因。追悔是果。今言追悔名恶作者。于其果体假立因名。如说此六触处果。应知名宿作业因。此亦于果立因名也。六触所依处即是眼等六根 若缘未作事云何名恶作者。难。缘已作事可名恶作。缘未作事云何名恶作 于未作事至是我恶作者。释。于未作事业亦立作名。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受戒等事业是我恶作。此即缘未作事亦名恶作。亦得从境为名 何等恶作说名为善者。问 谓于善恶至二处而起者。答。谓于善不作于恶作。心追悔性名善恶作。若与此善恶作相违名不善恶作。谓于善作于恶不作。心追悔性。此善.不善二种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故婆沙三十七云此中恶作总有四句。一有恶作是善。于不善处起。二有恶作是不善。于善处起。三有恶作是善。于善处起。四有恶作是不善。于不善处起。
若于不善至谓寻与伺者。此即第二明不共无明。可知。
何等名为不共心品者。问。
谓此心品至贪烦恼等者。答。谓此心品唯有无明。无有所余贪等本惑。忿等小惑。及恶作等。故名不共自力起故。若作斯解。不共无明唯见所断。若贪等.忿等恶作相应无明。皆是相应不名不共。他力起故。若依正理论意解不共无明。不与贪等本惑相应名不共。即是独头无明。及忿等.恶作相应无明。皆名不共。若作斯解不共无明通见.修断。故正理第十一云。是故恶作是不善者唯无明俱。容在不共。忿等亦尔。若依正理解不共。不共无明容有二十一法俱生。又婆沙三十八解不共无明具有两解。一解意不与贪等忿等相应。自力而起名不共。唯见所断以修所断忿等相应。非自力起故。不名不共。第二师解意不与贪等本惑相应皆名不共。应知即是忿等相应.及独头起。若作斯解通见.修断。此论同婆沙前师。正理同婆沙后说。各据一义释不共名并无违害 应知诸论说不共无明。若说唯见所断据前师说若言通见.修所断者据后师说。
于不善见至或戒禁取者。此下第三明五品中余烦恼等相应。即明不善三见。二十俱生。
于四不善至加忿等随一者。此明四惑.忿等。二十一俱生。
不善恶作至第二十一者。此明不善恶作。二十一俱生。不善恶作自力起故。所以不与贪等.忿等相应。唯与无明相应。
略说不善至有二十一者。将明无记略结不善四节烦恼。不善恶作十缠摄故。随烦恼摄。
若于无记至应知如前释者。此即第四于五品中。明有覆无记心所俱生。能有覆障。或有痴覆故名有覆。以过轻故无胜用记不能感果故名无记。
于余无记至并不定寻伺者。此即第五明无覆无记心所俱生。无能障覆或无痴覆故名无覆。无胜用记不能感果故名无记。又正理云。工巧处等诸无记心。似有勇悍。然非称理而起加行。故无有勤。又非染污故无懈怠。无信.不信类此应知 问何故恶作不通无记 答正理第十一云。然此恶作通善.不善。不通无记。随忧行故。离欲贪者不成就故。非无记法有如是事。然有追变我顷何为不消而食。我顷何为不画此壁。如是等类彼心乃至未触忧根。但是省察未起恶作。若触忧根便起恶作。尔时恶作理同忧根。故说恶作有如是相。谓令心戚恶作心品。若离忧根谁令心戚(解云省察是慧)。
外方诸师至心所俱起者。前十二是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今外国诸师说有十三。即是印度国诸师也。故正理论云。有执恶作亦通无记。忧如喜根非唯有记。此相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此非正义)。
应知睡眠至如例应知者。释下两句。应知睡眠与前所说五种心品。皆不相违。有皆增一。睡眠通三性者。据有梦说。若无梦时唯是无记。
已说欲界至上兼除伺等者。此下第二约上界明。结问颂答。
论曰至如欲界说者。释上两句定所滋润无嗔等惑不善法。故无不善。无忧根故无恶作。无假食故无睡眠。余如欲界。
中间静虑至如前具有者。释不两句。上地渐细渐离灾患故。中定除寻。上兼除伺。二定已上无众相依王臣等别亦无谄.诳。余皆如前具有。
经说谄诳至令还问佛者。引经证成。经说。谄诳始从欲界至初定梵天。由有王.臣尊.卑差别。更相接事众相依故。故有谄.诳。二定已上乃至有顶。无王.臣等尊.卑差别。无有谄.诳。所以得知初定有谄.诳者。如佛昔在室罗筏城住誓多林。时有苾刍名曰马胜。是阿罗汉。作是思惟。诸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为欲知故入胜等持。即以定心于誓多林没。于四大王众天出。从定而起问彼天众。诸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答曰不知。如是欲界六天展转。相推乃至他化自在天所。彼复仰推梵众。欲往梵世入胜等持。复以定心自在宫没。梵众天出。从定而起还作上问。梵众咸曰。我等不知。复推大梵。马胜苾刍。寻问彼大梵王。时大梵王处自梵众。忽被马胜苾刍。问言此欲.色界诸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烦恼系缚。梵王不知随其所应。依四根本静虑.未至.中间.空处近分。断第四静虑烦恼尽时。诸四大种究竟离缚。无余灭位。便矫自叹显彼有诳。謟言愧谢显彼有謟。略述如是。广如婆沙一百二十九说。
问是大梵等有何差别 解云梵众中尊名为大梵。统摄一切皆得自在。能作器世间名作者。能化有情世间名化者。言生者释前作者重显作义。谓能生器世间者故名作者。养者已下释前化者重显化义。谓能养育有情世间者。是一切有情父故名化者(此是婆沙正理意释) 问马胜至彼更化身不。至彼一念复容得有几通果俱 解云马胜运身至彼初定。作彼地化。大梵故得执手相牵。若不别化欲界色粗执便不得。应知运身及化神境通果。先留化身后起天眼见彼地色。或起天耳闻彼地声。二通互起。总而言之。于一念中容二俱起。故婆沙一百五十云。问一念得起几通果耶。答诸有欲令无留化事天眼.天耳无彼同分者。彼说一念唯起一通果。谓五通随一。诸有欲令有留化事天眼.天耳无彼同分者。彼说一念得起二通果。谓神境通果.及余四随一。诸有欲令有留化事天眼.天耳有彼同分。彼说一念得起四通果。谓神境通果.天眼.天耳.及余二随一。谓他心通.宿住随念通。境界各别不俱起故。如是说者。应知第二所说为善。以化事可留天眼.天耳必无彼同分。要于同时乃现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