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不相触者至云何不散者。外难。既不相触聚色相击云何不散。
风界摄持至如劫成时者。答。风界摄持故令不散 有伏难云。岂不风界能飘散耶。或有已下通此伏难。
云何三根至名取至境者。外难。极微既不相触。云何三根由无间至名取至境。
即由无间至都无片物者。答。即由根.境无间生时名取至境。谓于根.境中间都无片物。乃至无有容一极微。名无间至。非实相触。言无间者。无余碍色中间间隔故名无间。或名定问。定有间隔。若依正理第八具说二种。故彼论云。故彼涅间言定显邻近义。此中涅言或显定义。定有间隙故名定间。如定有热故名定热。是定有隙理得成义。或显无义。谓此中无如极微量触色所间故名无间 问鼻.舌.身三复有何理非触境著。又俱名至。何故唯一立以触名 解云所以根.境不相触者。诸法四边各有势用。如人四边皆有势运。若遇水.镜等缘其像即现。极微亦尔。各有势力相逼之时。互相拒遏不得触著故不相触。故正理云。虽于中间有少空隙。而有势力拒遏其行(已上论文) 三根虽俱名至非无差别。鼻根取香。假说一微分为四分。鼻取香中间相去有三分空处。舌取味有二分空处。身取触有一分空处。所以然者。香体微妙势力复强。所以稍远。味体次粗力势次劣。触体最粗其力最弱。故最近者名为所触。身名能触。若谓所触亦能触者。应许身根亦是所触。则境.有境便应杂乱。然无杂乱。立境.有境余二稍远立香味名。故正理第八云。邻近虽同而于其中有品别故。如眼睑等虽至名同。而于其中非无品别。非眼睑等同得至名。即令一切至无差别。睑筹药医于彼眼根渐邻近中品类别故。
又和合色至同类相续者。此下第二师解。虽诸极微互不相触。许和合色有方分故。相触无失。由此拊击得发音声故。许此和合色相触理。毗婆沙文义善成立。此和合名是触。显粗聚义。离散名非触。显细聚义。望粗名非触。若不尔者。向游尘中已有无量极微聚故。应名为触。第一句谓和合离散。如团粉散空。此显粗聚生细聚义。第二句谓离散和合。如揽纷成团。此显细聚生粗聚义。第三句谓和合。和合。如团粉复团。此显粗聚生粗聚义。或生自类。或转生粗。虽复前后少别。俱名粗也。若第二句前细后粗。体性悬别不可为例。若不尔者转更粗是何句摄。若言第二句摄。应无第三句也。若言粗自类生粗自类是第三句者。自类相望已得名触。转更生粗。何故前触今后名非触耶。第四句谓离散离散。向游尘。此显细聚生细聚义。或生自类。或转生细。虽复前后少别俱名细也。第一句前粗后细。体性悬别。不可例此。此论且约同类相续。若不尔者。从向游尘更生细色是何句摄。若言第一句摄。是即应无第四句也。若言细自类生细自类是第四句者自类相望已名非触。转更生细。何故前非触今复名触耶。
尊者世友至住至后念者。此第三师解。此师意说。过去.未来极微散住。若从未来流至现在微不相触。散入过去此即易成。若现相触欲入过去离散即难。要经少时方得相离。如胶粘物。急遣相离犹经少时。若现经停应至后念。若至后念其性应常 又解未来极微散住。若言相触。如二极微初念至现中有空隙。才欲相触便谢过去。若度此空应至后念。以度一微名一刹那。虽有空隙不容一微。欲相触时还至后念。若至后念还应是常。
然大德说至假立触名者。此即第四解。四大论师中法救。敬其德不多序其名故称大德。以实而言。微不相触。但由无间极邻近假立触名。
此大德意应可爱乐者。此即第二述其长 上来虽有四解。论主评取第四大德。婆沙一百三十二亦有四解。同此论。
若异此者至许为有对者。此下第三斥其短。
就中。一破前第三师。二破前第二师。三破前第一师。从后向前破。此即初文。所以先破第三家。论主意谓大德极微无间最相邻近。将世友说中间稍远。故言。若异此大德说者。是诸极微应有间隙。中间既空。谁障其行不得前进相逼近耶。若各别住。中间有空即不相碍。如何许为障碍有对 又解此文破婆沙中异说。不破世友。以世友解言无违故。为婆沙异说中有空隙故今非彼 又解此文亦破和合家。故婆沙七十三云。有作是说。极微展转实不相触。亦非无间。但和合住彼此相近假立触名。彼论既言亦非无间。明知相去稍远不同大德 又解假设破也。
又离极微至此亦应尔者。此即破前第二说。若和合色许相触者。然离极微无和合色。和合相触即触极微。如和合变碍。于和合中一一极微亦名变碍。汝立相触亦同此理。和合名触。于和合中极微相望应亦相触。故言如可变碍此亦应尔。
又许极微至亦无斯过者。此即破前第一师。论主以理总破。又许极微若有方分。触与不触皆有方分。若无方分设许相触。亦无有方分之过。何须避微相触成过失耶。正理救云。有分.方分名异义同立无分言。已遮方分。如何于此复更生疑。谓许极微若有方分。既无方分如何可触。又遍体触。或触一分。二皆有过。前已具论。如何复言若无方分。设许相触亦无斯过 若作俱舍师救。应反说言。汝立无方分。极微何不相触。若言相触成过失者。言不相触亦不免过。对向六方面不同故。若言极微各有势用。更相拒遏不相触者。此之势用为离体不。若离体者。同胜论业句义也。若不离体。体外无用。何不相触。故亦成过。
又眼等根至不等量耶者。此下第三明根.境量大小。或有诸宗执眼等根唯取等量境。见大山等速疾转故如旋火轮。故有斯问。
颂曰至唯取等量境者。颂中文略。但说三根等量。义准余三大小不定。
论曰至形量差别者。就长行中。一正释颂本。二明根形状。三明同分等。此即初文。鼻等三根至境方取。故根.境微相称发识。此言等者。随其所应根.境相触名为量等。显非能取过量境故。非无小分根能取少分境。若眼根傍布。蒲桃上皮。若说眼根如丸。如蒲桃内外 问云何得见蒲桃内色 解云皮薄故见 又解纵使皮厚天眼亦观。正理论云。如见蒲桃.野枣果等 耳根取境随其所应所发种种少大音声。若听蚊子声。即根大境少。若听云声。即根少。境大。西方唤雷声为云声。雷依云起从所依为名若听琴声即根.境量等。故正理第八云。耳根亦取蚊.云.琴声小.大.等量(已上论文) 言。听蚊云等者。等谓等量 又解等取等量琴声。前五色根极微成故。可得对境辨大.小等。意无质碍不可对境辨形量别。然容得说彼所缘境或大或小 余文可知。
云何眼等至安布差别者。此下明根形量。此即问也。
眼根极微至形如指鞜者。答。眼微二说前说似胜。不言有说故。耳根如卷桦皮。西方国俗初穿耳时。多卷桦皮内于孔中欲令渐大。由近耳相似故以为喻。准此。耳中有孔通于脑中。有说耳根犹如灯器者。亦据四唇非取其底。鼻微可知。此初三根。若约根体处无高下。若据所依即有高下。故前卷云或随处次第。舌微可知。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者虽无经论文说。西方古德相传解云。医方家说。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处。是末磨死节。若针刺著其人即死。舌中法尔有斯空处 又解于人脑中有极臭秽不净脑垢。若见饮食脑垢流出渧此空处。若无此处承此脑垢。触著舌根令人欧吐不能饮食。因解身根剩明男.女二根 余文可知。
眼根极微至不可见故者。此下第三明同分等。前四根可解。身根定无皆是同分。乃至极热捺落迦中猛焰缠身。犹有身根。是彼同分 说一切有部师传说。身根设遍发识身应散坏。以无身根.及所取境。各一极微前后间隔为所依.缘能发身识。以五识身决定积集众多极微。方成所依.所缘性故能发自识。即由此理亦说。极微一一名无见体。以一极微不可见故。要多积集方名有见。若于身中一重根一重境。即有根.境各一极微发识之过。又隔身根令成多分断坏之过。故言身应散坏 问鼻.舌二根亦遍发识。何不散坏 解云鼻.舌二根身为依持遍发不散。身无别依遍发即散 又问鼻.舌根微为但傍布。亦通重累。若说傍布。即有鼻.舌一微对境同身根过。不成积集。若说重累。遍发识时。还有根.境相隔各一极微为依.缘过 解云鼻.舌根微形但傍布。虽无重累傍布名积集。故无一微发识之过。又根性利不假重累。又内依身相依有力 难云身根触境前后相间亦傍积集应遍发识。何故乃言以无根.境各一极微为所依.缘能发身识 解云。夫积集有二。一傍名积集。二重累名积集。言五识决定积集多微成依.缘者。据总相说。随其所应。若别分别鼻.舌即傍名积集。身根即据前后.及傍方名积集。故彼身根但傍积集不能发识。又根性钝要假重累。相依有力方能取境。又无别依故须重累 又解鼻.舌根微亦通重累。虽复根.境前后相间能遍发识。傍名积集故。又性利故。又内依身相依有力。由此义殊故与身别。虽有两解。鼻.舌根微前解似胜。问如入第三定时。遍身受轻安乐。身应散坏 解云正入定时不发身识。发身识时即便出定。故无遍身受轻安乐。若依经部身根能遍发识。故正理第七云。又彼上座论宗所说。全身设在冷暖水中。身根极微遍能生识(已上论文。论主意朋经部故言传说)。
如前所说至依亦尔耶者。此下第四明六识依世摄。此即问。若依经部五识唯缘过去。故正理第八云。有执五识境唯过去。如彼广破。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心所法界者 后。谓意识。于六识中最居后故 依唯过去。由六识身无间灭已皆名为意。此与意识作所依根。是故意识唯依过去无间灭意 问此宗十八界皆通三世。如何说意唯过去耶 解云若据意体实通三世。约世据用就显以论故唯过去。故论云。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五识二依如文可解 显依不定。或同时依。或过去依。故引本文将所依性对等无间缘。问答以定。六根据势用增上故非心所。等无间缘据开避义。亦通心所不通色根。宽狭不同。引为问答以定依别 问罗汉后心岂非是意识依。而非等无间缘。何故乃言是意识所依性。定是意识等无间缘。
解云若据依义理实如是。今此文中举识所依以为问答。罗汉后心更无后识。非是所问是俱非句摄 又解此中据体类说。不约作用。还是俱句摄。前解似胜。
何因识起至眼等非余者。此下第五明眼等得依名。如文可解。又正理第八云。若尔意识亦随身转。谓风病等损恼身时意识即乱。身清泰时意识安静。何缘彼意识不以身为依。随自所依故无此失。谓风病等损恼身时。发生苦受相应身识。如是身识名乱意界。此与苦受俱落谢时。能为意根生乱意识。与此相违意识安静。是故意识随自所依 又彼论意。但据增.损明.昧差别。非一切同故有漏意生无漏识 问如眼识生。亦由空.明.能生作意。何故但约二缘为问 解云如正理论云。又眼识生必藉所依.所缘力故。及不共故。眼识生时必藉眼.色为所依.所缘。余法不定。谓夜行类识不藉明生。水行类识不待空发。人于琉璃.颇胝迦等障色亦尔。天眼发识不假空.明 又云。能生作意。通与六识作共生缘。眼.色非共。广如彼说。
何缘色等至及麦芽等者。此下第六明识随根立名。一由所依胜。二由不共因。根具二义随根说识。境即不然。法界虽是不共而非所依。五境二义俱阙。意根虽通六识为依。而言不共者。五识有二依。从别立名。意识无别所依。虽标总称即受别名。故意名不共。文中所以唯约五根解不共五境名共。不约意.法明者。谓五根不共。五境是共。义无杂乱所以偏举。意根不共即有所滥。若据别义亦五识依法非是共。所以不说意.及法界。又解所依.不共随有即立。不要具二。意是所依。法非所依。故名意识不名法识。不约不共以意亦能生五识故。虽法非为五识缘。唯意识缘边是不共。自他意缘亦名共。由唯一义故文不说。又有别过。若言色等识即滥意识。以彼意识亦缘色等 问五境二识缘可便有相滥。法唯一识缘。何不名法识 解云若据通法即滥色等。若约别法摄识不尽。所以不言法识。故正理第八云。岂不意识境不共故应名法识。此难非理。通别法名共非遍故。境不具前二种因故。谓通名法非唯不共。别名法界非遍摄识。又别法界虽不共余。而非意识所依根性。是故若法。是识所依.及不共者。随彼说识。色等不然。故不随彼说色等识(已上论文) 如名鼓声及麦芽等者。虽复手.鼓俱能生声。鼓依胜故声随鼓。变不共因故唯生鼓声故。但名鼓声。手是劣故非随手变是共因故亦生余声故。不言手声。水.土亦能生麦等芽麦等依胜故。芽随麦。变不共因故唯生麦芽故。但名麦芽。水等劣故非随彼。变是共因故亦生余芽故。不名水芽等。六识生时虽境亦生。以根胜故。不共因故。随根立名。又正理云。有言。根.识俱是内性。境唯是外。故随根说。有言。根.识俱有情数。色等不定故随根说。
随身所住至地皆同不者。此下第七明依地同异别。就中。初约法广明。次别显定相。
此即初文问起。先约眼问。后例余界 色形聚集总名为身。非独身根 随身所住在何地中。眼见色时。身.眼.色.识。地为同不。
应言此四至如理应思者。答。此约身生欲界约诸地。明身.眼.色.识同异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