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

  等谓若有至谓除前相者。此明成就四句 第一句。生上三定。显定成眼 眼识不起。显不成识 第二句。谓生欲界。显定成识 未得.已失。显不成眼 第三句。谓生欲界。显定成识 得眼不失。复显成眼。
  生梵世者。显眼.及识必定成就 生上三定。显定成眼。正见色言。复显成识 既言正见色时。明知法现名成。
  如是眼界至总复言等者。此下类释 若以眼对色。得有二句。若得色必得眼。以中有蕴必具根故。有得眼不得色。谓生欲界渐得眼根 成就亦有二句。若成就眼必成就色。有成就色不成就眼。谓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 若将识对色得有四句。有得识不得色。谓生上三定眼识现在前。及上三定没生欲界.及梵世时。有得色不得识。谓无色没生上三定 俱得。谓无色没生欲界.及梵世时 俱不得。谓除前相。
  成就有二句。若成就识定成就色。有成就色不成就识。谓生上三定眼识不起。故言得成就等如理应思 于六.三中且辨初三相望得成。后五种三。得与成就。并互相望。及舍.不成等。皆应思择。广如婆沙。不能繁述。是故颂复言等。
  如是已说至外谓此余者。此下第十六内外门 泛明内外略有三种。故婆沙一百四十八云。然内外法差别有三。一相续内外谓在自身名内。在他身及非情数名为外。二处内外。谓心.心所所依名内。所缘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谓有情数法名内。非情数法名外 今此论中约处内外。心名为我。是我依根即名为内。故言十二。外谓此余色等六境。非我依故。虽诸根.识亦通所缘。约处以明。所依常定但名为内。不据为境名为外也。
  我体既无内外何有者。问。
  我执依止至故说名外者。答 我执。谓我见 依止。谓心。心与我见相应故。名我执依止。心是我依假名为我。余心虽非我见相应。是彼心类故亦得我名 又解。心是我执所缘故名我执依止。虽诸有漏皆我见缘。以心是胜多执为我。余无漏心虽我不缘。是彼心类故亦得我名 又解。我执有二。一者迷执。谓即我见。但缘有漏。二者取执。谓一切心。于境自在执取前境皆名我执。二执所缘虽通诸法。心强胜故偏名依止。故于此心假说为我。此解依止遍通诸心。可无妨矣 复引经证。前经调我。后经伏心。故知于心假说为我 眼等十二为此假我所依。亲近故说名内。色等六境。为此假我所缘疏远故说名外。虽诸心所。依彼心王同一生等。不名内者。异类相望非所依故不名为亲。所依与心。异类相望皆为所依。故名亲近可名为内 又正理第六解心为我云。恒于自内境自在行故 若作俱舍师破。不异我前第三解也。
  若尔六识至非心依故者。难 若尔。现.未六识。未至过去意位。非心依故应不名内。
  至意位时至无改易故者。通 六识至过去意位时。不失六识界。现.未未至过去意位。亦非越意相 若异此者下。反难外人显违宗过。又若未.现六识无意界相。过去意界亦应不立。此宗说相三世无改。
  已说内外至作不作自业者。此下第十七明同分.彼同分 法界。定被意识缘恒名同分。余十七通二。作自业名同分。不作自业名彼同分。
  论曰至恒名同分者。此释法同分。将解法同分先明境同分相。
  夫言境同分者。若境与识定为所缘。定为所缘是不共义。六境各为自识所缘名定所缘 问法境一识缘。可说名为定。五境二识缘。如何望自定。解云。境定有二。或境于心定。如法对意。或心于境定。如五识对境。若法对意。即定是所缘。若五境对五识。即与定为所缘。于彼境上皆有定义。对其定处以辨同分。识于所缘境中。过.现已.正生。未来当生法。生法简不生法。此所缘境说名同分。此即总明境同分相 问论其六境根亦能取。何故此文言识非根。解云。意根过去。不能取境。五根现在。或取.不取。以不定故略而不说 又解。言识可以摄根。识取境时根亦取。故言识可以影根。无边意识。是无我观缘一切法。于法界中。无一法界不于其中。已生正生当生无边意识。由定生故恒名同分 由诸圣者下。别显无我观。可知 问法界意识缘。即名同分。余十七界亦为意识缘。何非同分。解云。夫十八界名同分.彼同分者。六根.六识据能取境名同分。但能取境皆名同分。不约为境名同分故。虽意识缘而非同分。若外六境约为境名同分。虽约为境辨同分。然据定说。六境二定如先已说。法界名定。体即是定。唯为意识缘不通余五。意识缘定时即名同分。若五境名定。与定为所缘故名为定。五各自缘不缘余法故名为定。所以。五识缘时方名同分。意识非定。虽缘五境不名同分 或可。于六境中。法境正与意识为所缘所以。望意名同分。五境正与五识为所缘。所以。望五名同分。虽亦兼意缘。以非正故非同分 又解。六境中。法定五不定。忠杂乱故约定说。于六根.六识。五定一不定。不多杂乱。故约用说 又解。分别法门意存差别。若但意缘即名同分。无有一法而非同分即无差别故。或约用以明。或约定以说。或约正以辨。故婆沙七十一云。问余十七界亦是意识所了别境。应皆是同分便无彼同分。如何说有彼同分耶。答。余十七界不依意识界。立为同分.及彼同分。但依各别根境相对。为眼对色。色对眼。乃至身对触。触对身 问若尔意界.及意识界。唯应对法界立同分.彼同分。是即缘余十七界者。应非同分。答理应如是。然以意界。及意识界。通能了别一切法故。依自作用立为同分。如眼等根有见等用。必不立为彼同分故。余二者谓至名彼同分者。此下释余十七。总标略释。
  此中眼界至应说自用者。此下别释十七界。此即释十一界。就中。一正释。二辨差别。此即正释 六根各别对彼六境名为自境 又解。五根若取自境名自境。意根通取一切皆名自境 问过.未曾.当用皆说名同分。过.未曾.当觉皆应名执受。解云。有执受义异体相有。要假相依方成有义。故唯现在。同分据有作用。用非离体。故约曾.当皆名同分 又解.分是类义。可以遍收同类。执受非类。所以唯局现在 问意能生识可名同分。无学后意既不生识。应非同分。解云。得同分名有二。一生识。二取境。无学后意虽不生识。能取境故名为同分 迦湿弥逻。迦云恶。湿弥罗云名。旧云罽宾讹也 然旧俱舍云是西方师 翻者谬也 西方诸师。即是迦湿弥罗国西健驮逻国。彼亦多有说一切有部师 彼于不生开为二者 此解不然若于不生有根无识。生中亦有。何独不生。生既不开。不生如何别立。此即违理。又婆沙云。旧此国师说有五种。西方诸师说有四种。今此国师说有四种。西方诸师说有五种。造婆沙时既取四种为正。明知说五非理。此即文证 如眼既然。乃至身界应知亦尔 意界已.正.当生皆同分。故彼同分唯不生法。过.现生意起必缘境。故皆同分。过.现.当生眼等五根。有不假缘生故有彼同分。非同意界 余文可知。
  应知同分至应知亦尔者。此下辨差别 根是不共。一人之眼。必无多人同用此眼而得见色。故根不共 五境容有多人受用。故名为共。由不共故一起用时名为同分。所余一切不起用者望此眼亦同分。彼同分亦尔。
  由色共故。于此色等起见等者名同分。不见等者名彼同分。
  声可如色至不应如色说者。难 香.味.触三。一取非余。应如眼等。不应如色。
  虽有是理至故如色说者。答 色.声二境有多有情同共见.闻。故名为共。香.味.触三。虽于一人根正合时余不能取。若在未来根未合时。于一及余。皆有可生鼻等识义。容有共取。眼等不然。故如色说 又解。犹如两人鼻.舌.身三。根各相著。同嗅中间香。同尝中间味。同觉中间触。故名为共。根即不尔。无有两人共用一根 或一类香.味.触能发多识故名为共。根即不尔。无一类根两人共用发识。根各别故 问如正理第六云。声如色说是共境故。香.味.触三如内界说非共境故。然诸世间依假名想。有言我等同嗅此香。同尝此味。同觉此触。杂心意同正理说。香.味.触第一义如眼说。俗数如色说。此论岂不与彼相违。解云此论约外香.味.触未取之时在未来世。容有多人共受用义。故如色说。杂心.正理。据正取时余不能取。说非共境故如内界。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又解。论意各别。杂心.正理。唯取身中内香.味.触不能取外。外但为缘引发于内。此论意说。不但取内香.味.触亦能取外。故婆沙七十一亦有两说云。或有欲令唯嗅尝觉各自身中诸香.味.触。复有欲令亦嗅尝觉他.及非情诸香.味.触。若依前义应作是说。香.味.触界。依世俗理如色界说。依胜义理。如眼界说。若依后义。应作是说。香.味.触界若已受用。及受用时。依世俗理如色界说。依胜义理如眼界说。若未受用依胜义理亦可得言如色界说。是故诸论皆作是说。如色界声.香.味.触界亦尔。以香.味.触可共得故(已上论文) 杂心.正理。同婆沙前师。此论同婆沙后师。若依前解。杂心.正理亦同婆沙后师。婆沙虽有两说然无评家。且以后师为正。以摄法尽故。若外香.味.触非三根取。应法处收。既法处中无香等三。明知后师为正。
  眼等六识至如意界说者。此释六识。准意可知。
  云何同分彼同分义者。问二种义。
  根境识三至名彼同分者。答 根.境.识三各起作用。互相随顺更相交涉。故名为分。同有此交涉分故名同分 或复。分者是已作用。故前说言。若作自业名为同分。根.境.识三。同有此已作用分。故名同分 或复。分者。是所生触果。根.境.识同有此果分。故名同分 与上相违名彼同分。如不见色眼名非同分。见色眼名同分。由非同分不见色眼。与彼见色眼同分。种类分同。名彼同分 言种类分同者。正理解云。云何与彼种类分同。谓此与彼同见等相。同处同界。互为因故。互相属故。互相引故。种类分同 解云。无用与彼有用种类分同。能见义同。同是眼处。眼界互为同类因。互为等流果。相属互相引起。如是种类名分。有用无用同有此分即以无用与彼有用同有此分名彼同分。
  已说同分至色定非见断者。此下第十八三断门。上两句界分别。下两句遮异计。
  论曰至皆非所断者。释上两句 断谓断缚证得离系。显宗第四云。一自性断。二所缘断。若法是结。及一果等。对治生时于彼得断。名自性断。由彼断故。于所缘事便得离系。不必于中得不成就名所缘断 解云。自性.所缘。俱约离缚名断。等者等取得。准彼论文。惑等上四相.及得。不成义边亦名自性断。若缘缚断。据缘彼惑。究竟尽时方名为断。不必不成。广如正理 言十五界唯修断者。若五根.香.味.触不染污性。又是色法缘缚断故。色.声二界修所断心亲发起故。又是色法缘缚断故。若五识界善.无记者。是不染污缘缚断故。是染污者。迷事起故皆唯修断。无见断相不通见断。皆非无漏不通非断 后三通三者。见断随眠.及相应法。迷理起故。四相.与得。是彼见惑亲发起故。皆见所断。无修断相不通修。非无漏故不通非断 又解。八十八惑。迷理起故是见所断。惑相应法望惑是亲。相应缚故相应因故。故随惑断。四相望惑虽非相应。同部缚故俱有因故。亦随惑断。得望彼惑虽非相应.俱有。同部缚故。惑有即有惑无即无。虽是缘缚望惑亦亲。故随惑断。非是迷事等故非通修断。是断法故不通非断。诸余有漏若无色善.无覆无记。是不染污缘缚断故。若诸烦恼.及彼相应。迷事起故。四相.及得是彼修惑亲发起故。若善.染无表是修断心亲发起故。又是色法缘缚断故。皆修所断。无见断相不通见断。非无漏故不通非断。一切无漏非缚系故皆非所断。
  岂不更有至极相违故者。此下释后半颂。
  经部等难。异生性等得圣不起。与圣相违理应见断。
  虽尔此法至定非见断者答 略开三章显非见断。一不染污法。显宗云。言不染者。谓有漏善.无覆无记。二非六生。谓五识等。从五根生名非六生。虽亦从意且据别依。三色显宗云。色谓有漏染.不染色 又作一解。一切不染法。一切非六生法。一切色法。无漏之法。理亦定非见所断故 或可。显宗且据断法。无漏非断理在不疑。故不别说。应知。此中诸不染法定非见断。此中偏说。不言是染皆悉见断。于其染中。若见惑相应等是见断。余是修断。以不定故不说。非六生定非见断。此中偏说。不言是六生者皆悉见断。于六生中。若见惑相应等见断。余有漏修断。若无漏非断以不定故不说。色定非见断此中偏说。不言非色皆是见断。于非色中。若见惑相应等见断。余有漏修断。若无漏非断。以不定故不说。
  其异生性至亲发起故者。别释 其异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摄。缘缚断故。已离欲者犹成就故。明知非染污。断善根者犹成就故。明知非善。既非是染。明非见断。虽非见断由先舍故不名异生 返难经部等云。此异生性。若见所断。苦法忍位既成彼性。应是异生。尔时若成。即有一人名凡.圣过。成圣法故名圣。成凡性故名凡。与理相违。故非见断 释非六生及色可知 前不染.非六生.及此色。定非见断。所以者何。此之三种。一非迷谛理。二非是见惑亲发起故 或不染.非六生非迷谛理。色非见惑亲发起。故非见断 又解。前非六.及此色。定非见断。五识非迷谛理。色非见惑亲发起故。不染非见断前已别解故 问修断染色。九品修惑各别亲发。既亲别发。此色应随彼惑别断。解云。此染污色。修惑亲发是修所断。缘缚断故。故九品惑除方名为断。非别断也。若修惑上得.及四相。自性断故。非例此色。如前释。应知。惑等法上。得.及四相。若自性断.所缘断。是自性断摄。若相应缚.所缘缚。是所缘缚摄。若依显宗第四。释此三法云。且不染法。及诸色法。非见断者。缘彼烦恼。究竟断时方名断故 又云。非六生法非见断者。缘色等境外门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