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
伺在欲界至应名何等者。问 于法界寻.及中间伺.余相应.不相应法。随其所应三品所收。如前可知。伺在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
此应名曰至谓即是伺者。答 此应名曰无伺唯寻。第四句摄。无第二伺故名无伺。但寻相应故言有寻。由此摄法尽故。言有寻伺地有四品法。如文可知。顺地作法故。俱句在初。一单第二。俱非第三。一单第四。地中无别无伺唯寻。故此单句第四。所以颂文但说前三。不言第四者。显宗云。然法少故颂中不说。
余十色界至不相应故者。五根.五境寻.伺俱无。
若五识身至无分别耶者。此即第二释妨问起 若五识身有寻.伺。寻体即是自性分别。如何经说无分别耶。
颂曰至意诸念为体者。答。上两句正答 言无分别。无二分别。下两句出二分别体。
论曰至三随念分别者 自性是寻 寻求动踊。如鱼跃水。体即分别名自性分别。若能计度青.黄等别。男.女等差别。名计度分别 随念曾更。或随境念。名随念分别。
由五识身至名为无足者。三分别中。五识有一。无二。从多分说名无分别。喻况可知。自性分别五识必有。虽有慧.念而非分别。故正理第四云。五识虽与慧.念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又婆沙四十二云。欲界五识身唯有一种。自性分别。虽亦有念而非随念分别。不能忆念故。虽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别。不能推度故(准婆沙文随所更事名为随念计度。推度名异义同) 自性分别至自当辨释者。指同后解六识相应诸寻。皆是自性分别 问若体唯寻。何故婆沙四十二云。自性分别谓寻.伺。解云。此论从强说故唯说寻。婆沙强.弱并说故通寻.伺 或略而不说 或举初显后 或论意不同。
余二分别至诸念为体者。问寻性分别。此事可然。于余心所何故念.慧名为分别。非余心所。解云。余心所法非似顺寻。唯二似顺。故不说余。故正理云。夫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行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 问余心所法与寻相应。应似顺寻。何非似顺。解云。若据相应同性义边。皆似顺寻 若据似寻顺寻分别义边。即非似顺故不说余。
散谓非定至计度分别者。所以计度散非定者。婆沙四十二解定中慧非计度分别云。虽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别。若推度时便出定故 又正理云。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中者。能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中简定取散 问慧顺彼寻。寻通定.散。慧亦应通。何故计度唯散非定。解云。散慧计度。又顺寻强。定慧定伏。顺寻非强 问依定发慧。定应顺慧。如何伏慧令不顺寻。解云。简择谛等实定顺慧若似顺寻边定即制伏 问定中寻起定不能伏。如何能伏似顺寻慧耶。解云。寻是自性分别。有体即名分别。慧似顺他起势力易除。
若定若散至随念分别者。念通定.散。意识相应。故正理云。明记所缘用均等故 问念.慧二种俱行似寻。如何彼定伏慧非念。解云。念于定中似顺寻强慧。定制不得 问若尔念于定强。应不通散。解云。夫念作用多顺于慧。散慧用胜名为分别。故念顺彼名为分别。故四念住虽慧为体。立念住名。以相顺故。
如是已说至无执受余二者。此下第七有缘无缘门。第八执受.不执受门.结问颂答 于法界中一分有所缘。故言半也。
论曰至有所缘等者。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有彼所缘名有所缘。如人有子。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十八界中至皆无执受者。正理论云。颂中及言具含二义。一显总集。谓八及声。总无执受。二显异门。谓余师说。不离根声亦有执受。
所余九界 至名无执受者。眼等五根住现在世。有彼心.心所法执受名有执受。去.来不尔名无执受 问现在五根。若入无心或起意识。即无识执受。或五识间起非识依者。亦无执受.如何说现在五根执受。解云。现在五根。识不依时亦名执受。执受类故 问去.来五根。亦执受类应名执受。解云。现在五根容有发识名有执受。去.来五根无容发识。名无执受 又解。现在五根。识不起时非是执受。而言执受据识起时。以执受义作用显故。如定.道大种虽不离身亦现在。名无执受。五根亦尔。又品类足说。表业非执受。此亦现在不离身故 若作前解通彼文言。定.道大种。入定虽有。出定即无。名无执受。此论说表属身执受。论意各别 或可。品类据表暂起犹如客寄。名无执受。此论业品据多时起得与根合。名有执受。
色香味.触至而无执受者 色.香.味.触住现在世。简异去.来 不离五根。简异离根。名有执受 若住现在非不离根.及在过.未。名无执受。如现身内除与根合发.毛.爪.齿。余非根合发.毛.爪.齿.并大便等。及外非情色.香.味.触。虽在现在而无执受。
问此论若说血无执受。何故婆沙一百三十八云。问于此身中三十六种诸不净物。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发.毛.爪.齿。根有执受。余无执受。皮.胆.脑.血。生有执受.朽无执受。骨.肉.筋.脉.心.肺.脾.肾.肝.肠.胃.膜.脂.髓.脑.胲.生.熟二藏。皆有执受。膏.脓.痰.饮.洟.唾.泪.汗.屎.尿.尘垢。皆无执受 准婆沙文血通二种。何故此论言无执受解云。此论据朽言无执受。婆沙亦约生说。故通二种。
有执受者此言何义者。问。
心心所法至名无执受者。答 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为五根为所依处。摄扶根四境为依处。色等四境若不离根。虽非所依可得言依。而是心等之所亲附依与所依。俱名依处名有执受。心.心所法与彼依处。损.益展转更相随故。谓心.心所法起忧.苦损。依处亦损起喜.乐益。依处亦益。依处若得好食等益。心等亦益。得恶食等损。心等亦损。由斯九界名有执受 即诸世间。于五色根.扶根四境。相杂住中说有觉触此九众缘所触对时能觉苦.乐等故。与此相违名无执受 正理论云毗婆沙说。若诸色法逼迫断坏便能生苦。与此相违即能生乐。是己身摄名有执受。有余师说。若诸有情执为自体。一切处时方便防护茅.灰.火.刺.霜.雹等缘。是已身摄名有执受。
如是已说至俱非二种者。此下第九大种所造门。第十积集.非积集门 可知。
尊者觉天至唯大种性者。叙计。可知。又正理第五云。譬喻论师作如是说。诸所造色非异大种 彼说不然至理定不然者。论主破。非坚.湿等眼等所取。故知 坚等非色.声等。非色.声等身根所觉。故知。色等非坚.湿等。
又契经说至皆非大种者。教证。可知。
若尔何故至乃至广说者。觉天。引经为难 若眼等根非大种者。何故经言云何名内地界。谓于眼肉团中。若内各别坚性坚类。乃至广说。彼经于眼说坚性等。故知。眼根即是坚等。彼经即眼名为肉团。肉团是总。坚等是别。别依于总。故言于中为简非情故言若内。诸有情异名为各别。或大小不同名为各别。简湿性等名为坚性坚.中非一名为坚类。或此坚性是余坚类名为坚类。乃至广说湿.暖.动性。
彼说不离至无相违过者 论主通经 以实眼根别类造色。肉团即是扶根四境。其性各别。世间不了实眼根体。于肉团上立以眼名。此眼肉团。总说一切不离眼根大种所造。故彼经说不离眼根肉团聚中。有彼所依坚等体性。非言实眼即是坚等。
入胎经中至差别义成者。论主又别通 经唯说六界为士夫者。为显此六初受生时。体用强胜。能成士夫根本事故。以四大是造色所依。空是动所依。心是心所所依。所依胜故别说非唯尔所。广如瑜伽五十六说。经虽说六触。然更有余心所法。经虽说六界。何妨有余所造色。若言说六界即无余造色。经亦说六触。应无余心所。亦不应执心所即心。经言想等依止心故。岂心自体还依自耶。又经亦说有贪心等。言触处者。触之所依故名触处。即眼等六根。故婆沙七十四云。复次眼等六处。作触所依义名六触处(已上论文)此中引意。取能依触非所依处。
如是已说至非极微故者。可知。
如是已说至能烧所称诤者。此下第十一能斫.所斫门.十二能烧.所烧门。十三能称.所称门。结问颂答。
论曰至能斫所斫者。若依婆沙一百四十三云。有作是说是四处能斫四处所斫。有余师说.坚性是能斫。四处是所斫。然无评家。此论同前师 又解。说四能斫据不相离说坚能斫。克体以论。各据一义理并无违。虽复坚性俱遍能所。据事用胜说为能斫。事用劣者说为所斫。
何法名斫者问 岂不有为刹那自灭非能所斫。
薪等色聚至如珠宝光者。答 理实有为刹那自灭。非能所斫。但先薪等色聚极相逼续生。斧等异缘分隔薪等。令各续起令别义边。此法名斫。非令法灭。故不相违。支分离身。根非有故。根非所斫。以净妙法故亦非能斫 问地狱碎身。或断蛇等。令成多分。分各别行。是即支分离身有根。解云。地狱现相见成多分。理实.诸分皆有身根。断蛇等身有余势动。故婆沙十九云。有余师说。诸地狱中。虽解支节为百千分。而诸分内皆有身根。诸分中间有连续故。如碎杜中.及藕根茎。亦如破菰蒂不相离。若相离者身根即无。非一有情有二身故而世现见。断诸虫身为多分已犹行动者。风势所转非有身根 问有断蛇等各别生者。此云何释。解云 是余有情依托生故。
如能斫所斫至所称唯重者。身等色根亦非二事。谓非能烧.所烧。能称.所称。以净妙故。烧身尽时根亦尽者。由彼扶根四境无故根亦随无。非能烧根 声界。六义总非。不相续故 能烧.所称。有二诤论。前约世俗不相离说故言四界。后约胜义克体以论唯火能烧。所称唯重。各据一义理亦无违。虽复性火俱遍能所。据事用胜说为能烧。若用劣者说为所烧。
如是已说至刹那唯后三者。此下第十四五类门。就中一总释五类。二别显颂能。言释五类者。一异熟生除声界余十七界少分 二所长养。泛明长养有二。一长养用胜。通十八界。二长养体增五根.五境小分。此中据长养体说 三等流。泛明等流有二。一从同类.遍行因生者名等流。据此义边十五界全后三小分。二非异熟.长养所摄。然从同类.遍行因生者。名等流据此义边。除五色根余十三界小分。虽异熟.长养亦有等流。为辨异门废总论别。此中据第二等流说 四刹那。泛明刹那有二一刹那灭故。故名刹那。十七界全.一界小分。二不从同类.遍行因生。非等流故名刹那。谓初无漏意.法.意识小分。此中据第二刹那说 五实事。泛明实事有二。一有实体故名为实。十八界全。二体坚实故名为实。唯是无为法界小分。此中据第二实说 应知。五类摄十八界体各不同互不相摄。于五类中后四不摄名异熟就后四中后三不摄名长养。就后三中后二不摄名等流。就后二后一不摄名刹那。余名实。此即顺释 又解。于五类中前四不摄名实。就前四中前三不摄名刹那。就前三中前二不摄名等流。就前二中前一不摄名长养。余名异熟。此即逆解 于五类中且依一相有为.无为义次前后。故说刹那第四.实事第五。若依文次第。顺.逆两释解亦无有妨 又解。于五类中非余四摄名异熟。如是乃至非余四摄名刹那。此即展转相望非互相摄 言显颂能者以十八界对摄五类。谓内五色根。有异熟.长养。不言有等流。故知非等流。实唯法界。不通余十七 刹那唯后三。不通余十五 义准。此三。五内非有 声无异熟生。既不言无长养.等流。义准知有。上即影取长养。下即影取等流。无实刹那。如前说 十八界中既言八无碍明知即是七心.法界此八有等流。亦有异熟。既不言长养。明知非有。五识无实.刹那。意界.意识界无实。皆如前说 余谓前说十四界余。即色.香.味.触。此四各三。谓异熟.长养.等流.非实.刹那亦如前说。实唯法界。唯言不通余十七界。法界前在八无碍中。已得二类。今又加实足前为三。后三即是意.法.意识。刹那唯在此后三中。唯言显刹那不通余十五。法界至此又加一种。足前为四意.及意识。前无碍中各得二种。今又加一足前成三。
论曰至无别性故者。眼等五界有异熟。有长养。此眼等五同类因生亦是等流。今显异门。废总论别。离异熟.长养外无别性故。所以不说。
异熟因所生至昔所造业者。释异熟生总有四解 第一解言。异熟者异在因。熟在果 或异在果。熟在因 或异通因.果熟在果或在因 或熟通因.果。异在因或在果 或异熟。在因 或异.熟。在果 或异.熟。通因.及果 若言即异名熟。持业释若言异之熟。依主释。故名异熟 或异熟言。此且总说。未别属当 言异熟因者若言异熟即因。持业释。若言异熟之因。依主释 异熟因所生果。名异熟生。亦是依主释。略去因所二字。如言牛车略所驾二字 第二解昔所造业至得果时。起与果用与前异故名异。是能熟故名熟。即异名熟故名异熟。持业释果从彼生名异熟生。依主释。异熟属因生即属果 第三解。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彼所得果与因别类名异。而是所熟名熟。即异是熟故名异熟。即异熟是生名异熟生。持业释。异熟.生并属果 第四解。果是异熟如前解。因非异熟言因异熟此于因上假立果名。因从果得名。是有财释。有异熟故名为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依主释 泛举得名不同。亦有于果立因名。如契经云。今六触处果。应知即是昔造业因。触所依处名六触处。即眼等六根此中意取所依六处。不取能依六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