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世尊说我是离欲罗汉等。此叹空行第一。离何等欲。五尘境界名之为欲。此明前境为欲。非谓贪欲烦恼名之为欲。以贪等烦恼久已断尽。明须菩提善得五尘境空。虽缘五尘。而此欲境不能阂其心。为谴此三昧障分尽于已所得三昧随分自在。故云离欲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者。明须菩提离二障故。不作念取我无诤三昧第一。我是离欲罗汉。故言实无所行也。而名须菩提无诤无诤行者。此双牒前无诤三昧离欲罗汉二句经来。明须菩提以无心念我无诤三昧第一我为罗汉。乃至习气不行故。离二种障。并立二无诤名也。
何者二种障。一是烦恼障。二是三昧障。而须菩提善得空行故。当所除无知分尽。清净所得三昧明审。所未得者则不能知。已得者如实而知。无有错谬。此无知之或不能拘阂拥塞其心。故名无三昧障也。烦恼障者。谓贪嗔痴等习气烦恼。明须菩提得无我空解。先断四住执性惑尽。复善防护心。自于众生不起贪嗔痴习。亦令众生于已身上不起食欲等烦恼。不为此粗细二惑拘阂其心故。无烦恼障。以善伏习气故。离烦恼障。故能识人心。不与物诤。以善达前境空故。离三昧障。不为境界拥塞其心。不与境违。故云无诤无诤行也。其余罗汉。不能善达五尘体空。故所得三昧中多有错谬。如目连记其日当雨。尔时天竟不雨。以彼声闻人智慧微浅观心不彻。为前境所阂故。当分所得三昧中不清净故。有三昧障。又复不善防习气故。有烦恼障。以有此三段。无二无诤行也。然声闻人非但所得三昧不清净。有设使作神通变化。虽百千万。但能令一心一作。不能令多心多作。然菩萨则不尔。菩萨之人。解五尘虚妄本来空寂。复能现见真如平等之理。故万境不能拥阂其心。所得神通随意自在。遍周法界。多心异作。声闻非但一心一作。而所知复近不达久远。如有一人。至祇洹精舍。求欲出家。尔时五百罗汉。俱时入定。观此人根机。时出定已。语其人言。汝过无善根。设令入道。会不证果。故汝不得出家。此人烦恼便欲出去。至精舍门边渧泣。值如来从外而至。见此人。即问汝何故渧泣。彼人白佛。我欲出家。诸比丘不听。故渧哭欲去耳。佛知此人虽近无善根。曾过去久远有善。今欲得道。佛即告言。善来比丘。即成罗汉。衣钵具足。虽得罗汉。以新出家故。不解比丘威仪。如来将欲使其现神通力令诸弟子见而问之故。教言。汝洗钵盂莫著地上。亦不教置其钵床上若草叶上等。此比丘洗讫。置虚空中。以神通力故。而钵住空不堕。诸比丘见已怪问。此何比丘神力乃尔。佛即答言。向者白衣求欲出家。汝等皆言无善根者。此人是也。诸比丘既闻此已。深生惭愧。故知小乘罗汉所得三昧不但错谬。设令善得亦不知远事也。论曰向说圣人至不可说等。牒前第六段中生疑处经来也。若须陀洹等至云何成不可说。举四果来作难。难辞不异经中生起也。自下经文为断此疑。以下指前经中作释疑意。成不可取说义也。此一段经设一偈论释尽耶。偈上二句通释四果经文。下二句偏释须菩提独得无诤三昧以下经文也。
不可取及说者。明行者证四果时以离身见或等故。于众生五阴中及以六尘。不见一法。名之为果。亦无心念我能得果。故不可取既。无一定法可证为果。亦无证法兆状可说示人故。言不可取及说也。何以故然下第二句云自果不取故也。此亦应言四果是可说。但为成上不可取说义故。阙不论也。依彼善吉者。正[番*及]须菩提名。说离二种障者。明须菩提得无诤三昧及离欲空行故离二障也。
此义云何以下一段论。凡有二意。从初至我能得果。释偈中二句。解经中四果经文也。以圣人无为法得名至名罗汉解四果人证无为法得名为圣故。须陀洹乃至罗汉。释上疑。成不可取说也。然圣人非不取无为法以取自果。明此四果圣人虽当证时不取以成不可取说。然出证后还自谓得此无为果亦有可取说义也。
若圣人起心。我能得果。则为著我人等者。此义云何。即释云。以有使烦恼非现行烦恼。使烦恼者。习气无明二烦恼也。非现烦恼者。后二果人无有示相不示相畜妻为世事粗惑行烦恼也。四果之中。前二果在家。须陀洹斯陀含虽断示相我。故有不示相我。犹畜妻妇行于世事。故有行烦恼。复有无明习气故。亦有使烦恼。后二果无有示相不示相。不行世事故。无行烦恼。有无明及习故。有使烦恼也。今言无烦恼者。此偏释那含罗汉也。亦应通云前二果也。有使烦恼。有行烦恼。但论主好略唯辨后之二人也。
何以故彼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者。何故明此中论主欲显此义。假疑难。若在家二果犹有行烦恼者。何故言。须陀洹等二果离取我见等或。而名圣人也。故云何以故也。即答彼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此明前之二人。当证果时。得无我之解除身见等示相之惑。无取果之心。名为圣人。所以有现行烦恼者。出证更起不示相我见等或行于世事。故有行烦恼也。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者。结前二果人证时不取之义也。故经中说。有一比丘。得须陀洹。自唱言。淫欲烦恼焚烧我心。遂即休道还家行世法。以此验知前之二人有行烦恼也。
何故须菩提自叹身得受记以下。此段第二意释下半偈。解无诤三昧等经文故。先设问。如来常说恶事发覆善法覆藏。何故须菩提众中自叹身得受记。故释云以自身证果。明此无诤三昧唯须菩提得余人不得。显已功德故也。
为于彼义中生信心故者。此答前疑难。疑意云。有人生念。如来虽道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是离欲罗汉。不知为得不得。以何验之。知须菩提得。生疑不信故。须菩提于大众中。叹云世尊说我得无诤三昧。拂去众疑。令其生信。成上不作是念我能得果。须菩提得故不作念也。
又解云。须菩提何故显已功德。故答为于彼义中生信心故。明须菩提以已所得胜法。劝余二乘。令生信故也。
何故唯说无诤行者。问云。须菩提所得三昧乃有六万。何故唯叹无诤三昧者。而不叹余德也。故答有二义故也。一为明胜功德。明声闻法中无诤三昧是最胜功德第一之法。独须菩提得。余者不得。设得不如。故偏叹之。二为生深信故。欲使余罗汉未得之流于此三昧生决定信求证此法。故曰深信也。
何故言以须菩提至说离二种障故。此举经设问以偈来答也。二种障者至故言无所行。出偈中须菩提所离二障之名。释经中实无所行也。
以是义故说名二种诤者以下。双释二诤二无诤名。以是义故者。此一句通释诤无诤二句。若不善护人心。为五欲境所阂。故有二种。以是有二障义故。与人物违境故。说为二种诤名也。离彼二种障故名无所行者。明须菩提善防人心不为欲境所雍故离二障。以是离二障义故。说名二种无诤行也。
佛告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受记者。此第七挍量分中第三段文说。此何以来。由前第六大分中明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疑云。何如来昔为菩萨时。于燃灯佛所。受记作佛者。便是证法可取可说。若尔者。是证法有名相可取可说。云何言证法名相不可取说也。疑谓菩萨于尔时已得无生忍记故。为断此疑。答云。燃灯时言语授记。未得证智。故彼言语可取说也。及后证时。绝于名相。那得以言语授记难证法同名相可取说也。为断此疑。明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得菩提不。释此是应佛如来。若是应佛者。则不修证果。何故乃引燃灯佛所授记。实菩萨证成此义。然应佛虽复不实。终不道言我是应化。以由真有应据本而谈故。引燃灯佛时实行菩萨为证也。此明非无菩萨以未有所证故言实无所得。成上不可取说义也。如来尔时犹是地前习种性中凡夫菩萨不现前授记。唯有言语。未有证法。故可取说。然复非不有实证菩萨。但难家据地前未证为问。故就问处答之。然实证菩萨者。下经中言。通达无我无我法离二无我者是名真是菩萨菩萨指此为正答也。
此言燃灯者。凡有四种三时授记。一是习种性中。二性种性中不现前授记。三是初地中现前授记。四在佛地中无生忍授记。今言燃灯记者。释迦尔时犹是习种性菩萨。未得初地以上无生忍证法也。今明如来问须菩提。汝谓我尔时已证初地无生菩提记也。须菩提解答如来在燃灯所言语受记未得初地无生记也。故云燃灯所实无所得也。如婆伽罗经说。我昔在习种性时。于星宿劫中。供养七十亿那由他佛。一一佛住世。迳六十亿那由他劫。而彼佛皆不与我受记。何以故以未得无生忍地故。
论曰复有疑。论主将欲设偈释此分第三经文。故序上不可取说中第四疑意。先举疑者。谬引过去佛所有取说。来难今说证法便同可取说也。为断此疑。以下论主取经答。意明菩萨于过去佛所未得证法。成不可取说。答有取说疑。如经者。总举释疑经结也。何故如是说者。疑者引燃灯佛来。作可取说难。还应答以不可取说意。何故乃云实无所得阿耨三菩提。作此不正答也。
佛于燃灯语一偈。释此一段经也。此言佛者。今释迦佛也。于燃灯语者。于彼燃灯佛时。唯言语受记也。不取理实智者。明当受记时未得无生忍证法实智也。以是真实义者。有二种。一者成上第六段中不可取说。二者成上非法也。云何成上不可取说。前言证法绝名相故不可取说。难言乃引昔燃灯佛时授记为难。答者意明本燃灯授记唯有言语。言语是音声之性。故可取说。非是证法可取可说。故得成上不可取说也。二者若证法犹是无名相不可取说者。还复上第二疑言教一向非法故。答意明。证法虽无言。得证故能说。寻此言说。还能得证。故言教是法。非是非法也。故言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也。以是言语授记不得证智真实义故。犹得成彼证智不可取说也。二者直以证智之体无有名相故。亦不可取说真实义。故下句云成彼无取说也。
此义云何以下长行论有二意。从初至无取说故。释上半偈及经释竟。以下半偈来结也。又若圣人以下。此是第二论主序疑者意。生下净土山王喻经也。从圣人至不可说。举上第六段中经文也。云何诸菩萨取净佛国土者。此一疑别生下净土经也。云何受乐报佛以下二疑。别生下山王喻经也。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土者。此挍量分中第四经文。何以故起。由第六段中皆不可取说。生第五疑。上疑云。若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说者。诸佛菩萨所得依报净土。为是世谛。为是第一义也。若是第一义者。可是不可取说。若是有为世谛者则是可取可说也。
疑者言。此净土若是有为者。诸菩萨既取此净土。云何言不可取说。若使依报净土是有为者。圣人犹受有报。云何言圣人无为法得名不可取说也。此疑谓出世净土同于有为土也。故下经中。佛答言。净土有二种。一是地前有为形相七宝庄严三界所摄。二是地上出世间净土第一义庄严非三界所摄。以初地以上圣人报出三界土也。汝那得以世间净土难于出世间净土。此真净土不同于世间净土可取说也。此近答第六段不可取说疑。亦远答第五段中疑也。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者。犹释第六段不可取说中疑。若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说者。报佛如来十地行满。华台受报佛职。得无量功德。自谓我是法王。复取庄严净土。若如是则证法可取说。若是可取说者。此报佛是有为所摄也。若有为摄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则漏不尽。漏若不尽。不名为佛也。若是无为。与法佛为一。为异。如其一者。法佛无色相。报佛亦应无色相。若与法身异。此之报佛。则从生因生。若生因生。则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则是无常。云何言圣人无为法得名不可取说也。
又论中生起言。云何余世间复取彼是法王身者此是因第六段不可取说中。生第七疑。疑云。十方诸佛及余世间。亦言某甲世界某甲菩萨十地行满受报佛职。亦道彼是法王。若报佛可为他取说者。云何言无为法得名不可取说也。故佛引须弥山王喻。以答此疑。明报佛体是无为不可取说非是有为可取说也。所以然者。以佛修行断惑因缘。即本有之性现用名为报佛。既有报佛正果。便有依报真实净土自在之用故。是无为非有为。亦非条然故常也。上所以说报佛如来从生因生者。望报用义边。是其始有故。义中说了为生。非报佛体从生因生是无常也。此近答第七段中疑。亦远答第五段中疑。故次明也。
若菩萨言。我庄严佛国土。彼菩萨不实语。此是地前菩萨取相行。但得有为庄严众宝。无石沙荆棘之秽。以为真净土。不知别有出世真净土。但以已所得。为真实净土也。谓同莲华藏世界等。更无别真实无为净土。故言不实语也。
何以故者。即生疑也。难云。若形相庄严非真净土者。何以故。如来说我所得净土胜相庄严如自在天宫。我净土中众生无欲。如梵似天也。又何故教众生言。我修净土因时平治道路除去荆棘运高就下等。以为净土。因得此净土之报。寻如来诚言。此净土似有形状。既有形相。则三界所摄。便可取说。云何言净土非形相庄严不可取说。若取形相庄严。则不实语。故云何以故也。
故佛答言。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将欲诱进始学故。以近况远。故说我所得净土如自在天宫等也。又随世间说。世人以此形相七宝琳琅者。为净土故。佛随俗说是净土。非谓第一义谛真实净土。故云如来说庄严佛土也。然非不是世间有为有漏形相庄严也。则非庄严者。此随世俗说。以为净土。非出世间第一义谛真实净土。故云则非也。是名庄严佛土者。如是非形相庄严者。即是真实第一义庄严也。亦得云形相庄严非庄严者是名非庄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