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菩提皆从此经出。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者。此释前挍量中疑。何以故者。有人疑云。何故七宝布施是其了因。其功甚多。得福乃少受持一偈。亦是了因其功甚少。得福乃多。故云何以故也。答意明前布施是取相之福。唯获三界报不能得三种佛菩提。受持此经。获不取相福。能得三种佛菩提。是故受持一偈之福。胜七宝施福。所以然者。以此一偈经教用功虽少得福乃多。能出生佛果故。受持此经生闻乃至能得十地证智。终与法身作其了因。与报应二佛。以为生因。故所以胜也。此言阿耨菩提者。即无为法身无上正遍知正道也。明此法身古今一定湛然常住。体非作法。受持此经教。但能作其了因。不能作生因。故言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者。有受持此经言教。能与报佛如来。以为生因。以此报佛要因受持此经。发菩提心。始从习种终于解行。修世间功德智慧。迳一大阿僧祇。行道证初地。名为见道。迳三阿僧祇。十地行满金刚心谢。即本有之性显时。有二种庄严。用此酬往因。故名为报因。受持经教依而修行。报得佛果。用义说了为生。故言从此经生。非如世间法辨体为生也。若报佛为生因。所生为当是有为。为是无为。若是有为。则应无常故。下经引须弥山王喻释也。若应佛藉经教。从生因生者。应是实佛。若是实佛。何故上经云。无有定法应佛如来得三菩提也。若定非实佛。供养此佛。为有福德。为无福德。此疑下微尘喻经未当释也。既有报佛。必有应佛影像之用。故应佛亦言从此经生也。既闻法佛从此经出报应二佛从此经生。有人乘即生疑云。七宝施福用功乃多。得福亦应是多。受持一偈经教。用功甚少。得福亦应是少。而所以言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出生三种佛菩提。胜七宝施福。若然此三种佛菩提。为决定从此经出。从此经生。胜七宝施福。为不决定。有此疑念也。又云。此三种佛甚深法界若从此经出。从此经生。体是有者。我等应见应知。然此我今不知不见故。当知是无。若尔云何道法佛从此经出报应二佛从此经生也。知如来说此三佛其义甚深。乃云从一偈言教经生。为有人能信。为无人能信。此谓为疑也。故佛答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明诸佛如来证三种佛菩提法故。说此经教。还诠彼三种佛菩提。是故若受持此经。即是受持三佛菩提故。得为因此三佛果头甚深法界。虽从此一偈经出生。而正可是佛家所得法。非凡夫二乘下人境界故。不知不解。而生疑云。此三种佛。为决定从此经出生。为不决定。如此劝信也。而此经所以重言佛法佛法者。牒前经法佛从此经出报佛应佛从此经生也。故云佛法佛法也。有言佛法佛法者。明此三种佛菩提法唯是佛家法。故重云佛法佛法也。即非佛法者。明即此佛所得法非余凡夫二乘所得。以彼二乘非佛法。故即云非佛法也。然此佛法非二乘境界。是故不见不得也。亦可福德多少之义。唯佛境界。非余人境界也。亦应言是名佛法。明唯是如来果头佛法。故但应生信。勿复疑也。
论曰。此胜福德譬喻示现何义者。论主将欲以偈释此经故。先问于与喻挍量之意示现何义也。即答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疑者谓若法不可取说者。受持此经教。应无福德。今论主申此经来。意为欲释疑。明持经有福挍量胜七宝施福非为空也。
此一段经凡二偈论释。初偈作问答意释经中三千世界七宝乃至无量不可数等挍量经文。第二偈释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乃至即非佛法也。
受持法者。释经中受持一四句偈也。及说者。释经中为他人说也。不空于福德者。释经中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也。此偈上之二句经文在下。所以论主释之在先。此偈后之二句经文在上。所以释在后也。论主相上疑意以此受持法及说二句经虽在后。义乃在前。故引之初释。下二句经虽在先。义势在后。故列在后解也。虽言相上疑意。其义云何也。上云证法不同名相不可取不可说。惑者便谓。受持经教。空无利益。故以喻挍量。明持经有福不空。以义势在前。故先释也。
福不趣菩提者。释经中三千七宝布施。初福德聚。明此有漏福德聚体是取相。故不能趣菩提也。二能趣菩提者。明受持经教及为人说是不取相福能趣佛菩提也。
何故说言世尊是福德聚等者。将欲释此一偈。先举下半偈所释经来也。偈言以下。提下半偈来。与经相属当。此义云何以下。然后设问。通释此经偈也。然偈中上二句犹故未释。何故超提下半偈来。属当所释经者。但上二句为释挍量之意。以此意在前。故先作偈上二句。释下挍量经文。令长行论中欲从经初次第释之故。所以先提世尊是福德聚等经。超用下半偈。属当释之也。何者为二者。将欲释上半偈故。问第四句二能趣菩提者。为二也。即出其二云一者受持。二者演说。此就自他内外。为二。即举所释经来结也。何故名福德聚者。问此七宝施福。及持经福。何故皆名为聚也。即答聚义有二种。一者积聚义者。通解七宝施福持经之福等皆有积聚义。故俱得名为聚也。二者进趣义者。明此二种福德虽有聚义。而有进趣不进趣异。七宝施福。唯有聚义。而不能进趣。明提经之福有积聚义。复有进趣义也。如人担重说名为聚者。此遍喻持经之福。是聚而有进趣义也。如是彼福德聚等者。此解聚而不进趣者。明七宝施福得人天因果有积聚之义。故名为聚。但不能感得菩提故。名为非福德聚也。此二能趣大菩提者。此解受持演说能远得菩提。是聚而有进趣义也。是故于彼福德聚中此福为胜者。论主以偈及长行。释此经竟。结受持经福胜七宝布施福也。云何此二能得大菩提者。论主将欲作第二偈释于下经故。拘锁问上偈中二能趣菩提。此受持演说一偈经教于菩提。有何因义也。如经以下。即引经答有因义也。虽举此经于菩提有其因义。而未释作因义之所以。故复牒云何说诸佛菩提等经为问。以偈解释也。
于实名了因者。此第二偈释经中一切诸佛阿耨菩提皆从此经出。明受持此经与法佛为了因非作生因也。故但言于实名了因也。实者。明无为法身古今湛然体绝有为虚伪颠倒。故曰为实也。亦为余生因者。释经中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明此经不但能与法化为了因。亦与报应二佛以为生因。明报佛为万行所克酬于往因。用义如起。竖此用义。得说了为生故。言亦为余生因。所以复与应佛为生因者。明应从真有。理条然故。亦得言生也。
唯独诸佛法佛法者。释经中佛法者即非佛法也。唯独诸佛法者。唯是诸佛所得。非余凡夫二乘所能得也。第四句福成第一体者。结句明福者受持经福也。第一体者。成前生了二因所得法报及应三种无上佛果第一体故。非凡夫二乘所得法也。受持此经。能得三种佛菩提。则有福德。便为因义。成不空说法。那得道言。若不可取说。则为空说无益也。此义云何以下长行论作二意来。释向所引一段经。从初至皆从此经生故。释上半偈。解经中从此经出从此经生等也。菩提者。名无为法身。彼体宝无为者。释偈上句中于实二字。将欲解受持演说于法身为了因故。先明法身体非作法名无为也。是故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也。不作生因者。明受持经福不能辨法身体。不作生因。但能显出法身故。作了因也。余者受报相好佛应化佛等假受持演说此经故。辨得二佛之用故。结于此为生因也。以能作菩提因。是故名因者。通解作生了因义也。显彼福德中此福胜者。解竟结其胜义也。如经以下举所释经来结也。
云何成此义以下。此是论中第二意释偈中下二句。复解经中佛法佛法等也。云何成此义者。还提上经中疑问之意。问云何受持此一偈经教。能为三佛生了因义。我能生信。故言云何成此义也。故即提偈答。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明三种佛菩提。从此一偈经出生作二因之义。是佛境界。非汝所知故。但应生信也。须菩提所谓佛法者等至第一不共义。复举下半偈所释经来。略解其经中义。提偈来结也。以能作第一法因者。以此持经之福与三种佛菩提第一法作因也。是故彼福中此福为胜者。论主以偈及长行。论释此一段经竟。通结持经有福胜七宝施福。故不空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果不者等此挍量分中第二段经文。所以来者。此有疑故也。此疑亦从第六段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圣人无为法得名中生第三疑。云何生疑。若一切圣人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说者。须陀洹等亦是圣人。为是无为法得名。为当有为法得名。若有为法得名。则不应言离分段生死。若无为得名。此无为为可取可说。为不可取不可说。若不可取不可说。与上诸佛菩萨所得无为。为一为异。无为若异者。不应名圣。无为若一。应无有异。又须陀洹等证四沙门果。云何言不可取。复向人说。我得沙门果。云何言不可说。若尔证法便应是可取可说。云何言证法不可取说。有如此疑故。答意明此四沙门果亦是不可取不可说。故经言实无有法名须陀洹。乃至实无法名罗汉等。此四人当证果时。不见有一法可证为果。名须陀洹乃至罗汉故。此四沙门果亦不可取说也。此所以言实无有法名须陀洹等者。为答有可取说疑故偏论之。若泛解此四沙门果亦得言可取说。亦得言不可取说。亦得言有为。亦得言无为。四沙门果无漏智慧。体是无常不免生灭。是其有为。故亦得云有为也。以解生阴无定性。能断三结烦恼。无处无为之果。不受三涂报。乃至罗汉。断四住惑。不受三界报。此是无为乐故。亦得言无为。此二乘之人无我正理及灭结无为。故名为圣。未得因缘真如二种法空。未能尽无明变易生死究竟无为。故不如佛菩萨也。既所证有深浅不同。则条然有别。何得无为名同。便以二乘临佛菩萨也。此以圣无为名一故。须此经料简便异也。此四沙门果。言可取者。取无为果也。可说者。如已所证。依虚妄名字。向余人说也。言不可取者。证四沙门果时。得无我空解故。于众生五阴法中。无有一法名为须陀洹等。又复不取者。不取色等六尘境界也。不可说者。明所证法但可以心知。非可以言及。故言不可说也。四果人。但缘生空证果。尚不可取说。况诸佛菩萨。乃以真如清净得名。而可取说也。为除此疑。次来也。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者。如来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须陀洹等。既得无我之解。断身见戒取疑。证圣果时。犹能作念分别。我能得须陀洹果不。故须菩提答言不也。即释云何以故不也。以实无有法名须陀洹。明须陀洹等于证果时得无我之解。于假名众生及五阴法。泯然一空无所分别。乃至六尘亦空。于此众生五阴内法中。不见一法定实可名须陀洹等。于六尘境界中。亦不见一法是可取故。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等果也。从须陀洹乃至无有一法名为罗汉。通举四果。明不可取说。以释前疑。类义可知也。因问阿罗汉不作是念言我得罗汉。生于疑难。若罗汉证果时。不生念言。我得果者。何故罗汉犹作云我得罗汉也。故答世尊若罗汉作是念。我得罗汉。则为著我人等也。答意明前言我不作念得罗汉者。谓证罗汉果时。断四住惑尽。故不作念。我能得果。此阿罗汉犹有习气无明之惑未断故。后更作念言。我能得果。非谓有四住我人寿者。等我见也。然依此经但偏论罗汉所未除习。或不论前三果所未断或。依下论释。则通辨前三人。明前二人始断我常二到未断二到故。有行烦恼。后之二人。乐净亦除故无行烦恼。唯有无明习气也。
世尊我得无诤三昧等第一等者。如来常说恶事发露善法覆藏。此中须菩提何故自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第一也。然须菩提将欲引已所得。不作是念。我得无诤三昧离欲阿罗汉证。成第四果。不取之义有同不同。明其余罗汉言我不作念者。无四住粗。或犹未断习我。今须菩提言不作念者。习我亦无。以善伏故非为永断。所以道此。欲使人生信。如须菩提实证此法也。然须菩提言不作念者。恒作心防护。令习气我不起也。又复须菩提。是法身菩萨。现为声闻。永无习气故。不作念我得罗汉也。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者。此三昧所以名无诤三昧者。以须菩提能善作心防护习气。自于众生。不起贪嗔痴心。复不命众生于已起贪嗔痴心。故经中须菩提自云。若有人。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若有人。嫌我立者。我当终日坐等。故须菩提至于行乞。每以定心。观察众生前人于我不起障者。便入聚落。若起障者。则止不行乞。明须菩提于四威仪中常自善防护习气令使不起。以得此三昧。不与人竞。此烦恼障分尽故。名得无诤三昧也。
如舍利弗等其余罗汉。不能善防习气故。与物竞。与物竞故。无有无诤三昧。若尔有人生难。如来尘习皆尽。何故犹为孙陀梨等之所谤毁。岂有习气未尽也。答意如来非以有习气故为人所谤。有二义故。如来知众生根机故。听人谤。一因此毁谤度彼众生。二欲为显佛功德故也。然如来五百大弟子皆得三昧乃多少不同。而各得第一之名。如舍利弗得十千三昧智慧第一。目连亦得十千三昧而神足第一。须菩提得六万三昧。于弟子中。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故如来于大众中。每叹其德。须菩提既得六万三昧等种种功德。何故唯叹此一。以此三昧六万三昧功德中胜故偏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