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论】问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无所施作而从定起观视世界。答曰。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宝藏悉开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观已自念。我此法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然后从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观众生。知众生贫苦。此法藏者从因缘得。一切众生皆亦可得。但坐痴冥不求不索。以是故举身微笑。问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答曰。肉眼所见不遍故。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无碍。余眼不尔。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观。问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为天眼。答曰。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见不碍山壁树木。若人精进持戒禅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为天眼。复次人多贵天以天为主。佛随人心。以是故名为天眼。复次天有三种。名天生天净天。名天天王天子是也。生天释梵诸天是也。净天佛辟支佛阿罗汉是也。净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无咎也。天眼观视世界者。以世界众生常求安乐而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实无吾我。众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堕深坑。如是等种种观已举身微笑。问曰。笑从口生或时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复次一切毛孔皆开故名为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问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佛亦如是。若无事及小因缘则不笑。今大因缘故一切身笑。云何为大。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因缘。复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恶人。渐渐集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无量最上最大。一切众生亦可得尔。云何空受勤苦而堕小处。以是故笑。复次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事故笑。复次般若波罗蜜相清净如虚空。不可与不可取。佛种种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众生令心调柔。然后能信受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笑放光。笑有种种因缘。有人欢喜而笑。有人嗔恚而笑。有轻人而笑。有见异事而笑。有见可羞耻事而笑。有见殊方异俗而笑。有见希有难事而笑。今是第一希有难事。诸法相不生不灭。真空无字无名无言无说。而欲作名立字为众生说令得解脱。是第一难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烧一叶。是甚为难。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著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如是种种希有难事故。举身微笑。
【经】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问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答曰。上笑因缘中已答。今当更说。有人见佛无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净恭敬故。知非常人。复次佛欲现智慧。光明神相故。先出身光。众生知佛身光既现。智慧光明亦应当出。复次一切众生常著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心必爱著。舍本所乐令其心渐离欲。然后为说智慧。问曰。其余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异。答曰。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以是为异。问曰。如一身中。头为最上。何以故先从足下放光。答曰。身得住处皆由于足。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以是故于贱处放光。复次诸龙大蛇鬼神从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众生怖畏。是何大光。复恐被害。是故从足下放光。问曰。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数。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满。何况十方。答曰。此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无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
【经】足十指两踝两[跳-兆+專]两膝两髀腰脊腹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问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答曰。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余方不满。是故更放身分光明。有人言。一切身分足为立处故最大。余不尔。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以示众生。如三十二相中初种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问曰。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何禅定中。放此光明。答曰。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禅中第四禅。放此光明。第四禅中火胜处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复次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放无量光明满十方。何况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时而不放光。譬如转轮圣王珠宝。常有光明照王军众四边各一由旬。佛亦如是。众生缘故。若不入三昧恒放常光。何以故。佛众法宝成故。
【经】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从三千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论】问曰。如火相上焰水相下润风相傍行。是光明火气应当上去。云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答曰。光明有二种。一者火气。二者水气。日珠火气月珠水气。火相虽焰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尔。是故夏月地水尽热。以是故知火不皆上。复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强弓遣箭随所向至。问曰。何以先照东方。南西北后。答曰。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复次俱有一难。若先照南方。当言何以不先照东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尔。问曰。光明几时当灭。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灭也。
【经】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论】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衢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时生一时灭。有人言。住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须弥山有二天处。四天处三十三天处。余残夜摩天等。福德因缘七宝地。风举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余光过出。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问曰。是光远照云何不灭。答曰。光明以佛神力为本。本在故不灭。譬如龙泉。龙力故水不竭。是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间不灭。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复次佛出阎浮提。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北边雪山中。有阿那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华。大如车盖。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是池四边有四流水。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东方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如佛在只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答有若干数。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一树上少叶藏。还问佛。此树林定有几叶。即答今少若干叶。如其所取语之。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后得阿罗汉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
【经】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今何以故复一切毛孔皆笑。答曰。举身微笑是粗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细分。复次先举身微笑光明有数。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无数。复次先举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须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笑因缘如上说。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之余(卷第八)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复放常光而照十方。答曰。有人见异光明谓非佛光。见佛常光转大心则欢喜。此实佛光。便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云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或一丈百丈千万亿。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诸佛常法。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复次有人见佛常光欢喜得度。譬如国王以常食之余。赐诸群下。得者大喜。佛亦如是有人见佛种种余光心不欢喜。见佛常光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而笑。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上三种放光。照十方众生令得度脱。今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难可信受。是故出广长舌为证。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一时佛于舍婆提国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诸国。欲到婆罗门城。婆罗门城王。知佛神德能化众人感动群心。今来到此谁复乐我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作制限后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城中众人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是时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泳-永+(米*番)]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老使人见佛相好金色白毛肉髻丈光钵空无食。见已思惟。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自降身持钵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信心清净欲好供养无由如愿。惭愧白佛。思欲设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以钵受其施食。佛时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还从眉间相入。阿难合掌长跪白佛。唯然世尊。今笑因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汝见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阿难言见。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入无余涅槃。尔时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
汝是日种刹利姓 净饭国王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语 如此臭食报何重
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不解小施报多如是。佛告婆罗门。汝颇曾见世所希有难见事不。婆罗门言见。我曾共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拘卢陀树荫覆贾客五百乘车。荫犹不尽。是谓希有难见事也。佛言。此树种子其形大小。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言。谁当信汝言者。树大乃尔而种子甚小。婆罗门言。实尔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佛言。我亦如是。见老女人净信心施佛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又是如来福田良美之所致也。婆罗门心开意解。五体投地悔过向佛。我心无状愚不信佛。佛为种种说法。得初道果。即时举手大发声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城中一切诸婆罗门。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迎佛供养。皆言得甘露味。谁当惜此五百金钱。众人皆去制限法破。是婆罗门王。亦共臣民归命佛法。城人一切皆得净信。如是佛出广长舌相。为不信者故。问曰。如为婆罗门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答曰。覆面发际。为小信故。今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问曰。是一城中人。尽得见此覆面舌相犹尚为难。何况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切大会此及他方无量众集而得尽见。又以人目所睹不过数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无乃大而难信。答曰。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见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一切众人皆见阿閦佛会。与眼作对。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见佛舌相亦复如是。佛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后便笑。笑因缘如上说。问曰。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根复放光明。答曰。欲令一切得重信故。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净共相发起故。复放光。复次是诸光明变成千叶金色宝华。从舌相出此千叶金色宝华。光明彻照如日初出。问曰。何以故。光明中变化作此宝华。答曰。佛欲坐故。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加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又如此华华台。严净香妙可坐。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加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嗔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释迦文尼佛。化作无量千万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阿毗昙说。一时无二心。若化佛语时化主应默。化主语时化亦应默。云何一时皆说六波罗蜜。答曰。如此说者外道及声闻变化法耳。如佛变化无量三昧力不可思议。是故佛自语时。无量千万亿化佛亦一时皆语。又诸外道及声闻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复作化。诸外道及声闻。灭后不能留化。如佛世尊自身灭度后。复能留化如佛无异。复次阿毗昙中。一时无二心今佛亦如是。当化语时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语即便皆语。问曰。佛今欲说般若波罗蜜。何以令化佛说六波罗蜜。答曰。是六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一法无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如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没在世界有尽法中。或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罗蜜。共合是名波罗蜜。能至佛道。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一法无异。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庄严。二者未庄严。如人著好璎珞庄严其身。有人不著名未庄严。亦如国王将诸官从。是名王来。若无官从是名独身。如是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尔。问曰。若佛有如是大神力。无数千万亿化佛。乃至十方说六波罗蜜。度脱一切应尽得度不应有残。答曰。有三障。三恶道中众生不能解知。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无色无想天。皆不能闻不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