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论部
-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经曰。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慈有三种。一有情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初发心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有情缘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为境界故。修正行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法缘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为境界故。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无缘之慈。虽有所缘缘法界故。譬如眼等异熟诸法无有分别。不作加行任运转故。说名无缘。平等性智相应大慈。或有义者。唯缘法界所缘分别永无有故。不缘有情及诸法故。名无缘慈。复有义者。亦缘诸法。如实义者。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性平等故。无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应就所缘境得具三慈。但无分别平等行故。说名无缘。如来地中平等性智相应大慈。众相成满恒常现行。如来既有无缘大慈。余二不说自然成就。如来由此三种慈故。平等救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胜一切声闻等故。救度一切诸有情故。长时积集福慧资粮所成满故。说名弘济。如是所说弘济大慈遍一切处。无差别转故名平等。即此平等说名法性。或即所说弘济大慈平等法性为所缘故。就境说名平等法性。由此大慈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声闻等悲不能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犹如长者怜爱一子。于诸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无边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废。成熟有情曾不过时。如来常与大悲相应。不可说言暂起暂转。如经言。善男子。不应说言诸佛世尊所有大悲。于诸有情暂起暂转。何以故恒常转故。诸佛世尊乃至大悲无根未立。终不证得无上菩提。如来证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当安立一切有情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当开悟。如来如是于诸有情常起大悲。乃至广说。如契经说。如来昼夜恒于六时观察世间。云何今言大悲恒转。此说作用六时相续恒无间断故不相违。大慈大悲无嗔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俱有三种有情缘等。慈是无嗔悲是不害。慈缘无乐欲与其乐。悲缘有苦欲拔其苦。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缘平等法性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根。谓自心外见如来身。如契经言。由诸如来慈善根力有所示现。令天人等自心变异见如来身。如金色等。又如经言。若所应化无量有情。宜见琉璃末尼宝色。如来即能无碍示现种种琉璃末尼宝色。令彼自心亦如是变。乃至广说。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谓诸如来随同所化有情乐见。色身形相即各示现。同处同时同类形相。令彼自心如是变现作利乐事。如诸有情阿赖耶识共相种熟各各变现世界等相。同处相似不相妨碍。此亦如是。如色身相余事亦尔。由此示现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熟。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令彼得闻。如来虽无戏论分别由悲愿力如是示现。所化有情自胜解力如是变异。谓自心外闻佛音声。如来所出一切语言称机宜故。诸人天等皆无违逆故名敬受。若不称机则不示现故。说诸佛语不唐捐。虽有众生不顺佛语。此是化作或当有益。后必信受。就总为语故。言一切敬受所说。如是语言由前道理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由此示现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故。即彼息灭名为寂静。由此于此而寂静故。即是圣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味。又世间者。遍计所执此本性无说名寂静。如是寂静所显真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名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或复此中略说。最后苦乐一对。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如契经言。圣处世间平等一味犹如虚空。凡愚在世计有差别。由彼远离遍计所执。世间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功德即是菩提分等诸功德法。熏种长养成熟解脱说名修殖。平等性智虽无分别。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异身中功德生长成熟解脱。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既令解脱。令得世乐不说。自成如是智名平等法性。远离遍计所执性故。或诸菩萨修殖无量菩提分等殊胜功德。乃至究竟。即此名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复次妙生妙观察智者。
论曰。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因。七界差别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一切疑因。
经曰。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
论曰。此中显示建立因相。譬如世界持众生界者。如诸有情自心所变。下风轮等诸世界相。能持自心所变眼等诸有情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持一切陀罗尼门。广说乃至诸佛妙法。与彼相应及能引故。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论广说其相。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三摩地者。谓增上定即健行等诸三摩地。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诸三摩地。余不能胜故名健行。又佛菩萨健士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菩萨及佛得此定故。余三摩地随经所说应释其名。即陀罗尼及三摩地。俱说名门。如空无愿无相三门。以能通生无量同类异类德故。无碍辩说即四无碍。法义词辩。由此四种能为众生辩说妙法故名辩说。诸佛妙法即是如来力无畏等无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应说。妙观察智转意识得作用宽广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诸功德故说能任持。
经曰。又如世界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
论曰。此中显示生起因相。妙观察智能作顿起一切所知相识因故。世界即是诸器世间。如器世间能为众生种种地上无量空中相识生因。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一时顿于一切境界犹如虚空能了无碍。能为一切种种世间。无量出世所缘境界相识生因。此义意言。一切如来妙观察智。能顿了知一切境界。似所知境有众多相。如彩画色有种种相。见分智体能为如是相识生因。此能现彼说为生因。非亲生因。从种生故。此即缘因说名因缘。由见起相或体起用。虽无异体由不一故亦得为因。如从相分生见分等。此亦如是。
经曰。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严甚可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
论曰。此中显示欢喜因相。如器世间种种可玩。园林池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有情欢喜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菩萨欢喜爱乐。波罗蜜多略有六种。谓布施等或开为十。更足方便善巧等四。或复开为八万四千。如经广说。若别分别其数无量。菩提分法略三十七。广亦无量。言十力者。谓处非处智力等。如来身中慧根所摄。及具知根。言无畏者。谓四无畏五根所摄。及具知根即信等五。不共佛法有十八种。如经广说。如是功德多分此智所摄。相应及能引发。是故一切庄严此智。
经曰。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
论曰。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洲谓四大洲。则赡部洲等。渚谓八小渚。则遮末啰等。略举日月摄诸星宿。四天王天。谓妙高山第四层级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他化自在。乐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如是如来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世及出世衰盛因果。三乘圆证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恶趣因果名世间衰。善趣因果名世间盛。又世间坏及世间成。如其次第名为衰盛。又损减名衰。增长名盛。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乘因果名出世盛。又退名衰进名为盛。言圆证者。即是果位。前三乘名显其因位。又圆证者。唯说佛果。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智如其境。行相不杂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佛地经论卷第五
佛地经论卷第六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世界为诸众生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为令众生受大法乐。
论曰。此中显示受用因相。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观察智。助平等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净识。现受用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大法雨。为令地上诸大菩萨受大法乐。亦助如来成所作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净识。现变化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正法雨。为令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乐。
经曰。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五趣差别具足显现。
论曰。此中显示趣差别因相。如世界中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不共相种。变生种种五趣因果差别可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五趣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别显现。非生五趣诸阿素洛种类不定。或天或鬼。或复傍生故。不别说。五趣因者。谓中有身以与五趣为方便故。趣是所趣。中有能趣故。非趣摄。就生类别建立四生。是故中有亦生所摄。有义中有趣方便故。说在趣中。此言因者。业烦恼等。果即五趣。
经曰。如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
论曰。此中显示界差别因相。如世界中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不共相种子。变生三界因果差别可得。此中世界通情非情。谓有情世界及器世界。若不尔者。不应于中有无色界。以彼唯有定所生色。无业生色无方处故。于世界中。随其所应建立三界。谓器世界中但有欲色情非情界。有情界中具有三种。唯有情界以器世界通持有情及非情界。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三界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三界因果二相差别显现。非生三界因果。同前二种分别。此中意说。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诸界趣生。烦恼业等所感。诸行成熟所摄心心法等因果相现。谓诸如来大圆镜智。增上所生妙观察智。虽无所取能取执著。远离一切烦恼所知二垢障故。观察一切因果等事。及能说故。如净圆镜现众影像。一切境相皆现其中。然无镜智无差别过。大圆镜智以于一切皆不愚故。虽能显现一切影像任运转故。而无分别。此智能现一切境相亦有分别。若无分别则不能观因果等事。及为众会说法断疑。此文定证。无漏心等亦有相分。如来智上五趣三界无边因果具足现故。有说。如来智明净故。一切境相虽现其中。而此境相非智所变。不清净故。但是众生心等所变诸法影像。此不应理。如是影像若是众生心等所变。云何在佛智上显现。不可他因生他心。相违正理故。如余心相。此亦应尔。然此境相如来无漏心所变现。如明镜中粪秽影像。虽似不净实非不净。心及心法缘境法尔若缘他境。非如钳灯。无动作故。但如明镜性本净故。变似境相而能缘虑。若诸境相非心上现。彼虽有力生心心所。如五根等不名所缘。如余处说。无分别智亦定尔耶。所缘真如不离智体不可定尔。后得俗智虽不离真有分别。故不证真体。但自变作真相而缘故。不可难。如诸异生心缘无漏心上所有无漏境相。虽似无漏实是有漏此亦应尔。唯识道理决定如是。心所变相虽相似有而实无体。若不尔者。应有色等。如心心法不成唯识。若彼实有但不离识。名唯识者心及心法亦不离彼色等诸相应。名唯境便成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