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
其人无故。不动目晴。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喻迷真起妄也。故事也。瞪直视貌。不由别事。只因自不动目直视于空。目晴劳倦遂见华相。或见毛轮第二月等。故云一切。色阴亦尔。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动念。现六尘境。即色阴起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空元无华。妄见生起。说谁出来。真元无色。妄分质碍。复何从所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破空生也。见华既从空生。不见应从空入。空无内外。何出入之有。设有出入即是实色。不合名空。既非虚空。云何华出。见实物时无华生故。如阿难体是其实色。见汝体时。岂更容有阿难出耶。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此不破目出。如人从屋出必有入。目既有见能出于华。华应有见。从目出去能华于空。自空归目合见于眼。若此华性虽从目出。而无有见。斯但为翳既从目出去翳虚空。归目之时应合翳眼。若汝执言实不成翳无妨见华。既无翳目。而能见华。见晴明空应是翳眼。云何见空号清明眼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华无所出。色阴不生。本妙真常。何曾起灭。而有说为因缘自然者真为虚妄 二受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喻一真也。宴静。调和。适悦也。骸体也。忘生忘形也。身肢安静。恬然畅适。而无苦乐二境相逼。忽然如其无形一般。斯盖但以舍受相应。不觉此形之有生也。李陵云。每一念至忽如忘生。法中可知。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熟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喻起妄也。妄本无因故云无故。真妄和合如二手相摩。阿赖耶识变起世间。故云生涩滑等。或可二手及空喻根境识。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是受因。从此领纳。故知受阴无明妄念。迷真和合假托而生。故下破之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冷暖本无。手合故有。故云幻触。受阴不实。妄缘假生。故无来处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破空生也。虚空平等无所不在。岂能选择不触乎身而触于掌。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已下破掌出。若此涩滑从掌而出。掌未合时何无涩滑。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脱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汝执言。掌虽生触。须待合时此触方出。若尔合既触出。离应触入。若触入时。所经之处应亦觉知触入踪迹。若实觉知。触常在体。应须常知。何待合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知幻触能生于受。推其触性都无。故知受阴虚妄也 三想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谓取像。想像不实。从虚妄有。故以说酢水生思崖酸起为喻。因说想酸。因思想峻。故有水酸。以想喻想。近取譬耳 酢音醋 二约喻广破三。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以水喻想。今推酢说。说既不有。水从何生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因人说梅。梅何有说。故非梅生。若因人说水便口流。口既流水。应合闻说。何用耳闻。口若不闻唯耳闻者。耳既闻说。亦合流水。故云此水何不耳中流出。说不得梅。梅不至口。耳自闻说。水却口流。说梅与水二俱叵得 三类思崖。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类说应云。如是崖想。不从崖生。不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应有思。何须心想。若独心思。此酸只应心中自有。何以足心却有酸涩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酢思崖。水酸形体。想像虚伪。能所俱空。元是菩提妙觉明性。何因缘自然之有耶 四行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刹那无常念念迁谢。生死死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故以瀑流波浪相续无逾越义以为喻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即空即水。离空离水。求瀑流体俱不可得。行阴亦尔。本无生处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破空生流也。流从空生。空体常在流应常生。虚空性遍流亦应遍。斯则俱见瀑流。应无世界。又如何分水陆空行耶。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破水生流也。流从水生。水与瀑流两体应异。水为能生。流为所生。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如何因水耶。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破流即水也。流相漂动。水相澄清。若此漂动便是水相者。至澄清时应非是水。暴流漂动已是水故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破离空离水也。离空有流。空且无外。何离之有。若离水有。水外求波。故应非理。流既无生。行阴元寂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可解 五识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远饷他国者。阿赖耶识为业所使随处受生。此阴若灭彼阴续生。如人擎空远饷千里。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虚空非出入。喻识无往来。既无往来。将何为识而了别耶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彼方瓶来方也。名本瓶地。空若彼方来于此方。本瓶来处应少虚空。本处既无所少。应知非彼方来。瓶倒之地名为此方。若此方空入于瓶内。先合见空从瓶而出方知空入。出空既无。入空何有。空既无出入。识何曾往来。又此方入者入此方也。其文易解 三结成虚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可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五蕴初解 二别破六。一眼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以为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界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心境及与动念。俱是菩萨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发生。犹如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 二约尘辨无。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像。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既因动心现妄境界。于此妄境派成根尘。互为对待相形而立。本无自性。体不可得。下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如交芦。故云因于明暗发见居中。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既备方成见性。故云吸此名见性等。既因取境而得名见。故知此见从影像生。像喻尘也。起信云。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明暗尚如影象无体可得。况所发见而有体耶。故云离彼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分别而似有因。今以四处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像。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见暗。以暗时无明见随明灭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来。根无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谓破识。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虚空能生胜义在浮尘内。进既观像。退应观根。又空中自能有见。何关汝之眼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解 二耳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耳喻真性。手喻无明。真妄和合名塞。动念初起名劳。由念动故境现。如头作声。兼耳与劳下。此之动念与妄境界。能结之心所现之境。皆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此中塞耳同彼直视。故亦言瞪 二约尘辨无。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像。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相待闻始得成。故此耳根离尘无体。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先破境生。境有动静。闻一则不闻一。以随能生有生灭故。次破根生。不假动静闻亦无故。后破空生。空若有闻自成于根。又空自闻。岂干于耳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鼻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鼻喻真性。外风喻无明。畜谓缩气。喻真妄和合。劳喻心动。冷触香臭喻妄境。余文如前 二终尘辨无。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像。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释如前文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通塞根空俱无生处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先破境生。通塞互破可知。发明显了也。次破根生。根生则无境。无境则无根。由尘发知故。机亦根也。次破空生。前则闻境。归则嗅根。空自闻香。汝鼻何用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舌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舌根不动喻真。吻喻无明。舐喻真与妄合。劳即念动。念动故境生。如甜苦淡。问甜苦由劳故生。可喻妄境。淡是舌根不动。合喻于真。为何喻境。答元来不动可以喻真。今以由动故显不动。既是形待。故成妄矣。如下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余如文 二约尘显无。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像。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从境从根从空亦如前释。虚空自味者。味犹尝也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身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手喻真妄。合喻真妄和合。真有不守自性随缘成根境等。如随冷热缘成冷热手。问二手之中何手喻真。答以势劣者喻真。思之。余如文 二约尘辨无。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像。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二破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