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

  经曰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次释第五珠台际天也。无量寿论云。谓地庄严。即色相圆净。谓七宝台阁光明净也。准观经处处皆有众宝楼阁。何独地上 次第六释鲜华吐褥。即依止圆净。若如来所居处有大宝莲华王座而为依止。自外诸人若或生莲华之中。即以莲华为依止。此文中为四。一华名。二分量。三光色。四香气。
  经曰池中莲华。次释华名。谓之莲华。
  经曰大如车轮。次释第二分量也。此经据小小者说。谓如车轮。观经清净觉经约大者说。或二十里乃至六十万里。然随念大小遂无常准。
  经曰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次释第三光色也。然此经但有四色。准清净觉经观经。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色但有青光也。按诸经据彼华非一一华有种种色。此经但据纯色者说。
  经曰微妙香洁。次释第四香气也。清净觉经云。其彼华香八方上下最胜无比。闻其香气无不适悦。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第七结极乐。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次释第三妙妓鸣天也。准观经等。无量乐器常悬在天。不鼓自鸣。又随物有处。或舍或林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无非法声。人天闻者俱发道意。
  经曰黄金为地。次释第四檀金饰地也。即形貌圆净。故佛地论云。无量佛所游行地处处庄严希有。按诸经多以金为地体。诸宝间错而中表映彻。故观经称琉璃地。又彼经云。地下有八楞金柱。杂宝交饰光明赫奕。其地犹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宝地柔软下脚即凹举足便起。又彼国土无须弥山及诸山等。无量寿经云。佛言彼四天王忉利依空而住。
  经曰昼夜六时雨曼陀罗华。次释第五时华回舞。无量寿论云雨庄严也。依庄严论。雨华意为严饰地。故无量寿经云。其华覆地厚四寸余。随色次第而不杂乱。光泽香软。足蹈上行才下四寸。举足还起。若更雨新华之时。旧华即渐渐地裂受之。故华没尽新华已满。或雨宝衣遍覆其地。人践上行。称赞净土经云。见此华者心虽适悦而不贪著。更增众生殊胜功德曼陀罗者。此云赤圆莲华。亦云如意华。正法华经名适意华大适意华。曼殊沙华名为柔软华。大品经中帝释雨曼陀罗华供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此华从心树生。即如心所欲而雨。释之者。华之所生从其心生。然华之色貌终是赤圆 次第六羽驾游方。问若仙人乘鹤等可言羽驾。彼乃运身而往或乘宫殿。何言羽驾。答谓飞若驾羽疾若乘龙故言羽驾。此即乘圆净。谓乘大定大慧之力。文复有三。初捧华历供。次限晨旋路。后结成极乐。
  经曰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次释第一捧华历供也。准诸经或乘七宝宫殿百宝莲华。或但尔而去。或乘佛威神。一念之顷游十方界。于诸佛前随心所念种种诸佛称心供养。礼佛听法或蒙授记。衣裓者谓衣衿也。
  经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次释第二限晨旋路也。谓限晨至斋时即便还归国。即任持圆净也。谓或以大乘法味喜乐持身。故饮食已说法诵经。经行者。谓旋绕思惟。问言食时者为同此处已午之际为别时也。答曰虽短长不等食时亦是同也。问四食之中彼有何食。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无所味著。事讫化去。时至自来。故无量寿经云。彼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湛然盈满。若清净觉经欲食时有自然劫贝及[疊*毛]以为座。食者坐之诸菩萨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等。亦不以美故喜食。何故此二经不同。答有食不食。食者故不多不少。若不食者见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若第一义土即净名经云。甘露法为食。解脱味为浆。
  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第三结成极乐 第七次明鸟韵法音。即眷属圆净。谓净土中如来化作天龙八部异类眷属。示庄严徒众眷属也。问彼土是三界摄不。虽言无须弥山。而六欲天皆空居者即是欲界摄。何得无实畜生乃是化也。答据无量寿经等。说是欲界。然智度论云。若他方化土杂恶不净者是名欲界摄。若清净者非三界摄。又有形故非无色界。地居故非色界。无欲故非欲界。是故彼土住似欲界而非欲界。故非三界摄。无实畜生。故正法念经云。四天已上即无实畜生。诸天福力为庄严处所亦有禽兽。然非实报。何况净土而得有之。言诸鸟者。或弥陀所化作宝光状似。此文有二。初叙后释去外疑。叙文有五。一总标羽族。二别列禽名。三啭和雅音。四诠论妙法。五闻声动念。
  经曰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次第一总标羽族也。色类非一故言种种。容貌绝群故言奇妙。
  经曰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次第二别列禽名也。佛华严不思议经云。舍利者此云鸜鹆鸟。迦陵频伽智度论云。迦陵频伽者此无正名号好音鸟。此鸟子虽未出[穀-禾+卵]其音已胜众鸟。何况出[穀-禾+卵]。共命之鸟者。相传云一身两头。
  经曰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次释第三啭和雅音也。
  经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次第四诠论妙法也。三十七品亦名三十七助道法。亦名三十七助菩提法。言三十七者是数也。谓三十七心数法也。若言品者。谓三十七法各各别故名品。言助道者。谓能随顺资助尽智无生智。能令圣道势用胜故。故云助道。智也。若言菩提者。菩提亦名觉。即前二智也。故四谛论云。三十七助道觉法。此法小乘正学。菩萨兼修二智。智度论云。如来何故多说此法不增不减。但说三十七品。答此三十七品譬如众药和合疗众生病正须尔许。是故常说不多不少。又常说者。以是初欲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师处听法先用心念记持所闻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次明正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若多精进则心散乱。欲令摄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意足。心定已便生五根。五根渐增能遮烦恼能入深法。故次明五力。五力既增能分别圣道。故次说七觉分。既见谛已须除修惑趣涅槃城。故次明八圣道。若广分别具如别章。问准鸟所诠应当具说。何故经中但说四科。答然彼化生身无脓血不净等。故无倒执净不净心。故不说身念。虽无苦受亦无乐报心倒。不说受念。心知无常励诚修道。不说心念。知法无我而无我倒。不说法念。以是因缘不说四念。又不曾造恶无烦恼不说断。炽然自励修诸圣道不假说修。故鸟不说四正勤也。又定慧兼修非恒散乱。五通报得无劳说四如意足。是故前三众鸟不宣。又复释者是义不然。但经略举非鸟不宣。亦言三十七助道法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者谓身受心法。四正勤者谓未生之恶方便令不生。已生之恶方便令断。未生之善方便令生。已生之善方便令增长。四如意足者谓欲定足精进定足念定足慧定足。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定力。七觉分者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舍觉支念觉支定觉支。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体性有十。谓净信.精进.念.智慧.及喜.猗.舍觉品相应舍.思.戒.三摩提。信分有二。谓信根信力。精进分八。谓四正勤为四。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念分为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智慧分八。谓四念处为四。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喜为喜觉支。猗为猗觉支。舍为舍觉支。思是觉支数谓正思惟。戒分为三。谓正语正业正命。三摩提定。定分为八。谓四如意足为四。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问曰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义。答曰尽智无生智是菩提。谓此诸法随顺彼法令势用胜故名助道法。
  经曰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次第五闻声动念也。谓闻鸟说法皆生善念念三宝也。问诸经多说六念。此何独念三。答六念者约此处及下界中教其六念。以诸众生诸根不具得恶趣身。欲令持戒故教念戒。以诸众生贫穷困乏。欲舍悭故教念施。以下界人不及天故。意欲令其修天行故。故令念天。彼国众生无恶趣故。自念修善。无犯戒垢故。不念戒。无贫乏者故无念施。然亦持华历散诸佛。是供非施。由彼众生无悭吝垢故不念施。彼人形貌及所依止胜第六天故不念天。以三宝福田最胜无比但念三宝也。大涅槃经云。盲贼念佛还得眼根。释女念佛手足还具。商人念佛即免鱼难。摩诃斯那念佛得除疮痛。又观经云。一念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得成佛道。是为念佛之力。大品经云。念般若波罗蜜除四百四病离灾难消诸恶业。或念诸三昧得胜知见。是念法之力。若人念观音地藏虚空藏菩萨。诸难消除所愿果遂。是为念僧之力。问佛藏经云。诸法毕竟性空。空中无佛无法无僧。若有言说形相是可念者为是颠倒。当云何念。答若彼经据毕竟空理说。今此经据接引说。从浅至深。故十住毗婆沙云。新发意菩萨若念佛者先念色身。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色身佛。心渐渐得入深法者应念法身佛。次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莫以色身念。亦莫著法身。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故无所念亦无能念者。是真实念者。今为新发意者旦以事相念。即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七胜事故须念。一身胜。具诸相好圆满故。二如法住胜。三业常无失故。三智胜。具一切种智故。四具足胜。一切福德圆满故。五行处胜。常在三昧故。六不思议胜。六通具足故也。七解脱胜。一切烦恼正习俱尽故。又摄大乘论云。佛有三身。诸菩萨念佛者当缘念何身。答缘念法身。法身虽有无量甚深道理。然依法身念佛七种相。此七相是法身正用。亦是法身圆满德。一身平等利益圆德。谓能示现化身成道亦作大利益。若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未下种者令下种。未成熟者令成熟。未解脱者令得解脱。二无失圆德。由一切惑智二障永灭离故。无有烦恼令生过失。三无碍圆德。由智慧故于世八法不以忧喜碍心。四能施大法乐圆德。由有内外财故常受富乐。亦得清净土自受法乐。亦令他方诸菩萨受用法乐。五无功用圆德。谓一切事如来无功用自然成就。由本愿力故所欲作事自然而成。六心圆德。诸佛于六通境得最极自在。虽同类人及下人等不能为碍。在有心无心位中恒不废忘。已久修习成就故故得自在。七常圆德。谓法身常住故及众德亦常。由真如是常住故诸法以此为身故诸佛身常住。故依身所有众德亦常住。故言念佛等。三宝之义广如别章 次下第二释去外疑。其文有五。一遮二征三答四例五释。
  经曰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次释有畜生。由此疑心故佛遮扫。莫谓实是罪报所生。
  经曰所以者何。次释第二征也。既有鸟演法音。何以非实罪报也。
  经曰彼佛国土无三恶趣。次释第三答也。彼国实无三恶趣故。所以无者。由阿弥陀佛昔发愿言。设我得佛国有三恶趣者亦不取正觉。乃至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生三恶道者亦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曰彼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报之鸟也。次释第四例答也。三恶道之名尚无。况有实报之鸟。
  经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次释第五释通也。人疑云。此鸟既非实报。当是何身。答彼佛所化。或宝光明所作。意欲令其助宣正法。故智度论问云。净土中诸佛有无量神力。何不但多化作佛处处说法度众生。乃化作畜生树木等说法也。答若处处皆见佛身说法。众生即不能信受。谓为幻化心不敬重。故于道难入。所以不化作佛。又如本生经说。若菩萨化作畜生身为人说法。以希有故闻者皆信受。又以畜生心直故不诳于人。闻则信受。又恐谓有情众生是欺诳故。亦令无情树木而演诸法。闻即信受 第八风生善念。谓风摇树网出妙音声时。闻者便生善念。无量寿经云。众生闻彼风树网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此文为四。一清风所摇。二歌音所演。三闻生善念。四结成极乐。
  经曰舍利弗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次释第一清风所摇也。
  经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次释第二歌音所演也。谓妙声和雅譬如五音百千乐同时俱奏也。
  经曰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次释第三闻生善念。
  经曰舍利弗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次释结成极乐。次明第二如来功德清净正果。无量寿论曰。又分有二。初明如来功德庄严。次明菩萨功德庄严。就初文中先问次答后释外疑。
  经曰于意云何彼佛何故名阿弥陀。次释第一问也。彼佛从何义趣名阿弥陀 自下答中为含二义名阿弥陀。一无量光明故名阿弥陀。二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
  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次释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无量寿经云。佛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由光多故名无量光。乃至有十二光名。其有众生遇彼光者罪垢消灭。若在三途受苦见光皆悉休息。寿终之后皆蒙解脱。平等觉经云。彼佛项光常照十方千万佛国。智度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光常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十方界。问诸佛德行皆同。何故弥陀独胜。答智度论曰。诸佛常光亦无大小远近之异。但由众生根有浅深德有厚薄。诸佛常光所照现不同。然实平等。故十住婆沙云。诸佛常光不可以由旬数量为限。遍满十方莫知边际。又准彼国菩萨声闻身光亦胜。故无量寿经云。彼佛国菩萨光明常照百千由旬。声闻身光一寻。大品经云。欲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当学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