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阿弥陀经疏
阿弥陀经疏
宾头卢颇罗堕者。大智度论云。宾头卢颇罗堕誓能师子吼第一。按请宾头卢经云。宾头卢是字。未详其义。颇罗堕誓是姓此曰利根。但一切新作屋宅浴室斋会新衣上服先奉请。凡欲请者。当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国摩利山至心称。南无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者愿受我请。毗奈耶律云。其人本贪木旃檀钵。为树提长者现神足往取之。佛责之不听住此界。即往西衢耶尼教化众生。三摩竭经云。佛欲度彼事裸形外道难化国王故。令诸弟子皆现神变一时至彼受其所请。时宾头卢在于山中。缝衣乃忘去忽忆。以针刺地綖犹著衣。便运神足即往。其山以针綖所牵遂随后去。时彼国有一怀孕妇人。见大山蔽空而至惶怖堕胎。佛遥知之令目连往语。汝后何山。宾头卢回顾见之。把得此山一掷八千里。佛语之曰。我教化众生皆欲涅槃。今汝失期又杀一人。人命既重我所不喜。汝从今已后不得复随我食及预众会。留汝作后世福田。至弥勒佛出乃得灭度。宾头卢闻忧恼自责食讫入山。入大乘论云。阿罗汉无烦恼者与八住菩萨同修如意足能随意住世。即宾头卢是变化身非实身也。
迦留陀夷者。正法华云。此名黑曜。毗奈耶律云。名黑光。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而堕胎。乃谓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彼女人即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敕比丘。从今日已后不得过中食亦不得预乞食。
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相传云。以其初入道门在僧房宿。佛知道根将熟。即自化为老比丘与之共宿。因为说法而悟圣道。故名房宿。亦名房星。因祷房星而生故以为字。
薄拘罗者。此云善容。谓好容仪。过去曾持一不杀戒。今得五不死报。一釜煮不死。二鏊搏不燋。三堕水不溺。四鱼吞不烂。五刀割不伤。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我昔曾施病僧药及施沙门一呵梨勒。九十劫以来不堕恶道。今年一百六十未曾有病。又分别功德论云。薄拘罗者昔作长者因醉入寺唱曰。诸比丘有须者当至家。明旦有一比丘来索药言患头痛。长者曰此膈上水仰攻其头头遂痛也。即施一呵梨勒果。比丘服已得差。由是九十一劫未曾有患。至年八十出家学道至今八十余年。合一百六十年。中阿含经云。我持粪扫衣来八十余年。未曾忆受用针线缝衣及针绵囊乃至一缕。未曾从一大家乞食。未曾视女人面及入比丘尼房。亦不共语。未曾忆畜一沙弥。且不曾暂患头痛等。亦不曾服一片药。八十年来常结跏趺坐未曾倚物。杂阿含云。佛灭度之后时阿育王遍礼诸塔广施珍宝。闻薄拘罗少欲第一乃施一金钱。时彼塔神还掷出之。王言善哉真实少欲一钱亦不受也。
阿[少/兔]楼驮者。亦云阿泥卢豆亦言阿[少/兔]楼陀。此云如意。正法华名淳[少/兔]。是白净王第四弟甘露饭王之子。其人过去曾以一食施辟支佛。十劫来天上人间受胜妙乐。末后生此释种之中得阿罗汉。常求如意故以为名。
经曰如是等诸大弟子者。次释结也。等者等及余人也 次明菩萨众文有三。初标类次列名后结定。
经曰并诸菩萨摩诃萨者。初释标类也。智度论云。按梵本应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此释云菩提谓无上智慧。亦名为觉亦名为道。萨埵言众生。或言大心或云勇猛心。摩诃言大。是人为无上智慧道故。发生大勇猛心故。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言菩萨摩诃萨。小品经云。是人为觉一切法无障碍义名为菩萨。常为大众作上首故名摩诃萨。道行经云。是人于一切法悉了悉知故名菩萨。天上天下最尊胜法名摩诃萨。十地论云。摩诃萨者有三种大。一愿大。起愿普及法界。不同二乘但求自度故。二行大。菩萨起行无有难行不行难舍不舍难作不作故。三利益大。菩萨愿深行远。凡所施作皆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经曰文殊师利法王子者。次第二列名。按梵本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新译称赞净土经名妙吉祥。正法华名溥首。有经名濡首。悲华经云。过去有佛名宝藏如来。时转轮王第三子聪明智慧。发深大愿修菩萨行。彼佛语言。我今字汝为文殊师利。今依旧目为名。问彼人为实菩萨为示现人。答依首楞严经云。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于此南方作佛。世界名平等。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即文殊菩萨是也。央掘魔经云。今北方有刹名常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文殊是也。又菩萨处胎经云。文殊言本为能仁师。今为其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璎珞经第四云。过去久远有佛名大身者文殊师利是也。又文殊师利佛土经云。却后于南方作佛名普现。世界名离垢心。胜阿弥陀国。又文殊涅槃经云。佛告言我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从雪山出。趣本生处舍卫国多罗聚落。现其妙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奄然光灭遂即涅槃。留全身舍利一丈六尺。如净琉璃内外明彻。心中有真金像。结跏趺坐莲华上。长六尺。其文殊全身左臂有十佛印。一一印中有十佛名字。右臂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佛名字。若人念文殊者。先当心想琉璃像及心中坐像。又一念其名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至心者七日必现所愿得从。香山有八鬼神。移置香山顶上供养。法王子者。谓从佛化生从佛口生。佛为法王。人为法子。彼菩萨堪嗣圣种故言法王子。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生故能绍佛种令不断绝名法王子。十住菩萨名法王子住。何以故。次绍佛位故。何况其人过去佛也。但示为菩萨堪继法王故。放钵经云。释迦佛言我今得佛是文殊恩。文殊是我过去本师。过去无数诸佛皆文殊弟子。当来亦尔。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也。
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云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乾陀诃提菩萨。未详所译。然称赞净土经第三菩萨名不休息。未知为即翻此乾陀诃提为当非也。若是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名不休息。正法华名不置远。
常精进菩萨者。正法华云常应时菩萨。涅槃云。如是时中任修布施。乃至任修智慧。随时不懈名常精进。
经曰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次释结也 第三明天众。
经曰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次释天众。智度论云。释迦为能。提婆为天。因陀罗为主。谓能为天主。又云释是字。提桓因是号。或称憍尸迦者。彼于往昔在摩诃陀国作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此人有大福德。与三十二友发心修迦叶佛破塔基故俱生忉利天上。摩伽为主。称为帝释。佛呼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千眼。以其过去聪俊故。少时能断千事故称千眼。问是何位人。答有言是须陀洹。有言是大菩萨。有言是凡夫。所言不定。等者。谓兼及下。其数非一故言无量诸天大众俱。谓上来别证分亦言证信序了 自下第二正说分。有人用此以下为发起分。今谓不然。此净土之事如来前已说故。但舍卫国有人未闻者故无问自说。若以此下乃至无有众苦名为极乐是发起分者。如观经指西方日没等观亦应是发起序。故知此下即为正说分。文有六节。一标净土果。二举净土因。三引六方以证诚。四指三生以显实。五他述希有。六自叙甚难。就初文复分二。先略后广。就略中复有七段。一指方处。二述远近。三举国号。四显导师。五明垂化。六征题目。七释得名。
经曰尔时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次释指方处也。善见律云。尔时者发起义因义。谓发言之因起。有释。传经者言当尔之时佛告身子故曰尔时。从此西方。即清净觉经及观经当日没处是彼国土。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十方可无净土。今乃偏赞西方。佛言十方净土理实无穷。以此处众生信向者少习邪者多心意无定。欲令众生专心有在故我偏赞。即涅槃经云。一切诸佛无有出于不净土者。为化众生示居秽境。又智度论引目连问经曰。佛言如我释迦牟尼有净土秽土。西方阿弥陀佛一切如来亦尔皆有净秽。但以机缘有宜故致差异。即维摩经云。应以此缘得入行者如来为现。今之西方机所宜矣。佛知根性故赞仰之。
经曰过十万亿佛土。次释第二定远近也。若观音授记经云过百千佛刹。清净觉经云过千亿万须弥山佛国。无量寿经云去此十万亿刹。语虽似殊土数相似。菩萨处胎经云。去此西方十二万亿那由他有懈慢国快乐安稳。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从此国过。人多染著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阿弥陀国。若见不贪不爱。即得越过到安乐国。
经曰有世界名曰极乐。次释第三国号也。此即处圆净。无量寿经名安乐。若清净觉及大阿弥陀经并云国名须摩提。须摩提者应是梵语。安乐极乐应是汉音。若鼓音经世界名安乐。如来所生之国名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国名如后释。
经曰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次释第四显导师也。此即主圆净。名如后释。
经曰今现在说法。次释第五垂化也。谓以法教众生。
经曰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次释第六征问题目也。
经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次释第七得极乐之名。其国者即如来所统之境。众生者是如来所化之机。大法鼓经云。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四大五阴十二因缘十八界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大品经云。无有法可名众生。但假名故号为众生。是名字本无有法。强为立名名为众生。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无有众苦者。无量寿经云。彼无苦难之名亦无三恶道。但有自然快乐之事。亦无少苦故。央掘魔经云。无有少苦。纯一快乐故名极乐。又无八苦故莲华化生即无生苦。国无老病无有病苦。年寿欲尽愿生十方净土。随意往生离念念灭名无死苦。喜乐相随无怨憎会苦。心皆平等亦无怨憎。虽为去留无爱别离苦。所欲如意无求不得苦及贫穷苦。又身金色端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风拂钵天味自盈无五盛阴苦。目观诸佛显爀耳听树网风铃。水流天乐随意闻见。故名极乐 次下第二广明彼土依正两果。初明依报器世间清净依果。后明正报如来功德清净正果。就初文中有八。一宝林曜颖。二德水澄澜。三妙妓鸣天。四檀金饰地。五时华舞回。六羽驾游方。七鸟韵法音。八风生善念。初文且五。一下绕金栏。二上罗珠网。三树同严饰。四国遍周围。五结成极乐。
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次释第一下绕金栏也。无量寿论云。此即地庄严宝栏周匝围绕。说文云。栏门遮也。楯木栏也。按彼所释。楯即遮遏之体。栏即防护之名。此即形净土也。若第一义土。华严经云。清净心为楯。即意无三恶为楯之体。七业不生即为栏之用。
经曰七重罗网。次释第二上罗珠网也。无量寿论云。空庄严也。无量宝绞络罗网遍虚空。若观经云以妙真珠弥覆树上。无量寿经云总覆佛土。何但树上。其网四边皆垂宝铎。网用真珠金百千宝饰。
经曰七重行树皆是四宝。次释第三树同严饰。谓皆七宝庄严也。若无量寿经云皆以七宝间错。清净觉经或以四宝百宝一宝庄严。随念即现。若观经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其叶华果一一皆作异宝色也。若无量寿经说权不言大小。唯佛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彼土天人闻此树动演出法音。皆得无生深法忍。住不退转。见嗅及触皆得适悦。此且形相净土也。第一义土者。净名经云。无漏法林树敷觉意妙华。解脱智慧果。
经曰周匝围绕。次释第四国遍周围也。无量寿经云。七宝诸树周满世界。国之四境及随所在绕池绕舍。皆七重行树及以栏楯。
经曰是故名为极乐。次释第五结成 次明第二德水澄澜。无量寿论云水庄严也。文有七。一池莹七珍。二水含八德。三下填宝砾。四上匝玉阶。五珠台际天。六鲜华吐褥。七结成极乐。
经曰有七宝池。次释第一池莹七珍也。准观经但有八池。此应据大者胜者说。若清净觉经等处处皆有浴池。或绕佛讲堂。或绕罗汉菩萨讲堂。如来浴池最大纵广四万八千由旬。其诸菩萨声闻及天人等各洗浴已。或于堂中诵经说法坐禅者。或在虚空中讲法诵经入定者。于是未得道者悉皆得道。或得初果四果及不退转。彼无大海江河溪涧。但有诸池及小芙渠。其池四边皆七宝间错。令水亦作诸异宝色。
经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次释第二水含八德也。称赞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准此水即具四尘。清净即色入。冷软触入。甘美味入。余三水之用。阙无香尘。成实论云。一轻二冷三软是触也。四美是味。五清净是色。六不臭是香。七饮已调适。八饮已无患。是水之用也。正法念经云。一具六味。谓甘苦辛淡醎酢。二清净。三香洁。四除渴。五凉冷。六饮之无厌。七无尘垢。八饮之无患。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之。观经云。水随莲华树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宝声空无我诸波罗蜜声。此则弥陀神力使之然。即是形相净土摄。若第一义土者。净名经云定水湛然满。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次释第三下填宝砾也。无量寿经即互相厕映。若黄金池者下布白银沙。余亦类之。其池底有紫黑栴檀沉水香泥。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次释第四上匝玉阶。问经言众宝所成。何以言玉也。答凡言玉食玉貌。非以玉为之。但贵美之言。彼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