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刚般若经赞述
金刚般若经赞述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述曰。此释也。初言众生谓凡夫众生。又众生者者。谓发菩提心修行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者。谓非是阐提无佛性众生众生是名众生者是发心众生也。此上意云经典生信心者。即是发心修行成佛众生。非是无性众生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述曰。世亲云此大段中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转释中第二疑也。于中曲有二疑。此初也。谓有疑曰。若如来不得一法名无上正等正觉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中有二。初善现问次如来广辨其义。此初也。为无所得耶者。谓耶是问词。不是不定词也。直问佛云。如来无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若不定为问云为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耶。故今问意云。真如理中佛得无上菩提不。无著云。此是心具足中第二为正觉故。即谓能证所证观照实相也。故解深密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大智度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也。谓此为令众生断除二障得二菩提而有此文。故言为正觉故也。于中文有其五。初显示阿耨多罗。谓无上觉即是法身菩提也。已下显示三藐三菩提。谓正觉即是报身菩提也。以无我人下双成上二。前中初问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问惬真也。谓真理之中无如所执少有所得名为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三广辨其义也。于中有三。初明不增减。次显无差别。后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满足。此初也。是法平等者。谓真如理无增减故。无有高下者。谓有为法有取舍。菩萨于十地中得胜无漏而舍劣故。无为无胜劣可取舍故言无高下也。无著云。此显示三藐三菩提。即谓正遍知也。是法平等者。谓一切诸佛共得菩提。智无胜劣故也。无高下者。谓一切诸佛起化身。各类共等乃至寿命亦等也。子云平等者谓法身高下者约报化。谓一切佛报身报身等化身亦尔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显无差别也。谓一切诸佛法无我法执故。法身平等无有差别若胜若劣也。无著云。自下双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罗法身菩提。次成上三藐三菩提报身菩提。此初可知也。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彰方便满足也。于中初正显次结成。此初也。谓要近善知识听闻念如法修习法随法行善根满足故契证真理。名为成就阿耨菩提也。无著云。此成上三藐三菩提也。于中初正成次结释。此初也。谓前言无我等除其有执也。今言修善者破其空执也。我人空故须遣自妄心。依圆有故须存其善法。所以唯学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长。唯学空而非有。真智无因而不生。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观方成中道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谓求菩提善法或无漏法顺无漏法也。说非善法者。非是有漏生灭恶善法也。是名善法者是出世善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世亲云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谓有疑曰。若一切善法满足得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谓此意云。其能诠教有名句文。体是无记。如何听闻而生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举功德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无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三为施设大利法故。于中有二。初明大利法。次汝等勿谓下彰所利生。初中先举财施。次以受持校量显于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经稍略。余本不同此也。世亲云。此法虽言无记而能得菩提。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故。又言无记者不然。汝法是无记。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释。佛语是善也。又大乘义一得佛已。声及名句并是善。是故一受持时即为菩提广大因故。胜余无量珍宝布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论家有四种校量胜。谓一者数胜。二者力胜。三者无相似胜。四者因胜。解云数胜者谓以数校量。谓小乘有六十二数。华严有一百二十番数。此方有十五故。谓一十百千万等如是诸数校量者。于生死果报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经当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数等之所校量。故云数胜也。力胜者名为情计胜。谓布施等所获世间人天善果情计可知。今此受持之因情计所不计度也。不相似胜者谓喻胜也。世间福果喻可能喻。受持之因所得胜果无喻以可喻也。因胜者谓时胜。世间福果可以时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尽未来际无时分限不可校量也。如论四名。当立数计喻时等名也。无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是施设大利法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述曰。世亲云此即曲文中第三段疑也。即是展转中第三段疑。于中曲有四。至文当悉。此即初也。谓有疑曰。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耶。就破此疑中。初劝彼除疑。次广成自义。此初也。谓报化二身随机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当度众生。谓慈悲本愿缘故。法身真理湛寂无思。如何有念当度生耶。但起智作证即名为度故。又化身随现可示度生之思念。报体久无分别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随求雨故。又凡夫执由而念我当度。诸佛分别永亡。当度之思不有。但随所化应机示念也。如是故重汝无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无所得。亦无众生当可度也。无著云。此为第二明所度众生。科释其文大意无别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义中。初慰喻其心示实道理。次成无实度说假我非真。此初也。谓真理中无有众生如来可度。随于外化可度假生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于中初成无实度。次说我非真。此初也。谓如来若说实有众生实可度者。是则我执未亡。不名为佛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述曰。此第二说我非真中。初说我非真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实但假施言。此初也。如来说有我者。谓因缘和合而假说之。则非有我者非实执之我也。凡夫以为有我者所执取故。此意云。如来说有我者。为除无我怖故。所以初修习必依于我。后渐契真我相自遣。若言无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述曰。此第二明凡亦非实但假施言也。谓于贪嗔未亡之类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实凡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述曰。世亲云此即展转疑中第三段疑也。于中曲有三段。此即为初文也。谓有疑曰。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法身为体。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此疑意云。报化二身即以法身为体。其外报化身既有相好。以外比知内法身亦应有其相好也。如睹人面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来问。二善现不正答。三如来却质。四善现正答。五举颂以成。此初也。问意云。可于报化身三十二相观法身如来。不无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四为摄取法身故。谓欲令诸众生内观真理清净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相而观法身如来。就此之中文有三。初问答略显。次举颂广成。后释外难。前中有四。如文可知。然准余本无善现不正答。亦无如来却质之文。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述曰。义可知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述曰。此举二颂以成前义。于中初偈显不应以色声以观法身如来。若取色声不契真理。是行邪道不见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体超寻思故凡夫不可见。亦非分别之识所能知故。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也。无著云。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故。次偈显示不应见及不能见因缘。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故。何因缘故不可见。以彼法真如相故。非言说而知。唯自证故。如是等说如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段释展转疑中。曲文第二疑也。谓有疑曰。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果报也。此疑意云说如须弥山王七宝有人持用布施。不及人受持此经至四句者。是则福德不得大菩提果。准此即福德空果报亦空则法断灭。是则佛相好身亦无。唯有法身空理也。就断此疑之中有三。初显相好非无。次汝若作是念下明因果不失。后若菩萨以满下校量功德。前中有二。初述彼疑心。次劝勿邪念。此初也。述彼疑云。既以法为佛。是则无报化形相身也。无著云。此即为摄取法身中第三文释外疑难也。论云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应具足为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离此著故。明相具足体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以相是色性故。于中有二。初逆招彼心。次劝令除念。此初。谓述彼念言。法身如来以具足相为因故得。应除不字。捡能断及婆伽婆文并无不字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第二文也。世亲云。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以报身化身具足相得故。无著云。莫作是念者。劝令勿生前念以相为因而得法身。何以故。如来不以具足相为因得菩提故。故论云。以相是色性故。谓要以智为因方得菩提。非用相也。相是色故。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明因果不失也。于中初述彼心。次劝勿念。后释所以。此初也。谓有念曰不依福德得大菩提者。是则福德无果报亦无。若尔发菩提心者便说诸法断灭也。以无福德因及果故。
莫作是念。
述曰。此第二劝勿念也。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述曰。此第三释所以也。谓诸菩萨知因知果去离断常。但无所执实福德因及果。非无因缘假因果也。但遮作用缘。非无功能缘故。无著云。自下明心具足中。第五为不住生死涅槃故。于中有二。初明不舍生死。次若菩萨以满下明不舍涅槃。上来初文竟。谓不舍生死故不住涅槃也。不舍涅槃故不住生死。为令得此故有此文。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发心菩萨知因说果去离断常故不说断灭也。谓虽得涅槃还住生死不令断生死。若断灭生死者即同二乘住涅槃故。以此故名不说断灭相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功德校量也。于中初正校量次释所以。前中初举施次以福校量。此初也。无著云。此第二明不舍涅槃也。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述曰。此第二以福校量也。谓因了达二我空故而得于忍。其福过彼所施功德也。得成忍者忍有三种。一者本性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人法二相本无体故。二者自然无生忍。观依他假因缘非自然生故。三者惑苦无生忍。观于真如惑苦本不生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述曰。此第二释所以之中。初佛略标释。次善现问。后佛答。此初也。不受福德故者。谓菩萨所行福德不著自体等故。但希出世故云不受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二善现问也。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答也。以不贪著自体等而行福德故名为不受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大段中曲文第三释疑也。谓有疑曰。若诸菩萨不受彼果报。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此意如释迦佛舍第五分寿留福德与未来众生。故知菩萨亦受福德。如何言不受耶。如是等菩萨受福德无量故。就释此疑中有四。初明报化外利物故亦受福德。法身无去来故无受福德。次碎为微尘下明法身一化身有多。次若人言佛说我等下明我法无实。次若有人以满下明化身有无尽福。此初也。若来者谓成道来。若去者入灭去。若坐者说法利益时。若卧者谓唱灭相。化身有此而法身无。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如天上月影现水中。水清即现水浊便隐。月体本无来去。由水致有生灭。法身本湛寂由心故见去来也。子云法身本无来。由众生向佛故见来。此即不来来。犹如赶远质以临台睇影颜而府己也。法身本无灭。众生厌佛故不去之中而见去。犹如泛驶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此即不去去也。无著云。此心具足中第六为行住净故。于中复有三种。一者威仪行住。二者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三者不染行住。此初也。谓化身有威仪行住等。法身无此也。行者即谓去来。住者即谓坐卧也。法身无有威仪故云无去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