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下四颂第四依修学法行有十。此但一种谓初供养。供养有十。此即第六俱供养也。以雨七宝普施众生同供养故。于中有四。初半颂所为。次一颂半发愿。次一颂愿遂。次一颂供养。初所为中为供此经即法。此供养中即佛僧也。佛是说主。僧是学人。经是所学。故俱供养。问何不供养宝髻世尊但云所有僧耶。答佛已灭故。或上句供佛下句供僧。若尔佛灭云何言供养佛。答知常住故。或供佛形故。
  经。应知过去善生王即我释迦牟尼是为于昔时舍大地及诸珍宝满四洲昔时宝积大法师为彼善生说妙法因彼开演经王故东方现成不动佛。
  下两颂结会古今有二。初会求经人。后会说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说听俱是法行皆成佛故。
  经。以我曾听此经王。合掌一言称随喜。及施七宝诸功德。获此最胜金刚身。金光百福相庄严。所有见者皆欢喜。一切有情无不爱。俱胝天众亦同然。过去曾经九十九俱胝亿劫作轮王。亦于小国为人王。复经无量百千劫。于无量劫为帝释。亦复曾为大梵王。供养十力大慈尊。彼之数量难穷尽。我昔闻经随喜善。所有福聚量难知。由斯福故证菩提。获得法身真妙智。
  下五颂第四明修学益有三。初两颂明修法行得出世果。次两颂明修法行得世间报。后一颂结由经力得获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真妙智智性。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或菩提是总。法身即真如。妙智即四智。
  经。尔时大众闻是说已叹未曾有皆愿奉持金光明经流通不绝。
  下大众愿学。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诸天药叉护持品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学行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学。复有二。一举昔。二劝今。举昔有二。初举他昔持。次一举自昔持。此品劝今众持。又释成前护国品中能持经人及八部众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释名者。诸天药叉所劝假者。护持二字所学之行。护即护行。持即持行。即劝四众持劝彼八部护。故品下但云。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一心拥护。不言受持。又释。即住持经令不断灭名之为护。护即是持。如为护法城。如仁王护国。如言护十地行持国天王等。故此长行但令为奉献。及欲解了佛深行处。应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不言劝护持经之人。故护持言护持正法。下云常来护此人者。由护持经故得诸天守护。故下经云。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称诵者悉得如上福。明护持经得利益故。又释。护持含其二义。护持于经护持经者故。下云于此经王及持经者俱拥护故。此释尽理。解妨者。问既言此品正劝今众令行学者。何故闻说但有诸天欢喜拥护不说四众及以修行。答文影略故。前标告云即为诸天及诸大众。下文复云。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喜欢即含修行义也。
  经。尔时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欲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以不可思议广大微妙供养之具而为奉献及欲解了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赞曰。品大分三。初略标劝。次颂广明。后众愿护。初中分三。初告天女。次若有下标所欲行。后是人下劝弘此教。此初二也。初广供养修福行。解了行处修智行。菩提资粮不过此二。甚深行处即二空如。故下文云。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此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
  经。是人应当决定至心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城邑聚落或山泽中。
  下劝弘此经有三。初令起加行。次随是经王下弘经处。后广为众生下弘经行。言决定至心者。起决定思为近加行。敷演等者。即动发思正起行。至心之言即是专念通加行及正行。审虑远劣略而不说。又决定者。即勇猛不退义。故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为欲令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等。此下亦云。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
  经。广为众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应除乱想摄耳用心。
  下弘行有二。一久学者能为开演利他行。二初学者即应听闻自利行。十法行中略举此二以影余八。或能说能听二人双劝。又随是经王所在之处。即举有经卷及行经处皆应供养修供养行。应除乱想等者。准瑜伽三十八。听法之中第三除散乱深听说法。式具如前明。
  经。世尊即为彼天及诸大众说伽他曰。若欲施诸佛。不思议供养。复了诸如来。甚深境界者。若见演说此。最胜金光明。应亲诣彼方。至其所住处。此经难思议。能生诸功德。无边大苦海。解脱诸有情。我观此经王。初中后皆善。甚深不可测。譬喻无能比。假使恒河沙。大地尘海水。虚空诸山石。无能喻少分。欲入深法界。应先听是经。法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于斯制底内。见我牟尼尊。悦意妙音声。演说斯经典。由此俱胝劫。数量难思议。生在人天中。常受胜妙乐。若听是经者。应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议。无边功德蕴。假使大火聚。满百逾缮那。为听此经王。直过无辞苦。既至彼住处。得闻如是经。能灭于罪业。及除诸恶梦。恶星诸变怪。蛊道邪魅等。得闻是经时。诸恶皆舍离。
  下第二颂广明。总七十九颂分之为四。初二十三颂明说听二行。次梵王帝释主下四十一颂明天神拥护。次于此南洲内下十四颂明经威力。后一颂总结说听。初中分二。初十二颂明听法行。应严胜高座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初后分五。初一颂标求福智。二次一颂劝至法会。三次三颂赞经功德。于中有三。一颂赞生善灭恶。一颂赞法十德。此略举四。即初中后善其义甚深以影余六。五文巧。六无杂。七具足。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相。广如瑜伽八十三摄事分释。一颂喻明。四次五颂劝应听法。于中有五。一颂劝听。法性制底者。如为法华经起一宝塔不须舍利已有全身。此亦如是。能诠显故即见法身。一颂见报身。说相似故。一颂得善报。一颂令庆喜。一颂令决听。五次二颂闻经利益。
  经。应严胜高座。净妙若莲华。法师处其上。犹如大龙座。于斯安坐已。说此甚深经。书写及诵持。并为解其义。法师舍此座。往诣余方所。于此高座中。神通非一相。或见法师像。犹在高座上。或时见世尊。及以诸菩萨。或作普贤像。或如妙吉祥。或见慈氏尊。身处于高座。或见希奇相。及以诸天像。暂得睹容仪。忽然还不现。成就诸吉祥。所作皆随意。功德悉圆满。世尊如是说。最胜有名称。能灭诸烦恼。他国贼皆除。战时常得胜。恶梦悉皆无。及消诸毒害。所作三业罪。经力能除灭。于此赡部洲。名称咸充满。所有诸怨结。悉皆相舍离。设有怨敌至。闻名便退散。不假动兵戈。两阵生欢喜。
  下十一颂明演说行。复分为五。初半颂严座。二次半颂法师仪轨。三次一颂演说经。即教他书写及诵受持。四次四颂说法瑞相。五次五颂演法利益有十。一得吉祥。二所作成。三功德满。四有名称。五灭烦恼。六除怨敌。七无恶梦。八消毒害。九灭诸罪。十无怨酬。初三颂各三利。后二颂有一利。如文可知。
  经。梵王帝释主。护世四天王。及金刚药叉。正了知大将。无热池龙王。及以娑揭罗。紧那罗乐神。苏罗金翅王。大辩才天女。并大吉祥天。斯等上首天。各领诸天众。常供养诸佛。法宝不思议。恒生欢喜心。于经起恭敬。斯等诸天众。皆悉共思惟。遍观修福者。共作如是说。应观此有情。咸是大福德。善根精进力。当来生我天。为听甚深经。敬心来至心供养法制底。尊重正法故。怜愍于众生。而作大饶益。于此深经典。能为法宝器。入此法门者。能入于法性。于此金光明。至心应听受。是人曾供养。无量百千佛。由彼诸善根。得闻此经典。如是诸天王。天女大辩才。并彼吉祥天。及以四王众。无数药叉众。勇猛有神通。各于其四方。常来相拥护。日月天帝释。风水火诸神。吠率怒大肩。阎罗辩才等。一切诸护世。勇猛具威神。拥护持经者。昼夜常不离。大力药叉王。那罗延自在。正了知为首。二十八药叉。余药叉百千。神通有大力。恒于恐怖处。常来护此人。金刚药叉王。并五百眷属。诸大菩萨众。常来护此人。宝王药叉主。及以满贤王。旷野金毗罗。宾度罗黄色。此等药叉王。各五百眷属。见听此经者。皆来共拥护。彩军乾闼婆。苇王常战胜。珠颈及青颈。并勃里沙王。大最胜大黑。苏跋拏鸡舍。半之迦足。及以大婆伽。小渠并护法。及以猕猴王。针毛及目犬。宝发皆来护。大渠诺拘罗。栴檀欲中胜。舍罗及雪山。及以婆多山。皆有大神通。雄猛具大力。见持此经者。皆来相拥护。阿那婆答多。及以娑揭罗。目真[醫-酉+言]罗叶。难陀小难陀。于百千龙中。神通具威德。共护持经人。昼夜常不离。婆稚罗睺罗。毗摩质多罗。母旨苫跋罗。大肩及欢喜。及余苏罗王。并无数天众。大力有勇健。皆来护是人。诃利底母神。五百药叉众。于彼人睡觉。常来相拥护。旃荼旃荼利。药叉旃稚女。昆帝拘吒齿。吸众生精气。如是诸神等。大力有神通。常护持经者。昼夜恒不离。上首辩才天。无量诸天女。吉祥天为首。并余诸眷属。此大地神女。果实园林神。树神江河神。制底诸神等。如是诸大神。心生大欢喜。彼皆来拥护。读诵此经人。见有持经者。增寿命色力。威光及福德。妙相以庄严。星宿现灾变。困厄当此人。梦见恶征祥。皆悉令除灭。此大地神女。坚固有威势。由此经力故。法味常充足。地肥若流下。过百逾缮那。地神令味上。滋润于大地。此地厚六十八亿逾缮那。乃至金刚际。地味皆令上。
  下四十一颂得天神拥护。复分为二。初三十九颂说听得护。后二颂明护所以。初得护有六。初十二颂护听人又有三。初四颂明天神敬喜。次六颂护听经人有四。一颂思观行人。一颂见赞生天。三颂赞劝听经。一颂赞昔善根。后二颂明其卫护。第二次五颂护说经人。吠率怒那罗延天之异名。复形大故名大肩。第三次二颂复护听人。金毗罗者此云孔。宾度罗者此云孔雀。第四次十二颂复护说经者。彩军乾闼婆以著彩衣为军众。苇王者诸草神王。以珠贯颈。神项颈青神。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颂文窄故略去婆字。苏此云好。跋拏此云金。鸡舍此云发。是好金发鬼神。半之迦云五。即五神。神足似羊。大婆伽者此大威德。小渠之神。诺呴罗者正云鼠狼。神名也。舍罗此云屋。山名。神依彼山以山为名。娑多山者此云堪倒。阿那婆答多此云无热恼。娑揭罗此云醎海。目真此云解脱。[醫-酉+言]罗叶即旧云伊兰树。婆稚此云团圆。毗摩质多罗此云绮画。母旨此云好。苫跋罗此云食。亦非天名。亦云饮食神。诃利底鬼母如前解。旃荼男声呼药叉。旃荼利女声呼。昆帝拘吒齿即齿长包者是。第五次三颂护读诵人。第六次五颂复护说经人。
  经。由听此经王获大功德蕴能使诸天众悉蒙其利益复令诸天众威力有光明欢喜常安乐舍离于衰相。
  下二颂明得护所以。举听经人影持说者。
  经。于此南洲内。林果苗稼神。由此经威力。心常得欢喜。苗实皆成就。处处有妙华。果实并滋繁。充满于大地。所有诸果树。及以众园林。悉皆生妙华。香气常芬馥。众草诸树木。咸出微妙华。及生甘美果。随处皆充遍。于此赡部洲。无量诸龙女。心生大欢喜。皆共入池中。种植钵头摩。及以分陀利。青白二莲华。池中皆遍满。由此经威力。虚空净无翳。云雾皆除遣。冥闇悉光明。日出放千光。无垢焰清净。由此经王力。流晖绕四天。此经威德力。资助于天子。皆用赡部金。而作于宫殿。日天子初出。见此洲欢喜。常以大光明。周遍皆照曜。于斯大地内。所有莲华池。日光照及时。无不尽开发。于此赡部洲。田畴诸果药。悉皆令善熟。充满于大地。由此经威力。日月所照处。星辰不失度。风雨皆顺时。遍此赡部洲。国土咸丰乐。随有此经处。殊胜倍余方。
  下十四颂赞经威力有八。初四颂由经威力百谷丰美。次二颂池沼多华。次一颂空净常明。次三颂日殿增耀。次一颂莲随日剖。次一颂果药恒盈。次一颂风雨顺时七耀依度。次一颂总结经力。
  经。若此金光明经典流布处有能讲诵者悉得如上福。
  下一颂总结说听所得功德。
  经。尔时大吉祥天女及诸天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于此经王及受持者一心拥护令无忧恼常得安乐。
  下第三大段大众愿护。

  授记品第二十三

  授记品二十三三门分别。言来意者。就学行流通有五。此即第五成前诸品令学行意有三。一为授记。二为除疑。三更重劝。此初也。与记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护持后有授记品。言释名者。授者付也与也。记者分别也验也。为其分别验其当果而以与之故名授记。言解妨者。问妙幢闻经曾未与记。如何今言为成前行有此品起。答非是正意与其妙幢及二子等记。如法华经二类尼众。为劝持经。彼欲闻记方能修学故与授记。非是此时正令与记。前已记故。故彼经云。我先已说一切声闻皆得作佛。今此大众亦复如是。云若持经得作佛者。谁等是耶。有此疑心未能决学。故为令断授妙幢等记。欲令时众知当作佛决定能行。不尔应前灭业障品后或莲华赞品后与其授记。彼时已悟。何不与记。如法华会三周说法周周之后各各与记不在后故。问若尔何前不与记。答妙幢菩萨已入八地。先蒙记故令劝持经。故复重说。又解。应前与记。此方记者含多义故。一与妙幢等记。二复为成前。又前十千时未赴会。亦显一闻皆得作佛况久修学不得佛耶故。此时记一言多益。故亦无过。问十千暂闻即与授记。在会大众何不记耶。答彼根熟故。此未熟故。又众已闻持经作佛。此未闻。故又宜尔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