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时善女天说是语已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宝莲华受无量乐犹如他化自在天宫无诸恶道宝树行列七宝莲华遍满世界又雨七宝上妙天华作天妓乐。
赞曰。得祥瑞。以解称真所愿当遂。故愿所现皆得随心具七支戒。愿得宝树行列修七圣财。能出生死得七宝莲华。虽出生死而不舍利生故遍法界。或称真理无限而修。故华遍法界。
经。如意宝光耀善女天即转女身作梵天身。
赞曰。转女身。此自证成无定异相。故女成男。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仁者如何行菩提行。
赞曰。问如何证菩提行。此问行行之时作何行解。初问后答。此问也。
经。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梦中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阳焰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响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
赞曰。答也。行相难知举喻以显。此有四喻。一水月喻。喻无外境而定心所行境得成。如水为缘虽水中无月有月影起。我今亦尔。从定愿心现诸境界。虽无实身等为利众生而似身境生。月影既不行我身亦不行。此除遍计性。谓定所取境离心实有故举水月喻。虽无月境而似月生。二梦境喻。喻无心外爱憎之境而有爱憎境增生。如虽受彼三界六道爱非爱身行菩提行如梦所见。爱非爱身行菩提行不取为真。三阳焰喻。能取心心所迷乱故缘所取境。虽非是实而有似境生。非真实有。菩萨以无分别智于三轮境应如是知。无有真实。四谷响喻。所起语业化众生时如谷响声。谷实无声但自出声似彼谷响。故知菩萨为他说法观如谷声。由他缘现但似谷声。说法利生实非出声为他说法。如是行菩提行如无性摄大乘第四说。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性。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如次配四。彼论更有四喻。此经文无。不须具引。大庄严论第四八喻大意相似。何故无余。略故无也。又释。此中除有无相执。似幻不无故。辨中边论颂云。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释云。前说诸义离有离无。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此中意说。如水中月非实月性故。非有而有似现故不无。我行菩提行亦如是。因缘和合假故非有。然有假和合相故不无。五蕴不有故能现法界。不无故。法界即五蕴。即前所说得安乐住者不动不为有无动故。但总相喻离有无相不别配蕴。又依见觉知闻如次喻四所取境界性离有无。准下问答约见闻辨故。
经。时大梵王闻此说已白菩萨言仁依何义而说此语。
赞曰。第三问依何道理如是而说。前问问修此问问说。或前问答自行修说但且说修。此后问答为他说修起说但且问说。前后互影二利各具。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此问依何道理能离有无而起修说。或问。既如水月等非实有者依何修说。
经。答言梵王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故。
赞曰。答也。依因缘道理。由假因缘故离有无。如因净水有月影生故不无。非如所现真实之月故不有。余准此知。如水月等无有一法是实有相者。但依假因缘故得修说。
经。梵王言若如是者诸凡夫人皆悉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三设难也。若由因缘假合之法能修说者。诸凡夫人皆因假成。悉应得菩提。此意若有实能修之者可有得不得既皆假有。凡亦应得。如维摩诘以真如门令一切皆得记。此以因缘门难应皆作佛。
经。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说。
赞曰。为通有三。初总非。次通释。后梵王是诸圣人下结成。或分为二。初总非。次通释。释中有四。法喻合结。今且依初科。此初也。
经。愚痴人异智慧人异菩提异非菩提异解脱异非解脱异。
赞曰。为通有三。初法。次喻。后梵王愚痴异生下合法中有二。初凡夫执有无异。故不成佛。次圣者知不异故得菩提。此初。即执愚智等或定一异。此虽言异亦应有一。有无生灭等不了实无因缘心有。不称境知不得作佛。菩萨翻此。故作佛。或依俗谛即有愚智能行异。菩提非菩提即善不善因异。解脱非解脱果异。
经。梵王如是诸法平等无异于此法异真如不异无有中间而可执著无增无减。
赞曰。圣者了知有无愚智等皆非定异。以于此中法界真如等法平等故皆不定异。无有中间者。诸法非定异非定一非亦一亦异。不言非一影第二句说。第三句名无中间不说第四句。但是遮三更无别法。此一异等皆不可执。如水月无实离增执。如似有月离减执。由称境知故得作佛。此或第一义即不异。然准下喻据愚智解别。
经。梵王譬如幻师及幻弟子善解幻术于四衢道取诸沙土草木叶等聚在一处作诸幻术使人睹见象众马众车兵等众七宝之聚种种仓库。
赞曰。举喻也。有三。初缘生幻境喻。次愚人执实喻。后智者知幻喻。此初也。于中有六。一幻主。二幻资。三幻处。四幻缘。五起幻。六幻相。譬如幻师喻八识心王幻主。及弟子者喻心所幻资。善解幻术能了别境总别等相能变起用。于四衢道喻四谛幻处。取诸草等即是名色幻缘。聚在一处或随起依苦集等处。作诸幻术者此起幻因缘业力起种种事业不同。使人睹象马等者幻相。初喻四生内处。七宝之聚喻外境。又释。幻师喻第八识。幻弟子喻余七转识。依第八起故。故经论云识如幻事。衢道喻四识住。故八十六云。有取之识依四识住发起种种自体随转。相似法故沙土草木喻种子识。随在一处者喻随于一识住及四识住。作诸幻术者喻四缘力能起五蕴。又释。幻师是佛弟子菩萨僧等。四衢道者在四生处。解幻术巧方便智。取诸沙土等随彼机缘所乐之法。随在一处随所受根熟生处见象等为现身。七宝等为说法。准下合意此释为好。余同前解。
经。若有众生愚痴无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
赞曰。下愚人执实喻有三。初不知幻本喻。次初见执实喻。后终亦不思喻。初也。言幻本者幻人幻缘皆名为本。喻无智故不知五蕴从缘假生。
经。若见若闻作是思惟我所见闻象马等众此是实有余皆虚妄。
赞曰。次初见执实喻。不知假。随所见闻分别妄执将为实有。言空无我等皆虚妄无。不离有无增减之执。
经。于后更不审察思惟。
赞曰。后终亦不思喻。亦不审观思量惟忖名义皆假虚妄缘生。
经。有智之人则不如是了于幻本。
赞曰。后智者了达喻。文有其二。初自能了知喻。后随为他说喻。初文亦有二。初了知幻本喻。了从缘生非定有空。
经。若见若闻作如是念如我所见象马等众非是真实。
赞曰。次初不执实喻。喻见谛理无漏智人初知实无离于有执。后审思所以假有实无。初也。知无象马等实用除增益执。
经。唯有幻事惑人眼目妄谓象等及诸仓库有名无实如我见闻不执为实。
赞曰。审思所以假有实无。幻象马等但惑愚人眼耳。闻象等名见象等形执妄谓实。实但假名。无如自性如我我所。随所见闻不执为实。离有无执。
经。后时思惟知其虚妄。
赞曰。后思不实喻。思实无离增执。了为无为非如名言有实自体。
经。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无实体但随世俗如见如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则不如是复由假说显实义故。
赞曰。随为他说喻。又但随世俗所见所闻假说名言表宣其事。表宣是能诠。其事是所诠。世俗有二。一执情世俗。二诸圣智者假设世俗。此喻圣智者随俗言说。有二。一随世俗言说明俗。二随世俗言说明真。且随世俗云如见闻表宣其事思惟谛理即不如是。谛谓实也。思惟实理无如所说。复但随俗方便假起言说。为彰第一真实义。故无分别智证入谛理即不如是。心言绝故。此了俗有真谛中无。
经。梵王愚痴异生未得出世圣慧之眼未知一切诸法真如不可说故。
赞曰。下合喻。初合愚人不了喻有二。初合不了幻本喻。后合初见执实喻。言愚痴异生者为简大乘见道已前。虽是异生能分作唯识观等了知幻等。亦是未得出世本后二空慧眼。故今简却二乘。虽得生空慧眼了人我无。然未能得出世法空慧眼故不了法我无。不知一切法之真如性离诸相不可说。故不了幻本。据全无者说愚痴异生。或可。有分异生性故即此愚痴异生所摄故。成唯识论云。凡谓无性愚谓趣寂。
经。是诸凡愚若见若闻行非行法如是思惟便生执著谓以为实。
赞曰。合初见执实喻。初合执有。后合不了无。初也。若见若闻行谓有为。非行谓无为。便生执实合初遇境时。如是思惟便生执实合后不能审察。
经。于第一义不能了知诸法真如是不可说。
赞曰。合不了无。由其无智不了第一义。不证如故不知诸法性不可说。如言执实不知实无。
经。是诸圣人若见若闻行非行法随其力能不生执著以为实有。
赞曰。合智者了达喻。初合自了达喻。后合为他假说喻。初中亦三。初合不执实有喻。次合了知幻本喻。后合后思假有喻。初也。若见若闻说为无为随胜解力能。初地已上随位证智力能不生执实。
经。了知一切无实行法无实非行法但妄思量。
赞曰。合了知幻本喻。知从幻者业烦恼缘或二乘者法执之情。妄思度起无如名言有实有为行法。无如名言有实无为非行法。
经。行非行相唯有名字无有实体。
赞曰。合后思假有喻。唯有世俗名言说之为有。无有如彼所说实体真实是有。
经。是诸圣人随世俗说为欲令他知真实义。
赞曰。合为他假说喻。随世俗名言说为无为。为欲令他知为无为真实之义。或欲令证真第一义。非不见如。能了行故。
经。如是梵王是诸圣人以圣智见了法真如不可说故行非行法亦复如是。
赞曰。第三段结成有二。初结知真实无。后结随俗说有。初也。圣人以无分别智了一切法本真如性皆离言故不可言说。知彼所说为无为法亦但名言无有实体。非无离言行非行法。但除其病不除法故。
经。令他证知故说种种世俗名言。
赞曰。结随俗说有。亦是寄诠以显诸法。意令他证为无为法舍凡成圣。随于世俗说蕴处界等种种世俗名言。此意结成喻言无有一法是实相者但由因缘而得成立。上来多随自识起幻凡夫解别。若依第三解譬喻者准义可知。准此结文第三解胜。又本问。如何修行依何而说。因此设难。法喻合结应只为彼。故第三解胜。
经。时大梵王问如意宝光耀菩萨言有几众生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赞曰。第四问得益多少。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初问也。此意梵王虽解众乐能知。依众执情实生为问。寄除执实令生知幻。而能起修。
经。答言梵王有众幻人心心数法能解如是甚深正法。
赞曰。二答也。有者简持义。一切众生有能知依他起性心心数法如幻人等。则能解此甚深之法。若无大性不能如是。此意能知遍计是无。如幻非实人若似人相似心心数依他幻有。即悟唯识证圆成性。此依渐入三性道理。初了遍计次悟依他后证圆实。如有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或可。寄执实众生问。此答。实生如众幻人无有实人说此解者。欲显能闻法人尚自非有如何得解法。如无垢称经舍利子问天女云。汝于此没当生何处。答云。如来所化当所生处。我当生彼。舍利子言。如来所化无没无生。云何答得言当所生处。天女云。诸法有情应知亦尔。无没无生云何问我当生何所。
经。梵王曰此幻化人体是非有此之心数从何而生。
赞曰。三难也。依俗执情幻定非有。能证心心法从何事生。非石女儿有心能证。此依执无难。寄除无见。
经。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
赞曰。为通。若定执有无则不能悟知真如法界。双离有无行平等行。此等能悟从缘生。故如幻有无实性故说是无。不如言说定实有无。如是众生能解深义。此即令除有无一异常断等执行菩提行。
经。尔时梵王白佛言世尊是如意宝光耀菩萨不可思议通达如是甚深之义。
赞曰。第三梵王赞悟深法。
经。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言此如意宝光耀已教汝等发心修学无生忍法。
赞曰。第四世尊印述胜益。言如是者印梵王言。已教汝等者述得胜益。即庆赞也。
经。是时大梵天王与诸梵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如意宝光耀菩萨足。
赞曰。第五梵王领悟欢喜有二。初知是胜人改容虔敬。后庆自所闻。初也。
经。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我等今日幸遇大士得闻正法。
赞曰。庆自所闻。一赞成胜德。二赞能利他。故重言希有。又得遇故闻法故重言希有。
经。尔时世尊告梵王言是如意宝光耀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宝焰吉祥藏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赞曰。第六世尊与天授记成梵庆喜。号宝焰者以闻金光明经故。又悟诸法阳炎故。吉祥者于一切时能与众生作吉祥者。藏者包含义。吉祥无量具足功德。无有尽时云吉祥藏。文相可知。
经。说是品时有三千亿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