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于生死苦暴流内老病忧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难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
  赞曰。此一颂赞断他生死德。言暴流者即四暴流。一欲暴流。即欲界修惑。二有。即上二界修惑。三见。即三界见道烦恼。四无明暴流即三界见修无明。准此前三皆除无明。然诸论中说惑为暴流据因。此说生死苦为暴流即谈果也。或可。因果合名生死。老病忧愁漂溺有情如暴流。深广难度如苦海。瑜伽论第七十云。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食相似故。此意大海俱苦皆不可食。生死亦尔。皆不可乐。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此意一切众宝皆依于海于生死中方得三乘功德故也)五义之中今取前四云难堪忍。佛慧日光烁令涸竭。
  经。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种种妙好皆严饰。
  赞曰。下五颂显德无穷赞。分二。此初一颂归礼总赞。
  经。如大海水量难知。大地微尘不可数。如妙高山叵称量。亦如虚空无有际。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于无量劫谛思惟。无有能知德海岸。尽此大地诸山岳。析如微尘能算知。毛端渧海尚可量。佛之功德无能数。一切有情皆共赞。世尊名称诸功德。清净相好妙庄严。不可称量知分齐。
  赞曰。下四颂陈德别赞。四颂为四。此初一颂赞德过喻分。次一颂赞过情计分。次一颂赞德过算分。次一颂赞德过说分。大同金刚般若经论过于四分。又初一颂或即如次赞佛常乐我净四德。或通赞德。有其四种。一德深如海。二德众如尘。三德高如山。四德广如空。若宝云经第四云。菩萨复有十法。譬如大海。何等为十。一是大宝藏。二深广难度。三广大无边。四次第渐深。五不与烦恼同处而宿。六寂灭一相。七众流竞注皆悉容受。八潮不失时。九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十而无竭尽云何是大宝藏。亦如大海。众宝出中人取不减。菩萨亦尔。无边众生信心修行。功德宝藏亦复不减。譬如大海深广难度。菩萨亦尔。智度大海天魔外道无能度者如海无边。菩萨亦尔。功德智慧广大无边如海渐深。菩萨亦尔。成一切种智以渐转深。譬如大海不宿死尸。菩萨法海一切结漏烦恼死尸及恶知识亦不同宿。譬如大海众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萨亦尔。一切功德至种智海亦同一味。譬如大海能容众流然不增减。菩萨亦尔。听受一切佛法亦为众说而无增减。譬如大海潮不失时。菩萨亦尔。于所成就众生亦潮不过限。譬如大海一切大身依止窟宅。菩萨亦尔。为一切大心众生作依止窟宅。譬如大海无有穷尽。菩萨亦尔。为一切众生随应说法无有穷尽。准此文意即是说佛。云何知然。言种智一味结漏死尸皆不容宿故。菩萨留惑至惑尽故。未成一切种智故。云菩萨者就因为名。或通因果有此十义。故赞如海。今此经中且约第三一义如海。余略不言。若准大庄严论云。譬如大海。忍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彼有喻六度四摄四无量等。此略喻第三第四。如空即十地经无尽句中第三虚空界尽。以影余故。
  经。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
  赞曰。下二十五颂发愿。分二。初五颂自他利愿。后二十颂唯利他愿。初中复二。初三颂求果愿。后二颂求因愿。初果愿中有二。此半颂求果自利愿。
  经。广说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脱于众苦降伏大力魔军众当转无上正法轮久住劫数难思议充足众生甘露味犹如过去诸最胜六波罗蜜皆圆满灭诸贪欲及嗔痴降伏烦恼除众苦。
  赞曰。此二颂半求果利他愿。于中初半颂愿令得择灭。次半颂愿令降天魔。次半颂愿令得涅槃。次半颂愿令修六度。次半颂愿令除六障。如文句知。
  经。愿我常得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亦常忆念牟尼尊得闻诸佛甚深法愿我以斯诸善业奉事无边最胜尊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
  赞曰。下二颂求因愿略有四愿。初半颂求宿命智愿。次半颂求六念愿。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且举二。次半颂求善友愿。次半颂求离恶修善愿。
  经。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圆满。
  赞曰。下二十颂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颂愿他得世果。次四颂愿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颂愿得现在果。后二颂令得未来果。现果分二。初七颂愿令离苦。后七颂愿令得乐。初中有三。此初一颂总标拔苦。
  经。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
  赞曰。次下五颂半别明离苦有五。此即第一一颂拔诸疾病苦。
  经。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
  赞曰。下三颂第二拔刑罚苦有二。初一颂标有苦无救。
  经。若受鞭杖枷锁系种种苦具切其身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
  赞曰。下二颂愿为断除。于中初一颂半令离枷锁鞭杖苦。次半颂令离残害断命苦。
  经。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哑能语。
  赞曰。此中有二。第三令离饥渴苦。第四令离不具诸根苦。
  经。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苦恼。
  赞曰。下初半颂第五令离贫穷苦。后半颂第三结令离苦。
  经。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
  赞曰。下七颂愿令他得乐。有十二。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人天敬爱乐。次半颂令得丰诸珍玩乐。
  经。随彼众生念妓乐承妙音声皆现前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华泛其上。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伎乐随念乐。次半颂令得池沼随心乐。
  经。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金银珍宝妙琉璃璎珞庄严皆具足。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四事随念乐。次半颂令得七宝珠璎严具乐。
  经。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所受容貌悉端严各各慈心相爱乐。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美名和穆乐。次半颂令得端严慈爱乐。
  经。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所得珍财无吝惜分布施与诸众生。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资什随心乐。次半颂令得无贪乐施乐。
  经。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华非一色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三乘清净妙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得香华随意乐。次一颂令得供养三宝乐。
  经。常愿勿处于卑贱不堕无暇八难中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颜貌名称无与等寿命延长。
  经。劫数。
  赞曰。下二颂愿他得未来果有五。初半颂令得不生八难乐。次半颂令得常遇世尊乐。次半颂令得常生富贵乐。次一句令得形妙名闻乐。次一句令得寿命延长乐。
  经。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赞曰。下四颂令得他出世果有六。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男身聪慧乐。次半颂令得常行觉品乐。
  经。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处妙琉璃师子座恒得亲承转法轮。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见佛出现乐。次半颂令得亲承演说法乐。
  经。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罥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他得除自苦乐。次一颂令他得除生死乐。
  经。众生于此赡部内或于他方世界中所作种种胜福因我今皆悉生随喜。
  赞曰。此一颂是第三广忏愿中第四随喜。
  以此随喜福德事及身语意造众善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赞曰。此一颂第五四回向即十度中第七方便。方便有二。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此回向也。后智为体。上句虽有愿言下句意明方便。不尔与前发愿何别。前已发愿言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等竟。故此回向。
  经。所有礼赞佛功德深心清净无瑕秽回向发愿福无边当超恶趣六十劫。
  赞曰。下四颂大段第二别明胜中。第四明胜劝修有五。此初一颂明修前业能越恶趣。
  经。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罗门等诸胜族合掌一心赞叹佛生生常忆宿世事。
  赞曰。此一颂明修前业能得宿命。
  经。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于未来所生处常得人天共瞻仰。
  赞曰。此初半颂明修前业得胜身福满。次半颂得天人敬仰。
  经。非于一佛十佛所修诸善根今得闻百千佛所种善根方得闻斯忏悔法。
  赞曰。明得闻此法即供养多佛。此意明。但得听闻尚曾供养多佛。况能闻已而修行。此同般若及法华经。劝进修习故。
  经。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赞印。即文分为三。此初赞也。
  经。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
  赞曰。次印也。前之颂中妙幢说闻此法灭罪得福。恐人不信。故佛为印。
  经。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力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
  赞曰。后许说梦因。即下莲华喻赞品是。
  经。时诸大众闻是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赞曰。第四大段大众喜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灭业障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有三。一明灭恶之中前品梦闻悔过以为警觉。今者正示悔法灭除。故前品后有此品生。第二来意者。妙幢久种善根因梦自能悔过。余众不能自悟。佛教方解忏除。故更放光召其有缘。因请佛为广辨。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三者欲求胜果必殖妙因。障难既存何能起行。欲起妙行先令灭障。妙幢但陈其梦。未自忏除欲自发露。故请佛说悔灭之法。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品名者真谛云。业障灭品此西国音。此经云灭业障依此方语。梵云羯磨(此云业)阿跋啰拏(此云障)毗那奢(此云灭)业谓造作障谓障碍。由作不善能碍圣道。业即是障持业释也。灭通能所。若能灭名灭即忏悔等。曰由此忏等能灭业障。即业障之灭依主释。或所灭名灭。灭者除也。由忏等四令业障灭。业障即灭持业释也。或灭业障总属于能。即于能灭说所灭法。由忏悔等四能灭业障名灭业障品。如理门论云于其能破立所破声。解难者。问。障有多种且惑业苦总名为障。今何但言灭业障耶。答。有二解。一云惑业苦三总得名业。如言烦恼障即大随惑。二所发业并及于果总名烦恼障。准彼相从业因业果总名为业。问。若尔何故不云灭惑苦障。答。随举于一皆有难故。或可。业碍圣道胜惑名故。所以业有定业。惑中不说有定惑故。苦由业生。故但从胜名灭业障。一云虽惑业苦俱得障名。业障增强但偏忏业。以业招生亲于惑故。下请云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不问惑苦故。又若有极重不善之业必招难身。无暇入圣故。经但云灭业障品。前释为究。下文具忏惑业苦故。问。惑业苦三摄尽二障。未知所知障今亦忏不。答。既趣佛果二障俱忏。故说云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问。三性之业为总忏不。答。三性俱忏。由于二障发三性业。故招人天业亦皆忏故。问。今此与前两品何别。答。传云真谛有八解不同。一初夜中妙幢梦见。后大众昼日修行。二云初是略释。后是广释。三初是忏悔。后一罪灭。四云初是暂伏。后是永除。五初明经能灭罪。后明弘经者罪灭。六初明法身示现。后明化身为说。七初妙幢独闻。后大众共感。八初品由妙幢愿。后品由大众机。此八释中第二七八三释为正。余者不正。今释不同。如来意辨。
  经。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放光集众。二天帝启请。三如来为说。四得益喜行。下云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奉持。是初。文分三。初入定放光。次光明利益。后寻光诣佛。初又分三。一入定。二放光。三照境。此初也。诸后得智缘俗名为分别。得称境而知故名住正。或正谓根本。分别即后得。了俗由证真故名为后得。住谓依止即后得智依本智起。静谓寂静。虑谓审虑。静简散心虑简无心。上界定皆具足诸支。虽通名静虑世尊所起多第四定。以最胜故。入者证也。后智了机及能被法二乘不知名为甚深。超三界故名为微妙。审了机法应物示证。所以云入。又解。住正分别示起加行。为利生故名正分别。入即能入。静虑所入。超过二乘名甚深。胜于菩萨名微妙。据实放光是神境通。通依静虑。故先言入。
  经。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
  赞曰。二放光也有三。初出处从身毛孔。次所出放大光明。后光体无量诸色。
  经。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三照境也有二。初照境分齐诸佛刹土悉现光中。二殊胜校喻不及。
  经。五浊恶世为光所照。
  赞曰。第二明光利益有四。一总明时处。时即五浊时处即秽国。
  经。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