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经。善男子“譬如如来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种种事业”皆得成就。
赞曰。下喻释有四喻。初二喻为出世人。后二为世间人。为出世人初举佛灭喻。无有分别而能利他。后举劣况胜喻。初文有二。初喻后合。此举喻也。举二乘人意解涅槃。谓佛入灭身智无故同如如无相。信有灭后化事得成。如涅槃后重起金棺为现双足。舍利变化种种事业而皆得现故举为喻。
经。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复如是。
赞曰。法合可知。
经。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无心定依前愿力从禅定起”作众事业。
赞曰。第二举劣况胜喻。文亦有二。所谓喻合。初也。菩萨灭定既六识不行而无分别。亦有种种变化事业。问。何故不举二乘劣喻。答。二乘入灭定不能起事业故。无垢称第二。无垢呵舍利弗云。夫宴坐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等。灭尽定义广如余辨。灭定喻如如。前愿喻本愿。作事业喻应化业用。
经。如是二法“无有分别自在”事成。
赞曰。合也。灭定及所起事二俱无分别。化他事业得自在成。又解。如入灭定虽无分别。应化二事而得成。又解。合前法。如如智无有分别。自在事成。准前难意此释为胜。以前疑云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无分别事业成就故。今合之。
经。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
赞曰。下除世间不学人疑。亦有二喻。初举有体喻。虽无分别而有影生。后举无体喻。虽无分别亦有影生。前二亦然。入涅槃已举无体。入灭定起举有体。今有体中初喻后合。此喻也。真谛三藏云。日月喻如如。水镜喻本愿慈悲。光明喻如如智。影喻应化身。今又释云。准下合文。既云以愿自在众生有感现应化身。以水现影喻法如如等相应定愿力。以镜影生喻众生机。日月喻法如如。光明喻如如智。准摄大乘。水喻众生有三摩地润滑性故现月等影。即水镜二俱喻生机。即日月喻法如如如如智。光喻本愿。虽无分别然由本愿及众生感力故有应化。然准经云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即前释胜。准下合文云以愿自在力众生有感。即后释胜。任意取舍。
经。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
赞曰。合也。
经。复次“善男子譬如无量无边水镜依于光故空影得现”种种异相。
赞曰。举空无体喻。初举喻明。后逐难释。水镜喻有情机。依于光者喻本愿力。空者喻法如如如如智。影现者应化身由本愿力光合于空法如如等。应化得现所为利他种种事业。或云。空影现者如无云翳空。依水镜处得现其影。言空影者是世俗所见空青天。青天现影在水镜中也。空无有青。所见青者如法如如及如如智上现于应化。或但喻机缘感便现。非如如理现应化身。此约唯识及安慧师无见相解。
经。空者即是无相。
赞曰。逐难释也。以空无形色故喻法身。
经。善男子“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法身影。
赞曰。合也。初明所见身。后明有身所以。合成无异。若准真谛所翻之经应云如是受化之众是能感机。诸弟子等即是菩萨亦能现于应化二身。现于应化二身是法身影。如前初举佛般涅槃喻。后举菩萨灭定喻。又解。此文如是。受化诸弟子等是能感机。是法身影者此文言略。应云诸弟子等所见应化是法身影。本疑如来法身无分别云何能起应化二身。不疑弟子能起。然法如如等虽无分别。以愿力故令弟子心上见有。即应化事业而生。
经。以愿力故“于二种身现种种相于法身地”无有异相。
赞曰。明应化身有之所以合成无异。无异即合法身无分别相。言于二种身者是应化二身。或佛所现菩萨所现名二种身。虽现异相于法身地无有差别分别异相。
经。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
赞曰。第三有余无余分别门明三涅槃。即为三段。此初明有余涅槃。四涅槃中除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证一切同有故不约此明。有余涅槃应云有余依所显之涅槃无余依所显之涅槃。今略依字。准瑜伽五十。有余依地有三施设。一地施设。二寂静施设。三依施设。地即约十七地。寂静有四。依施设有八种依。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转依。即四识住。五障碍依谓天魔。六苦恼依。一切欲界。七适悦依谓依静虑。八后边依。依谓所依。初施设依我法是施设世间。圣教假所施设。此依取蕴即取蕴为所依。余义准知。问。言有余依涅槃有几余依。答。准瑜伽五十云。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论意有余即后边依。后边依者谓阿罗汉相续诸蕴。云此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所余非相应非不相应。以摄受依中有七摄受。一谓自己父母。二妻子。三奴婢。四作使。五僮仆。六朋友。七眷属。谓阿罗汉果于父母所犹摄受故。如如来身手扶父棺。升忉利天报母恩等。以依佛身有能摄受故余不摄受。以得还灭除流转故。能降魔故无此二依。施设依住持依等非一向依于取蕴。圣教亦施设预流等。我名相应。无执心取我有情等名不相应。余准此知。有后边等依名有余依。余依所得涅槃名有余依涅槃。云涅槃者是圆寂义。以寂有多皆能具故名为圆寂。寂静有四。一苦寂静。二烦恼寂静。三不损恼有情寂静。不造作诸恶行修习诸善。四舍寂静。谓住六恒舍。具此四寂名为圆寂。然应化身约示现说后边依等。非佛实有后边之蕴。若佛应身亦现生灭。由此即证。所说应身非自受用。自受用身无后边故。又若四智亦应身收。依何法身得无余依令应化不同二乘。但是现有似苦依身。或无漏依在名为有余。如成唯识说。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故。依二身所得涅槃名有余依。
经。依此法身“说无余涅槃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尽故。
赞曰。下明无余依有三。初标次征后释。云依此法身说无余者有二解。一云。依如如法身无一切依名无余依涅槃。若尔涅槃法身何别。答。功德所依义边名法身。诸依寂静义边名涅槃。又解。四智心品是如如智。即自受用亦名法身。依此自受不现托生。双林唱灭无一切依名无余依。依此所显名无余依涅槃。问。无余涅槃由几寂灭名为涅槃。答。由二寂灭。瑜伽五十云。一由寂灭寂灭故。二由无损恼寂灭故。寂静寂灭者。谓先于有余依地获得触证四种寂静。今无余依涅槃界中亦有寂胜四种寂静。此意以重得寂静故。言由寂静寂灭故。一数教寂静。二一切依寂静。三依依苦寂静。四依依生疑虑寂静。言数教寂静者数谓智慧。因数起教教生于数名为数教。无余依中名言绝故名数教寂静。一切依寂静者如前八依无余。并寂名一切依寂静。依依苦寂静者。由前八依所生众苦亦得永灭名依依苦寂静。如依彼依生此苦依名为依依。四依依生疑虑寂静者。谓依八苦生疑虑无余皆寂名依依生疑虑寂静。问。有余依涅槃有几有余今言无余依。答有七。一因果余。惑因已尽苦果未亡有余苦依。成唯识云。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二不善业余。无学之人不善业尽余善无记业在。三苦谛余。四集谛余。五灭谛余。六道谛余。故胜鬘经云。有余生不尽当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事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如次苦灭道集即无作四谛。望不定姓有余不了当可修断等。非望定姓。七假实余。应化假故。
经。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
赞曰。下明无住处涅槃。文分为五。一标二释三问四解五结。此标也。
经。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
赞曰。释也。何故三身名无住处。以为二身故不住以大悲故为物现身不住涅槃。亦应云不住生死。前明无余。已说不住生死。又以佛离漏余谓涅槃。故今偏明不住涅槃。不谓住生死。所以亦言离于法身无有别佛者。以其法身从应化说。性相合云无别佛。彼二不住故法身亦名不住。是故三身总名无住。又解。法身涅槃同体义别。若离法身有别体佛来住涅槃可言住涅槃。既离法身无别佛。即同体故。自不住自故不住涅槃。前释为胜。云离法身无别佛故。不云离涅槃无别佛故。
经。何故二身不住涅槃。
赞曰。问也。二身无漏即离生死。何故不住涅槃。
经。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住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
赞曰。解应化身不住所以。初顺解次返成。一假名非实。二念念生灭。三数数出现。出现者为众生故或时现入灭。或时受生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者明不住涅槃。
经。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
赞曰。返成也。
经。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
赞曰。明法身不住涅槃所以。法身与应现不二故亦不住。
经。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
赞曰。结也。
经。善男子“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
赞曰。第四治障废立门有二。初约境。次约心。此约境也。文分为二。初明有障不得三身。后明断得。初文分四。一标二征三列四释。此标也。三相即三性是所应知境相故。摄大乘论说。此三性名所应知胜相。有缚据现有障约种。又有缚即相缚或相应所缘。此约于三性。不了故有缚有障。障即三障等。由此远离不至三身。
经。何者为三。
赞曰。征也。
经。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
赞曰。列三相。三相即三性。如余广辨。今略释名辨体。言遍计所执相者。遍谓周遍计谓计度。于一切境遍计度故名为遍计。遍计即能遍计所遍计俱名遍计。所执者遍计所执性。或相即是性。亦即境相。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相义如前。圆满成就名成就相。所执我法是遍计性。心心所色不相应是依他起。真如为成就体。若漏无漏门无漏五蕴亦圆成实。有漏性者亦依他。
经。如是诸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
赞曰。释也。遍计无相不可说断。但云不能解故。染依他有云不灭故。如称不净。能净即智。所净即如。经意如体不垢不净。今者未能解遍计灭染依他净圆成实。
经。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经是故下结。有缚有障。不得至三身。
经。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故是故诸佛”具足三身。
赞曰。后明断得分三。初牒能障。次辨能断。后结。如是三相牒也。能解灭净辨能断。由悟遍计性言能解。修无分别智故能灭。染依他智能断障故能净。由悟遍计所执相得化身。由有所执我相当情不达境空故。不能得现变化身。修净依他起智断染故得应身。由智生时能断障漏故。能净证圆成实性显得法身。故至三身。
经。善男子“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得至。
赞曰。明障治中此约心明。文分为二。初辨障。依诸伏道下辨断。初文分三。一标二征三列。此标也。凡言心者有四义。一真实名心如般若多心。即真如理亦名为心故。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彼名干栗心。二缘虑心即通八识。彼名质多。三积集义名心。亦通八识。通能所积集故。四积聚最胜义名心。即唯第八。今者此问即缘虑积集二义名心。三心为能障。若能除断得至三身。若未除断远离三身不能得至。不能得应化身。不能至法身。
经。何者为三。
赞曰。随标征也。
经。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
赞曰。随征列释。此即列也。言三心者依真谛三藏释云。一起事心是六识皮。二依根本心是第七肉。三根本心是阿梨耶识骨。慈恩唯识法师云。起事心者谓见修烦恼相应之心。由此烦恼起造诸业。感异熟果事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随类身。起事所依之心依主释。或由心与烦恼相应同一事业亦名起事。即持业释。或起事相应之心。然正起事是烦恼。从相应心王立名。是邻近释。然初解胜。善不善业相应之心名依根本心。业是起生所依本故依根本相应之心。亦准前释根本心者。三有苦果相应之心名根本心。生死根本自体性故。此总别异熟果通七识。唯除第七。若是有果起酬因名为苦果。通等流异熟即通八识。若真异熟名为苦果。是生死本。即唯第八。此中意识诸有漏果故涅槃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解。烦恼障并所发业名起事心。所知障并所发业名依根本。是烦恼所依本故。根本心即二障所得果。胜唯第八。诸业所依有能持种故名根本。劣通七识。若约等流果通八识。
经。依诸伏道“起事心尽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依最胜道”根本心尽。
赞曰。下辨断有三。初明断障。次明得身。后结。初也。依诸伏道起事心尽者。谓在地前三十心位。仁王般若名伏忍故在四善根。分别二障能伏不行名依伏道。起事亡尽故入见道不造新业。感生死果显得随类化身。又解。通于十地金刚喻定已前虽伏烦恼。未断种故名诸伏道。究竟伏位在金刚喻定无间位中。方永令彼现行不起故。解深密经云。八地已去唯有所依所知障在。至佛果位得随类身。此解为胜。依法断道根本心尽者。谓修圣道次便断诸业。所以初地离恶趣杂染愚。二地之中离误犯三业愚。或通在十地断所知障名法断道。始从初地至金刚定已前名法断道。依法空观方能断故。所知断故能得应身。依最胜道根本心灭者。正舍名断在解脱道。若将舍名断在金刚定。此中二说如成唯识第十卷明。由断苦果一切习气皆永舍故能显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