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
经。汝今当知(至)亦不能尽。
赞曰。三赞叹深远。有四。初略总显说法难穷。次设指陈听闻难尽。三显诸佛万能了说。四总结成德辨难思。此初也。
经。假使三千(至)亦不能尽。
赞曰。此设指陈听闻难尽。念者明记。总持者闻文义持。多闻者广闻三藏。久积闻故。
经。此正等觉(至)唯除诸佛。
赞曰。此显诸佛方能了说。除佛非余所能究竟说了三义。宣扬者言说也。决择者慧了也。
经。如是当知(至)不可思议。
赞曰。此总结成德辨难思。功德既无量。妙辨亦难思。菩提无量。故能决择。妙辨难思。故能宣说。
经。说是语已(至)多闻第一。
赞曰。四阿难谦退。初后佛止。此初也。于此三义。久听不知。昔号多闻。今成少识。故今谦退。不敢福第一。
经。佛便告曰(至)非于菩萨。
赞曰。佛止有三。初会昔名多闻第一。次总止之不应高测。后校量胜劣。此初也。
经。汝今且止(至)无能测者。
赞曰。此总止之不应高测。结喻显成不听高测。文可知也。
经。汝等声闻(至)亦不能及。
赞曰。此量胜劣。汝勿辄思菩萨所有一切境界。下测上位。根地人度悉有异故。其无垢称。于一食前。请座设食屏室纳宾。如上所陈。所现神力。二乘乃于百千劫作所不能及。解脱菩萨。既非余境。不可校量。神通境故。
经。时彼上方(至)舍离是心。
赞曰。下品第三段菩萨赞请以归还。有三。初赞悔请法。次佛为广说。后欢喜供养赞德而还。初中有二。初赞悔。后请法。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此初也。本在香城。见秽下想。今闻妙理。生悔愧后。本谓释迦身卑土秽。生下劣想。谓下劣于妙香佛界。何知今者佛身内德。及实净土。本来平等。为有情现。身土不同。故悔前心。而生后悔。
经。所以者何(至)示现佛土。
赞曰。此释前标所悔愧事。佛境难思。为有情故。我时不测。故有悔心。如如有情者。有情意乐非唯一故。如是如是者。佛利乐事亦非一故。随彼有情种种所乐。佛乃为现种种身土。我先不知。故生下劣。今知是已。故生悔愧。
经。唯然世尊(至)常念如来。
赞曰。此请法也。睹物思人。在俗常意。况闻妙法。不念如来。
经。说是语已(至)当勤修学。
赞曰。下佛为广说有二。初总也。后别。此总也。解脱法者。即无为理。无漏诸法。离诸烦恼。名为解脱。门者教也。教能显义。名之为门。
经。云何名为有尽无尽。
赞曰。下别有三。初释二义令不尽不住。次广说二不尽不住。后结成二不尽不住劝勤修学。初复有三。初问。次显。后劝令不尽不住。此初也。
经。言有尽者(至)无生灭法。
赞曰。此释二相。尽有二义。一刹那尽灭。二后终尽灭。有为有尽。无为无之。
经。菩萨不应(至)住于无为。
赞曰。此劝彼令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令不尽有。灭尽有为而更不起。以诸菩萨常修有为行。故名不应尽其有为。不究竟住无为涅槃。常生死化众生故。此显不尽涅槃之道。或离二边。显中道义。
经。云何菩萨不尽有为。
赞曰。下广说二不尽不住。有三。初别明不尽有为。次别明不住无为。后二相对双辨二种。初中复三。初问。次答。后结。此问也。
经。谓诸菩萨(至)不舍大悲。
赞曰。次答有二。初明不尽之意。后明不尽之相。此初也。何故不尽灭有为。而更起作。以诸菩萨不弃慈悲。常于生死。化众生故。不弃慈悲。通下诸句。由不弃二。故有下事。
经。曾所生起(至)而不暂忘。
赞曰。下明不尽之相。今有五十五句。旧经但有五十句。此初句也。于得一切智之心增上意乐。宝重勿忘。此等诸位。不应别配。但可总释。或此诸行。皆唯十地。不弃慈悲。皆言大故。增上意乐。名曾生故。若在地前。其增上意。正在其位。不名曾故。由此故知唯说十地。
经。成就有情(至)终无厌足。
赞曰。此有四句。一利生无倦。二不弃摄事。三护持正法。四于善无厌。
经。常乐安立(至)而无怖畏。
赞曰。此有五句。一凡所修善常修回向。二求法无懈。三演法不卷。卷谓卷缩。一向施故。不卷缩惜。四胆供诸佛。五生死不畏。上已十句。
经。虽遇兴衰(至)能不耽染。
赞曰。此有五句。一八风不动。兴衰不欣戚。二不轻末学。后可过己故。三己学敬爱。四于烦恼所杂一切有漏。能如理思。不随增长。五于涅槃乐。能不耽染。
经。于己乐事(至)生善友想。
赞曰。此有五句。一己乐不著。二他乐不嫉。三不味诸禅。四虽淤三界五起四生。而行化导。如游宫苑。甚生欢喜。不为厌离。五见求来者。生善友想。成我菩提之大业故。二十句已。
经。舍诸所有(至)不令究竟。
赞曰。此有五句。一好舍无吝。二于智回向。三救护犯禁。四速满诸度。重如父母。五于三十七品。如世翼从。助成圣道。不同二乘。修令究竟。
经。于诸善法(至)无碍大施。
赞曰。此有五句。一常勤修善。二乐严佛土。三欣赞佛土。四速成佛土。旧经此三合而为一。明佛土故。五为满相好。修无碍施。三十句也。
经。为身语心(至)忿恨烦恼。
赞曰。此有二句。一持戒严三业。二堪忍固身心。旧云意而有勇。
经。为令所修(至)般若刀杖。
赞曰。此有三句。一流转满所修。旧云生死无数劫。文少意异。将新解之。然此句居前。前句居后。二听法坚自心。三修慧害烦恼。般若如刀杖。御害烦恼诸怨贼故。上六六度。
经。为欲荷(至)善巧化智。
赞曰。此有三句。一遍知三科荷有情智慧故。能度有情。知唯有法可能化度。故名荷担。二精进降魔。魔谓四魔。此四即军。或军有十。如龙树说。欲为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利养虚称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军众。厌没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等诸军。得成于佛道度脱一切人。三离慢求于巧化道智。为护正法。不自贡高。善求利他之智。于佛正法。能为护持旧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无所思念无漏正智。名为无念。非无心念。
经。为诸世间(至)一切世界。
赞曰。此有二句。一常有小欲不多求。知足不更求。修行八大人觉等故。欲令世间爱重自身受我化故。若性多求。得已更求。世便不重。不受自化。二虽顺世间。世法不染。四十句已。
经。于诸威仪(至)正念总持。
赞曰。此有三句。一示现杀等。一切所作而守威仪。二发通起慧。利乐有情。三持所闻法。为起慧念。
经。发生诸根(至)常无权滞。
赞曰。此有二句。一发生诸根胜劣妙智。为断疑惑。应根说故。二证无碍辨。演法无拥。
经。为受人天(至)四无量智。
赞曰。此有二句。一修十善。为受喜乐。二修四无量。开梵天路。生梵天者。修四无量。无量乃是梵天因路。令修无量。名开彼路。不必生于梵天处故。
经。为得诸佛(至)心无深滞。
赞曰。此有三句。一为得佛声。劝他说法。随喜他善。赞言善哉。二为得佛威仪。修静三业。三为所修胜。于法无染。五十句已。
经。为善调御(至)劝众生学。
赞曰。此有一句。劝学大乘调御菩萨。
经。为不失坏(至)种种大愿。
赞曰。此有二句。一恒不放逸。功德不失。二常修妙愿。善根增进。愿所策故。
经。为欲庄严(至)善巧方便。
赞曰。此有二句。一修善根庄严佛土。二修善巧所修无尽。回向佛智。故善无穷。不尔所修受果尽故。此五句已。旧经中。前佛土阙二。及阙此后三。故唯五十句。
经。诸善男子(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第三结。
经。云何菩萨不住无为。
赞曰。下第二解不住无为。有三。初问。次答。后结。此问也。
经。谓诸菩萨(至)不乐作证。
赞曰。下答有二十一句。旧有十九句。亦通所修。不须别配凡圣位次。此有三句。行者缘觉。证者冥会。虽流此三。智不毕竟。专冥会三。不同二乘住彼三中。此中三境。皆取无为。不是毕竟证于无为。名为不住。
经。虽行无作(至)故意受生。
赞曰。此有三句。作谓造作。因缘和合之所作故。体即有为。虽行无为无作之法。不乐作证。虽观有为后终灭尽无常。于善不厌。虽观苦理。故意受生。利乐一切。大乘无常苦空无我理。如前声闻品中已说。
经。虽乐观察(至)厌患身心。
赞曰。此有四句。观自身无我。不厌身故。不入涅槃。观他无有情。化他无倦。虽观涅槃。而不毕竟永入寂灭。化众生故。虽观真如远离苦身。而得安乐。不厌身心。愿安乐。不厌身心。愿尽生死。度有情故。
经。虽乐观察(至)利众生事。
赞曰。此有二句。阿赖那者。虽具三藏。今取能执藏。无阿赖耶。是无能执藏义。虽无能执藏体。亦有能藏之法。即请白法藏大乘教也。经十德中。第八清净。第九鲜白。清净者。自性解脱故。其所说法。一刹那中亦无过失离三毒根。离诸系缚。故性解脱。非有三毒而起说故。鲜白者。相续解脱故。非唯一念无其过失。相续说之亦离诸过。又前清净法体离过。此中鲜白。能令学者身亦鲜白。虽观生死永尽。无能执藏之体。不弃清白之教。以化众生。虽观无生之理。常行荷负利众生事。
经。虽观无漏(至)不舍大悲。
赞曰。此有三句。虽观无漏无为。还顺有漏流转。行者运动起作之义。无行即无为。虽观无行。常行利乐。虽观内外无我之理。不舍大悲。拔有情苦。
经。虽观无生(至)所修智慧。
赞曰。此有三句。虽因同二乘观无生理。不随二乘之正位。虽观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德。虽观远离。不远智慧。
经。虽观诸法(至)安立佛种。
赞曰。此有三句。虽观有为无实之理。真如法性。常安住圆满。思惟无惙。虽观诸法无主真如。求自然智。精勤匪懈。有标帜者。诸有为也。如王以旗而为标帜。且诸有为。有能相所相。以能相四相为能标帜。一切所相诸有为法为所标帜。无为无此。名无标帜。虽观此无为。而于了义教中。听闻正法。安立佛种。以上诸句所言观者。皆观无为。所言而者皆是不住。
经。诸善男子(至)不住无为。
赞曰。第三结也。
经。又善男子(至)不尽有为。
赞曰。下第三段。以二相对双辨二种。有十六对。旧经有四对。此有二对。修者为福。受胜生死。不住无为。修智资粮。拔众生苦。求大菩提。故不尽有为。若住无为。尽于有为。便成二乘。永入寂灭。自利非他。是下文意。一切当知。若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不同二乘永入寂灭。能成二利。与乐无缺。不住无为。大悲利物。不尽有为。
经。利益安乐(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利生无替。不住无为。圆成佛法。不尽有为。成满佛身。不住无为。得无畏等。不尽有为。
经。方便善巧(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善巧化生。不住无为。妙智常观。不尽有为。修报化等佛土圆满。不住无为。佛之报身常住无尽。不尽有为。
经。常作饶益(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常益有情。不住无为。受法无废。不尽有为。善根无尽。不住无为。善根不坏。不尽有为。由善根力。持身功德。皆不断坏。不尽有为。
经。为欲成满(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成愿利生。不住无为。不希永入于毕竟灭。不尽有为。圆意善净进行利他。不住无为。上意神净自利无尽。不尽有为。
经。恒常游戏(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五通利物。不住无为。善圆佛智。善满六通。究竟无尽。不尽有为。诸度自利圆满。不住无为。本思利他未满。不尽有为。
经。集法财宝(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法财无厌。不住无为。不乐二乘少法。唯示大乘广法。不尽有为。誓愿无退。恒度有情。不住无为。誓愿圆满。无休息故。不尽有为。
经。积集一切(至)不尽有为。
赞曰。此有二对。集妙法药不息。不住无为。随病授药无休。不尽有为。知众生病能外用故。不住无为。能息众病永不休息。不尽有为。
经。诸善男子(至)精勤修学。
赞曰。此结成二不尽不住。
经。尔时一切(至)身心踊跃。
赞曰。自下第三欢喜供养赞德而还。有三。初闻法欢喜。次花香供养。后赞礼而还。此初也。闻法开发曾未悟者。劝励已悟诸菩萨心。故大欢喜。身心踊跃。
经。以无量种(至)深没于膝。
赞曰。此花香供养。有二。初供养三尊。后散遍世界。如文可知。有法之处。如佛塔庙。理须供养。况表佛土本所唯净。亦表有情灭烦恼恶。故覆于地。足可修行法性等益。故深没膝。
经。时诸菩萨(至)便往彼国。
赞曰。此赞礼而还。身业归故顶礼。语业归故称赞。利益既周。故须还国。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六(本)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六(末)
观如来品
合十一品。正陈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萨境。次上一品明菩萨行。此之一品。明菩萨果。修行当必成大果故。如来之名。已如前释。观者察。智见照察。名之为观。恐修妙行者执有实如来。不解正观二身差别。今教正观。求证作佛。因无垢之来意。陈如来之妙体。此品广明。名观如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