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
经。时阿难陀(至)皆现金色。
赞曰。阿难怪问。不识此相。问此由谁。
经。佛告具寿(至)现此前相。
赞曰。世尊具告。
经。时无垢称(至)听受妙法。
赞曰。下第二段至佛所以陈述。大文有四。初平章欲至。二到已归礼。三世尊指诘。四闻香怪问。初中复二。初无垢平论。后吉祥答可。此初也。佛遣来问理合自辨。况加瞻仰而为闻法。应与大众往佛所耶。
经。妙吉祥曰(至)可同行矣。
赞曰。此吉祥答可。众生根就。佛悲广运。故云是时可同行矣。
经。时无垢称(至)往诣佛所。
赞曰。第二到已归礼。有三。初掌持往诣。次到已归礼。后佛命就座。此初也。以神境通。令众不起本座。并座置掌。持诣佛所。
经。到已置地(至)俨然而立。
赞曰。到已归礼有三。初无垢归礼。次菩萨归初礼。后大众归礼。此初也。以众置地。自礼世尊。绕已却住。俨然而立。顶礼屈五轮以归尊。右绕规六通而现化。七匝灭七随眠。得七觉分。成七清净。而佛得一切智地。得一无相。合掌表冥真境。俨然而立。蒙佛垂喻。
经。诸大菩萨(至)俨然而立。
赞曰。此菩萨归礼。
经。诸大声闻(至)俨然而立。
赞曰。此大众归礼。方申须敬。下座而归。闻法将行。故皆俨然而立。
经。于是世尊(至)各复本座。
赞曰。下佛命就座。初命。后座。此命也。接来有礼。如法慰问。将悟圣道。令各复座。
经。时诸大众(至)恭敬而坐。
赞曰。禀命不轻。各还本座。表涅槃。所以先坐。坐必卧故。卧极涅槃。
经。尔时世尊(至)之所为乎。
赞曰。第三世尊指诘为四。一佛问。二彼答。三重征。四彼述。此初文也。无垢大士。住解脱位。由此第一。名最胜智。任运能现。名为自在。妙用无碍。名神力为。
经。舍利子言唯然已见。
赞曰。二彼答也。
经。世尊复问汝起何想。
赞曰。三重征。汝于此中。起何相解。
经。舍利子言起难思想。
赞曰。四彼述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我见大士(至)不能述叹。
赞曰。下释难思。有二。初说无垢难思。故云我见大士不可思议。后说神力难思。于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以算而数。不能以思而思。惟亦也不能以言而称以心而量。皆是寻伺道故。由此四义。不能陈述而叹扬耳。旧云非意所图非度所测。人非意所图。事非度所测。又度者根也人度下不测上故。
经。时阿难陀(至)为是谁香。
赞曰。第四闻香怪问。有四。初阿难惊疑难。二鹙子傍通。三问住久如。四叹陈佛事。初中有二。初阿难疑问。后世尊正答。此疑问也。
经。佛告之言(至)毛孔所出。
赞曰。此世尊答。
经。时舍利子(至)然出是香。
赞曰。二鹙子傍通。有三。初鹙子答。二阿难问。三鹙子述。此初也。阿难白佛。佛答菩萨毛孔所出。鹙子不问说已亦有遂自陈诚。
经。阿难陀曰(至)何缘而有。
赞曰。二阿难问。菩萨所出。乍可修成。汝等何缘复能流出。
经。舍利子言(至)供诸大众。
赞曰。下鹙子述。初述食来所由。后述香馨所由。此初也。
经。其闻取有(至)皆出是香。
赞曰。此述香馨所由。
经。时阿难陀(至)当住久如。
赞曰。三问住久如。有四。一问香久近。二答尽食消。三问食消久近。四答食消时分。此初问也。香气住身久近时即。犹如何等。
经。无垢称言(至)其香犹住。
赞曰。二答尽食消也。香随食质。食有香存。食起香气。食消香灭。
经。阿难陀曰(至)当皆消灭。
赞曰。三问食消久近。
经。无垢称言(至)而不为患。
赞曰。四答食消时分。有三。初总答。次别显。后喻成。此初也。食之势分。亦随世食。七日七夜。住已方消。大悲神力。虽久未消。而不为患。不同世食虽经七日势尽消化而有为患。此言七日。且随世食。多分为论。非要定尔。或增或减有不定故。且如声闻利根得果。有六十劫。菩萨发心证无生等。必一大阿僧祇。若得已方消。岂只七日得声闻果。唯经七日证无生等。三生得果。不经七日由此故处。且随世食。多分为论。
经。具寿当知(至)然后乃消。
赞曰。二别显有三。初显得声闻。后显得菩萨。声闻有三。此从凡得见谛。具寿者。旧云慧命。呼阿难陀为具寿也。世间有情。多爱于命。闻言长寿。谁不生欢。出家之人。多爱智慧闻言智慧。谁不生喜。亦如俗人之爱命也。由此旧经呼为慧命。寿者命也。具足世命。及具出世之智慧命。不可偏彰故。命双呼。通言具寿。已发声闻之心。未入见谛。食已要入。然后乃消。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正性离生义如前释。
经。未离欲者(至)然后乃消。
赞曰。此第二从见谛得离欲。得离欲者。不还果也。
经。未解脱者(至)然后乃消。
赞曰。此第三从有学得无学。心解脱者俱解脱阿罗汉果。得离诸欲定障解脱涅槃八解脱故。
经。诸有大乘(至)然后乃消。
赞曰。下显得菩萨。有四。此从凡夫具菩萨性。要发大心。然后消化。义显无性不得此食。不发心故。虽具世间有漏五根。此利出世。故彼不得。义显此食至得部行独觉。然后乃消类声闻故多不逢佛。故不说之。类显声闻具种姓者得食发心然后乃消。此文中略。义类应有。
经。已发无上(至)然后乃消。
赞曰。二已发心。要得初地。无生初得。在初地故。三从初地要得八地。具足不退。在八地故。四从八地要至补处补处乃在一生系故。亦应一生系得此食已。成佛乃消。然为一生多居知足。此食不至一生之身。故略不说。或义应有。文略无之。
经。具寿当知(至)然后乃消。
赞曰。三喻成也。初喻。后合。此喻也。
经。食此食者(至)然后乃消。
赞曰。此合也。食如药王。惑同众毒。准此法喻。唯喻得道断惑根本。不喻种姓创发心等。未断惑故。或复此喻。通喻一切伏断正断。皆名除故。
经。阿难陀言(至)作诸佛事。
赞曰。下第四以叹陈佛事。有二。初阿难赞叹。后佛陈佛事。此初也。佛以利乐有情之事。故名佛事。
经。佛即告言(至)作诸佛事。
赞曰。下陈佛事。有三。初印谈佛事。二例说所余。三佛身同异。此初也。如是如是。印成前说。谈其佛事。所致如此。
经。尔时佛复(至)作诸佛事。
赞曰。下例说所余。有三。初牒无垢佛事。次显所余佛土。后结成胜益。此初也。
经。如是于余(至)而作佛事。
赞曰。下显所余佛土。余有十四余种。分四。初之十种。别别悟入。次有二种。悟入三性。次有一种。因言悟道。后有一种。因寂证法。名为佛事。此初五种。由观光明。或光所触。众苦皆除。思得智慧灭痴闇故。见菩提树。思觉树生。起四无量。荫群生故。见诸菩萨。发心修行。希同类故。如念地藏。不念释迦之类。见佛相好。发心欣乐。厌生死身。获大果故。由见化人。根器方熟。知佛神用。起愿乐故。
经。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赞曰。此有五种。由见衣服。起惭愧故。出见卧具。欣修四禅。起净命故。由见饮食。思求觉浆解脱之味。欣法食故。由见园林。修习总持无漏法故。由见台观。欣净土等诸妙处故。
经。或有佛土(至)而得调伏。
赞曰。下有二种悟入三性。为二。初别悟入二性。后一悟入依他。此入所执及知圆成。由观虚空。都无性相。悟入所执生法二我体无亦尔。由此有情调伏断执。悟二性无。达二空理。
经。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赞曰。此入依他。闻言宣说幻等十喻。非有似有。诳惑愚夫。因缘之事。便入依他。
经。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赞曰。此之一种。因言悟道。闻语宣说诸法真性。便知圆成。闻说俗相。便知依他。既知二谛。悟所执无。唯有境相。便知所执。名入三性。诠此三故。
经。或有佛土(至)而作佛事。
赞曰。此后一种。因寂悟法。由见佛土寂然漠然。无言恶。无说善。无所诃责。亦无赞叹。无所思惟。无推求诸法。亦无分别戏论诸法。无表彰。无指示。悟法性相本性寂漠。体离言路。过寻思境。或前因言。悟世俗谛。今因寂寞。悟胜义谛。
经。如是当知(至)亦无数量。
赞曰。下结成胜益。有四。初显佛事众多。二显动止皆益。三明众多所以。四劝示道理。此初也。以世界无量。佛土无边。佛既无边。利事无数。
经。以要言之(至)皆名佛事。
赞曰。此显动止皆益。行住坐卧名威仪。或去或住名进止。缘领诸境名受用。凡所起作名施为。不获广说。且要言者。如是等类。一切皆令所化调伏调生长善伏制断恶。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问阿难当天雨不。知而问者。欲令余人审谛事故。佛知尚问。况于我等。故皆佛事。
经。又诸世间(至)而作佛事。
赞曰。此明众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者。贤劫经云。时有菩萨。名曰喜王。宴坐思惟。过七日已。来谓佛所。自言世尊。行何三昧。速证法门。佛告喜王。有三昧名了诸法本际。菩萨行已。速入八万四千法门。如从最胜光曜。乃至最后分布佛体。有三百五十。于此一一。皆行六波罗蜜。成二千一百。如彼经中一一别说彼六度相。此复一一。对治贪嗔愚痴各增及三等分。此之四种。有情心行。成八千四百。如是一一。复各对治四大种中及六无义所生过失。如是合成八万四千。六无义者。即六境也。不生义利。故名无利。由众生机有八万四千。所起之病亦八万四千。所治之病既八万四千。能对治行亦八万四千。行既八万四千。能诠法门亦八万四千。众生既为四魔所娆。八万四千烦恼所娆。如来即以对治彼法。施作佛事。佛事者。本治惑病。应物机故。
经。汝今当知(至)一切佛法。
赞曰。四劝示道理。有四。初牒示悟入。二劝除顺违。三令生信乐。四释成前义。此初也。能知上法。名为悟入一切佛法。悟知佛法。本利生故。能诠所诠。能治所治。能生所生。不过如前所说法故。
经。若诸菩萨(至)不生忧恚。
赞曰。二劝除顺违。见净土之顺已。勿生欢喜而起贪著。见秽土之违已。勿生忧恼而起嗔恚。净之与秽。俱利乐故。
经。于诸佛所(至)叹未会有。
赞曰。三令生信乐也勿起下劣。当生上品信乐欲等。
经。诸佛世尊(至)差别佛土。
赞曰。释成前义。十方诸佛。功德皆同。由得真如平等性故。又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萨。三一切有情。佛身功德均。菩萨二行均。众生大悲均。空无实我均故。又得十种平等性故。一证得诸法增上喜爱。二违离异相非相。三领受一切缘起。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众生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苦乐皆同一味。十修殖无量功德究竟。由证真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德一切平等。勿生忧喜贪嗔违顺。但为众生。现土净秽。非法不平土有好恶。本同末异故。
经。汝今当知(至)都无差别。
赞曰。自下第三佛身同异。国土同异。便说身故。大文有二。初举喻显同异所由。后广法说平等之相。初中有二。初喻。后法。此喻也。虽所依地胜劣不同。金银净秽。相有异故。而上虚空。都无差别。
经。如是当知(至)都无差别。
赞曰。应物现身。种种不同。合前所依地有胜劣。无碍智慧。究竟无尽。圆满无缺。都无差别。合上虚空无尽亦无缺。福慧似彼。故以为喻。他受用身及变化身。为物现故。有种种异。自受用身。一切平等。由证真如等法身故。
经。汝今当知(至)悉皆平等。
赞曰。下广法说平等之相。文有其四。初佛德平等。二名号平等。三赞叹深达。四阿难谦退。初复有二。初标。后显。此标也。
经。所谓最上(至)不其佛法。
赞曰。下显平等。最上者第一故。周圆者遍十方。无极者后无尽。此三句通下诸别句。一一皆通下诸句故。下别句中。初别明内德。次别明外德。后双显二德。此初有九。一形量色。二威光。三相好。四族性。五尊贵。六清净五蕴。七诸力。八无畏。九不共佛法。此九皆最上周圆无极故。初五身等。后四德等。
经。大慈大悲(至)威仪所行。
赞曰。此别明外德。有七。一大慈。二大悲。三大喜。四大舍。五利益。六安乐。七威仪所行。四无量者。凡圣三乘。通有漏无漏。通假实想。唯观欲色。不通无色。此言大者。唯圣非凡。唯大非小。唯无漏非有漏。唯实相观非假想。通缘三界。唯佛所起。境大。行大。利乐大故。别标大名。利益摄善。安乐离恶。利益离苦。安乐与乐。如是等门。有十义别。如唯识疏。威仪者。行住坐卧利益方便。所行者。佛所行处。谓游化境。
经。正行寿量(至)悉皆平等。
赞曰。下双显二德。有六。一正。行三业也。二寿量。随众生略无尽期故。三说法。四度脱。令离苦。五成就。令得离果。上明内身。六明净土。如是一切悉皆平等。由谓往因。时分遇缘。精勤意乐。证真法性。三十平等。皆平等故。今得果时。内外二法。内身外土。一切无别。
经。以诸如来(至)名为佛陀。
赞曰。二名号平等也。以诸佛法最上周圆究竟无尽。无尽即无极。三义等故。其名亦同。一同名。三藐三佛陀。谓正等觉。初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正也。佛陀觉者也。应云正觉者。等觉者正觉者。合名正等觉者。初正觉者。异凡夫。凡夫耶觉故。次等觉者。异二乘。二乘唯知生空无我。偏觉法故。后正觉者。简异菩萨。菩萨虽正觉等觉。未正圆满觉诸法故。两正名同。合名正等觉。二同名达他揭多。此云如来。涅槃经云。如过去诸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涅槃。故名如来。如他修行。如他证理。来证涅槃。故名如来。佛陀觉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佛陀。佛有十号。但举三者。正等觉智德也。觉诸法故。如来断德也。断诸烦恼。显真理断。故名断德。佛陀恩德也。觉悟他故。又三最胜。所以偏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