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疏

  经。虽现如提(至)便见是事。
  赞曰。运转随心中。第三无缘不知。第四根熟方委。
  经。如是安住(至)独觉所测。
  赞曰。五结成深妙。
  经。又舍利子(至)种种色像。
  赞曰。第六同类往趣。文唯有二。初标能变者。后正明神变。神变中有二。一变身。二变语变身有二。初变自。后变他。此标能变及变自也。或圣或凡。或师或弟。如文自显。更不重详。
  经。或以神力(至)种种色像。
  赞曰。此变化身。
  经。或以神力(至)第一微妙。
  赞曰。下明变语。举变化语。例变自语决定能。于中有二。初变法无碍声。后变词无碍声。末后一翻。或以神力以下文是。初中有三。初转作佛声。以为根本。次能说法等从佛声出。后结成利益。此初文也。能转三品诸有情声。并作佛声。皆最第一。
  经。从此佛声(至)吉祠差别。
  赞曰。以下第二能悦法等从佛声出。有三。初能说法。二显三乘。三出音韵。此初文也。
  经。乃至一切(至)皆于中出。
  赞曰。此显三乘说法声也。
  经。乃至十方(至)佛声中出。
  赞曰。此出音韵。诸佛声韵。皆能出也。
  经。普令一切(至)悉皆调伏。
  赞曰。结成利益。随根叶异。无不调伏。
  经。或以神力(至)名得利益。
  赞曰。此变词无碍声。皆令获盖。
  经。唯舍利子(至)终不可尽。
  赞曰。说不思议中。自下第三结成前说。有二。初结自智辩颇穷。后说他解脱难尽。此初文也。
  经。如我智慧(至)以无量故。
  赞曰。此说他解脱难尽。
  经。尔时尊者(至)叹未曾有。
  赞曰。说不思议中。自下第二迦叶叹恨。有二。初明叹恨。后明利益。初中复二。初叹。后恨。此赞叹也。
  经。便语尊者(至)亦不能了。
  赞曰。下自恨有六。一恨己不知。二明智能悟。三嗟无发趣。四怨己悲号。五庆他道胜。六显能破恶。此恨己不知。文中有二。初喻。后合。
  经。谁有智者(至)正等觉心。
  赞曰。二明智能悟。所以发心。
  经。我等今者(至)复何所作。
  赞曰。三嗟无发趣。虽有大乘之因。乃为声闻极果所损。已断烦恼。如燋败种。无复能为。未发心前。自深谦败。非法华会不记作佛。
  经。我等一切(至)大十世界。
  赞曰。四怨已悲号。
  经。一切菩萨(至)信解势力。
  赞曰。五庆他道胜。能生能长坚固信解之势力故。
  经。若有菩萨(至)无所能为。
  赞曰。六显能破恶。魔不能为。
  经。当于尊者(至)正等觉心。
  赞曰。第二结成利益。
  经。时无垢称(至)解脱菩萨。
  赞曰。说不思议中。自下第三重成解脱。有二。初明魔王多是解脱。后明大乞者亦多解脱。初中有二。初明魔王多是解脱。后释所由。此初也。
  经。方便善巧(至)诸有情故。
  赞曰。此释所由。以方便度。多作魔王。利众生故。
  经。大迦叶波(至)解脱菩萨。
  赞曰。下明大乞者亦多解脱。有二。初显。后结。中有三。初明所作。次释所由。后喻明显。此初复二。初明所乞。后明乞者。所乞有二。一内财。二外财。外财有七。一亲属。二世土地。三贵位。四饮食。五严身。六四事。七资产。
  经。以巧方便(至)意乐坚固。
  赞曰。下释所由。初标。后显。此标也。欲令菩萨意乐坚固。故为大乞。而试验之。
  经。所以者何(至)为此乞求。
  赞曰。此显前义。其大乞者。是勇猛菩萨。为利前众生。行斯难事。非余下劣能为大乞。志下劣故。
  经。大迦叶彼(至)为此乞求。
  赞曰。下喻明显。有二譬喻。初明力大能逼。后明力敌能逼。此初文也。诸七地前。为大乞者。犹如萤火。位居小故。不能逼迫大施菩萨。犹如日轮。威势大故。八地以上。解脱菩萨。方能大乞而行逼迫威力大故。亦方大施。非前位能。
  经。大迦叶波(至)共相逼迫。
  赞曰。此明力敌能逼。文意可知。
  经。是名安住(至)解脱境界。
  赞曰。第二结也。
  经。说此法时(至)解脱境界。
  赞曰。品第四段。结成利益。解脱境界谓八地以上。今此能入。并证不退。

  观有情品

  方便。声闻。菩萨。问疾。不思议五品。明能利行。今此一品。明其所利。恐言所利有实众生。今破彼执。显皆非实。唯有假情。以为所利。故此一品。名所化处。观谓观察。有情即是所化生境。智慧简择。所化众生。虽有可化。仍非实有。名观有情。此品广明。名观有情品。虽此品中更明胜行。所化为主。名观有情。或由观彼。而起胜行。合名观有情品。
  经。时妙吉祥(至)观诸有情。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有二。初吉祥问答。明菩萨行。后天女对扬。破声闻执。吉祥问答明菩萨行中。初观所化。后明利行。初中复二。初问。后答。此问也。
  经。无垢称言(至)一切有情。
  赞曰。下答有二。空理义云。初观俗谛假有有情。犹如幻事。似而非真。后观真谛本空有情。此初文也。应理义云。初观依他假有有情。后观所执本空有情。此初文也。依他起性。犹如幻事。似非真故。
  经。文妙吉祥(至)观第六蕴。
  赞曰。空理义云。下观真谛本空有情。应理义云。下观所执本空有情。文分有二。初广说喻。以显非有。后结前义。释空所由。初中四十三句。旧有二十九句。此有初十。如有智人。通下诸句喻。诸菩萨下。遂难释。余易可知。观水聚沫所有前际。前际本无。先来空故。
  经。观第七根(至)贪嗔痴毒。
  赞曰。此中有十。梵云萨埵。此云有情。即六根是。旧文由此说如第七情。今言根也。无色界中。有定境色。无业果色。此中说无业果色也。萨迦耶见。通俱生分别。预流已上。无分别者。非无俱生。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妄相。妄相者即分别萨迦耶见故。观一来果第三有者。一来果人。复有二生。往天未人。唯二生故。此依小生。非大生义。不还果者。不生欲界。故无胎藏。
  经。观得忍菩萨(至)不生烦恼。
  赞曰。此有后十。八地已上。名为得忍。忍相续故。故无悭等。七地犹起。为利益故。或初地上。得性戒或。创得忍故。无悭吝等。四禅已上。无入出息。况灭定乎。半择迦者。此云绝势。即黄门类。此有五种。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洒之类。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种虽未断。无漏相续。缘阙不生。名为毕竟不生烦恼。
  经。观梦寤已(至)后有相续。
  赞曰。此余三也。梦时所见。尚未知无。故举悟时。观彼梦境。无学分段后有无。非无变易。
  经。如是菩萨(至)无有情故。
  赞曰。结成前义。释空所由。空理义云。胜义谛中。诸法本空。无有情故。应理义云。遍计所执。诸法本空。无有情故。
  经。妙吉祥言(至)修于大慈。
  赞曰。下明利行。有二。初明利他行。后明自利行。初中有四。明无量故。一一皆有初问后答。此初问也。
  经。无垢称言(至)究竟安乐。
  赞曰。答初有三。初总标。次广说。后结成。此初文也。慈有三种。如前已说。为有情者。缘有情起。名有情缘慈。说如斯法者。缘法起故。名法缘慈。与究竟乐者。缘如起故。名无缘慈。
  经。如是菩萨(至)离内外故。
  赞曰。下广说慈。合有三十八句。分之为二。初三十句。别修无缘法缘有情三慈。胜劣证得为次第故。后有八句。别修有情法缘无缘三慈。观行初后之次第故。初中有三。初九句。修无缘慈。缘真如故。次有十一句。修法缘慈。缘法起故。后有十句。修有情缘慈。缘有情故。法缘慈有二。一缘有情都无实体。唯有五蕴法。而与之乐。名为法缘。二缘一切教理行果所有妙法。名法缘慈。此但说后。不说前法。此中皆取增上所缘。如修正法以施众生。先缘法故。名法缘慈。如缘有情而修正法。先缘有情故。名有情缘慈。此二或俱名法有情缘。二皆有故。真俗双观。三慈并有。理亦何爽。旧有二十九句。初二十四句。别解无缘法缘有情缘三。后有五句。别解有情法缘无缘。初中有九句。明无缘。次有九句。明法缘。次有六句。明有情缘。此牒初五。无缘之慈。离能所取。故修寂灭。离烦恼烧。故修无熟。三世理齐。故修如实。无等起因。故修不违。有因平等之所生起。并有为故。有顺有违。真如无因。无所违迷。故修不违。真无内外。故修无二。
  经。修无坏慈(至)等虚空故。
  赞曰。此无缘慈后四句也。真毕竟住。故修无坏。无坏时故。旧云。毕竟尽故。毕竟尽诸烦恼。故体不坏。能缘意乐。犹如金刚。故所观如坚固难破。所修之慈。名坚固慈。真性本净。故修清净。真等虚空。故修平等。
  经。修阿罗汉慈(至)无休息故。
  赞曰。下十一句。修法缘慈。有三。初三三乘。次二法轨。后六果位。此三句三乘慈。阿罗汉慈者。略有三义。一害烦恼贼。二无分段生。三应受妙供养。此取初义。独证菩提。故不待师。亦不待资。不能利他资弟子也。菩萨二行利众生故。缘二乘行。而起于慈。
  经。修如来慈(至)诸有情故。
  赞曰。此二法报二身慈也。真如乃为法身如来理法故。报身名佛果位故。二别也。
  经。修自然慈(至)爱憎断故。
  赞曰。下六果位慈。此初三句也。在果任运平等觉法。故修自然。正觉与真如平等一味。故修菩提。贪嗔永灭。故修无漏。
  经。修大悲慈(至)观性空故。
  赞曰。此后三句。显发大乘。故修大悲。利众生故。观都无我。故修无诤。若见有我。起惑净故。观法性空。故修无厌。法性若有。便有厌故。
  经。修法施慈(至)令无损故。
  赞曰。下有十句。修有情缘。即十度也。此初三句。卷谓卷缩。如人与物。初时开手。后时卷著。坚法亦然。初与后休。余文可解。
  经。修精进慈(至)现知法故。
  赞曰。此有三句。不耽禅味。名无爱味。恒成种智。名现知法。皆为有情故。名有情缘慈。
  经。修方便慈(至)法性相故。
  赞曰。下有四句。申善巧故。无有一事而不利乐。故名诸问。普能示现。修方便慈。由十大愿所引发故。修妙愿慈以济众生。并利乐事。故修大力。了知法性以悟众生。故修智度。若那云智。智波罗蜜也。
  经。修神通慈(至)诸有情故。
  赞曰。下有八句。别修有情法缘无缘三慈。初二有情。次五法缘。后一无缘。此有情缘也。不坏一切法性真加法相因故。故修神通。虽现神通种种变现不坏性相。
  经。修无著慈(至)离瑕秽故。
  赞曰。此五句法缘也。心无障碍。及无所染。故修无著。意乐净故。名不矫诈。加行净故。不为谄曲。事事不虚。故修无诳。情无瑕秽。故修深心。瑕者玉病。虽外相善。内心有垢。名为瑕秽。
  经。修安乐慈(至)安乐事故。
  赞曰。此一无缘安。乐事本唯真如故。旧本后五句明有情法缘无缘中。一句有情。三句法缘。一句无缘。
  经。唯妙吉祥(至)修于大慈。
  赞曰。结也。
  经。妙吉祥言(至)修于大慈。
  赞曰。此第二门。
  经。无垢称言(至)修于大悲。
  赞曰。此第二答。施己无悭。能拔于彼现当众若。故名大悲。行弘广故。不以不悭。名为大悲。但与乐故。
  经。妙吉祥言(至)修于大善。
  赞曰。此第三问。
  经。曰无垢称言(至)修于大喜。
  赞曰。此第三答。作利无悔。善生喜故。不唯喜名之为喜。
  经。妙吉祥言(至)修于大舍。
  赞曰。此第四问。
  经。无垢称言(至)修于大舍。
  赞曰。此第四答。此中行舍亦兼平等。不希报故。不唯以劝舍恶为舍。
  经。妙吉祥言(至)当何所依。
  赞曰。下明自利行。有十二问答。展转相生。此初问也。地前菩萨。入于生死。教化众生。若有怖畏。当何所依。地上不怖生死苦故。
  经。无垢称言(至)诸佛大我。
  赞曰。此答也。诸佛大我。大涅槃也。四德之我。名为大我。无住之住。名正依住。
  经。又问菩萨(至)解脱中住。
  赞曰。第二问答。即此真如。离烦恼时。假名解脱。解脱体即择灭无为。
  经。又问欲令(至)除其烦恼。
  赞曰。第三问答。要除系缚。身解脱故。
  经。又问欲除(至)观察作意。
  赞曰。第四问答。理谓二谛真如道理。顺此之作意。名如理作意。体即思慧。
  经。又问欲修(至)不生不灭。
  赞曰。第五问答。
  经。又问何法(至)善法不灭。
  赞曰。第六问答。恶断善修。名不生灭。由思惟故。起此正修。
  经。又问善(至)以身为本。
  赞曰。第七问答。以有身故善不善生。此依起故。非因感本。
  经。又问身(至)欲贪为本。
  赞曰。第八问答。此举润生近物之因。及欲界爱。故偏答欲贪实由痴等。
  经。又问欲贪(至)分别为本。
  赞曰。第九问答。由能执心虚妄分别欲贪生故。
  经。又问虚妄(至)倒想为本。
  赞曰。第十问答。倒想者境。由有倒境妄心生故。由此论云。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旧云倒想。依取像倒。分别心生。
  经。又问倒想(至)无住为本。
  赞曰。第十一问答。无住即真如。由迷真如。倒境生故。
  经。妙吉祥言(至)一切诸法。
  赞曰。第十二问答。真如无本。非他生故。亦无取住。更无依故。由此本故立诸法。染性迷生。净性悟起。故唯识说为迷悟依。名立一切。非能生也。空理义云。无住即是真空性故。亦为迷悟二法根本。又因缘性空。从空性生一切诸法。故言无住立一切法。应理义云。若外道云能生一切。我之真如。非能生故。但为法依。故言无住立一切法。不言生也。经中所言心作一切。因缘之心。非法性心。故不相违。法性非能起。云何说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