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维摩诘经注
维摩诘经注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什曰。神足变化。说法度人化之常也。饭本充体而今得道。故叹未曾有。佛以化人为事。凡是化人皆名佛事。以阿难谓佛事之妙。妙尽于此。故下广明佛事。以广其心也。肇曰。饭本充体乃除结缚。未曾闻见也。生曰。佛以应悟为事。而香饭能之。未曾有者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肇曰。阿难具香饭所益。谓佛事理极于此。故广示其事。令悟佛道之无方也。此土众生。见佛妙光自入道检。亦有余益。但以光为主下皆类此。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什曰。佛直居宗静默。令菩萨弘道以化人也。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萨为化主也。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肇曰。有纯以化为佛事。如须扇头比。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什曰。或出华果或出名香或放光明或为说法也。肇曰。佛于下成道树名菩提。此树光无不照香无不薰。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应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此土以树为化之本也。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什曰。昔阎浮提王。得佛大衣。时世疾疫。王以衣著标上。以示众人。归命病皆得愈信敬益深。因是解脱此其类也。肇注同。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肇曰。众香国即其事也。一义饮食以舌根通道。园观以眼根通道也。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什曰。或一相二相乃至众多相。随所应见而为现相。亦云以佛形像。如萍沙王以佛像与弗迦沙王因是得悟也。下言佛身全现身也。肇曰。好严饰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
什曰。除却形色廓然无像。令其空心虚静累想自灭。亦如文殊师利灭众色像。现虚空相以化阿阇世王也。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有。好空者灭身以示空。如密迹经说也。八相虽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异故。佛事不同也。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肇曰。所因虽殊。然俱入律行也。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谕而作佛事。
什曰。于梦中悟感众生也。下六事为现不真形色。令悟深理焉。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谕得解者。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此娑婆国之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
什曰。有形色无言教如维摩诘默然成论比也。
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净土纯法身菩萨。外无言说内无情识。寂莫无为而超悟于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称述。此佛事之上者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肇曰。佛事者以有益为事耳。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动足未曾无益。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上略言之也。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
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一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总说则八万四千。别相则无量。今言八万四千。则摄无量故为门也。肇曰。三毒等分此四。烦恼之根也。因一根生二万一千烦恼。合八万四千。因八万四千。出无量尘垢故名门也。
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什曰。佛事有三种。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说法等是也。二无记虚空是也。三以不善八万四千烦恼是也。譬如药师或以良药。或以毒药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烦恼如佛以爱度难陀也。嗔恚化恶龙比也。肇曰。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即以之为药。如淫女以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为患。更增其忿恚然后受化。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生曰。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曰得愈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为心病之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肇曰。若能应会无方美恶斯顺。无事不为。为之无非佛事。乃名入诸佛法门耳。生曰。苟达其一众事皆毕。
菩萨入此门者。
肇曰。七住已上豫入此门。
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阂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肇曰。佛无定所。应物而现。在净而净在秽而秽。美恶自彼于佛无二。曷为自生忧喜于其间哉。是以豫入此门者。见净不贪己分不高。睹秽不阂乖情不没。故能生真净心。知佛平等而应迹不同。此窥[門@俞]之徒非平等信也。自不入佛事门者。孰能不以净秽为心乎。生曰。菩萨既入此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在彼于我岂有异哉。所贵唯应。但叹应生之为奇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
生曰。无地为空。而地出其中矣。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
什曰。谓化现身也。下言身色等。真报应之身也。
其无阂慧无若干也。
肇曰。佛慧如空应形犹地。不以地异而异空。不以空一而释地也。生曰。色身是外应之有。出无阂慧中。而无阂慧无色身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生曰。诸佛色身虽复若干。而一一佛无不有之。故无不等矣。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觉也。见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梦故言觉也。肇曰。秦言正遍知。见法无差谓之正。智无不周谓之遍。决定法相谓之知。生曰。若不等者。便有所不尽。不得名为正遍觉人也。
名为多陀阿伽度。
肇曰。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生曰。如者谓心与如冥。无复有不如之理。从此中来。故无不如矣。
名为佛陀。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说故名如也。诸佛以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隐去。此佛亦如是去也。佛陀秦言觉也。凡得道名为觉。觉有二种。一于四谛中觉。二于一切法中觉。觉而不尽。则非真觉故无觉名也。如佛问舍利弗三问不答。天女问默然无言。此未免于睡也。言遍言如言觉。此三名则是体极之称。足以明诸佛同等异于二乘也。肇曰。秦言觉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此三句盖体极之称。若如上佛事。有一毫不等者。则不足以名三号具足也。生曰。于结使眠中而觉。故得心冥如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生曰。无不知无不能者。岂可穷之哉。言阿难不能尽受。亦何足用美其广。意在以称菩萨能尽受之矣。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肇曰。三句之义无穷若此。其道平等理无不极。岂容优劣于其间哉。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肇曰。阿难于五百弟子中。多闻强记第一。今闻佛事。乃自审寡闻也。生曰。阿难岂不知己之多闻本有在乎。自取不达。以申佛之意也。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下有余而量于上也。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
肇曰。一时即向来所现一时若此。况尽其事。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
什曰。虽奉圣旨。及见不净劣想自发。由忆念佛教起想微耳。既了平等。诚心自悔也。肇曰。初见秽土生下劣想。谓诸佛菩萨亦有升降。闻此佛事乃自悔责也。
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什曰。彼亦不必专以香为佛事。故请言教法也。亦将欲遍至十方化不净国。故请杂法也。亦以远游异刹。不宜虚反又以彼诸菩萨。必问其上要。故禀异闻也。亦欲令彼菩萨知恩故请。云何令知恩。彼诸菩萨处清净国。但食香饭自入律行。常乐则亡其乐。亡其乐则亡其所由。所由者佛。而彼昧之。是不知恩也。若闻下二门苦而后得乃悟自然得者因妙而功深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难议。故欲请法而反土。将宣扬如来不思议道。令本国众生念佛功德也。生曰。请还彼土法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无阂法门。
什曰。尽有二种。一无为尽二有为尽。有为尽。无常迁灭尽也。无为尽。智慧断令灭尽也。今言尽门。是有为无常尽也。言无阂于二事不阂也。不尽功德有为。无凡夫阂也。不住无为无二乘阂也。
汝等当学。
生曰。欲还彼土。迹在舍此之彼。是自济之怀。于菩萨为缚矣。若解脱之者。是其法也。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
生曰。有为是无常尽灭之法也。
何谓无尽谓无为法。
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生曰。无为则不尽矣。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
什曰。谓一切善。是有为功德也。一切有为悉是大累。可以遣累故有宜存。譬如无量怨贼在彼大城。城中有人来降。因是人得破怨贼。故虽是贼亦应供养之。
不住无为。
肇曰。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慧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于我无为。此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也。夫不思议道。必出乎尽不尽门。彼菩萨闻佛事平等不可思议。所以请法。故佛开此二门。示其不思议无阂之道也。生曰。此土有苦是有为也。彼土无苦是无为也。若缚在欲尽有为住无为者。盖是此土患苦之情。非彼土然也。然则寄还彼土。以明法实得祛此缚矣。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什曰。慈悲佛道根本也。声闻无此故。尽有住无也。欲不尽有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故先说也。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树德之本。故发言有之。生曰。菩萨之行凡有二业。功德也智慧也。功德在始智慧居终。不尽有为义在前。故功德不尽之也。住无为义在后。故智慧不住之也。不尽有为。是求理不舍生死之怀。以慈悲为本。故始明之焉。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什曰。志求佛道。其心深固。譬如种树根深难拔。故历劫愈明。不暂失也。肇曰。发心不忘。是众行之中心者也。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
别本云。心不厌倦。什曰。恼之者众鲜能无厌。以大悲为本。故涉苦弥勤。虽魔怨逼试。心不生倦。
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
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动。乃名根也。如有一人到舍利弗处求出家。舍利弗观其宿命。八万大劫不种善根。弃而不度。往五百弟子所。尽皆不受。于是到祇洹门下。悲泣懊恼。佛从外还见而问之。其人具以事答。佛即种种责舍利弗。汝智慧不深不见人根妄轻贱人耶。佛即受其人。赞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门。佛为说法即得阿罗汉。舍利弗问佛。此人何时种泥洹善根。佛言乃往昔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名人可。时有一人。入林取薪虎从林出欲食其人。其人上树虎在树下。其人极大恐怖。时佛从空中飞过。其人见已称南无佛。心生信乐极厌生死。深心誓愿愿离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脱。时舍利弗。向佛悔过举身投地深自悲叹。佛言。譬如石中有金。愚人不知弃而不取。金师见之知其中有金。即以两囊鼓而出之。众生无明石中有智慧金。今汝智慧不深故弃而弗度。如来深见根本。以禅定智慧囊鼓而出之也。
无有疲厌。
肇曰。慈悲为根发心为心。然后顺四摄化众生。护正法种善根。以此众德茂其枝条。道树日滋不尽有为也。下诸行愿枝条之流。及其日滋日茂以成不尽义。耳度舍慈悲道树不建。众德损耗自隐涅槃。谓尽有为法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什曰。万善无常随意所成。故须方便回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系在狱。狱孔中遥见佛于山上往来。心大欢喜应生兜率天。在中闻毗沙门天王食香。以饿死故心甚乐著。我今当往生彼食处。即时于毗沙门楼上化生。小既回向大亦宜然。肇曰。方便回向进善之要行。故常安住焉。
求法不懈。
什曰。求法不勤。果报未应。则生邪见。谓无所得。是故行者。求法不懈怠也。
说法无吝。
什曰。梵本云无师倦。外道师为弟子说法。法之要者则握而不与。菩萨则尽其所怀。故言无师倦也。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肇曰。不以结生。曷为而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肇曰。未学当学。所以不轻。已学当成。故敬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
什曰。念邪则生累。念正则累消。故化令正忆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什曰。出家离欲及禅定智慧。离诸妄想。悉名远离乐。假以求道非所贵也。肇曰。独善之道何足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