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注

  生曰。怪而问之。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肇曰。香华著身非沙门法。是以去之。一义华法散身应堕。不堕非华法也。生曰。不如律法。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
  别本云。不如法分别。什曰梵本云不净。沙门绝于饰好故以华为不净也。
  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什曰。华性本不二故无分别也。生曰。华性无实。岂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肇曰。华岂有心于堕不堕乎。分别之想出自仁者耳。生曰。如法不如法出惑想之情耳。非华理然也。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
  肇曰。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华。生曰。若体华理无好恶者。乃合律之法耳。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生曰。非直不致著亦不能使著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生曰。恐畏之时情已怯弱故得便者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生曰。华香致好则增生死。然恶之者是畏生死也。
  色声香味触得其便。
  生曰。苟曰恶之。好得便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生曰。既已离恶。正使五情所欲陈列于前不复能使好之矣。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什云。问曰。菩萨结习亦未尽。云何不著耶。答曰。有二种习。一结习二佛法中爱习。得无生忍时结习都尽。而未断佛法爱习。亦云。法身菩萨虽有结习。以器净故习气不起也。肇曰。著与不著一由内耳。华何心乎。生曰。向恶华去之。虽非结病然是其习矣。习尚招华著身而不可去。况有结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什曰。梵本云几久也。肇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生曰。既已屈之。便嫌其止室为天。而不欲便相指斥故寄久为问焉。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肇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谕解脱即无为解脱也。生曰。止室是有缚矣。如解脱明无实缚矣。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肇曰。解脱之道无形无相。逆之不见其首。寻之不见其后。眇莽无朕。谓之解脱。若止此犹解脱久近不可知者。乃大久也。生曰。舍利弗前问意虽云止室。而语交在久。于不达者取之便谓向答是矣。苟答其语则云如舍利弗解脱来久也。今舍利弗解脱来实久。止室得不久乎。止室既已有久。不复得同解脱也。是以不得不以久为问焉。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肇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无为解脱。宁可称久乎。生曰。言耆年解脱之为久。亦何所似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肇曰。言久于前责实于后。故莫知所答也。生曰。既言解脱无久。迹为实无也。解脱苟以无为实者。言亦实有也。有无相乖。岂可得以言解脱。是以托用斯默以明解脱非实无矣。解脱既非实无然后止言。乃可得必同之矣。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生曰。默然似有所不达故尔也。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肇曰。向闻如解脱请始终难知说以为久。而解脱相者非心所知非言所及。将顺解脱无言之旨。故莫知所云焉。生曰。不知其会也。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肇曰。舍利弗以言久为失。故默然无言谓顺真解。未能语默齐致触物无阂。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也。生曰。有会矣乎。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生曰。夫解脱者我解于缚也。不偏在我故不内也。亦不偏在缚故不外也。会成解脱又不两在。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生曰。我为内。所说为外。合之为两间矣。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肇曰。法之所在极于三处。三处求文字解脱俱不可得。如之何欲离文字而别说解脱乎。生曰。舍利弗向言解脱无所言说故默者。是谓言说异于解脱。既明无异故诫之焉。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肇曰。万法虽殊。无非解脱相。岂文字之独异焉。生曰。无不是解脱相故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肇曰。二乘结尽无为为解脱。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生曰。以佛言离淫怒痴为解脱而问之耳。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生曰。增上慢人以得法为怀。不能即淫怒痴为解脱也。故验终以语之令其悟耳。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肇曰。卑生死尊己道谓增上慢人也。为此人说离结为解脱。若不卑生死不尊己道者。则为说三毒诸结性即解脱无别解脱也。二乘虽无结慢。然卑生死尊涅槃。犹有相似慢结。慢者未得道言已得以生慢。生曰。以无执为怀者。不复待验然后悟矣。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
  什曰。有为果言得。无为果言证。
  辩乃如是。
  肇曰。善其所说非己所及。故问得何道证何果。辩乃如是乎。生曰。既解而善其言也。要有所得有所证然后有如此之辩。故问之焉。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什曰。若见有得证则情有所封。有所封则有所阂。有阂则无辩。以无得证故能若是也。肇曰。夫有阂之道不能生无阂之辩。无阂之辩必出于无阂之道。道有得有证者必有所不得有所不证。以大乘之道无得无证故无所不得无所不证。从此生辨故无所不辨也。生曰。无得为得。无证为证。故辨如是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肇曰。若见己有所得必见他不得。此于佛平等之法犹为增上慢人。何能致无阂之辨乎。生曰。若有得者则不得也。以不得为得增上慢矣。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什曰。伏其德音知其不常。然则未测其所乘故问其志也。肇曰。上直云无得无证。未知何乘。故复问也。生曰。三乘同以无得为怀。故不知为何志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肇曰。大乘之道无乘不乘。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随彼为之。我无定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什曰。非谓有而不嗅。谓足于所闻不复外求耳。依喻义可知也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肇曰。无乘不乘乃为大乘。故以香林为谕。明净名之室不杂二乘之香。止此室者岂他嗅哉。以此可知吾志何乘也。生曰。维摩诘居此室而应者。大明宗极之理也。而宗极之理无取小义。此则表佛功德外勋矣。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肇曰。大乘之法皆名不可思议。上问止室久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生曰。诸天鬼神暂入此室。尚无不发大意而出。况我久闻妙法乎。然则不能不为大非能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生曰。既闻妙法又见未曾有事。岂得不为大哉。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
  生曰。应主在慈。岂不有照时乎。而不见之者彼自绝耳。非室无也。
  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
  什曰。其室清净无逆气恶神。垢缘绝故垢不生也。恶神起如十头罗刹入一王体怒害即生。是其类也。肇曰。入此室者烦恼自息。生曰。此室常表于理。见之乃为入耳。果得入之不复为诸垢所恼矣。
  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
  生曰。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
  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
  什曰。如有方寸金刚数十里内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于是现。此室明彻其谕如此。
  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汝以无碍之智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焉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天为女像为生斯论矣。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转。
  什曰。此从解中据理而言。
  而变为女身。
  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又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肇曰。仁者不知所以转而转为女身。众女亦不知所以转而为女也。若仁者无心于为女而不能转女身者。则众女亦然不能自转。如何劝人转女身乎。此明女虽无定相而因缘所成不得自在转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肇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众女亦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男女无定相。类己可知矣。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肇曰。佛语岂虚妄哉。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肇曰。将推女相之所在。故复身而问。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肇曰。欲言有在今见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犹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肇曰。岂唯女相诸法皆尔。称佛所说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
  什曰。不直说无生而说生者。欲据有生相结而理无生灭者也。
  吾如彼生。
  肇曰。此生身相既如幻化。没此更生岂得异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肇曰。岂我独如化。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无。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肇曰。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耶。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肇曰。彼圣人为凡夫。我成菩提道。无处一也。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肇曰。据得以问。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什曰。菩提性空故超于三世。菩提既空则无得佛。无得佛者则亦无菩提。缘会而生。理不相离。故有无宜同也。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谓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也。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什曰。佛道深妙有之真极。己所未得犹谓不无。即其所得了其非有。故问令推己以悟佛也。肇曰。罗汉入无漏心不见得道。入有漏心则见有得。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也。
  曰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以其解法无得则理会于法。故因其所会假名为得。肇曰。推心而答也。无得故有得。有得则无得。此明真得乃在于不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二乘取证无得俱同。但大乘悟法既深。又无出入之异耳。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肇曰。上但即言生论。未知其道深浅。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注维摩诘经卷第七

    后秦释僧肇选

  佛道品第八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什曰。因上章天女随愿受身流通佛法故广圆应之迹以明通达之功也。肇曰。上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也。生曰。应化无方为佛之道既能体之为通达矣。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
  什曰。非道有三种。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业及善业果报也。凡非其本实而处之皆名非道。处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则通斯通矣。譬如良医触物为药故医术斯行遇病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