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自此下竟长行是第四分明结答有二者。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也。上曾见事中有七事同。今唯结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余者悉不结也。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结上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上当见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结第二说经名应同。余者悉不结也。若依后三段此是第三总结上二段。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者先结第二引古证今也。是故惟忖下追结第一仿佛思惟忖度也。
  从尔时文殊师利而说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第一长行第二偈颂。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颂也。但上长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颂。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颂第二略引曾见小复分明略答。唯颂第三广引古证今。亦颂第四分明结答。自此下有四十三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颂上第三广引事同。第二从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两行偈颂上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但上广引事同中复有二。一者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二者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今此四十一偈亦分为二。初有十八行半偈颂已见事同。第二从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当见事应同。但上已见事同中凡有七事同。而分文成三段。今颂之为略。犹唯颂第一与第三不颂第二。今十八行半偈且分为二。初有二行颂第一段。佛未出家时下有十六行半颂上第三段也。上第一段中本有三。今两行偈具足颂。上半行颂第一时节劫数。下半行颂第二通别二号中。唯颂别号略不颂通号也。
  后一行颂第三二事同。初一句颂七善同次三句颂第二三乘教同。上明七善同中有总有别。今世尊演说法一句颂上总句演说正法。略不颂别明也。度无量众生下三句偈略颂上第二三乘教同。度无量众生此一句得合颂上声闻辟支佛乘也。无数亿菩萨下两句颂上菩萨乘也。
  佛未出家时此下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中第三段有五事同。就中有五。初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次半偈颂第二王子出家同。次四行偈颂第三现此间瑞相同。次十行偈颂第四现他方瑞相同。次一行半颂第五疑众同也。今云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此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上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也。见大圣出家此半偈颂上第二王子出家同。上言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时佛说大乘此下有四行偈。颂上第三现此间瑞相同。本有六段今皆颂之。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颂说无量义经同也。次一行颂入定同也。次半行颂雨华同也。有人解言下诸天龙鬼神犹属雨华。今一家所习不尔。此花本非诸天所雨直是如来神力雨花。亦是如来神力动地然。地动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宁关诸天所降耶。今言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此半偈超颂第五四众欢喜同也。次半偈追颂第四地动同也。佛放眉间光此半偈颂第六放光同也。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颂上第四现瑞相于他土同。上言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唯有两句。文句虽少义含六种。今此十行偈宜分为二。第一半行先颂瑞相所由。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颂瑞相。不颂第六唯颂前五种瑞相也。第一半行颂见六道众生也。次有三行颂见诸佛。次有一行颂闻诸佛说法。次有一行颂见二乘人修行也。次有四行颂见菩萨大乘人修行也。今言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此半行颂见他方六道众生也。又见诸佛土。此下三行偈颂见他土诸佛。就此三行偈中则有四义。初一行先叙见他土严具之相。长行所无此中义出也。第二言及见诸天人。此下一行明见他方四众供养他方佛。此亦是长行所无偈中义出也。
  第三从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正颂上见他方诸佛。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誉佛譬。此亦上长行所无也。如净琉璃中下一偈颂上见他方诸佛说法自有二。上半行开譬下半合譬也。一一诸佛土。此下一行偈颂见他方二乘人修行也。或有诸比丘此下有四偈。颂见他方大乘菩萨修行。比丘是出家菩萨。菩萨要行不过六度。此中即明六度。初一偈先明精进与戒二波罗密。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种也。行施即是檀波罗密忍辱此则是忍波罗密。次一偈即是禅波罗密。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罗密也。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此下一行半偈颂上第五疑众同。上疑众者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也。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第二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上当见事同中本有四。一者明因人说经同。二者言说经名同。三者言经劫数同。四者明因人流通经同。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备颂四种。初两行半颂上第一明因人说经应同。次有一句颂上经名应同。次有一行一句颂上经劫数应同。次有十八行半颂上因人流通经应同也。今先有两行半颂上因人说经同。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重。今者唯颂第三重正明所因人。上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不颂出名字与八百弟子也。说是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二说经名同。上本有三今唯颂第二正出经名名妙法莲华。略不颂第一说大乘经第三教菩萨法也。满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颂上第三经劫数同。上本有三今但二句正颂第一正明经劫数同。余三句偈义出略不颂第二时众实久谓近。亦不颂第三时众无懈倦。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此下十八行半偈颂上第四因人流通经同。上长行中本有三段。一者先明佛灭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经同三者如来叹妙光德。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颂此三段。初有八行半偈正颂上第一佛灭度。次有一行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次有九行颂上第三赞妙光德也。上佛灭度中本有三段。一者明佛唱灭度二者为德藏受记三者正入灭度。今具足颂。初从佛说是法华下有五行偈。正颂佛唱灭度。上言日月灯佛说此经已当入无余涅槃。次一行半颂第二为德藏受记。次两行颂第三正明灭度。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义。第一从佛说是法华竟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下一行半。此明欲入涅槃之意。只由实相义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第二我今于中夜下半行正颂唱欲入涅槃。第三言汝一心精进下一偈诫敕时众。第四言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时众被诫敕故悲哀恋慕也。第五言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下一偈。向者时众既悲哀恋慕妨乱行道。是以如来止割悲恋也。是德藏菩萨。此下有一行半偈颂上第二为德藏授记。上言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正颂此也。佛此夜灭度下两行颂上第三正明灭度。上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但此两行偈即有二意。前半偈正颂佛灭度。下余有一行半明起塔供养。是长行所无也。是妙光法师此下一偈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上言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法华经。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具颂之。今言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此半偈明自行正颂上第一言妙光法师先受持法华。即是自行也。八十小劫中此一句正颂上第二劫数。上言满八十小劫也。广宣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三正流通经化他之行。上言为人演说也是诸八王子。自此下有九偈颂上第三赞叹妙光德。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亦具颂。三行颂第一。五行颂第二。一行颂第三也。今第一是诸八王子下三偈颂上第一举八子赞叹妙光道高。上言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也。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此下有五行偈。颂上第二举八百弟子以赞妙光德广。上言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语道八百。此中略不道八百者。但八百皆是妙光弟子。此中唯出一懈怠者正明其是弥勒也。彼佛灭度后此一行偈颂上第三会通古今。上长行中先会妙光后会弥勒。今此偈中先会弥勒后会妙光也。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此下两行偈偈中之第二。颂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结已见事同二者结当见事应同。此两行偈亦颂上二段但此两偈齐取上半颂结已见事同。上长行中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取两偈各下半颂上第二当见事应同。就上两半中则有二意。初偈上半偈言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此詺为以古同今。后偈上半行言今相如本瑞。此则以今同古义也。是诸佛方便者。所以放光现十二相者。诸佛为正说作前方便也。以是知今佛下两偈各下半行颂上结第二当见事应同。上长行言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就此两半行中亦成二意。第一言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詺理上名应同。应同昔日法华。如来后出定说经果名法华。第二言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詺为名下理应同。所以言助发实相义者。如来现此相正欲助众生发大乘机。众生大乘机已发如来出定。仍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者即是理也。
  诸人今当知。此下两行偈答问序中本有二。此下是第二詺为开奖物心结答。就此中亦有二者。初偈明好事当来即是显一与显远也。后一偈是第二意明恶事当去。疑之与悔第二卷初当解。

  方便品第二

  自此以下即是经之正宗。上来序说既竟。次辨正宗凡制品目是出经者意。亦可是传佛圣旨述而不作也。若从理立名者应言实相品不应言方便品。只今日此经正显昔日三乘教是方便。方便但三乘教当乎昔日之时。本是实教不名方便。既说今日一乘实相之理。此则形显昔三乘是方便。是故下经文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则说今日因果真实之相。则显昔日因果非是真实。今此品从所显受名名为方便。方便义者是善巧之能。此如来方便智。所说教詺教为门。实相者则是如来实智所说之理。因理为实相。为未说今日真实之理方便门则有闭义。既说今日实相之理则有开昔日方便门义。此品则有两义。一则明今真实二则显昔是方便。问者言。今日应是闭方便门时。何以知之。今日会三归一皆是真实。云何言有方便门可闭耶。解释者言。此则不然。不然之意就外譬显义故。如有此板门于时板门闭而不开人但知有此板门。竟自不知此门内有好金像。若使此人用手开此门门既开时人皆见真金之像。是则开门之手则有两能。一能开门二能示人真像。今此法华经教如手有二能。一则说昔日三乘教是方便。故下经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如手能开门。二则说今日长远之理。故下经文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明同归之理寿命长远此则如手指示金像。门者是通人出入为能。昔日三乘教远通行人。得今日一乘之解则是从门入义。只由有昔日教是方便得显出今日是真实。此则是从门出义。故知此品从所显得名故名方便品也。
  然此品初正明因叹二智仿佛开宗。故今且略述二智凡有五重解释名义。第一覆明体相第二明名有通别第三明用有兴废第四释会五时经。故辨二智不同。第五释名义。第一二智名义者实智方便智也。然实智有二名一言实智二言智慧。方便智亦有二名一言方便智二言权智。方便者有人解言。方者言是方所之称便者言巧。即时所习不然正言此两字只是一句语也。方便者是善巧之能也。此明圣人智有善巧之用故言方便也。又云方者言正便者言巧也。权者是权假暂时之谓。非是久长之义。但此方便智及权智受名不同。今言方便智者此是当体受名则明圣人智有善巧之能也。权智者此从境得名。何以知之正明前境权。借昔三乘等境须臾转成一乘。是故权假不实然智照此权假之境今举境目智故名为权也。又此方便智及权智义势之中互得相成。若举权境即得显圣有善巧之能。若举善巧之智即显成权假之境也。然只是一智但经论所出遂有两名也。智慧者心用鉴照之称实智者是无有虚假之名也。又智慧与实智亦受名不同。智慧者此即当体受名也。实智者此则从境得名。所言智慧当体得名者。则原此心用根本性是鉴照。且又因果通有。何以知之。故如金刚心时此智慧照境已周。若使金刚转成佛果智慧然化智慧亦是鉴照之义。故知智慧之名根本当体得名也。又言实智从境受名者。前境是实。何以知之。今一乘因果之理是天下真实定境。六心以还虽复退为二乘非为永退。会三归一乘故云实也。如来智慧照此实境今举境目智仍呼为实智。故知实智从境受名也。又此智慧及实智二名亦得相成何以知之。若举实智即得显智慧之名。正由境是真实即得显智慧是鉴照之名也。若举智慧之名又得显实智之名。只由我能鉴照故得显真实之境。故知此二名互得相成也。又此四名皆前后相对。何者前言方便智当体受名。今者智慧亦当体受名也。前言权智从境受名。今此实智亦从境受名前方便智权智二义相成。今此智慧与实智二名亦复相成。虽复四名相对则双显二智也。
  覆明二智体相第二。若论二智体者果报神虑上有照境之用为体。若欲知体相但用境检取二智体。方便智所照之境凡有三三之境。一者三教二者是三机三者三人。照此三三之境当知。此智是权智体。昔日有三人。人有三人。人有三机。三机感三。是故如来之权智既照此三三之境。即说三教。应三机化三人。是故将此三三之境检取此智。当知照此三三之境。是方便智体也。又实智体亦用前境检也。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机一。四者是人一。明如来之智照此四一之境。此即是实智。所言教一理。一者今日唱明因无异趣果无别从。然真实之义其理莫二。然所诠之理既一。能诠之教何容是二也。复言机一者。法华座席时众者有感一果之机一也。人一者明昔日声闻缘觉等人今日皆改心成菩萨。下经文言但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亦言一人有一机感一教一理。如来用一教说一理。应一机化一人也。是故如来智慧照此四一之境即是实智体也。问者言。实智所照之境乃有四一则长有理一。说权智所照之境便应有四三。今者何故无有三理只有三三也。解释者言。昔日若有三理者便应是实有三。何谓于一佛乘方便说三。故知昔日教下无有三理。下经文言。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若言三教下实有三理者便应言以实名字引导众生。何谓言但以假名字乎。问者又言。三教本诠于理若三教下无有三理者。此教竟何所诠。若无所诠三理亦应无有能诠三教。解云。应众生实有三机故昔日实有三教实无三理。但昔三教为诠一理。昔日既未得说一实之理。是故假三乘言教远诠今日一实之理。但昔说一因作三因其实是一因。下经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知无有三理。但有三种言教前明权智即是开方便门。后明实智即是示真实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