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佛放一光就弥勒第二正发问中本有二。一者正问中本有二。一者正问即是长行。而偈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请文殊答。又就此请答中本有二。第一有三行偈先举所见之事正请答。第二从四众欣仰下有五行偈释文殊伏难以结请。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正请答中有二者。第一佛放一光有两行偈。先举所见彼此两种瑞相以为请端。第三偈正请答。就请答端中初偈总举见此间瑞相。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也。初偈所以举光明者。此意犹如前释瑞相之中光明最显。是故举光明余者可知。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此是释迦力何故言诸佛神力耶。解释者言释迦是诸佛之数。此则明诸佛道同之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此是他方瑞相。何故举光明。此义亦如前释言此光明乃非他方瑞相。但见他方瑞相要由光明。是故举其所由也。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前两行偈既举所见事竟。此一偈是第二正请答也。
  四众欣仰此下有五行是第二释伏难。结请亦有二者。第一有四行先释四种伏难。若不释伏难结请之义终不成也。第二余一行正结请也。四种伏难者弥勒上言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作第一伏难言。汝自道四众有疑四众何曾有疑。若有疑者自当发问何劳汝说耶。是故弥勒即用初偈释此伏难。言四众欣仰瞻仁及我。故知四众实有疑。瞻仁欲令仁者答。及我欲令我问那得言四众无疑耶。文殊仍复起第二伏难言。汝今若言四众果有疑者但神通瑞相。此事微细。我今云何专。尔相答。汝但待佛出定自应问佛也。是故弥勒即用第二偈释此伏难言。佛既入定何时当出。但大众即今怀疑抱惑。心意不安。仁者既是智士。曾见久远应即时见答令疑惑得除。云何方复令我待佛出定。我知如来何时当出定耶。是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有何所以放光动地耶。文殊仍复起第三伏难言。汝若欲令我答者夫瑞相所为实难定判。汝既是补处菩萨。微微下意共释众疑。那得专令我答。此则于理不可。是故弥勒仍用第三偈。复释此伏难言。仁者欲令我下意者亦可微微厝心下意。正言我今不知如来现此瑞相。为当欲为大众说此释迦所得妙法。为当欲为大众受记将来妙果微心下意正自如此。文殊仍复起第四伏难言。若如此者自可得决大众心疑何用我答耶。是故弥勒仍用第四偈复释此伏难言只我此意非是决断之意。但瑞相所表难可定判。云何用我犹预之心答大众。是故言示诸佛土众宝严净。此间瑞相及见诸佛明他方瑞相此非小缘。若是小缘可令我决。既非小缘仁者应答也(然此伏难是光宅法师传谢寺次法师次法师又传江北招法师解既名匠所传后生学士实宜遵奉也)。
  文殊当知下一偈是第二正结请也。问者言。前言四众龙神瞻仁及我今言瞻察仁者。何故不言及我。解释者言。前欲使我问所以及我。今我问已竟。所以唯瞻仁者也。欲说何等者有两解。一解言正听仁答。如来出定定说何等。第二解言四众瞻察仁者定说何等用后解。
  是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言此下竟品是第五答问序。亦有两段者。第一竟四十三行偈以来正答也。第二从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下有两行偈詺为开奖物心结答。又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正答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开奖结答中有二者初偈明好事应来即是显一与显远。第二偈明恶事当去即是开三与开近也。不可不专心澍仰冀闻妙说也。今且就长行中大判为四段。第一竟演大法义一往仿佛思惟忖度以答弥勒也。第二从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竟故现斯瑞略引古证今。小复分明略答也。第三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广出曾见之事。引古证今事同广答弥勒也。第四从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讫长行分明结答也。所以有此四重说法者。若实论文殊则是往古诸佛龙种如来。今既迹居释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别决判。应须次第阶渐先一往思惟忖度。虽复一往思惟忖度但此思惟忖度非是空然。是故第二言我于过去曾见此事。此事未足可以相训。是故第三广出曾见之事。但昔日有瑞相与今日瑞相事同。只昔日佛现瑞相竟仍出禅定后便说法华。以此事同验知今日如来必应说法华。广引既竟时众可以寄意。是故有第四分明结答也。又解为三段。第一思惟忖度第二广略两重引证。第三总结上两段也。今且依前解。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也。第一思惟忖度中有二者。第一言是时文殊师利竟如我惟忖此正是时能思惟忖度也。第二从今佛世尊欲说大法下有五句即出所忖之事。非是空然思惟。然此思惟必有其事故也。曾见中有二者。第一从诸善男子竟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正明曾见也。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以下明文殊深得曾见之意也。第三广引事同中有二者。第一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讫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第四分明结答中有二者。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此下结当见事应同也。今者第一明思惟忖度自有二。第一是时文殊师利以下正明能思惟忖度。从欲说大法以下第二出所忖之法。虽有五句且作三段。第一句法说中间三句譬说后一句亦法说便成三段也。三句譬说者则为前欲说大法一句作譬亦为后演大法义一句作譬也。今第一句所以言欲说大法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一因一果大法也。今此一欲字通冠下四句也。所以言欲说者。文殊言我思惟忖度之时如来出定之后必当略说一因一果大法。是故如来下明因之中先略说开三显一。即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下明果之中先略说开近显远之义。亦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故言欲说大法也仍道。第三段显大法义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非唯略说因果大法而已。亦当广说一因一果大法之义。是故如来下明因中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之义。则与此演大法义句相应。下明果中复有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亦与此显大法义句相应故言显大法义。思惟之义意在乎此也。雨大法雨者此下中间三句为前后两句作譬。自分为两意。第一句通为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作譬。第二两句各别作譬。吹螺一句为开三与开近作譬。击鼓为显一与显远作譬也。所以名作雨大法雨者。但昔三乘人执三因决定别异无有得佛之义。且又昔日二乘小心狭劣。不能广化众生沾被万物。又执三果究竟无有进求之心。此是枯旱之义。如我今日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必说大乘因。明三乘人皆成菩提受记得佛。明佛果更有复倍为期。此则是雨大法雨沾润之义也。吹大法螺者外国言吹螺改号。但昔日三乘人执昔日三因三果。自言决定不可移改。明今日如来出定之后必说无有三乘之别三果之殊。此则改昔日三乘号令立今日一因一果之号。是故下经文言开方便门。即是改三乘之号。何以知之。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如来下既言开方便门。此则改昔日号令也。击大法鼓者前吹螺改号今严鼓诫兵。夫诫兵之法便万心同契齐率物情。将欲有所为作。表明今日如来应说一因一果。是故下言示真实相。时众不可不欣心澍渴仰欣。形异心同齐竖意志欣闻异唱也。又言前吹螺一句正明改昔三因三果号令。作今一因一果之号令。严鼓诫兵者将欲前进破阵。内合昔日止言断四住地烦恼。今日犹有无明住地烦恼。时应断此无明住地烦恼。故言严鼓诫兵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此下第二自言曾见瑞相之事。然此意小复分明略答。就此曾见中亦有二者。第一正叙曾见。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竟故现斯瑞以来。此明文殊非唯直曾见而已。亦复深得曾见之意。欲明如来必应说同归之理莫二之教。然则深得佛心妙知圣意也。又释前明引古后明证今也。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自此下是第三出曾见之事广引事同。此中亦有两段者。第一诸善男子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广明曾见事。显已见事同于此曾见事。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亦广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此曾见事也。故第一段名为已见事与曾见事同。第二段名为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前明已见事同中自有七种。后明当见事应同中自有四也。已见事与曾见事同虽有七种。而分文不成七段宜分为三。或分为四者今不用之后者。第一先明过远最初一佛有二事同。第二将欲取最后一佛更有五事同。故先明比次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同有二事。第三其最后佛以下取最后佛明更有五事同。然好解之事前列诸佛悉具五同。其最后佛亦有七善及三乘教同。但文句平等出耳。然分文虽三终成七同三。言最初佛二事同最后佛有五事同合七事同。七事同者第一演说正法以下明七善义同。第二明三乘教同。第三明今佛与昔佛在俗有王子义同。第四明王子出家义同。第五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也。第六明现瑞于他土同。第七明疑众同也。今先明第一段初佛中有三。初明劫数时节。第二明通别二号。演说正法以下第三正明二事同。初明七善中有二。演说正法一句是总明七善。第二别明七善中初善中善后善此三种合为一善。名为时节善。初善者序说即是初善也。正说即是中善也。流通说即是后善也。教能生人善故言善。此是缘中说果也。其义深远。此是第二善此是理善也。望之杳然目之为深。行因久到詺之为远。此则是言下之理妙也。其语巧妙此第三善。此即是理上言巧。纯一无杂是第四善。下四善通于理教也。文理真正故言无杂也。具足者是第五善。文理无不圆。即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故言具足。清白者此是第六善。文理映彻目之为清。此理无染目之为白也。梵行之相者此是第七善。梵名涅槃行者是涅槃家因也。此即是道谛也。相即是标相也。犹如见烟知火见鹤知池。执揽此经知有梵行之因果。此经则为因果作相故言梵行之相也。为求声闻者此下是第二明说三乘教同。昔日月灯明佛说三乘教。今日释迦亦说三乘教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此下第二比次取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有二事同。
  其最后佛。此下是第三明最后佛五事同。一者有子同二者王子出家同三者现瑞相于此土中同四者现瑞相于他土同五者疑众同。何者初昔日佛在俗有王子今释迦如来复有罗睺罗。但子数虽不等然则有子义同。是诸王子闻父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出家义同。昔日王子出家今日罗睺罗亦出家也。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此下是第三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上有六种瑞相说无量义同入无量义定同也。天雨四花同也。地六种动同也。四众欢喜义同也。佛放光义同也。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此一句是第四明现瑞相于他土同。文句虽略义亦总含有六种瑞相也。
  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是第五明疑众亦同。日月灯明佛亦有疑众。今日大众亦有疑也。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自此是广引事同之中。第二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就此中自有四种义同即成四段。初明所因人同二说经名同三说经经劫数同四因人流通同也。昔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说法华。今释迦亦应有因人说法华。是故下明因中对舍利弗说。辨果中对弥勒说也。第二说经名同者昔日月灯明佛从定出所说经名妙法华。今释迦出定后亦应必说法华经也。第三明说经经劫数同者。昔日日月灯明佛说经经六十劫。今释迦说法亦应同劫数。故下经文言如是之间经五十小劫也。第四明因人流通同者。妙光昔日于八十小劫流通法华。今释迦弟子亦应有流通经人下果有药王等流通此经也。问者言日月灯明佛本因妙光说经。是大乘人因其正说经。今药王等乃因其流通经。何关因其说经事。今释迦出定乃因舍利弗及与弥勒。此岂成同耶。解释者言当深得其意。此因非对说之因此乃是凭附之因。因附此人得明此理故言同也。问者又言。何以得知非是对说之因而是凭附因耶。解者又言。若如来虽说此经无有药王等大士传说此自行化人之时。如来则不得说此经。故知是凭附之因也。问者又言。若尔应过去诸佛亦不对妙光以说经。解者又言。此事故宜不对妙光。问者又言。何以得知耶。解者又言。以现检往其理明矣。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三。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言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第二有八百弟子叹妙光之德既有眷属显其是可因之人也。第三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此正明因人也。
  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下是第二明说经名字应同。就此自有三阶者。第一言说大乘经一句出经下理。第二名妙法莲华此一句正明经名字同。昔日如来出定即说法华今日如来出定亦应说法华也。第三言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出所为之意。意为大乘人即说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此下是第三明于时经劫数同。就中有三阶者。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此两句正明经劫数同。于时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也。第二从时会听者此下明昔日劫数实久时众谓近也。第三是时众中以下明时众不生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此经已。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经同。就中有三者。第一先明日月灯明佛灭度也。第二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经流通也。第三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名为赞叹妙光之德。显其能流通之意。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复有三也。明佛灭度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已竟当入无余涅槃。此先唱欲入涅槃也。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德藏以下为补处大士授记。第三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正明佛灭度。第二正明因人通经中有三重者。第一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詺为自行也。第二言满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经时经劫数也。第三言为人显说此一句名为化他行也。第三赞叹妙光德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正叹妙光道高。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数少故不言广也。第二八百弟子中下叹妙光德广。寄数多故言德广。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第三从弥勒当知妙光菩萨岂异人乎以下会通古今也。所以言举八子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德广者。自有义前举八子正叹妙光道高者。明文殊应答。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后举八百弟子中最劣人叹妙光德广者。明弥勒应问。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弥勒故。何以知然。大众疑言弥勒已补处大士正应答。文殊非补处大士故正应问。而今云何弥勒反问文殊。文殊虽然以答弥勒时众既有如此疑。故今者释言。昔日日月灯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燃灯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释迦之师。释迦复是弥勒之师。然则文殊即是释迦祖师。若据弥勒曾祖师也。是故文殊应答弥勒应问也。所以复据八百弟子中最下者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但弥勒亲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今作补处菩萨弥勒往日复是文殊弟子。弟子问师正得其宜也。问者言。何意不得先举八子赞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后举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明文殊应答耶。解释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时弟子。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弥勒。是故言弥勒应问文殊也。所以举八子不得明弥勒应问者。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灯明佛在俗之时王子。日月灯明佛既灭度之后此八子皆咨禀妙光。是故文殊应答弥勒也。问者又言。汝云昔日月灯明佛未说法华时先现瑞相。于时时众既见瑞相亦复怀疑。于时应有腾疑作问者。亦应有引古证今答者。汝今既云昔日妙光是弘经之人。何不出昔日有问答者耶。解者言昔日实自应有发问之人答问之人。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意即是如来教化道中所宜。若有出古事于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若于今日无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类。且自若使昔日答问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亦应言今日弥勒只是昔日德藏何以故今日既言补处大士弥勒作问。昔日亦应是补处大士德藏作问。而今日弥勒非是昔德藏。故知不出昔日发问人。若尔文殊何必是昔日答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