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

  如是众所知识此下第六段释疑总结。时众疑言万二千人中唯有一万一千九百九十八人是阿罗汉。阿难与罗睺罗此二人自是须陀洹学人之类。今何故与无学人同耶。解言此二人虽是学人然为大众亦知识。是故类入有名闻中与大。大阿罗汉等问者又言。颇有小阿罗汉故今言大阿罗汉耶。解言罗汉位齐实无大小。今形七种学人詺为大也。问者又言七种学人不名罗汉何所形耶。解言圣人立名有通有别。别则不尔通则皆然。何异须陀洹人亦名为学。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僧众中本有二。此下是第二呼为少名闻众。未必常随如来也。就此众中准前亦应有六义。但前众既已备明六段。今此众中唯有两段。第一言学无学即是谈其阶位但出二种。初言学即是七种学人也。次言无学即罗汉无学也。第二言二千人即是谈其数也。
  摩诃波阇出家声闻众中有二。此下是第二列尼众亦证同闻也。又言尼众亦有二种。初有名闻后是有小名闻。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詺为有名闻众。何以知之。备二义故。一在家为论即是佛姨母。为如来所尊。二就法义。盖是女人中出家先首。为大众知识故在先而列。第二言耶输陀罗比丘尼此詺为小名闻众。何以知之。亦有二意。一者在俗时不为如来所尊。二者法中往取。此人出家复晚不尽远近知闻形前尼众呼为小名闻也。各有三义今就有名闻众中有三义者。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此是出其名也。摩诃言大也波阇波提言爱道。谓大爱道也。第二言比丘尼此即谈其人类明其出家女人类也。与眷属六千人俱此是第三叙其眷属少多也。
  罗睺罗母此下是第二少名闻尼众亦有三义。初言耶输陀罗此则出其名也。第二言比丘尼即是人类也。第三言与眷属俱此即明眷属多少也。
  菩萨摩诃萨此下是第二列菩萨众所以中者意亦如前也。今就此众中亦有六段。第一谈其人类也。第二叙其数第三明其阶位。第四叹德第五列名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先谈其人类是大乘人类也。若具存外国名应云摩诃菩提萨埵。译摩诃言大菩提称道萨埵云心言大道心人也。夫称大道心人必有二义。一长二广。远求佛果不中途取证此心曰长。发意兼济此心称广。然二乘不逮贬其狭短有谢菩萨也。
  八万人此是第二叙其数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此是第三谈其阶位。但此中所谈据八地已上。明此诸菩萨居在不退位中。夫退有三种。一者位退二者行退三念退。自六心以还轻毛位信首五根未成。遇恶友时能断善根退入恶流故称位退也。
  第二从七心以上讫六地以还詺为行退。正明入忍之行有退失也。第三七地一地呼为念退。正明二谛之念不恒故言念退。然退之中亦有不退之义。何以知之。夫一善染神历劫不杇是习因之义不亡。招乐之义不失应非是退。但六心以还唯有一善染神不退。复有三种退义。即是位退行退念退。是故不得受不退之名也。又七心以上六地以还亦有不退之义。位登信首五根不复流转。乃至初地以上六地以还心会无相之境意入二谛之中。是故维摩经言受不退常寂然。所以不受不退名者。但位虽不退犹有两退之义。一明入忍之行相似无漏无得而失。二明二谛之念不恒现在前。是故受行退之名也。七地菩萨位登初忍实无退失。入忍诸行兴心即得。但杂相烦恼未尽犹有出入观异。致令二谛明解不恒现在前。故受念退之名也。今明八地以上菩萨永绝下地三种退义。位登法流长不出观。念念皆明岂有念退。所以尔者。有其二义。一明位登此地不复进退学。二明枝恶未尽唯断根本也。所以言于三菩提不退者。三菩提者正遍知道也。道者即是因也。正明此诸菩萨于无上正遍知因中不复退转也。
  皆得陀罗尼此下是第四叹德段也。
  凡有十二句合作四重。又合四重以为两双。何者初有三句叹德。第二从供养无量下有三句詺为叹行。第三从以慈修身下有四句名为叹体。第四从名称普闻以下有两句詺为叹名也。所以为两双者前二是德行后二是体名。所以先叹德行后叹体名者。夫言体名则善恶通有凡圣皆然。如来有体阐提不无。若言佛最善人便有体者则阐提极恶应无有体。而今佛与阐提皆有体者。故知好恶不在体也。名亦如此。如来妙响流播共闻阐提恶名天下皆知。故名体通漫凡圣皆有也。欲验真伪未若有德有行。是故先叹德行后及体名问者言等是先叹。何故先叹其德后叹行耶。解言为二义。一言德据其果行据因。二者言德据现在为用。行据往日修习。果与现在二义相会。因与往日二义相符。是故先叹其德后叹行也。问者言体名云何解。言亦有内外何以知然。要先有好体然后有胜名外闻。是故先叹其体后叹名也。又就此四段叹中各开为二。叹德中有二者。第一言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此两句先叹内德后一句名为外化。陀罗尼是外国语此间译为总持。十方诸佛所说妙法皆能总持也。乐说辩才者有人解言是外化。德正言乐为人说也。今一家所习犹是内德。何以知然。有二义故。一理二教。理者本言四辩是智门非是功德。智慧门中本无外化。今言乐说辩才即是四辩中之一。云何是化耶。教者即大品经云解法智慧名为法辩。解义智慧名为义辩。解辞智慧名为辞辩。缘乐说智慧名乐说辩。缘乐说者只是前人机也。如声闻之机乐闻四谛缘觉之人乐闻因缘。只知前人所乐之法。法是前境今举境目智故言乐说辩也。转不退法轮者。第三句是叹德中第二意。名为外化。正明八地以上境智。轮者借譬为名也。世间者明轮有摧伏之义。今明轮体取八地以上境智无三退名为不退法轮。而俱满众生之性喻若轮体之圆也。能令凡得圣如轮转义也。能折伏众生之烦恼如轮有摧伏义也。说此八地以上境智以与前人故言转不退法轮也。叹行中有二者。初两句正叹行后一句证成。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此句先叹菩萨殖行之始也。于诸佛所殖种德本此句叹行终也。此二句正叹行。但八地以上是众德。七地以还是众德之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此一句是第二证成叹行。不同二乘之行或叹或毁。初云随顺我法我即欢喜复毁言燋谷种也。叹体中有二者。一句叹身三句叹心。初言以慈修身此句叹身。问者言八地以上唯有智慧云何有身。解者言本谈应身岂有实报。所以尔者。由旷劫行慈慈本利物。应身得有由慈悲力。是故与乐拔苦不关余德也。善入佛慧此下三句是第二詺为叹心又此三句即作三慧初善入佛慧此句明照空之慧。但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亦入佛慧未得称善。唯有八地一入法流常照无生故言善也。第二言通达大智此句明照有之智也。第三到于彼岸此句即总结空有。所以善入所以通达者良由到彼岸故也。夫理有浅深智成大小。七地以还未入法流名为此岸。八地以上常照二谛。长不出观名为彼岸也。名称普闻此下两句是第四叹名亦有二者初句正叹其名。明此诸大士德行高远名播之道有识含情无不共知也。第二言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此即释成此名。由此菩萨分身救物是故天下共知故知释成也。其名曰此下是第五略列十八菩萨名也。如是等菩萨竟八万人是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
  尔时释提桓因列同闻人有三段。此下竟退坐一面是第三列凡夫众。所以有后者意如前述。今就此中有六种众即成六段。第一先列天众第二列龙众第三鬼神众第四阿修罗众第五列金翅鸟众第六人众。今两种料简初明不次第意。次明无六道意及无无色意。所以别尊卑不次第者。但如来在人中说法。阿阇世王即是王舍城主。主人有让客之义是故先列前五众后又列人众。又客众之中不次第者。但五客众中天报最胜。是故先列天众后及余道。若客众次第列者天后列修罗。但龙有两义故胜。一者是天眷属二者于人有恩。龙能升云降雨似天义。是以世人常言天雨有此两德。是故在前。所以列鬼神众在次列者。然此众悉诸天乐神随诸天后行。是故在之后列也。又此六段中无有六道。何以故。地狱众生罪障报深重不能得来唯有五道也。所以有六段者但龙与金翅鸟同是畜生。今离为两众故有六段也。又列天众之中有所不尽。唯列欲色界天不及无色。所以尔者其二意。一据小乘经故彼处无有色。既无有色不去不来。二明三界果报彼处最胜。由著情深妨受正道即是长寿天难也。今且就列天之中自有两段。第一先列欲界诸天第二列色界诸天也。列欲界天中又不尽。唯列初二天后二天合有四天。略无中间二天也。又不次第。释提桓因者此是欲界第二天。是佛天上檀越故在前列。外国名谓释提桓因译言能为天主也。下名月普香宝光等皆是帝释辅臣故次第下列之也。四天王天此则倒列欲界第一天。即是须弥四埵头首亦各有眷属也。自在天子者是欲界第五化乐天诸有所须能自化作也。大自在天子者即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明诸所须皆是他人化作也。略不列第三炎魔天第四兜率他天。既列前后四天中间二天可知也。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此下是列天中第二列色界诸天。今言梵天王者即是初禅梵王也。尸弃大梵者即是二禅梵王也。光明大梵者是三禅梵王也。等即等第四禅天也。
  有八龙王此下是第二列龙众也。此下龙神等四众例皆有三。一者总唱数二者列名三者总结也。难陀者译言欢喜。跋难陀者译为善欢喜也。变为人形佛边听法于人有染润之恩见人皆欢喜也。龙唯五时中不得变身。一眠二睡三嗔四淫五死时也。娑加罗者因国得名也。和修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德叉迦者译为多舌也。阿那婆达多者译言无热也。诸龙相与连甲中有小虫唼食。故于热沙中曝。复有热沙之苦。唯此龙无小虫故无热沙之苦也。摩那斯者译为大身则是绕须弥七匝也。沤钵罗者池名也。此龙住在塸钵罗花池之中因池立名也。
  有四紧那罗王此下是第三列鬼神众。皆是帝释作乐神。初有四神名为法乐。后有四神名为俗乐也。紧那罗者翻为疑神也。初言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中显出四谛之法。妙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奏十二因缘法也。大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显出六度之法也。持法紧那罗者应言总持法经文略。此神丝竹之中并说三乘法轮也。有四乾闼婆王此下四神是帝释俗乐神。初言乐乾闼婆王者直乐神无音声者也。乐音者有音声者也。美乾闼婆者无音声中胜者也。美音者音声之中胜者也。
  有四阿修罗此下是第四列阿修罗众。阿之言无修罗言酒詺为无酒神。为下善所得。实非是鬼其多谄曲贬为神。神之果报率多嗜酒。此诸修罗神力因缘皆不饮酒也。婆稚者译为被缚。
  毗摩质多罗有女名舍脂。形容可爱为帝释所重即纳还天上以为妃主。既主之后不与妇公交通。毗摩质多罗王即遣波稚领兵征伐帝释。帝释既奉事如来常诵波若神咒。咒力因缘即令波稚被缚也。佉罗骞驮者译言广肩胛也。毗摩质多罗者即是帝释妇公相传无翻也。罗睺阿修罗者译为覆障。其人手脚甚长有时以手障掩日月故言覆障。
  有四迦楼罗此下第五列金翅鸟众。有大威德故言大威德也。身量实大故言大身。欲食诸龙常得满足故言大满。欲食诸龙自在随意故言如意也。
  韦提希子此下是第六列人众自有三。第一列名阿阇世王母韦提希。今举母名子故言韦提希子也。外国言阿阇世此间译言未怨也。第二与眷属若千人者总列众类。第三致敬。以此类上五众。例应各礼佛足退坐一面。经文略故无也。辨通序竟。
  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以下竟品是第二詺为别序。正明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之意。具如前述。又别序有五亦如前释。一者众集二瑞相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序也。今就五别序中各开为二。众集序中二者第一正明众集第二从供养恭敬以下即叙众集体宜也。今言四众围绕者此是第一正明众集也。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即出家四众也。
  供养恭敬此下是第二叙众集之体宜。就中自有总有别。初言供养即是总。下别出三业供养。恭敬即身业尊重即意业赞叹即口业。在口则誉扬圣德意地则尊重如来。涉身则恭敬于佛。然此诸句皆是经家语也。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此下竟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第二瑞相序。亦有两段。第一先明现相于此土。第二于此世界尽见彼土以下明现瑞相于他地。此两段中各有六段。今初段中六种瑞相者。一说无量义经二入无量义定。三者天雨四花。四者地六种动。五者大众欢喜。六者佛放胜光明。又此六种瑞相合成三双。初一双者动则说法度人静则入定观理。此则动静相对。第二双者上则明天雨四花下则明地六种动。此则上下相对。第三双者时众则内心欢喜如来则外放光明。此则内外相对也。呼为瑞相者相据于外瑞据于内。然相即是瑞。瑞亦即相。但密报称瑞表异称相。何以知然。然将欲显说一因一果之理明三乘行人同归成佛。以此六种相报众生呼之为瑞。即此六种表必说法华名为相也。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作游序者凡有两家解。一家解言。此经明无量万善同归皆成佛道之义故名无量义经也。但法华所明正言无二无三会三归一。然无量义经直明万善成佛不言无二无三破三归一与法华有异。是故得有法华作游序。第二家言。无量义经明无生空理不可边量往求故名无量。即此空是万有之义也。是则大品维摩亦明无相空义。何故不为此经作序。伊家通言居然如此。前明三乘后明一乘此是真序。更欲何觅。解释者言。五时次第不无此义。但执义之家好序太过。今明为法华之序正明一时一坐一部经教各自有序。何异五时之教皆有序正流通。今明无量义经犹是堪闻法华徒众闻此经。但未说法华之前仍说无量义经。大品维摩虽明无相空义犹言三家行因为量三乘得果不同。然无量义经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是故有异大品维摩。又直言万善成佛不明会三归一。是故复异法华。既居两过之间。是故得为法华作序也。此经是大乘教故言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是佛所重故言佛所护念也。即用此经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义。又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