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第三宋道场慧观法师序云。此经以妙一为名真慧为体。妙一为名者。三乘异流是即非真。终期会归其乘唯一。其乘唯一谓之妙法。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真慧为体者。释迦玄音始唱赞佛慧甚深。多宝叹善则称平等大慧。颂曰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其序又云。会三归一乘之始也。此明三乘同入一乘始得信解。故名为始也。觉慧成满乘之盛也。此明佛果成满谓乘之盛。灭影澄神乘之终也。此明息迹归本。明法身常恒。谓乘终也。慧观作序竟以示罗什。什叹曰。善男子自不深入经藏。岂能作如是说。
  评曰。寻观此释名体具足因果圆满。始终两举本迹双明。文旨允契如什所叹也。
  第四中兴寺印师云。此经亦以一乘实慧为体。下开宗中叹云。佛智甚深即是实慧。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一乘妙境。故境智为经宗。所以然者非实境无以生实慧。非实慧无以照实境也。所以铭一乘。为实相境者体无三伪故称实相也。
  评曰。印受经于龙龙明佛慧为宗。而印加之以境。故以境智为宗。然经非无境智。但又阙因果方之于观亦未尽美矣。
  第五光宅法师受学印公之经而不用印公之释。云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故经有两段。初开三显一以明因。后开近显远以辨果也。
  评曰。光宅所明盛传于世末学推之。又既有因果之文应符经旨。今以文义推寻意犹未允。何者后明开近显远可得是果。前辨开三显一非专明因。所以然者。昔日明三则有因三果三。今日辨一则有因一果一。开昔因三果三皆是方便。显今因一果一并为真实。何得开三显一以辨因耶。又因果乃圆本迹未足如前评也。
  第六师云。此经既开权显实。则宜以二智为宗。开三即是明权显一所谓辨实。以下开近显远义亦例然。开近谓权显远为实。未详作者。
  评曰。权实二慧总贯一经。诚如所说。考斯权实唯是果智。终以果为宗。同前评矣。又若以权实为宗则应具以三一为体。今不可以三一为体。何得以权实为宗。又初段开权显实宜名权实二智。后章开近显远宜称本迹二身。若皆用权实则身智相浑也。
  第七师云既名妙法即以妙法莲华为宗。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实法性也。此法性不受惑染。不与惑同名之为净。以是净故称为妙也。故用此为题即以为宗。莲华者如前引大集经。取众德为华不用世间莲华也。
  评曰。寻此师学集出此方。谓第八识自性清净亦名性净涅槃以为妙法。既云是佛所得还是果义同前评也。又摄大乘论阿僧伽菩萨所造及十八空论婆薮所造皆云八识是妄识。谓是生死之根。先代地论师用为佛性。谓是真极。昔般若未度远师已悟真空。涅槃不尽生公照知佛性。诸地论师有惭先见之明矣。又此经所兴不正明八识。八识之义别付余解说耳。
  第八师云此经以常住为宗。所以然者。大论佛教所宗在常。是故此经以常为宗。但教门未极止。是覆相明常耳。
  第九师云此经以显了明常故以常住为宗。如下文云。常住不灭但与涅槃明常广略为异耳。
  评曰。此二师虽有覆显为异而明常义同。然非无有常住之文。但常义是开近显远之意。非一经始末之说也。又释论云。法华经是秘密法。明罗汉授记作佛。非正明常义也。覆相之与显了至寿量品自具详之。
  第十师云以万善为体。但使是善善必无朽皆当作佛也。
  评曰。万善为体犹是因义为宗。得在于初章失在于后段。复同前评也。
  第十一师云万善为体。此大通漫。此经既明一乘但取乘之饰具。宜用一乘为体。乘饰具者如下云。其车高广乃至驾以白牛。但取无漏大乘简除有漏之法也。
  评曰。寻此释用一乘为体。与初师不同。初师总明一乘。今但取无漏明义。既局非所用也。
  第十二长安僧睿法师法华序云。寻经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岂但说实归本毕殊途而已哉。乃大明觉理囊括古今。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实。普贤显其无来多宝明其不灭。此乃丧功于本无忘期于二地也。
  评曰。睿公亲承罗什。是传译之宗。制斯一序。故自冠绝众师。与光宅一门数条硕异。初开三显一以明因。睿公总云说实归本。说实归本者一乘一因名为真实。非但初段正明于因。此一义不同也。光宅云次章明果犹是数量。睿公云寿量定其非数。非数者常恒不变无有限数。二不同也。光宅云此经未明常唯一法身而垂万迹。睿公云分身明其不实。不实者释迦之与分身皆是应迹。非是实身则显法身为实。三不同也。普贤无来多宝不灭。乃至丧功于本无忘期于二地。此皆辨忘名绝相无住无得不因不果非始非终不一不二乃至非常非无常。显诸法实相不可言宣。四不同也。与光宅四异将慧观。三同既其共禀什公。一车无二辙矣。
  十三刘蚪集注采安林壹远什肇融恒八师之说。其序大意云。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于丈六之外。无名无相者此经之旨归。自非道越三空智通十地者孰能辨。名于无名厝说于无说者哉。
  评曰。寻注意与睿观等大同同辨无依无得忘言忘相之说也。
  问。已闻异说未见今宗。为异众师为同诸匠耶。
  答。若以悟而言禀斯异说各蒙益者。则众师释无可为非。若闻而不悟则众师无可为是。一师之意唯贵在于悟耳。宜以悟为经宗无论同异也。
  问。符经须录背文宜弃。何故朱紫共贯之清浊尚混流。唯悟为宗未详可领。
  答。假设符经闻而不悟于缘非药则应弃之。如其释背佛经。闻而受道则成甘露理应须录。故甘毒无定唯悟为宗。晚见摄大乘论与一师大致符会。菩萨于一切法无有定教无有定身。唯利益为定也。
  问。若于缘取悟无不契道。论中何故显正破邪。
  答。为缘不悟是故破邪。如其契道无非正说也。
  问。唯悟之言乃应会道。未知此说出在何文耶。
  答。斯乃众圣之本怀经论之宗领。非但会理亦有诚文。故大经云。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以无定相是故如来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常说非常非常说常。法若有定是应说是非应说非。而是非反论真伪互说者。故知法无定相唯悟是从。又诤论中云。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虽领正言乃成邪说。又中论云。一切实一切非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非实。了者于四句皆是佛法。不了者四句皆是魔法。又释论云。不得般若方便力故学阿毗昙门堕有见中。学空门堕无见中。学昆勒门堕空有见中。学非有非无堕愚痴论。得般若方便学此四句不堕四见。又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斯二十部。皆是如来赴缘方便。闻皆得道故无非大乘。又大集经云。虽有五部皆不妨如来法界及大般涅槃。又求那三藏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也。以此而推用悟为宗。斯判宜允。此非但欲通一教乃总贯众经也。
  问。若唯悟为宗子前何故评其得失耶。
  答。若领先通无俟今问。如其未晓更为折之。大判前言凡有三辙。一者于缘并悟则众释无非。二者闻悉失迷则异说无是。三者自有于此即悟于彼生迷。则此说成正彼言为邪。故法无定相。显在于兹唯悟是宗事彰今说也。
  问。若约缘悟为正缘迷是邪此言通漫。自有是佛口说非佛口说。然佛说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若尔者则应有正说邪说。今就文而判何释符经耶。
  答。如前所评得失已彰。
  问。前明得失自是旧宗。今欲安心愿闻异说。
  答。夫欲安神好异者。盖是入道之巨累通教之尤毒。今当为子陈之失心。有所安则情有所寄。情有所寄则名有所得。有所得者则有所缚。有所缚者盖是众累之府藏万苦之林苑。子欲安神事招斯过。又云愿闻异说。若云求异则异更有异。使异异无穷。古语云真言归于竞。辨宗逾出于好异。可谓去城逾远岐路逾多。乖之弥至失之弥甚。必欲会虚宗契玄寂者。宜自同于前冥异于后。内视不己见外听不我闻。虚其心实其照者。即是闻所未闻。未曾有法如此。法者称为法华。法华大宗其意在此。
  问。若心有所依既称有所缚。情无所寄还复染无。其犹逃峰趣壑俱不免于患难。故下经云。若有若无见具足六十二。
  答。诚如所问。前为借无以出有。有病既息无亦不留。释论云如霜雹草死草死而雹消。若能远离二边乃称妙悟也。
  问。有无双离乃可二见不生。今明非有非无即堕愚痴论也。
  答。子初关滞有次辙染无。今虽两是病消双非疾起。可谓众生处处著斯言验矣。若能远离二边不著中道。萧焉无寄理自玄会。返本之道著乎兹矣。
  问。虽云众生处处著复云引之令得出。请示玄宗令虚心无寄。
  答。经言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今当示不可示。子宜闻无所闻。此经以实相正法为宗。明因辨果。开权显实皆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为其用也。
  问。何以知实相正法为宗。
  答。如前所引。是法不可示即是实相也。又过去二万亿日月灯明佛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文处甚多非可具举。又夫欲辨宗须观经题。题云妙法者即是正法。正法者如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相。正法绝于名相故乃名为妙。若四句所及何妙之有耶。
  问。若非因非果亦应非正非邪非虚非实。何故名为实相正法耶。
  答。实如所问。非邪非正非实非虚不知何以目之。为欲出处众生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强名正法耳。故大经云低罗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皆有类也。
  问。若言非因非果非虚非实者。斯乃真谛四亡。复何开一乘妙旨。
  答。既言非因非果亦非俗非真非缘非观。故释论解般若云。因是一边果是一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又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离是二边乃名中道。肇公涅槃论云。法无有无之相故无数于外。圣无有无之智故无心于内。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已寂灭乃名涅槃。岂是真谛。
  问。云何因果为用耶。
  答。正法实非因果。为众生开因果法门。故名为用。权实亦尔。但今明因果异旧因果。所言因者具足二因。一者佛性二者缘因。以众生有佛性故修万行方得成佛也。所言果者亦具二果。一无德不圆。二无累不尽。此义现法华论后当说之。故言正法为体因果为用也。

  法华玄论卷第二(终)



  法华玄论卷第三

    胡吉藏撰
  问。释论解问乘品云。列十种大经所谓云经大云经华手经法华经等。是摩诃波若经于中最为深大。又论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法明阿罗汉受记作佛。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又论释毕定品云。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众生皆作佛。又闻波若经中有退。是故今问佛。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又释论大明品云。诸余善法入波若中。论云诸余善法谓法华经。又云法华是波若果名。是五处论文有三相违。初文列般若胜而法华等劣。第二文般若浅法华深。余三不别浅深。此三相违云何会通耶。
  答。依五时之说四宗之论。言此相害鉾楯不可会通。
  问。云何尔耶。
  答。众师并云般若浅而法华深。决定无有言般若胜而法华劣。故知不可通也。
  问。既与旧说相违今云何融会耶。
  答。须广详旧论意乃明所以然者。此虽数句之文乃网罗佛教。不可轻言宜谛详究。
  问。旧说云何。
  答。宋道场寺惠观法师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种。一顿教即华严之流。二渐教谓五时之说。后人更加其一复有无方教也。三大法师并皆用之。爰至北土还影五教制于四宗。今依大乘经论详其得失。释论云佛法有二种一者大乘藏二者小乘三藏。又云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前约法分两后就人开二。又释论云佛灭后迦叶与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亦与阿难结集摩诃衍藏。大经云字有二种。一半字二满字。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又云诸大众凡有二种。一求小乘二求大乘。昔于波罗捺为声闻转小法轮。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转生灭小轮。今至鹫山转无生灭大轮。又法华明二种教。一教声闻二教菩萨。教声闻者如雇之除粪。教菩萨者如付穷子财。从付财已去皆是教菩萨。又唯有草庵及以大宅。唯有中道化城及以宝所。又摄大乘论明声闻法菩萨法。声闻法但断惑障。菩萨法断惑智二障。又地论明二藏与释论同。又净名云菩萨法藏所摄。则知有声闻法藏所摄。又中论云声闻法入第一义道。摩诃衍入第一义道。又一切经初皆列二众。一小乘众二大乘众。如是等处处经论但明大小二乘。故唯有二种法轮不应立三教也。又以理推之众生根有二种。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堪受大道为说佛乘名为大乘。不堪受者为说小乘。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又三教之言无的明据不可用也。
  次明亦无渐教。旧云波若是三乘通教凡引四文。初云欲得声闻地者。当学波若乃至欲得菩萨地者。当学般若。又云是波若中广说三乘之教。又云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又云欲住须陀洹者亦不应离是忍。故知波若是三乘通教。
  评曰。论序说波若因缘意云。于三藏中但为声闻说法未说菩萨行。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故说波若。不言今欲通说三乘人行故说波若。即知波若非三乘通教。又论云波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则应通属三乘。不应但属菩萨。又论云在菩萨心中名波若。在声闻心中名道品。又云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在二乘心中名为道品。若波若是三乘通教则在三乘心通名波若。不应有别名也。又难曰。若三乘通学波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涅槃经云三乘之人同观中道。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亦应是三乘通教。若言盖是涅槃一枝之义不足以证大宗者。劝学品劝三乘学波若亦是一句之言。不足以证其通致。又云波若出生三乘。故是三乘通教者。大经云即是声闻藏出生诸声闻。即是因缘藏出生缘觉。应是三乘通教。又胜鬘经明大地出四宝藏。摄受正法能生五乘。亦应是三乘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