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评曰。是亦不然。若摄大乘及地论正明自性清净为大乘涅槃。即是今文本来寂灭相也。彼论既释究竟涅槃。则知法华辨圆极真灭。
问。众人何故皆暗而子独明乎。
答。初释以五时局。后解将二段判。不细寻文故失其妙旨也。次引关河旧说以证常无常义。昔竺法护翻旧法华犹未见判其宗旨。自罗什所译新本长安僧睿法师亲对翻之。其法华序云。以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实。普贤显其无来。多宝证其不灭。
评曰。睿公亲承罗什制斯序者。即明常其明证。盖是法华宗本不得不依之矣。次河西道朗对翻涅槃。其人亦者法华统略明说法华经凡有五意。第四意云。为明法身真化不异存没理一如多宝品说。而群生不解为显此义故说斯经。又云多宝塔现明法身常存。寿量品明与大虚齐量。
评曰。道朗著涅槃疏世盛行之。其所解法华理非谬说。明常之旨还符睿公。道场慧观云。同往之三会便归一乘之始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神则明本。故迹无常而本常。
评曰。还同睿公义也。次注法华云。非存亡之数曰寿。出修夭之限称量。明法身非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不以伽耶而成佛百年为期颐也。
评曰。注释犹是明常而意极清玄也。何者既云非存非亡。即是不生不灭不修不夭非常无常。与涅槃经明法身绝百非不异也。次竺道生云。夫色身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也。形既不实岂有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于众生然耳。佛不尔也。是以极决长寿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长短斯亡长短斯存焉。
评曰。道朗僧睿但明常义耳。生公注经明非常非无常义也。常无常皆是斥病对治悉檀耳。第一义悉檀即是法身。法身岂常无常等五句可取耶。
问。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岂非终入无余舍无常身智耶。
评曰。光宅此言不识文意也。若云此经明涅槃空即是灭身智者。涅槃云大涅槃空可得然耶。又若身智终无常者与二乘竟复何异耶。今明药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举两果。一者初文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举智果究竟。显二乘人智不究竟也。二者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举断究竟。显二乘人断不究竟既明两义。是以前后开二文也。以后明断究竟故。所以涅槃空无诸相。
问。何以知举果及果果耶。
答。譬喻品合大车亦举二果皆以如来灭度。灭度谓果果也。诸佛定慧谓果也。佛德虽多莫出斯二也。又龙法师为法华之宗。其人云。大涅槃空无诸相。又云空无烦恼。与今意同也。印法师云终归常住第一义空。忠法师云终归第一义空智慧也。又有人云佛果无累故空。注经云空有同尽乃名为空。
评曰。前法师皆云常住空无相。或注经意迥越前判。谓空有俱绝故名为空也。
问。既言寿量岂是常耶。
答。若尔称无量寿应是常也。阿弥陀经云无量寿既非常者。今明寿量岂无常耶。今明有四句。一者实有量叹美长远故言无量。如阿弥陀经。二者实无量欲明量齐大虚故言寿量。即此经也。金光明亦尔。三者实无量而言无量。如大经云唯佛睹佛其寿无量。四者有量而言有量。如言释迦寿八十也。
问。若此经明常何用涅槃耶。
答。前已说竟。法华已明一乘胜鬘复何用明一耶。大品明空解诸般若复何用明耶。又若尔者第三时但有维摩明抑扬。思益应无用耶。
问。二经明常者有何异耶。
答。此经直明二义。一者教权实二者身真应。略开斯二众便解了。大经广明四德三点缘正二因。故与此经语异意同也。
问。汝虽种种门说佛是常。此就道理明是常耳。而此经文佛口自说无常。不应违经明是常耶。如经云复倍上数终有限极。故终是无常也。
答。此经明久已成佛。斯久已证常。证常之时尚非补处所知。今言复倍上数者证常已后。此岂可知。穷学不知则唯佛睹佛其寿无量。是故常也。又复倍上数者欲叙佛无始终义也。前明久已成佛而逸多不见其初。明无始义。今言复倍上数弥勒不见其后。明无终义。
问曰。何故明无始终。
答。见宝塔品亦因事密表不生灭。今假微尘譬明无始终。以身无生灭异凡夫二乘之身。寿无始终异凡夫二乘之寿。以凡夫二乘之身为生灭所迁。寿则有始成终尽一期所坏。故如来身不生灭寿无始终也。又肇法师涅槃论正明此二义。六趣无以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谓无生灭也。随之不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明无始终。肇公不见涅槃华严。还采法华般若以作斯论。故与经意符也。
问。此但经明成佛久耳。云何是无始终耶。
答。今请详经意。若但明成佛久者于缘竟有何益耶。所以然者。始成之与久成皆是无常。今开久成竟有何利。今深取佛意者。昔明始于伽耶终乎双树。故是无常之寿。补处不见其初穷学不知其后。唯佛睹佛其寿无量。考斯文旨岂不允哉。三省愈彰再思已决也。故法华论云。复倍上数者示现如来常命。方便显多数过上数不可知故也。余见此文悲喜交至也。
又问若以近成为方便以久成为实说者。法华明久成此实说。华严辨始成正觉便是方便。未可然矣。又大经云我闻半偈超弥勒九劫先得成佛。今请问之。超九劫者为是实说为是权教。若是实说者则法华为方便。又若超九劫为实说者诸小乘经论明超九劫。若尔三藏为实教法华是权经。若言法华明久为实。大经明超九劫为权者。则法华为实涅槃为权。又法华已开近云何涅槃更覆远耶。若近远两经回互者。三一之教义亦应然。
又问若法华开近显远。明久已成佛为本近成为迹者。何故常不轻品更覆远明近隐本辨迹耶。
不应一经之内前后相违。若一经之中本迹或覆或开。则三一或会或不会也。又若此经为明久已成佛实说者。则初开三显一诸佛共同。开近显远则释迦独有也。若言此义为例者。下分别功德品诸菩萨皆发愿。愿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岂得言释迦独有开近显远而余佛无耶。以此众事详之。但知是寄无始终以显法身常义。有始终者皆是应迹。以此义通上诸经无一豪滞也。此义难明。本迹义及寿量品文更广论之。又设以复倍上数之言证无常者。经有二文前文明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后明复倍之言。若以后说为无常者。何故不以前证为常。
问。何故前后相违耶。
答。后文举因说果。明行菩萨道时所得寿命于今未尽。况得佛寿命而可尽耶。如在太子之位资财犹尚未竭。况登天子之位俸禄可尽耶。
问。云何因中寿命不可尽耶。
答。从十信至十地位。行既深则寿亦无量。况法身之龄而可竭尽耶。又必是无常而说是常者。此依道理则应获福无边。以佛说教本为显理故也。若是常住而言无常得无量罪。如释论云实无十方佛敬言有者则得福也。实有十方佛而言无者则获大罪也。今明是经究竟法身。百非不非百是不是与大经及华严不异。尚不可言常岂可言是无常耶。故名果妙。以此因果妙故名为妙法。次释莲华义。有人言外国名分陀利。此间翻为莲华。莲华有四色简三取一。谓白莲华名分陀利。白者诸色中本亦是喻白净平等慧。
问。何故佛眼喻青莲华。
答。青者喻佛眼色取相似为喻。白者诸色之本明一乘是三乘之本。故取白不取三。
评曰。不然莲华者盖是通名。分陀利此为别称。何以知然。睿师序云诸华之中莲华最胜。而华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远法师云分陀利伽是莲华开发时名。然此华体以时迁名随形变。初出未开名屈摩蓝。衰落之时名为摩赖。当开发盛美色香具足时名分陀利伽。大经十六卷解十号云。人中莲华分陀利华。二名并出。应有通别之异。又列四华最后云分陀利华。河西道朗云鲜白色。又余处翻为赤色最香莲华。今明莲华是众华中之胜分陀利。又是莲华中之美所以云分陀利华也。又大经偈问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下菩萨品具举四华答。故知莲华是通名分陀利为别称也。今以通名为翻故云莲华也。若未开但因而无果。若已落但果而无因。今取正开因果分明。华譬因实喻果华譬教实喻理。
问。何故梵本举其别称谓分陀利。此间存其通名称为莲华。
答。分陀利必是莲华。今取分陀利之莲华非异莲华也。又外国此华有三时异名。此间无有三时异翻。故存其通称故含得别也。
问。以何义故取莲华喻此经耶。
答。略明十六种义。一明此华众华中最第一。释论云陆生中须漫那华为第一。水生中青莲华为第一。以喻此经众经中最为第一。故下云诸佛已说今说当说。而此法华最为深妙。
问曰。已说即是法华之前谓般若等。当说即是法华之后谓涅槃等。何因缘故言法华最为难信解也。
答。诸大乘经显道乃当无异。但法华已前大小分流法华已后会三又竟。但此经是反三之始归一之初。故最为难解称为第一也。二明此华由种而生喻一乘从缘而起。故下偈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三明此华开合有时。开则为昼合则为夜。以喻一乘隐显有时。大缘未熟故隐缘熟故显。四明此华能为瑞相。喻见法华必知众生皆得成佛。五明此华有三时之异终不离一华。以喻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说三乘终归一乘。六明此华从微至著。以喻此经明众生一礼之福一念之功渐渐成佛。七明大梵王众生之祖从此华生。喻十方三世诸佛根本法身由此经有也。八明此华为人天之所爱敬。喻此经众圣之所尊重。九明此华虽生淤泥泥不能染污以喻一乘虽在三乘污泥污泥不能染污。十明此华生必在淤泥。喻一乘之人必起自生死。十一明此华开而现实。喻此经言巧而理显也。十二明此华不生而已生则华实俱含。喻此经不说而已说则因果双辨。
问曰。若华实俱含将非因中有果因果并耶。
答。莲华未是果故非一时。离莲华无果亦非前后也。十三者明此华必生于果。余华不尔或生不生。喻一乘之因必当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十四者明此华为诸佛之所践玩众圣之所托生。喻此经诸佛护念教菩萨法也。十五明未敷之时而莲实不现。喻佛初出世说法明有三乘一乘莲实未现。华开实方现开方便门一乘真实方现。故此华有开未开。喻三乘之权一乘之实也。十六者佛初成正觉。故莲华藏世界说一乘法门。今为二乘人说于一乘。令二乘人同入法界共在莲华藏土。故借莲华以表此义。
问。莲华但是譬名亦得是法说也。
答。大集经偈云。慈悲为茎智慧为叶三昧为须解脱为敷。菩萨蜂王采甘露味。是故敬礼妙法莲华。若观此意具以众德为莲华也。
问。莲华有几种。
答。释论云有三种。一人中莲华十余叶也。二天中莲华百叶。三菩萨净土中华有千叶或无量叶。取其最胜为喻。即举菩萨华也。借近以况远者取即目华也。晚见法华论明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应知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甚深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法故。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三藏中最胜妙藏成就故。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门随众生根住持成就故。四名教菩萨法者为教化根熟菩萨随器法成就故。五者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如来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八名一切诸佛密处者根未熟众生非法器不与故。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闻此法门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阿耨三菩提。非余修多罗故。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故。十二名一切说佛坚固舍利。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法故。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法门显示如来阿耨三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十六名妙法莲华经者。有二种义何等为二。一者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故。二华开者众生于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门者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也。
第四辨经宗旨。
问。此经以何为宗耶。
答。说者甚众。略陈所见有十三家。
第一远师云此经以一乘为宗。一乘之法所谓妙法。如譬喻品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评曰。未见远师序本。相传云尔然。寻经始终虽明一乘而一乘具有因果。何得但用于因不取于果。此则得在于因失在于果。又且果门已备可得称妙。因行未圆何得称妙。以果妙故可得为宗。因既不妙岂得为宗也。
第二龙师云此经但以果为宗。彼云妙法者如来灵智体也。陶练滓累众粗斯尽故云妙也。动静轨物故云法也。法既真妙难以言辨。故借莲华为譬。所以果智为宗也。
评曰。光宅受经于印印禀承于龙。龙为法华之匠。然此释以文义两推实符会经致。何以知之。开宗之始广说之初皆叹佛慧。故云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故知一经始终皆明佛慧也。以理推者三乘智慧犹未圆满。唯佛智慧乃称究竟。既欲引三趣一宜令皆学佛慧。则以佛慧为宗也。然此慧照无不圆。累无不尽。称之为妙。体可轨模名之为法。唯此一慧为实余二非真称为一也。虚通自在纵任无碍目之为乘。详此释意应无间然矣。但既有妙果必有妙因。考经始终因果斯备。若偏以果为宗即得在于果失在于因。义亦未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