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问。何以知然耶。
答。婆娑云。陈如一人得初道。时四人住四善根也。但三转有二种。一者四谛三转如前。二者一谛三转。谓是苦。苦应知苦我已知。集等亦尔也。次明十二行义。开为二意一就四谛法轮明十二。次约十六谛法轮明之转四谛法轮明十二者。有教十二有行十二。教十二者即示劝证。四谛成十二教。十二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若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十二行是轮。十二教非轮也。若明二轮义者。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法轮。若是教法轮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是行法轮。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也。
问。此教行为就一人为就多人。
答。教通一人多人。自有一人具禀示劝证三。自有三根人禀三各得悟。若就见谛道论十二行者。要是三人。利根人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故得见谛。中下亦尔。以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
问。何故约见谛明十二行耶。
答。此就鹿园。明陈如及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故作此说也。又约小乘义。见谛道正是法轮。小乘旧义云。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瞿沙亦尔。故云或复说八支转至于他心。八支犹是八正道。八正道即是见道。然瞿沙解转与杂心不异。但杂心明转与轮皆是见谛解。就两义分之。取见谛无漏解。有摧破义故名为轮。此解速疾说之为转。瞿沙明佛自悟八正至五人心中故名转也。
问。何以知三转生三道耶。
答。释迦初转但明得见谛解。故就见谛道。大通智胜初转时皆得罗汉。罗汉必经三道。故知就三道明三转也。萨波多明唯见道名法轮。僧祇部明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释论云。但初说名转法轮。后去因初亦名转法轮也。
次明四十八法轮者。如一人得眼智明觉。开此四心则成十六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与三谛皆尔。故成十六。三根人各得十六故成四十八行也。次明转十六谛法轮。亦应有示劝证。则成四十八教法轮。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是四十八行法轮也。此非是苦忍十六心。乃是苦无常十六心也。一人三人具得四十八教。若是行轮四十八者但约三人也。
问。四谛十六谛何异耶。
答。略广为异耳。又为利根人但略说四谛。为钝根人广开十六。又四谛为章门。十六为解义。又广说为十六。为易持故但说四也。
问。前明四十八行。后复明四十八行。云何异耶。
答。若转四谛法明四十八行。必是约见谛也。何者以见谛十六心约三根各得十六故。故成四十八。思惟不必备观四谛。又作九无碍九解脱断惑。不明十六心故不得作四十八也。若转十六谛法轮者。此通见思。以见思皆得作十六谛观。故成十六行。但前十六唯就见谛故别。后十六即通也。次明以四句束之。一开教开行。谓十六谛十六行也。二合教合行。谓十二教十二行。三合教开行三转十二教为合教约三根四十八开行也。四合行开教。约一人具闻三转十二教。故名开教。但生一眼智明觉为合行也。
问。今明小乘与数论明小乘何异耶。
答。存言虽同其心则异。如净名序小乘法轮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若尔者虽复开之与合境之与行皆是因缘。假名之转。因缘转此是无转而转无所转。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乃至境无所境开无所开。如此乃得名转法轮。亦乃得名法眼净也。若有所转此是转颠倒。不名转法轮。若有所见乃名颠倒见耳。不名得法眼净也。华严性起品序。小乘法轮无所转无所还名转法轮。
问。无转而转。为是大乘中说。为是小乘中说耶。
答。大乘中序佛说小乘转法轮意如此也。若不如此悟者是人不得大乘意。亦不得三藏意也。次别明大乘转法轮有四句。初转四谛轮。次转二谛轮。次一谛轮。次无谛法轮。小乘但有三转而大乘具有四转。此四转皆是舒卷明义。舒之从无谛为一谛。一谛为二谛。二谛为四谛卷之则合四为二谛。二谛归一谛。一谛归无谛。四转法轮者。一中道佛性。法华亦然。约此开四谛。迷之则成苦集。悟之则成灭道。迷之成苦集者。如随其流处六味不同。一切诸业烦恼即集谛。生死苦恼即苦谛。悟之即有十信乃至等觉地名为道谛。如来地一谛一依寂灭涅槃名灭谛也。次合此四谛唯成二谛。三谛入有为相。灭谛入无为相。唯有常无常二谛。亦是空不空二谛。无常即是可空。涅槃名为不空。故云空不空二谛也。次合二谛唯成一谛。有为虚妄不名为谛。常住真实故名为谛。如大经七义释之。次泯一谛以归无谛。如经云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不见空者不见有为生死空也。不见不空者亦不见涅槃不空。又生死是空。而今通言不见空不空者。涅槃为不空。亦不见有不有。若尔即不见生死空不空。亦不见涅槃有不有。故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即是无谛。又大经十三卷云。鹿园唱小而无言。双林大音而不说。呵文殊谓转斥时会有闻。即如此相始名转大法轮。故前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次双泯大小。以生灭为小轮。以无生灭为大轮。此是无生灭生灭生灭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非大非小不转不还。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也。佛如斯而转竟无所转。缘如斯而悟竟无所悟。无所转始为妙转。无所悟始名妙悟。故肇公云。玄道在乎绝域。故不得而得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而闻之矣。
五百由旬义。论曰。佛法虽复深旷而大要不出生死涅槃迷悟二[跳-兆+(轍-車)]也。诸师盛引五百由旬广证诸义。故须评其得失。此义若成众证皆立。斯义若坏众证皆谬矣。有人言生死有四种。一流来生死。二变易生死。三中间生死。四分段生死。今但明三种生死以譬五百不说流来。流来是有识之初。今明反原之始故不说也。三百谓分段生死。四百是七地。中间生死五百是。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也。
评曰。此释五义为失。一者四种生死经论无据。胜鬘云因五果二。果二者一分段二变易。因五者谓五住地。离二生死别立流来生死及中间生死。应离五住外别立烦恼。离漏无漏业别更立业也。二者法华明五百。而不增为六百减成四百者。经明二种生死亦不可增减。若二生死遂有增减则五百义亦同然。三者释论云。菩萨有二种身一肉身二法性生身。肉身则分段生死。法身谓变易生死。若二生死外别有生死。应离二身外别更有身也。四者论又云阿罗汉舍三界肉身受法性生身。故罗汉唯有二身。则但有二生死。离二之外无别生死也。五者若以四百为七地则三百为六地。若尔二乘断惑便与六地齐功。若二乘断惑齐六地者无有是处。二乘极久唯六十劫或百劫。菩萨至六地时二十二大僧祇劫。略据一文详之则菩萨求佛道而迂回。二乘望大觉为直路。而众经呵斥二乘便成妄说。又大智论云。二乘去佛道迂回。不如直往菩萨。以经论详之不应作此说也。此义至有声闻无声闻中当广论之。有人言但有二种生死。如胜鬘所说。但此中三百喻三界。四百喻七地。二国中间难可过度。五百喻八地已上。
评曰。经明七地难可过度。就菩萨法中自论难易。云何用此以化二乘人耶。又若以四百喻七地。则应三百喻六地。则二乘还与六地齐功。有人言断见谛惑为一百。断五下分结为二百。断五上分结为三百。断恒沙烦恼为四百。断无明为五百。
评曰。不然。初果倾三界见谛。已度三百一半。不应言一百。又未断欲界思惟。未度一百。若过若不及也。又经说三界为火宅。二乘出火宅。即是度三百。不应有此解也。四百为恒沙。五百为无明。还配地位者同前评也。有人言。三界为三百。七住及二乘为四百。七地已上为五百。
评曰。三界为三百则如前判也。后二还以配地过同于前。有人言如大经云。须陀洹八万劫到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到者至于菩提心处。如三根人领解。即是发菩提心。以五种人来至菩提心处故言广五百也。此取极钝根人故云八万劫到耳。若利根人不必须多劫。释迦一期出世得四果者。闻法华皆发心即名至也。
评曰。是义不然。经明度三百由旬立二乘地。岂是度五人耶。
问。五人并发菩提心名度五百。如初果经八万劫发菩提心。是超二乘地名度五百。
评曰。此乃是大经明五人发心离于五位。今非此中意。所以然者上来皆明权实之义。今譬亦明权实。度三百立化城此是权。度五百至宝所名为实。故废化城进宝所。若明度五人者皆是进宝所譬。失立化城譬意故此非解也。次总评。上来诸释皆非经意。所以然者。此经三周说权实。有法譬有合譬。此五百由旬亦有合譬。诸经师不观合譬文不解合譬意。故引余处经意以释此文。故皆僻谬也。次出今譬意今所释者。三界为三百。声闻地为四百。缘觉地为五百也。
问。以何义故作此释耶。
答。今以二义作如此判。一者三百为凡夫地。二百为二乘地。此二障于佛道。欲求佛道须免斯二障。故释论云。菩萨退有二事。一贪三界二乐二乘。今免二退故得入菩萨位进至宝所。又三界名有见地。二乘名空见地。空有二见伤菩萨中道正观。今欲修菩萨行求于佛道。应离此二地也。又三百以生死为障。二百以涅槃为障。地论云。菩萨度五道复净涅槃。以五道与涅槃皆是障故。又华严云。大药树王不生二处。一者深水二者火坑。火坑深水即是二乘及邪见凡夫。此二不能生菩提心大药树王根。是故菩萨须离此二地也。又三界是二乘牢狱。二乘地是菩萨牢狱。故二乘欲出三界。菩萨欲出二乘地也。又三界凡夫多修福德而无智慧。二乘之人多有智慧而无福德。以二轮不具无由至佛。故须离之方登大觉也。又行有三种。一者凡夫不能自行。亦不能化他行。二者二乘但能自行。而不能化他行。则行不具足。菩萨修自行故出凡夫地。修化他行故离二乘地也。又摄大乘及地持论明障。有二种。一惑障。二智障。脱三界烦恼但离惑障。未离智障。若出二百便离二障也。又生死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若凡夫受分段。二乘受变易。离凡夫故不受分段。离二乘故不受变易。又生死因缘凡有二种。一有漏业因四取为缘。二无漏业因无明为缘。凡夫有有漏业及四住烦恼。二乘有无漏业有无明烦恼。今度此五百则断此因缘故生死永尽也。
问。若如后三义还同旧释耶。
答。旧不数二乘为二百。岂同旧耶。
次引证。
问。此释出何处文耶。
答。释论解大品闻持品云。菩萨度四百由旬则去佛道不远。论云三百喻三界。四百喻二乘地。菩萨度此二地知必作佛。但大品合二乘为一百。法华开为二百。虽开合不同意无异也。
问。大品已明此譬者与法华何异耶。
答。大品但明菩萨度凡圣二地。未明二乘为权。犹阙化城之意也。
问。既未辨化城亦应未明宝所耶。
答。大品已明显实相。故辨宝所。犹未开权故不明化城也。
问。大品可用此喻法华何必同耶。
答。下合化城譬中佛自作此说也。如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为止息故说二涅槃。此合度三百由旬譬也。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所住地近于佛慧。此合度二百由旬譬也。文既分明无劳惑也。而经师都不见此文。横引余事以释故失经旨也。又不以二地为二百。复以何文合二百耶。又责旧经师曰。譬说之中明一化城今合譬文何故乃明二地。不应一二相违。今明开合皆有其旨。所以合者略明六义。一同出三界。二同得尽无生智。三同断正使尽。四同得余无余二涅槃。五望波若三慧品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以六义同故合二乘为一化城也。而开为二地者略明十义。一行因久近如百劫六十劫等。二者根有利钝。三从师与独悟。四声闻无大悲。缘觉有小悲。如鹿犀之喻。现释论也。五声闻不必有相好。缘觉必有。但小多不定。六声闻观法略谓四谛。缘觉观法广谓十二因缘。七声闻说法则令人悟于圣道。缘觉不能令至燸法。及得贤圣事。出大经。八罗汉必在佛世。缘觉不定也。九声闻或顿证四果或复渐证。缘觉必顿证如三藏佛。十缘觉现通多说法少。声闻不定。以具十义故开为二地。是故三百譬三界二百喻二地也。
问。譬喻品何故合三界为一宅。开教门为三乘。今何故开一宅为三百。合三乘为二百耶。
答。前明同为苦火所烧。故合为一宅。求出者有三根人不同。故教门开为三乘也。今明佛道长远。三界及二乘地是大恶之道要。须度之然后得佛。是故开一宅为三界。三乘中但二乘地是障佛乘非障。故但明二百也。
问。何故以凡夫地为三百。小乘地为二百耶。
答。盖引进之言。明汝所度已多。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唯二百在耳。当怒力精进。宝所不遥也。以理言之则所度犹少未度犹多。二乘发心始入十信。方经五十二位三十三僧祇劫方至佛耳。尔前极长百劫修行故所度犹少也。
问。若所度已多是引进之。言则此经未成了义耶。
答。深有旨也。明佛道虽长。若能度凡夫地及离二乘地者后进修行不复为难。故名为近佛。如万里之行唯五百里多难。若过此道则前进为易也。次论恶道。
问。何故说五百由旬皆是恶道耶。
答。上诸义即明恶道竟。贪著三界及深二乘。能害菩萨法身惠命故言恶道。二者佛及弟子已四处开权显实呵责二乘。钝根闻之犹未领悟。方便品云。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次身子章云。我昔于空法得证。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譬喻品云。唯有一大车。唐捐门。外实无三车。信解品云。佛乘如大豪富长者小乘之人如。眇目痤陋无威德者。乃至贫穷下贱除粪之人四处。虽种种呵斥二乘称叹大道。钝根声闻犹故保执。是以今说恶道譬喻明三界二乘皆是恶道。汝今云何欲乐住耶。又昔于大通佛所已欲度五百由旬。今积行弥劫云何退住恶道。譬如父母呵子云乃不长进何为退缩。又凡夫以三途为地狱。二乘以三界为地狱。菩萨以二乘为地狱。故大经云。今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汝今云何乐住地狱。又本畏生老病死。求涅槃乐。三界及二乘地未免生死之苦。故名恶道云何欲住。又此凡圣二地未免四魔。故名恶道。三界具四魔二乘具三魔。烦恼未断故有烦恼魔。方便受身故有阴魔。无常所切即是死魔。明此二地未免四魔。但前进不可住也。又华严性起品明即事而言四乘皆苦。为三途苦说人天乘。为三界苦说声闻乘。为声闻根钝少福有徒师之苦。说缘觉乘为缘觉福慧未圆结习不断之苦。故说佛乘以有四苦名为恶道。本欲厌苦今未脱之云何欲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