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问。为能记名记所记名记。为能所合明记。
答。授记经者正取文言为经。故以能记之言为记也。又本记前人作佛又取所记名记。如目连记。两等三能所合目易知也。
次释化城义。
问。三车化城既同是权。二品来意有何异耶。
答。索车中已明。余未尽者更序其相。但声闻有二种。一发轸学小。二者退大为小。三车为发轸学小人令出三界当得三乘。若化城譬者。为退大为小人本求佛乘。惮佛道长远欲退受人天之乐。故于中路为止息说二涅槃也。然通而为论二文皆含两义。取其正意则如向说也。
问。方便品明何义。
答。乃具含二义。而正取初意是以三周说法可为二例。初二周说法正为发轸学小声闻。二周领解亦然。第三周说法正为退大学小声闻。领解亦然。
问。前应为退大取小人说。何故前为发轸学小人耶。
答。学小之人执病既强。故先须斥之故初为也。
问。身子皆是退大取小人。故云三万亿佛所修学大乘。则知先为退大取小人也。
答。身子是权行人。为引发轸学小实行之人故先对身子也。如摄大乘论云。身子化人既得授记。令未定入二乘正位者改小乘行。已入正位者令其练根学菩萨道也。
问。前明五种声闻今何故但明二种。
答。虽有五种声闻但法华教起正为二人。以发轸学小令改小而信大。退大为小亦令还学本大。故但为二人也。权行人乃是欲诱引此二种人。故不须为也。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是前二人得悟。能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为之已竟。亦不须为也。增上慢者惮教不受。如五千之徒。此未可为也。
问。此之二人得悟有深浅不。
答。初人但得信佛语耳。第二人随位浅深也。
问。化城与三车何异。
答。直言三车则通今昔。若言化城但是今教。昔未言化也。
问。就譬而言有何异耶。
答。作三车者此举说法轮为譬。若是化城以神通轮为譬。何以知之。长者虚指门外说有三车。故知是说法轮譬也。化城则明导师以神通力化作大城。则以通轮为譬也。又三车以声为譬。化城则举色为譬。诸子但耳闻车而眼不见。故举声譬。众人眼见城故举色譬也。但城譬之中非无有声。如导师抚慰乃至集众告言皆是声也。车譬之中非无有色。如长者指门外示彼三车即是色也。但城据眼见车就耳闻。如前正意。
问。既举二轮为譬者有二轮事不。
答。二譬皆是佛说。但是说法轮。无有现通事。故非神通也。
问。三车及化城何异。
答。前已释之。未尽者更说约此别为四句。一者实而非权。谓一大车。二者权而非实。即二使及化城也。三者亦权亦实。谓三车也。于一说三故为权也。余二非真唯一为实故名实也。四非权非实者前。虽有三句唯成权实二句。权实是因缘义。故权实则不实。实权则非权。直唱权实。宛然而未曾权实即第四句也。又若约五乘者人天乘非一乘。故非实非三乘。故非权为第四句。
问。二使与城何殊。
答。前已释之。未尽者更序之。一者使就人为譬。人能指示是非如教能诠理邪正。城以法为譬但明止息耳。二者使人动而城静使动喻说教被缘。城静取安隐无患也。三者使人喻教。一城譬理。四者使人有二即四谛十二缘城则唯一两智不殊。二涅槃无异也。
问。二乘二智有异。云何无异。又入无余无异。有余有异。云何无异耶。
答。可两望之。取其同得二智。同得二涅槃。故言无异。此可譬一城也。取其二智不同有余差别。则譬二教深浅。如两车粗妙也。五者二使但在因中。入城登车皆据果地。六者二使譬教门通诠因果。城车则但在果门。七者二教诠为无为。而但体是有为。城车通为无为也。八者城则是无。使则是有。实无小乘究竟果故云无。化作无教是佛说而不无佛教故言有也。
问。既实无究竟果而权明有者。亦实无小乘教亦权说有小乘教。此义应齐。何故不例。
答。非无佛之言教。为会小教归一大教故。云我此九部法随须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故教有也。究竟之果既无不可会归一果。如不可从化城归宝所也。
问。若果是无不可会者。智断无。应不可会。何得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答。可细寻其旨也。此智断可两望之。若言智断究竟此则无故不可会。而有此不究竟之智断。宜会归一乘。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论释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谓前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此意明取菩提心善根故是菩萨道耳。二乘智断皆是菩萨道之远缘。人天善根亦尔也。
问。何故不言汝等所行是菩萨果。
答。二乘正谓是果而非道。今斥其病故云是道非果。道者因义也。汝等所行若因若果皆是菩萨家道耳。
问。菩萨有果如信解中云我今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汝等所行是菩萨果耶。
答。约此义亦得也。但今言道者取菩萨若果若道望佛并为因。皆悉是道故言是菩萨道耳。
法华玄论卷第七
法华玄论卷第八
胡吉藏撰
论曰。转法轮具四义。一轮二转三方四降敌。轮者大乘以无生灭观为体。小乘以生灭观为体。大乘无生观为轮。略具十义。一唯圣王有余人则无。唯无所得圣王有此无生灭观。有所得人则无。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佛菩萨了诸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得无生观非破生灭故有无生也。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三辐辋具足。无生观圆则众行皆备。四自在王前导。以无生观常居众行之首。五余人不能坏。天魔外道不能坏。六能摧怨敌。得无生观能破一切生心动念。七停空不堕。得无生观常在实相虚空不复退转。八圆而无际。得无生观离断常诸边。九上下回转。得无生观能于生无生不相妨碍。如法身无生无处不生。以无生故诸趣门闭。即是上回无处不生而生五道。谓下转也。十速疾得无生观心无所碍。一念遍知。所言轮者转轮为义。前佛得如实悟授于后佛。众生不尽轮无息时。故云轮转也。又轮者谓具足义。此无生观无德不含。如波若说一念具万行。又轮者圆正义。无生实观圆正不偏也。
问。何故名法轮复名梵轮耶。
答。可轨名法清净名梵。十住论云此轮能除众生三毒使得清净。故云梵轮。婆娑云梵音说故名为梵轮。
释论文已具足。次论位但一无生中道正观。约明昧不同开为四位。初地至三地名信无生。四地至六地名顺无生。七地至九地谓真无生。十地至佛地谓寂灭无生。即喻四转轮王也。又地前亦具四位。外凡十信信无生。次十住谓解无生。十行因无生起行。十回向明解行具足顺无生流。后四名似轮。前四名真轮。似中内外凡。真中并不并如一乘中释。
问。何故地前至佛皆无生观。
答。般若云菩萨初发心皆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能从一位至一位耳。有所得是魔眷属无道无果。是故皆学无生。
问。云何名无生观。
答。于一切生死涅槃缘之与观不生心动念。故名无生。是故经云。动心是魔网。不动为法印也。
次释转义。既以无生为轮即以无转为转也。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像法决疑经云。鹿园不说鹄树无言。善吉云我无所论乃至不说一字。大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则名为具足多闻。此皆无转而转。故言无所言。但转有二种。一者他转二者自转。此二种开三种成佛。一者法身成佛。谓坐无生观道场将满不二念。若假诸佛为作因缘故。无生观轮于心中转名为他转。二者应身成佛。谓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无师自悟名为自转也。此二皆是大乘。三藏所无。次明三僧祇劫行满三十四心成佛。亦无师自悟得眼智明觉此三藏成佛。成佛虽多不出此三。若以本迹而言初一为本。后二为迹。大小为论初二大乘后一三藏。权实而言三藏辨权大乘有权有实。法身为实成迹身为权成也。
次就应身成佛复有自他。婆娑云佛在菩提树下转自身法轮。谓自得无漏慧行四谛境。于鹿园为他身转法轮。谓陈如等有应发之慧须佛言教为其扣发名为他转。但自转之义就初成道。此义则短。从尔已后皆属他转。故他转时长。小乘既尔大乘亦同也。
次明方义。转必有方所即是转境义。若尔小乘生灭观照四谛境。故轮于四方转。大乘明无生灭观于一实谛方转也。
问。云何尔耶。
答。小乘以苦集为相生。灭道为还灭。境即生灭观亦复然。故生灭境发生灭观。生灭观照生灭境。所以言生灭之轮四方转也。大乘则明不苦不集故不生。不道不灭故无灭。故名一谛。以无生灭一谛发不生灭一观。无生灭一观照无生灭一境。故云无生灭轮于一谛方转也。然转轮既是无转而转。境生亦无生而生。无转而转虽转不照。无生而生虽生不发也。次明小乘之轮于四方转。大乘亦尔。但小乘于有量四方转。大乘于无量四方转。
问。小乘有量故有生灭。大乘无量亦有生灭。量无量乃异。生灭观应同耶。
答。亦不同也。大乘明苦者如大经云。解苦无苦为苦谛。又云五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岂同小乘逼恼为苦。已有还无称为灭耶。
次明降怨即辨轮用。小乘于四谛方转降四谛下怨。正观之轮于一实谛方转降生灭断常怨也。又小乘轮于有量四谛转降有量四谛下惑。大乘轮于无量四谛方转降无量四谛下惑也。
次明权实。以内照四谛为实智。外说教为权智者。佛自转法轮则转之与轮皆是实智。若为众生转法轮者则所转之轮为实智。能转之教为权智也。
次明教智两轮。
问。大经云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为转法轮也。此用何物为转云何为轮耶。
答。可具二义。一者佛教为能转。众生智为所转之轮。以诸佛说法皆能生物智慧故。以佛教为能转。众生之智为所转之轮也。二者以教为所转之轮。以佛智为能转也。所以然者佛二智能说二谛。二谛之教为所转之轮也。
问。前云教为能转。众生二智为所转之轮。与后相违云何会通耶。
答。佛为众生转法轮要须具二种能所。一者以二智说二轮。则二智为能转。二谛教为所转之轮。二者二谛教复能发生众生二智。则二谛教为能转。众生二智为所转之轮也。初则智能谛所。次则谛能智所也。
问。就佛自转亦有能所不耶。
答。佛二谛能发生佛二智。则二谛为能转佛智为所转之轮。合前则有三种能所也。
问。教云何名轮。
答。教有摧邪显正之能亦名轮也。以智为轮通自他。以教为轮但为他也。
问。智教为轮出何文耶。
答。大经云。凡有所说皆名为转法轮此教也。净名云得无生忍转不退轮。以智为轮也。十住论具出二解。一云十二种行为轮。十二种行谓眼智明觉此用智为轮。二云分别三乘之法名转法轮。用教为轮也。
次明三轮义。一为声闻转四谛此则三转谓示劝证也。为缘觉明再转。谓十二因缘相生及以还灭也。为菩萨说六度轮。但明一转。不三说六度。亦不言有生灭二也。
问。何以知然耶。
答。法华经文自作此判。四谛则言三转。十二因缘则言生灭。六度直说而已也。
问。何故尔耶。
答。示声闻根钝故三转。示缘觉中根故再转。示菩萨上根故一转也。次明通方义者。声闻既三转。余二亦然互例也。又通者三乘人同观十二因缘。故得通为三乘人转十二因缘法轮。但就十二因缘教可分二位。为二乘人说生灭十二因缘故名为二转。为菩萨说无生灭一中道正观名为一转。故中论云。前于声闻法中说生灭十二因缘。次为菩萨说无生灭十二因缘。生灭十二者即是相生及还灭也。为菩萨说无生灭十二者。十二本不生今亦不灭也。次明四谛通别者。为二乘人说有量圣谛。为菩萨说无量圣谛。
问。何文明为缘觉人说四谛耶。
答。十二相生即苦集。还灭即灭道。义可知。又释论往生品云。菩萨若证四谛成辟支佛。即共文也。次明六度通别者。通得为三乘人说六度。大品发趣品云。阿罗汉辟支佛诸佛因六波罗蜜到彼岸。摄大乘论云。凡夫二乘皆有六。但六不同菩萨耳。
问。若三乘皆六者。亦应但名波罗蜜不。
答。二乘人行此行到涅槃彼岸。亦称波罗蜜。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故。比菩萨非波罗蜜耳。又释论明小乘人具有六度。以佛毗昙即是波若。定即禅戒为尸罗。道品中精进即毗梨耶。能忍呵骂即忍。有布施即是檀也。
问。六度即是四谛不。
答。六弊相生为苦集。六行能灭即道谛。所灭之无谓灭谛。亦得具四谛也。次明别释声闻三转义。
问。何故明三转耶。
答。三世十方诸佛法语不过三。鹿园之时此是初转法轮。示诸佛法所以三说也。二者为众生有三根故三说。释论第百卷云。受法者有三种利根一闻即悟。中根二闻方解钝根三说始悟。婆娑亦作此判也。
问。为五比丘三说四谛。此中云何有三根耶。
答。此中有八万天及五人。何故无三根耶。三者发生三慧。是故三转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三转生修慧四者初转生未知欲知根。次转生知根。三说生知已根。五者初说生见道。次说生修道。后说生无学道。
问。鹿园三说生何物耶。
答。但生未知欲知根。但生见道而具生三慧。至见道时是修慧位也。
问。何以然耶。
答。以五人及八万天皆得初道故也。又第一说利根人生见道。中下未悟。皆在见道前。第二说利根人至修道。中根人在见道。下根人未入见谛。第三说上根人得无学道。中根人得修道。下根人得见道也。三慧亦尔。利根人闻一说得闻慧。则二人未得。第二说利根人得思慧。中根人得闻慧。第三说利根人得修慧。中根人得思慧。下根人得闻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