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次评曰。庄严义是亦不然。若言大车但是因者。下合中何因缘故举果德合耶。文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又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名赐大车耶。又难曰。若乘唯因非果行亦唯因非果。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大乘大般涅槃。不应言车但是因。又昔三车是三果。今大车何非大果。理数然。无劳惑也。又此经云妙法然唯是果德乃是妙极。若尔则果车为妙极。因车未极。例因乘未极果乘乃极。何故不取极乘为乘。而取不极乘为乘耶。又因有乘果无乘。则因车果无车。则长者自无车以何赐之。若云此经但取进趣乘。不取果德乘者亦不然。要先应明果德妙乘。用此应物然后令乘因行以求果乘耳。则知果乘为上宗。云何不取耶。
  问。若众释皆非。谓示今意。
  答。以文义推之具有四句。一但果车非因车。如三车皆在门外。二但因车非果车。如大品是乘德从三界出到萨婆若。论释云到。萨婆若边则反不复名乘。例如在菩萨心中名波若。在佛心中反名萨婆若也。三亦因亦果车。具如此经二文。诸子所乘即是因车。如来所乘即是果车。因果更无有二。在菩萨心名因。在佛心名之为果。因则总万行庄严为大车。果则万德修饰为大车。
  问。诸子出宅具赐因果二车不。
  答。交赐其界外因车。为授佛记悬赐果车也。
  问。诸子得果车不。
  答。摄大乘论云。菩萨必得佛故亦名为佛乘。此是因中说果也。
  问。此经有文以不。
  答。处处皆有文。信解品云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又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也。总束可有四句。一者因人乘因车。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二者因人乘果车。如菩萨必得佛故名佛乘。佛乘即因中说果也。三果人乘果车。如万德所成人为能乘。万德为所乘。四果人乘因车。如文殊云昔为能仁师今为弟子化也。
  问。云何名赐因车。
  答。文中有说二乘所行是菩萨道。即指小行以为大车令信解故云乘。故身子自述云。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
  问。大车具因果二车。三乘亦有因果二车不。
  答。就譬但果无因。就义亦有如诸子闻父许车之言。此则是教。竞共驰走谓如教修行。如教修行即因车也。
  问。大乘因车位长。何故但取界外。
  答。今正为二乘人作譬。无学人出界外。令其从界外更复进趣。故是界外车也。
  问。文中复有界内车不。
  答。就譬亦复得作之。下明大车复有宾从。无学所行既是界外车。从七凡已上七种学人皆是宾从。既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亦是界内大乘因车也。约义论之故通有也。第四句非因非果车。即是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因果言说。
  问。何故明非因果耶。
  答。如来说因果皆为开非因非果正法。故收上三句唯是因果二句。然因果是因缘义故。因名果因果称因果。虽有二句是因果一句。因果则不果果因则非因。非因非果名为无句。亦由非因果故有因果。以无句为一句。次开一句为二句。二句为三句。三句或四句。如此开合皆是如来无名相中强名相说。不相应定生执著也。
  问。文云有车有宾从云云何是耶。
  答。前已略说。今更广明。总云大车者具通因果收摄始终。但有一乘无宾从也。今开车与宾从者。约大乘五位论之。一者果地万德为车。即果人登果车因人皆宾从也。二者三界内外判者。七地得无生忍出三界为登车。六地皆宾从也。释论解能动能出云无生忍为出。出者出三界也。三者约真似判。登地真解为登车。三十心似解为宾从。四者三十心具解行。行地为登车。十信等始入为宾从。五者十信及三十心皆登车。举手低头之善为宾从也。依小乘明者。无学人出三界为登车。七种学人及凡夫皆宾从。余例可知也。
  问。大品经何故但明大乘不辨宾从。
  答。约此可有四句。一者法华明因乘短。大品因乘长。何者法华赐门外诸子。大车不通门内。故门内宾从门外诸子。大车不通门内。故门内从门外为登车。以乘短故有宾从也。大品明是乘从三界出至萨婆若。摄内外皆为大乘。大乘则长。无复宾从。若以果德为车。因中宾从。则二经俱有也。二者约因果为论。法华乘长。大品则短。法华明诸子及佛皆乘大车。大车通因果故长。大品云是乘至萨婆若。则变不名为乘。乘义则短也。三者俱长。大品明萨婆若摄一切善法。又云从念处至十力等皆为大乘。此则通因果始终故长。法华亦尔。低头之善及果地众德皆为一乘也。四者俱短。大品有所得善不动不出不名为乘。无所得善方名为乘。法华云是乘清净微妙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取无得众行为乘。约此义二俱有宾从也。
  次辨功德智慧。
  旧云三车俱取智慧为体不舍功德。功德与凡夫共有。大车亦然。但取如来尽无生二智为体。
  评曰。不然下合大小二车具取福慧。小车文云。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岂可但取智慧耶。合大车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名为等赐。岂但是智慧耶。
  问。小车具取福慧者。亦得具取漏无漏耶。
  答。但取无漏智慧。故文云自在不系无所依求。又称门外者是无漏也。大车既通始终义可知也。
  次辨空有。旧云空有二解但取有解。空解无动是故不取。又尽无生智也。但是有智也。
  评曰。不然。于小乘断结为宗正是空解。应以空解为正。故下文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之法。此是果德空解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尽三界苦恼之患。故二乘之人正证空法应以空慧为车。云何乃取有智耶。今所明空有二智皆是小车体也。大车亦以实慧方便慧为车之体。
  次辨为无为。旧解三车正譬有为所以然者。车取运动故是车。无为无动故非车。大车亦尔。
  评曰。著譬大过不寻经也。寻大小二车具有二文。合小车云。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合鹿车亦举有为无为合之。则知三车具是有为无为。
  问。具有为无为二文以何为正。
  答。若取三车优劣义分别以智为正。三乘智有优劣。同入无余无优劣。二乘断正使尽亦无优劣。故知正取有为为正以分三车也。若取根本所求者。二乘人本为求涅槃则无为为正也。所以然者二乘畏老病死本求涅槃。故以涅槃正譬车也。设使断结亦为涅槃。下穷子云。先取涅槃之价寻与除粪。又三学次第亦为求灭修戒。修戒为求定。得定为发慧慧断结证于涅槃。故知涅槃为正。又方便品说云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为是说涅槃也。
  问。文中何故合羊车而取涅槃。合余二车举智慧耶。
  答。一者互举也。二者若并云求涅槃者。则三车无异。今欲辨三车异义故后二举智也。
  问。若尔可言声闻正求涅槃余二乘不尔耶。
  答。义实尔也。若三乘人皆为求涅槃为正者。但宜取涅槃行声闻行便足。但缘觉人鄙声闻从师而智便钝。故求自然慧欲得利根。菩萨复鄙缘觉智钝不能化物。故求佛智也。
  问。大车云何具为无为耶。
  答。下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无为文。又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智慧等。是有为也。又此文若指法身众德者。皆是无为。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谓果果也。悉与诸佛禅定等谓果德也。
  问。何故大车并以无为众德为正耶。
  答。二乘之人本谓身智无常。三德不备。今大车还复无常者。云何得引二乘耶。以常住万德令二乘人欣求之耳。若尔因中大车则是有为万行。果德大车则常住万德。常住万德一体但约义异。故众德庄严也。
  问。车但取运动义有为有动无为无动。云何是车。
  答。肇师云。逾寂逾动何失动耶。若由来所辨常定之义不复能动耳。又车但取欢娱快乐自在无寻。不皆取动义为喻。又小车义具为无为二文。有为众德无动而动。无为众德动而无动。是有二文幸应双用。大乘中因乘不动而动。果乘动而不动。又应身众德不动而动。故驾之而游五道。法身众德动而不动也。

  法华玄论卷第六



  法华玄论卷第七

    胡吉藏撰

  信解品譬喻义

  光宅师为九譬。一者父子相失。二者父子相见。三者唤子不得。四者唤子得。五者教作人。六者付财。七者知子志大。八者委家业。九者得家业欢喜。
  评曰。此譬难明。备含众意不可就文说之。今当广序其相有十四条。此喻可领上品自明也。
  第一定譬多少。若就义意始终论之便有十恩即成十数。如前释也。二者就文及教意凡有八譬。一者父子相失。二者父子相见。三唤子不得。四冷水洒面。五唤子得。六付财密化。七陶练小心。八委家业也。然此八譬总摄一化始终略尽也。父子相失譬者。昔曾禀大教而背化流浪五趣子失父也。从背化已后求其大乘善机不得父失子也。父子相见譬者从背化已后大机应发。当悟一乘子见父也。见子机发堪受大化父见子也。唤子不得譬者初成道时大机未动不堪受一乘化也。冷水洒面譬者初成道时但堪受人天教。为瞽龙及提谓等说三归五戒也。唤子得譬者趣鹿苑为说出世二乘教也。付财密化譬者。大机远动命说波若辨菩萨行。密排其小执潜开其大心也。陶练小心譬者。文云复经少时。即是从波若已后诸方等经广说菩萨行门。具现大士神变。令稍鄙小情欣慕大道。如净名等经迦叶自叹也。第八委家业譬者。心渐通泰小心遂移。为说一乘入佛知见也。故始终委具此八。但冷水洒面。唤子不得譬中通明之也。陶练小心经文既少。属家业摄故但六譬也。今以文义详之进宜应八辟。退有六譬。不应开为九也。
  问。何故无教作人譬耶。
  答。教作人犹是唤子得耳。即是鹿苑时事更无别教。故不应开为二也。
  问。若教作人譬属小乘化得故合为一者。付财譬属大乘化亦应不别开为一也。
  答。付财譬进未及一乘退复非三藏。既是别教复是别时。宜开为一也。唤子得与教作人无有二教。亦无二时不应开为两也。
  问。知子大志譬。得家业欢喜譬。何故不取耶。
  答。此并属一乘化得中之枝流故不应开也。又责曰若知子大志及得家业遂开为二譬者。唤子得中亦有知其小志。何不开耶。故应观其义类。不可随取片文也。
  第二明领前不领前。
  问。经师皆言后譬一一领前如前次第。是事云何。
  评曰。是事不然。若依前次第但有前次第失后次第。若都不依前不名领解。以文义而详具二意也。一者就今譬自有次第者。子自序始终但有三时。一幼稚时。二失父时。三还归乡时。此三摄譬尽矣。初学大乘谓幼稚时。背化起惑名失父时。变迷从悟为归乡时也。就第三归乡时中复有三时。一者去家远时如向国。二者去家近时如至城。三者至父舍时。初喻悟理犹奢。次悟稍近。三与理交接也。于第三时中复三时。一初见父不识时。二不受父教时。三堪渐诱引时。第一喻后得悟理如见父。初无大机如不识父。次喻以无大机不受大化。三喻既有小机堪受小化。第三时中复有三时。一受雇除粪时。二领受财物时。三知是父子时。初喻禀二乘教时。次喻闻大乘教时。三喻闻法华时。摄大乘论云乘有三种。一者二乘二者大乘三者一乘。与此三符会也。若别开此三时则成十譬。一幼稚譬。二失父譬。三游行还归乡譬。四至城譬。五至舍譬。六不识父譬。七不受父。教譬。八佣作譬。九领受财物譬。十知是父子譬。次就父序譬意凡有九种。一生子幼稚譬。二失子譬。三觅子不得譬。四不废家业譬。五见子便识譬。六唤子不得譬。七雇子除粪譬。八者付财譬。九会天性譬。此九即是次第宿世始为说大乘为生子幼稚也。背化起惑名父失子遍求。大乘善根未成谓觅子不得子。虽善根未成而诸菩萨道缘已熟。不可背化名不废家业。见其大机当发识其曾受大化名见子便识。初未堪实化名唤子不得。但堪权诱如雇除粪。大机远动故命说大法如付财。道缘已成须会天性也。
  问。初明八譬次明六譬次明十譬后明九譬。以何因缘有四种释耶。
  答。皆有义也。初就一化始终具有八譬。次就正譬但有其六。后据子自序始终故有十譬。次就文意但有九。前二父子合论。后二父子各辨。以经意多含非片言可尽。如释论摄大乘论等。释一经文多有复次。又身子闻说一偈知其千义。目连止了五百。故一句之中具含多义也。若领上者父子相失领上总譬。总譬虽有六义而不出能化所化。故明父子相失即领总譬也。又见火譬中明父子相失。如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即是子失父义。子既失父即是父失子也。若尔父子相失。可兼领二譬意也。父子相见譬头上见火譬。但上明见火正是法身地见。故云是时长者在门外立。方便品亦然。故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谓法身地见也。今云父子相见者可就本迹二处明之。一者未垂迹时在法身地。众生大机动扣于法身名子见父。佛于法身地见大机动名父见子。若尔从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中即含子见父父见子义也。二者就迹中而言。初成道时见其大机当发名父见子。中止一城踞师子座尔时始明父子相见。若尔父子相失及父子相见二譬相带领上见火譬也。唤子不得领上救子不得。唤子得领上救子得。委家业领上等赐大车也。冷水洒面领初成道时说人天教。付财领佛说波若教。此二譬来者。在昔闻犹未悟。因今悟昔不领上六譬也。不领不虚譬者。既领一化大宗方悟。佛屈曲恩深崎岴德重乃患惭之不足。岂敢疑佛虚哉。又如此而悟即是总领不虚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