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问。文云诸子出宅则就父索也。云何言昔不索今索耶。若尔今始出宅昔应未出。
  答。若出门即索亦应出三界竟即知无三有一。今捡法华三周文但明罗汉闻法华经始知无三。未闻之时不知无三。何者身子领解云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此文分明云法华之前自谓实得三。闻今教始知无三也。第二周文云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化城中云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故知三根之人未闻法华自谓究竟。不知无三。云何言得果毕即知无三而索三耶。
  问。譬中明出宅即便索车。如向所引至法华时方索。斯则法譬相反云何会通。
  答。须得譬意。意不论索之久近。但作痴子无知不领父意不识权实有无故就父索用此晓于时会令改三执耳。是故法譬言不相违。后见法华论释三请文明。有三种义。一者决定义。二者疑义。三者依何事疑。决定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得涅槃证。此明尔前证得涅槃生决定究竟心。不疑为究竟为不究竟。若尔前已疑者疑名犹豫。不得称为决定。以论推之则知尔前犹未索。闻今教生疑方乃索耳。
  问曰。汝引法华论证尔前不索者。我亦引法华论证知有菩萨索。论释三请中惊怖文云有五种惊怖。一者损惊怖。如二乘人取小为实谤无大乘。二者多事惊怖。以大乘人生如是心。我无量无边劫行菩萨行。生惊怖意起取异乘心。三者颠倒惊怖。分别我我所见身不善故。四悔惊怖。如身子云我不应证如是小乘。五诳惊怖。增上慢比丘作如是言。云何如来诳于我。观此五惊怖第二有菩萨惊故有菩萨索。第四身子悔故尔前已索。将非汝解与论相违耶。
  答。若以惊怖为索者。诸大乘经皆云闻大乘法惊疑怖畏。法华应是索也。
  问。即以此言相难。既以疑为索者诸大乘经皆明闻大乘惊疑。皆应是索也。
  答。须谛论文语意。论云菩萨惊怖起取异乘心。故若以此文为索佛乘者。菩萨正应觅昔日佛乘耳。何得起取异乘心耶。今释论此文者。正言大乘甚深二乘之人闻之生谤。如五义中第一。菩萨闻大乘甚深。唯佛能究竟解了余人不解。如上发心已上不退已还皆不能了佛智。菩萨闻此言欲退取二乘。故言起取异乘心。故非是索菩萨乘也。身子之悔前文已通。
  第五明有索无索。
  注经云。修空离有则空有同尽。若实在门外唯见一极。则众求自亡何有索情。今欲辨三乘初业之所期将显终成之所会。故假设时与之。言以彰等赐之义耳。
  评曰。注依胜鬘意释故无索义。此得在于彼经失在于此教。此教既明有索不应言假设也。基公云无别有索。但大机扣佛义同于索。所以然者。大机既发反望昔则无有三乘故言索三耳。
  评曰。基公得在于求一失在于索三。所以然者。实有机动求一。复有情中索三。偏执一机失三情索。故非所用也。
  第六明大小。
  有人言索一大车非索三也。何以故者。父既赐大则知索大。若不索大何由赐大。有人言文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不应背文言索一也。
  评曰。偏执二文俱失圆意。考其旨归具索一二也。以大机既动是故求一。情执于三所以索三。机情合论则三一俱索。
  第七会二经。
  问。依胜鬘初业已知无三此则无索。就此经无学犹惑于教是故有索。云何会通。
  答。旧云胜鬘是了义教理实言之。是故无有索也。此经就教所以有索。
  评曰。此义已如方便品广释二经同异。今更叙之。若胜鬘是理说此经据教者。亦不同旧释明三乘人保昔教。谓有究竟是故无索。今教无三故就佛索三耳。
  第八三根索不索义。旧云但中根人索利钝二人不索。
  问。何以知二根不索耶。
  答。化城云。生已度想生安稳想。执教作解是故不索。
  评曰。不然。寻三根人皆有索也身子疑云我今自于知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即是上根索也。第二周中有索车譬。验中根人必有索也。上中二人既索即知下根亦索。
  问。下根人何故无索文耶。
  答。身子譬喻品初总腾中下根皆有疑悔。故即中下根人有索文也。又以义推之昔三根皆保执。昔教自谓究竟。故并无索。闻今教无三究竟故皆有索。则义可知也。
  问。三周文皆明三根人有疑执。云何是索耶。
  答。若不用疑执为索者。复取何文为三根人索耶。又鹿园已后法华之前何经中说三乘情索耶。今明但法华时三根有疑故有索。尔前无疑故不索也。
  问。若三根人皆有索何故第二周有索车余文无耶。
  答。上根人索三。佛于方便品中直为法说便悟。不须作索车譬。中根人未悟为作索车譬便了。下根闻索车譬不悟更待化城譬乃解。若皆作一譬何名逗三缘耶。复何名三周说异耶。
  问。若以疑为索者。凡圣一切人疑应一切人皆索。而今出门不见有三可索三。门内未见有无云何索耶。
  答。门内人及门外人并执昔教俱有三究竟果。今闻无三故内外人俱索三。
  问。门外人索云何异。
  答。门内人索于当三。门外人索于现三。是故异也。
  问。文但云出门外索。不云门内索。何故违经耶。
  答。佛说譬喻欲令易解。令寄门外人索三通晓时会疑悔也。又反责曰。若但门外人索者。亦但赐门外人车不赐门内人车。但应无学受记作佛。学人应不得记。无学人所行是菩萨道。学人所行应非菩萨道。今赐车之譬虽赐无学实通赐一切人。亦虽无学人索实通一切人索也。经师不究竟其始终故不识譬意耳。
  问。若以疑为索者方便品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若尔菩萨应有索也。
  答。菩萨疑与二乘疑异。二乘昔谓究竟今闻无究竟。是故以昔疑今。所以有索。菩萨不昔自谓究竟今闻无究竟。是故生疑。所以菩萨无索也。但以始行之人疑昔何故说三。今何故说一。今昔三一相违。故生疑耳。
  问。菩萨疑昔明有三今明无三。即是菩萨索耶。
  答。领上一有二无。此疑又息。二乘索三终为索二。菩萨疑三亦为疑二也。佛乘始终皆是有。故不疑不索也。
  问。菩萨亦有索佛乘以不。
  答。昔明三乘俱有。今忽言二乘无者。昔虽言佛乘是有。今亦可无脱。有此疑非正意也。
  问。二乘人亦索佛乘不。
  答。亦有此义例如菩萨昔明有二。今还无二者佛乘亦尔也。此皆是傍义非索车之大宗。
  问。子出门自见无车。得罗汉出三界亦应自见无三。
  答。旧说正尔今请问之。若自见无三亦应自见有一。何所索耶。今明若审知无三亦不索。若昔有三亦不索。但昔许有今遂言无。今昔有无合说。是故有索耳。
  第九次明四句。旧云有四句一索而机不发。即是鹿园已后无学人及六住菩萨也。二发而不索。法华座席七种学人五住大士及凡夫是也。三亦发亦索。谓今教时无学人是也。四不发不索。即法华前七种学人五住菩萨及凡夫是也。
  评曰。破此义如前。今开四句。一者机发而不索。谓菩萨闻一乘领悟。是故机发无自保之执。是故不索。二者索而不发。如二乘人闻法华经不领悟者是也。如求二乘昔有自保之执。是故今索而无大机所以不悟。
  问。既无大机何由闻耶。
  答。但有闻机无有悟机故云无也。
  问。何以知有此句。
  答。化城品云声闻众中或有信解或不信解即其事也。三亦发亦索。如三根之流。四不发不索。即法华之前及化城品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也。复有四句。一者权而非实。谓二乘也。二者实而非权。今日一乘也。三亦权亦实。昔日三中之大是也。非无佛乘道故实。但昔说之未尽故权。四非权非实。即是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泯上三句也。复有四句。一合大而离小。合大者佛菩萨同名佛乘也。离小者声闻缘觉乘也。二离大而合小。大品中明三智义。佛为一切种智。菩萨为道种智。故佛菩萨开二智也。合小者二乘人总名一切智也。三大小俱合者。直名大小二乘亦是摩诃衍藏及三藏也。四俱开者如三乘共十地。八地即是二乘因果。九地与十地为大乘因果也。生死河中七人亦是俱开之义也。
  第十广会今教。
  问。何故车三使二。
  答。旧云车为三乘人设譬故三。但二乘领解故使二。
  评曰。若为三乘人设三车譬者。二乘人闻二事领解。有二使之譬者菩萨何故无领解。不作大使之譬。又譬喻品乃为中根声闻耳。菩萨何得在中根数耶。今所明者通别二义释之。一者通而为论皆平等也。三乘所乘既有三车。化于三人亦有三使。三人止息便有三城。大经云声闻之人以小涅槃而般涅槃。乃至云菩萨之人以大涅槃而般涅槃。故知亦有三城也。别而为论车有三者。前以一乘化诸子不得。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信解化城并明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知说三之义皆为二乘人也。既为二乘人于一说三。二乘人便领解。知三中之一是实。余二非真。故但明二使无有三使也。
  问。初成道时实有三乘根性。故云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若尔三乘教为三根人。何得于一说三为二乘人耶。
  答。前已通竟。今亦二条释两品意。长者宅中有三十子者。此约二乘人始终具三乘根性耳。但成道时唯有二乘根性而无大机。是以一乘化之不得。故于一说三为二乘人也。
  问。何以知二乘人始终具三乘根性耶。
  答。文云若十二十或至三十。若以定有三乘根性何事称或耶。以初有二性后方有一机故称或至也。此望方便品意也。二者初一乘化不得后以三乘化得者。此约总别为论。明长者本有三十子。佛初出世时已有三乘根性。若但以一乘化三乘根性者。有三种机唯有一教无从化理。是故息一乘之化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化得三人。
  问。何以知然。
  答。譬喻品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文既有但以之言。故知一乘化三人不得。故于一说三。化得三人故有三子求三车也。
  问。初成道时有三根性。一乘化二乘机不得化。菩萨应得。何故言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答。此据前义耳。始终乃有三机。当时无有大机。以大化不得故欲入灭。又但用一化三进。无得益之功。退有起谤之罪。故欲入灭此据后义也。
  问。何以知然。
  答。以一乘化不得。即趣鹿园为声闻说法。故知初无大机唯有小机。
  问。昔于何处说三乘耶。
  答。鹿园之时但说声闻乘。故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也。但佛教主即有佛授弥勒记。亦是说佛乘也。
  问。缘觉乘说何时耶。
  答。大通智胜佛说四谛时即说十二因缘。释迦亦例此也。又大经云于王城为迦叶具足演说十二因缘也。无量义经云先为声闻说四谛。中为缘觉说十二因缘。后为菩萨说六度。以此文推之前说四谛后说因缘也。
  问。门外何故无车。由旬外有化城耶。
  答。义例可有三句。一者约昔教城车俱有。昔说有三车亦说有一城。二者据今教城车俱无。三者无车有城。欲明实故无三车。亦权有故有化城也。俱有示两权俱无据两实。一有一无即一权一实也。
  问。何以知然。
  答。众生惮佛道长远为止息。故权说化城。故知序昔即明权义。约今说十方佛土无有三乘。时会问无故就佛索。故知车无据今实也。又化城譬属三乘化得。故是序昔权。索车譬属大乘化得故是今实也。
  问。何故唐捐三车而化一城耶。
  答。车在宅外诸子在内。举眼不见故唐捐门外不假化作也。城在迥绝。道中众人疲极不复堪去。是以导师化作大城。众人遥见便劝励之。已望见城何为不去。故须化作城也。
  问。诸子为求门外车而出宅。亦得众人本为趣化城而进路以不。
  答。二譬意别非一例也。三车本意为求三乘作譬。化城本意为求佛道作譬。但中途懈退故权设化城也。
  问。何故车多城一。车动城静。
  答。车三约智优劣城一据涅槃无二。城为止息故静。车明游戏快乐故动。皆是互举并不相违。
  问。二使何故不言化作。亦不唐捐。
  答。使是佛教。此不可无故不得言化。又教据被缘亦不得唐捐。
  问。四种权实云何同异。
  答。三车与一车此并是教所表理。三车为权一车为实也。一使谓一乘教。二使谓二乘教。教通因果也。此文三使皆是门内说之。三车一车皆是门外之事也。二使为权一使为实也。若大宅与草庵者。草庵者小乘理教也。大宅者大乘理教也。此二通因果也。若化城谓小乘果。宝所谓大乘果也。
  问。唯是一法何故多种说之。
  答。体虽是一随义说四也。纵任自在欢喜快乐故名为车。所说教门随佛运用。如使能示语。众生如人也。大乘正法无患不障。如舍虚通无碍为一。众德可珍远涉乃得如宝所也。小乘四义可以意求也。
  次明所索车四重。一因果。二福惠。三空有。四为无为。旧解三车但是果非因。大车二释。光宅云果地究竟尽无生二智为体。远出由旬之外。对昔近故为高。具含万德。对昔狭义为广。庄严云大车是因。总万行为体。虽总万行略明二法为主。一者菩提大愿上求佛道为高。下度众生为广。二者空慧不离。初后得菩提为高。照穷法性为广。
  评曰。三车为果不远文义。文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义者三界内未免生老病死之火。三界外则永免之。以斯弘文义可然也。大车互执因果文义俱伤。今当具说。若言大车但是果者。下何得云乘是宝车直至道场耶。故一不可也。又诸子索车父则赐车。诸子得车各乘之。今但是果者乃是悬许。竟未父赐子遂不得。何所乘耶。昔许其三实不得三。今许其一又未得一。若尔三一两车并许而未赐。二不可也。救曰。正说同归三教记三乘作佛。使其标心在果而修行取之故云乘。是大车而前进耳。难曰。昔于一说三。三非究竟故门外无车。今会三归一。一乘是实故子得大车。更非别法。即捐昔三乘同运向佛为大车体。此岂标寿量果。而子竟不得耶。三不可也。又赐大车是当果记者。前许三车亦应是三乘记耳。四不可也。又出二死之外故高者出二死之外应常。若此教明佛犹是无常。此教明佛未出二死。未出二死则不名高。若云在二死之顶故未常者。则在二死之顶犹应未出。如三有顶犹未出有山顶犹未离山。二死顶犹未离二死也。又问二死摄无常为尽不尽。若尽既出二死则出无常岂非常耶。若不尽应有六百非五百也。又反难曰。若出而未常不常。而未出不可常而未出。岂得出而未常。又出二死而非常。未出二死应是常。未出既非常出则应常。五不可也。又若言未出二死者。亦应未应五百由旬。故出则害。义不出远文。进退无取。不可救。六不可也。又问昔二车但出正使外。故下昔佛出习气无知外。何故下耶。故通一未充释三不足。七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