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第六辨因缘。
  问。何故名为大事因缘。因缘有何义。
  答。具有二义。一者众生本有佛知见名之为因。外假佛说一乘教显众生本有知见之义故名缘。因缘具足故名为开。若众生无佛知见虽有教门何所开耶。虽有知见无佛教者何由得开。故佛教为能开。佛知见为所开也。二者因缘即是所以。三世诸佛何所以故出现于世。正为大事因缘开示悟入诸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也。
  次明五浊义初序大意。所言明五浊者为释前三后一之义也。若言三世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者。何故不发轸即说一乘。而前说三乘后明一乘耶。为释此疑故云众生五浊障不堪闻一。是以先三后一过在众生。非佛咎也。为此义故又明五浊也。晚见论云为释疑故来。有人疑佛何时说此种种方便法耶。是故释云。为五浊恶世故说三乘。此意正以劫浊为端故偏言时耳。以恶世中即有恶众生。乃至烦恼见等也。
  次论名五浊者。若通而为言凡是众生有此五皆名为浊。所以然者。有众生即众生浊。有时即劫浊。有生死涅槃凡圣等见皆名见浊。有所得生心动念劳役观心皆烦恼浊。未得法身慧命即是今浊。以有此五皆不得一乘净观障翳正道。岂非浊耶。要须洗之观心乃净。故波若云众生不生故波若生耳。若众生生者则波若不生。余四亦尔。欲得一乘实观生者须了五无生也。
  问。若如此而论者则皆是五浊应无净秽土异耶。
  答。如向所明皆是秽土无净土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问。若尔五浊既障一乘。凡有此五皆障一乘不。
  答。唯佛居净土。唯佛所乘者为一乘耳。故凡有此五皆无一乘也。
  问。经何故复云五浊名秽土无五浊为净土耶。
  答。此就秽中开净秽浊中开净浊耳。所言五者烦恼与见此正是浊。此二所成众生名众生浊。即此众生连持之命名为命浊。此四种时谓劫浊也。若无前二后三不名为浊也。因果分者烦恼与见谓因浊。余三果浊。人法分者众生为人浊。余四为法浊。时法分者劫为时浊。余四法浊。三障分者众生命时为报障烦恼与见即烦恼障。而业含其中也。但五浊通轻重三障但是重。谓障圣道及圣道方便故立三障名也。
  问。三障五浊见思辨何异耶。
  答。见思正取惑性。品数相番五浊。及三障则通惑非惑。皆是障又不论品数相障也。
  问。摄大乘论明三浊与今何异耶。
  答。三浊即是烦恼业苦此义通三界内外及净秽二土。今明五浊但是界内唯据秽土也。三假摄五浊者众生为因成。命谓色心连待不断是相续假。相待可知也。又大乘三假者众生为受假。余四为法假。此二皆有名谓名假也。次二别论之。烦恼与见开为二者。烦恼名通诸见语别。又见谓五利烦恼谓五钝。又属爱名烦恼属见名为见。又烦恼据在家众生。见谓九十六种外道。又六十二见名为见。余皆属烦恼。众生者会众法而成为宰一之主故名众生也。即一世论也。处处受生故名众生三世论也。前通凡圣后但凡也。命与劫异者劫时长命时短。劫但时命以法带时。劫通内外命但据内。又三小劫但害众生不损外物。三大劫但损外物不害众生。三小劫但在人中。三大劫通二界。此皆短狭。若是命通三界通于五道。又劫名共浊命各各有谓不共浊故异也。然取小劫为劫浊。大劫时通也。
  问。几时名小劫。
  答。八万岁至十岁为一劫。如是八十返为大劫也。
  问。但烦恼与见成余三种故二种名浊。当余三种亦名浊耶。
  答。余三亦自是浊。如短命恶时恶人。此皆是苦果能令起烦恼及见故是浊也。然于是相带不无强弱也。
  次论障义。
  问。五浊障大乘以不。
  答。障大乘也。
  问。若尔何故凡夫具五浊而闻大乘。罗汉无五浊而不闻耶。
  答。可具四句。一者障重机弱谓凡夫不闻大乘也。二障重机强谓凡夫闻大乘也。具五浊故障重。有大机故机强。机强故虽有五浊不能为障也。三障轻机弱谓罗汉不闻大乘。无五浊故障轻。无大机故不闻一乘也。四障轻机强谓罗汉得闻一乘也。
  问。五浊但障大亦障小。
  答。俱障大小也。
  问。何以知五浊障三乘耶。
  答。有时佛不出世说三乘。故知五浊障三乘也。
  问。障小昔既得说小障大昔何不说大也。
  答。昔小机熟故虽有五不能为障。大机未熟故障大也。
  问。但由机熟则闻。不熟则不闻。则五浊不名为障也。
  答。五浊必是障法。但机熟故不能为障耳。如地必是障法。但物欲生时地不能障耳。
  问。障重则不应有机强。机强则不应障重。
  答。实尔也。凡夫具五浊而遂闻一乘者。此是机强而五浊有时废不常现前故障弱也。前作此判者取其有五为重无五为轻也。
  问。得言重品障小乘轻品障大乘不耶。
  答。就罗汉一人始终亦有此义。而罗汉断钝利皆尽无有重品。而不识权实即是无明证于断空即是诸见。此二即是二浊。以此成众生谓众生浊。不离于时即是劫浊。色心连持名为命浊。若尔罗汉具五轻浊也。
  问。何以知五浊为重不识权实为轻耶。
  答。罗汉断五浊尽而犹不识权实。则知重品虽去轻品犹存也。
  问。就凡夫可得作此判不。
  答。不必尔。如凡夫具有五浊而复不识权实。则具轻重俱障一乘。但大机既强此二不能为障也。又约大小乘各有四句。小乘四句者。一根利障轻如身子等。二根利障重如鸯掘摩罗等。三根钝障。轻如蛇奴等。四根钝障重如凡夫不得圣道者也。大乘四句。一根利障轻多生他方佛土闻大乘。二根利障重三根钝障轻。此二多值佛初成道说华严得了悟也。四根钝障重者为此人初说三藏。乃至终闻法华也。此大略判耳。
  问。五浊得论别障以不。
  答。后偈云贫穷无福慧。而有五浊。见浊正是无明。障慧余皆障福德也。

  法华玄论卷第五



  法华玄论卷第六

    胡吉藏撰
  论罗汉知一乘不知一乘义。
  问。得罗汉意即自知一乘。为得说法华方乃知耶。又方便品以简真伪章二文相违。初云若实得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若不信此增上慢人。非阿罗汉。此明罗汉必信一乘。次文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明佛灭后罗汉亦有不信一乘。是以二文互相鉾楯。云何会通。
  答。此义前已论之。后当广说。既为一经之难今略云其相也。有人言一切得道并知得归常住。若知同归常住皆是菩萨。无有二乘成圣。故大经云不知常住尚不得二乘菩提说后无上道。若尔前章明罗汉。此名据权行之人。后明不信者此据六心之前有实行声闻。故不信了。有人言一切道要得会空。不必须知同归常住。故亦有知者亦有不知者。利根则知钝根不知。前文据知者后文据不知。有人言前说就理为论。三乘初业不愚于法故。凡是罗汉皆知同归。闻经则信。后就教中为论。罗汉禀小乘教成圣不知同归。例如大经云。十住菩萨如来不说。不知佛性。今亦然也。有人言是真罗汉则知。后据末世凡夫故是不知耳。所以然者。凡夫具足三毒闻经尚信。况末世罗汉而不信耶。有人言此为时座今其专听速决疑心。若不信受则抱疑永世以传。后佛来令促乘可以决言。
  评曰。盖是一经之大宗不可存于异释。然众师厝意不同皆言二文相违。故异释纷纶耳。今明二文不相违也。前明是真罗汉者闻经必信。若闻经不信者此非罗汉也。后文佛更简之。若真罗汉闻经必信。颇有罗汉不信一乘以不。是故释云亦有此义。即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复。无传经之人及所传之法。阙此三义则罗汉亦有不信义也。若佛虽灭度有传经人及所传之法罗汉闻之则便信受也。
  问。佛灭度后无人法故罗汉无所信者。何故信耶。
  答。佛自更释之。若值余佛则能决了。若尔者前后二文无相鉾楯。不应异释纷然也。晚见法华论亦不明二文相违。除佛灭后现前无佛者。论明云何如来不成不堪说法人。为断此疑如经。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故也。论意明。如来在世说一乘必然令罗汉信受。故不成不堪说法人。明除佛灭后无复佛者则有罗汉不信耳。
  问。依此释者则罗汉闻法华经始知作佛。不闻则不知作佛以不。
  答曰。如是。
  问。何以为证。
  答。即向释文为证也。又前身子云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则知尔前皆未觉也。及三请之中一切二乘皆生疑惑。若自知作佛何所疑耶。法华教起复何所为耶。又下化城品分明说之。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而于自功德生灭度想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为说是经方得神契部知作佛也。又释论解毕定品亦作此说。明罗汉生三界外净土得闻法华经修行求佛。故知二乘不闻法华不知同归也。又二乘自知作佛者何得云为诸声闻说妙法华经。
  问。大经云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今云何言得二乘菩提不知常住。
  答。大经复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说秘密藏。如其已知则慧明已发。云何更开。又二乘已知则无复八倒。何所斥耶。
  问。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云何偏耶。
  答。此呵啧二乘保执昔教。汝不改无常不信常住者。亦不得二乘菩提故作此呵耳。又此是欲时会令信常住故。又若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若不知常住亦不得三归五戒。若尔者涅槃之前无佛弟子皆是俗人也。而经但云不识常住归戒不具足耳。非不随分得之。二乘亦尔。随分断三界惑成罗汉耳。
  问。既断三界惑尽云何不同归耶。
  答。外道亦断三宫惑尽可言惑尽即知一乘耶。二乘之人但胜凡夫一阶。不应全闭菩萨也。又难曰。断惑要论知同归常住者。外道断亦应然也。
  问。外道伏惑实不断也。
  答。伏惑断惑此诸部异之。佛陀人云伏惑萨卫人断惑。不应偏用。又大经亲。言外道断惑不言伏。又释论摄大乘论皆言外道断惑不应言伏。又毗婆娑云以迦旃延子为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及五百评解者亦是罗汉。龙树呵云。汝于八揵度中处处有失。况名解大乘义耶。诸罗汉答云。乘闻大乘心都不信。若罗汉闻大乘为有失复云何不闻而自知耶。又佛灭度后五百部闻大乘法毕竟空如刀伤心。况闻常而即信。彼云何能知常耶。又化城品云大通智胜佛说法华经。十六菩萨即便信受。声闻众中或有信受成不信者。然罗汉值佛闻法华经尚有信者及未信者。云何不闻而自知耶。
  问。若二乘不自知作佛者。何得胜鬘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自知当觉当得耶。又优婆塞经十四品说自知应得菩提。而且取小乘果。十三品中正明受戒得三道果。以知之甚易行之甚难。故虽知一乘而取证罗汉。
  答。此义前已说竟。利根者得知钝根不知。又过去久习大乘者闻小乘教得道即悟大乘。如此人即知。不尔者不知。又实行者不知权行者知。此义索车中广说。晚见法华论开示悟入作四义释之。第三义名为不知。不知者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毕竟唯一佛乘故。此文分明释二乘人不知一乘也。第二义明三乘同有佛性法身即是常住。二乘人既不知一乘。不知常住佛性。不应云得道者。恶须牒解常住。此证上不知常义也。
  问。凡夫人常知作佛。罗汉是圣人何故不知作佛耶。
  答。法华疏云。三种无烦恼人而有染慢颠倒信故。一者信种种乘。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彼此身异。为对治此三种病故说三旗平等。一者乘平等。与声闻授记唯有大乘无有二乘也。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入涅槃是世间涅槃平等故也。三者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是无烦恼染慢人见彼此身所作差别。不知彼此佛性法身平等故。论释三义中初明罗汉不知一乘。后明罗汉不可知佛性常住。所以不知者。虽无界内烦恼而有染慢。染慢即是无明。此是智障。是故不知也。
  问。若尔者凡夫能知一乘常住者应无无明耶。
  答。凡夫但是信佛语名为知耳。此未足是证。罗汉破此无明即能决定知异凡夫也。又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闻知以悟则为说知。闻不知以悟则为说不知。
  问。说知不知有何义耶。
  答。佛为七岁已上学大乘人说。二乘人尚自知作佛汝云何不信大乘耶。又化城求二乘人作如是说。已证罗汉者自知作佛。汝云何欲证罗汉不求佛耶。
  问。说罗汉不知者何义耶。
  答。此依小乘教令证小乘果。若说自知成佛岂求小乘耶。譬本义八重第一序来意。有此文来者凡有二义。一者颂上长行二者为下譬本。所以为譬本者利根已解中根未解。故复以譬还辨前法。是以先法为后譬本也。
  问。后譬文长何故但譬此中法也。
  答。此文虽[打-丁+豆]总序释迦一化始终。故得为后譬本。第二定譬多少。古旧开为五譬。一长者譬。二思济譬。三权诱譬。四平等譬。五不虚譬。
  评曰。初实总譬非独长者。思济者思惟救济。此是一乘化不得义了。犹少见火譬不用此释也。光宅云十譬。一总二见火三救子不得四救子得五见子免难六诸子索车七见子免难欢喜八等赐大车九得车欢喜第十不虚譬。此中十法为后十譬作本也。
  评曰。十譬起即光宅。众师所无。今以四义评之。一者若以句断有九句不应十也。若以义分唯有六义。一总二见火三二乘化不得四三乘化得五还说一乘六不虚自余细句皆是枝流。收摄属此六义也。今进不取句退不依义。故十譬非也。二者若六十譬则法譬颠倒。法说之中索车在前父喜居后。譬说之中父喜在前索车居后。虽欲会通终成迂曲。至后自显也。三者大小相违之。先法说中见大机动故喜。譬说中见小机免难故喜。法说明其大因譬说序其小果。法说大障将倾。譬说小难已离。义势即乘小应相主也。四者有无异。法说中序上根易悟故无索车。譬说明中根犹惑故有索车。若尔恭敬之言用为索车之本。殊不体文意。此四义品下文自显也。今依六譬无此四先也。第三明有无者。长行有五。一开三。二显一。三五偈。四真伪。五不虚。今偈六。五但长行。有真伪偈则无也。偈有欲法长行则无。属显意也。余者皆同也。第四明次第。长行先开三后显一。偈先显一后开三。余者同也。第五明开合。开三显一为总譬本合而不开。次离五浊文为四譬之本开而不合。不虚一章还为不虚譬不开不合也。第六明取舍。四段经文为六譬之本取而不舍。叹法一章非六譬本舍而不取也。第七论总别。初开三显一总序释迦一化教门也。从五浊去皆属别譬。第八明本迹。总叙佛教总含本迹也。从五浊去别明本迹。五浊一章正明居法身之本。见众生有苦无乐起大悲心。起从一乘化不得去。皆属以本垂迹八相成道。始坐道场终讫今日说法华教也。索车义释有二重(一明索二释车)。初门十句论名也。第一论曰。文中无索字但有赐言。长行明愿时赐与偈中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虽无索字言但愿时赐与即是索也。然索有二种。一者许故索。如偈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诸子出来。此索先所许也。二者未许而索。如世人乞索名索。然索前所许可名为索。未许称索宜作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