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

  答。迦叶智劣身子。即应是六十劫已下人也。
  问。小乘义忍法已前犹有退。三乘根性未定有三乘相作义。忍法已去即三根已定无相作义。迦叶今住何位而值佛耶。
  答。今须进退论之。若大辟支与佛齐。佛入道有二说。一云从燸法已入观。至尽无生方出。辟支亦尔。二释云佛从不净观已去至尽无生方出。大辟支亦然。迦叶是大辟支应胜身子。而不及身子。故知非大辟支。既非大辟支不得用前二说也。迦叶劣身子复胜七生满人。即是中根辟文。可得住燸顶二善根。不值佛而成缘觉也。
  问。缘觉住二善成声闻。为退根性为不退根性耶。
  答。燸顶既退堕恶道何不得退根性耶。俱舍论云缘觉住二善根时但闻佛教。依教得道转名声闻耳。实非退中根作下根也。今谓可具二人。一者退中根作下根。故缘觉成声闻。二者迦叶之流不值佛即成缘觉。值佛即事佛为师也。为弟子故名声闻耳。根性如故。此是不转中根为下根也。复有不转根义如七生人。不值佛成缘觉。实非退根义。迦叶缘觉成声闻。岂有退根义耶。
  问。法华明会三乘者会何缘觉人耶。
  答。正会无佛世缘觉以初开此三乘故后会之。
  问。无佛世缘觉何处有会耶。
  答。其人入涅槃生余净土中。为说法华方得会耳。
  问。若尔法华但会二乘人耳。应不会三。
  答。众中有求缘觉人。为此人故亦须会三。又为二人皆得会三。不必为三人会三也。
  问。何故唯有声闻领解无缘觉领解耶。
  答。本乘缘觉不在座故不得领解。因人行浅故未得同三根声闻领解受记。是故不说也。变化缘觉不须明其领解也。又法华会所无也。
  问。大辟支百劫行行闻法华一说即悟如身子耶。
  答曰。此义不定应当分别。若取三乘利钝而判。身子不及大缘觉一闻既悟。缘觉胜身子即闻略说便解也。而不例者。此中三根声闻久劫习大乘。故今始得缘觉。虽利不习大乘者则未得悟也。又三根人皆是方便人故闻经得悟。实行百劫缘觉义即不尔。
  问。法华三根人悟为皆是权行亦是实行。
  答。皆是权行。
  问。不发余人迹云何皆是权行。
  答。摄大乘论云。身子等得受记者。是化人为欲引未定声闻。直趣佛道。已定之者令其练根。
  问。云何名定未定声闻。
  答。小乘义忍法之前三乘未定。忍法则定也。又余经云须菩提本是青龙陀佛。又经云是阿维颜。阿维颜者十地顶人也。又大经明迦栴延及薄拘罗皆云显发如来。方便密教来至佛所故知皆权行也。晚见法华论明十种人与旧判不同。今通会之论。譬喻品从火宅文已去竟寿量品良医辟。总明十人。
  论曰。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种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应知也。又为三种无烦恼人三昧解脱等染慢。应知何等七种具足烦恼性人。一者求势力人。二求声闻解脱人。三求大乘人。四有定人。五无定人。六集功德人。七无功德人。七种增上慢者。一者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燃而以天人为妙境界果报为对治此。故说火宅譬喻。第二声闻人一向增上慢。谓我乘与如来乘无差别。如是颠倒妄取为对治此。故说穷子譬喻。三者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谓无别声闻辟支佛乘。颠倒妄执为对治此。故说云雨譬。四者实无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为对治此故说化城譬。五者散乱实无有定。过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彼不求大乘于狡劣心中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对治此故说系宝珠譬。六者集功德人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对治此故说王髻中明珠譬。七者无功德人于第一乘不集诸善根。说第一义不取为第一。为对治此故说医师譬。论又释云。第一人以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入涅槃故。第二人以三为一令入大乘故。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生牙故。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过此城已入大涅槃城故。第五人者示现过去善根令忆念教令入三昧故。第六人者说大乘法。此法门同十地行满。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第七人者根未熟为令熟。故示现涅槃果。为此等义如来说七种譬喻。次为三种无烦恼人染慢颠倒信故。一者信种种乘。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彼此身异。为对治此三种染说三种平等法。一者乘平等与声闻授记。唯有大乘无二乘故。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已入涅槃示现世间涅槃平等故。三者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是无烦恼人染慢见彼此身所作差别。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平等故。论文显易见。若未解者今更叙释之。论意从譬喻文已去竟寿量中医譬凡有七譬但撮此七譬为七种有烦恼人说。
  问。说火宅旧云为中根声闻人说。云何言为凡夫著五欲妙境界者说耶。
  答。论意与从来亦不相违。火宅譬可含二义。一者广明火宅众苦炽燃。以此引出诸子者。此为凡夫说也。若出宅以后索车赐车赐车不虚等。此为声闻未解者说之。合而言之说火宅令出凡夫地。唐捐三车后等赐大车。令出二乘地。亦得一人始终具此二义。亦得为二人说此二譬。论但举其一故为凡。从来旧亦但为明其一。故为圣早日著文疏已两兼之。可得双用也。
  问。第二穷子譬乃是中根人领解。云何言此譬为对治谓二乘与佛乘平等说之耶。
  答。亦二兼也。若望中根领解则如旧判。若取中根是权行人。助佛开秘密藏者。则如论判譬喻品初已具明此二义也。论但举为凡由来。但明为圣。今可两而用之。
  问。说穷子譬云何明大小乘异耶。
  答。大乘豪贵譬如长者。小乘鄙劣如贫穷除粪之人。著文疏已明此义也。
  问。第三人云何言无小乘。
  答。此是弹执无声闻义。执无声闻者言。一向都无声闻。论破此故说云雨譬。明随根不同三草二木。何故无声闻人耶。
  问。第四化城譬为下根声闻说之。云何乃言为增上慢人得世俗禅定。谓得涅槃破此人。故说化城譬耶。
  答。两兼如前释。
  问。说化城云何破此执耶。
  答。此人得世俗禅定。如释论云此人得四禅时谓得四果。今破此病故言二乘真证涅槃尚是化作。非是实有汝所得者岂是实耶。又前说小乘真涅槃。以破其无而谓有。次作化城譬令进至实所。余三人论文显不须简之。次明三种无烦恼人。即是罗汉有三种执。一执乘异不知同一乘。为破此病故说一乘。次执世间涅槃异执。世间涅槃异者。谓生身是。世间非是涅槃灭身是涅槃。为破此病明多宝入涅槃即此身是涅槃非灭身也。三执彼此身异。彼此身异者不知十方佛同一法身。为破此病故说多宝佛入涅槃复现自身他身。同一佛性法身无有差别。即是显十方佛同一法身义也。
  问。前作三周判经今论为十人者将不相违。
  答。论但通明为十人。七人是有烦恼人三人是无烦恼人。而不失三周意。三周亦不失为十人意。即可得两而用之。
  问。依论七譬破七病者方便品复破何病耶。
  答。依论三种无烦恼人中。第一谓乘异病。方便品正破此义。故论下文云。方便品有五分正为破二明一也。次论大事因缘义有六重。初解开示悟入。有人言开者略开三显一。示者广开三显一。悟者略开近显远。入者广开近显远。以经四章故有四义。
  评曰。不然。佛于初段即开示悟入。不应二章方乃具四。有人言初句据理余三约解。凡论众生所以不知作佛者。良由五浊八苦障。其心用五浊用若强能障当果之理。理不得显即是闭义。如来出世说此经教而众生开除五浊障累。佛果知见即显。故名为开言清净者五浊在心当果之理不显。即有秽累之义。今五浊既不能为障即当果之理既显然。故名清净也。后三约解者。以其虽有当果知见不能自知。今欲令其得知生闻惠之解。故名示佛知见。复令得思惠解名悟佛知见。后令进得修惠解名入佛知见。
  评曰。开示悟入次第相生何故。初明其理后三明解若。以三惠故分三者地前及登地有四十位。何不为四耶。又设明理及三惠义亦不然。理既未明佛性及法身。三惠亦不得佛性法身之解。终未是佛知见也。有人言初说三乘别教为开。次说三乘通教为示。第三说抑扬教为悟。第四说法华教为。入有人言三乘通教始说大乘为开。抑扬教为示。说无量义为悟。说法华为入。
  评曰。教义前具评之。不应作此二释也。又法华经中自有开示悟入。云何乃引前诸教耶。例如华严中自有五十二位。及此经自有三根领解。不应引经外之文也。有人言开示悟入者。现瑞中四华正表今四事。从信方等破诸旧恶得到十住。十住始开佛知见如雨白华。次到十行分别诸法相貌即是示佛知见。如大白华。次入十回向事理不二即是悟佛知见。如小赤华。次知十地自然能通到般若海。谓入佛知见如大赤华也。故下明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即是游心四位中也。有人言三十心是开。初地至六地为示。七地至九地为悟。十地为入也。
  评曰。寻华严缨络仁王摄大乘论十七地论五凡夫论等。皆有五十二位。则地前有四十心。初即是十信。十信僧祇行行始乃得之。此二释何故不明十信但取三十心十地耶。又大集分明辨四十心。三十如前。次有四等六度。复为十心不应不取也。又此经正明三根人皆得信解。信解即十信。何故不取耶。有人言道惠初得见理。则是开佛知见。二者道种惠能分别诸法。谓示佛知见。三者一切智谓悟佛知见。四者一切种智谓入佛知见。以智唯有四故亦明四位也。
  评曰。释论一切智一切种智虽有总别为异一时得之。道惠种惠异说不同。然例佛智者。犹是实惠方便惠亦有一时得义。开示悟入似有深浅不同故不应同四智也。又四智位高开示悟入通于深浅。义非例。有人言约因缘义判之。谓因缘所生法知法是因缘而成名开佛知见。我说即是空。谓知因缘法是空名示佛知见也。亦为是假名谓识空不空皆是假名秤为悟也。亦是中道义即是入义也。
  评曰。四义横论耳。又四义之中初二后一正明诸法假名说。是教门亦非今意也。有人言约理四句论之非空非有为中道即是开。非空非有而能生空有即是示。知空有不二即是悟。了空有不二而二即入也。有人言初观三谛之理为开。三谛者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渐渐分明为示。不见三谛一异为悟。见中道任运顺为入。
  评曰。此三义同前也。有人言正观中道一切种智没前三智之名。正观此理初观为开如十住。次观为示如十行。次观为悟如十回向。后观为入如十地也。故约一中道观有四品。故有四位不同也。
  评曰。此义不明。十信如前评也。今依法华论释四句有四义。一者无上义除一切智更无余事。如经欲开佛知见令众生始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二者同义。声闻辟支佛法身平等故。如经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法身平等者。佛性身更无差别故。三者不知义。谓二乘人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经欲悟佛知见出现于世。四者为令证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故。如经欲令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详论意四门即次第。初开佛智为无上。次示三乘同有佛性法身。上虽明佛智无上但恐独佛有故。第二明三乘同有。虽三乘同有而二乘不知。示其令知。虽知而未得不退故。第四明令得不退为入也。又二番释云。开如上说。示者诸菩萨有疑者令知如实修行故。悟者未发菩提心令发心故。入者已发菩提心令入法故。第三番释云。悟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入者令二乘人天入大菩提故也。
  第二释知见。
  问。云何名佛知见。
  答。此是波若佛性之异名。正法涅槃之别目。未曾因果亦非实权。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佛知见也。所以叹美为佛知见者。为对二乘不知见故也。所以明无二乘知见唯佛见者。唯佛知见是实道。自非佛知见者皆非实也。欲显实道故明实知见也。以无照而无不照故名为知。知之分明犹如眼见故秤为见。又知谓一切智即如来总相智也。见谓一切种智谓别相智。此之二智摄佛智尽故略明知见。又知即是尽智。二种生死五住烦恼皆悉清净故名为尽智。见者即是无生智。因果患累毕竟不生故名见也。二乘之人亦无此二智今始得开也。
  次第三辨因果。
  问。为辨众生有佛知见。为办佛果地知见耶。
  答。具二义。一者明佛果知见。如前叹佛一智令二乘之人改其小心求佛大道。二者明众生有佛知见。但昔未说故名为开。今始得说所以名为开也。晚见论释开示悟入具有二义。初义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第二义云示三乘人同一佛性故。前明佛证即果地佛法身。后明三乘同佛性即众生有佛性义。
  第四辨二因。
  问。开众生佛知见为辨缘因成佛。为正因成佛耶。
  答。由来云但明万善缘因成佛耳。前已评竟。今更责之。既但明缘因未辨佛性。云何成佛。如乳无酪性不成酪。若乳无酪性而成酪者。水无酪性何不成耶。今明佛知见即是佛性。以有佛性复修行万善。因缘具足乃得成佛也。论明四义中第二义明佛性即是正因。第三令二乘知第四令不退行皆是因缘也。又初一是果佛性。后三是因。因中有缘正五性具足也。又初番四义就果性及性门释开示悟入。后二番皆就了因门释示悟与入也。
  第五明开覆。凡有四句一者但覆不开。众生烦恼覆一乘佛性也。二但开不覆。谓法华教正开一乘佛性也。三亦开亦覆。即昔五乘是也。为欲开一故说五乘名开。昔说五乘未得彰言辨一故五乘覆一也。四非开非覆即是正道寂灭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