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问。即此法华有斯文不。
答。妙音菩萨为弘通法花故。来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即知是白莲华。以八万四千法藏皆摄入法华。今欲示弘白莲华经故前现白华之相也。
问。智度论云。陆生华中须曼那花为第一。水生中青莲花为最上。今何故乃举白华为喻耶。
答。青莲华形相则妙故譬如来之眼。白华所况为胜。宜喻于此经。所以然者。欲辨此经其义明白。故以白华为喻。何以知然。此经二章瑞相皆辨于白。初段放眉间白毫相光。开乘方便门显乘真实义。次见宝塔品初又放眉间白毫相光。欲表开身方便门显身真实义。以此经开二方便示二真实义最显明故。举白花为喻。二者白是众色之中本。明一乘为三乘之本。故于此一说三。说三为一。令归于一法身一。法身垂于应迹说于应用。为令悟于法身。故初章以一乘为本。次段以法身为本。欲显二本之义故。以本色为名。三者驾御大车即是白牛。白牛喻平等大慧。无有漏之垢故秤为白。此经文虽七轴宗归大慧。故举白牛为喻也。
问。无漏出何文。
答。方便品云。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也。四者乃至普贤乘六牙白象护人通法。亦显菩萨所乘之法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故乘六牙白象王来也。
问。于四花中何故不借余二为喻。
答。屈摩罗时华犹未开形相未妙。喻昔来诸教未开方便门未显真实义。故不得喻于此经。迦摩罗时花既将落形好欲毁。喻法花后教已开方便门已显真实义。亦不得喻于此经。唯分陀利处中盛时形相可爱。喻于此经正开方便门正显真实义微妙第一。故华有三时。喻教有三种。故法师品云。已说今说当说中此法花经最为第一。
问。何故举莲花为喻。
答。略有三义。一者离喻。二者合喻。三者遍喻。言离喻者又有三义。一者此花不有而已。有则花实俱含。此经不说而已。说则因果双辨。故以莲花喻于因果。二者由花开故而实现。由言教故而理显。故以莲华喻于理教。是以经云其义深远其语巧妙。三者花未开而实未现花开则实方显未开方便门则真实相未显。开方便门则真实相方显。故以花开喻方便门开。实现譬真实相显也。次合譬者略明十义。一者此花从种而生。喻一乘必有其种。颂曰。天人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二者此花从微至粗。喻佛乘渐渐增长。颂曰。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三者此花增长满足出浊泥水。喻佛德无不圆累无不尽出离生死诸浊泥水。颂曰。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四者此花虽出泥水而不舍泥水。喻佛虽出四流之外不舍三界之中。颂曰。是时长者在门外立惊入火宅方宜救济。五者此花微妙鲜洁第一。如佛乘五乘中第一。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六者此花为凡圣称叹爱敬。佛乘亦尔。为世间出世间凡圣称叹爱敬。颂曰。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叹供养礼拜。七者此华台叶具足。喻佛乘万德皆圆满。颂曰。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八者此华诸佛菩萨而坐其上。大乘亦尔。为诸佛菩萨而住其中。颂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九者此花开合有时。喻一乘之法隐显有时。昔日即隐今日即显。颂曰。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十者劫初成时大梵天王坐莲华座。为一切众生之父。妙法莲华亦是三世诸佛根本。药王品云。如大梵王为一切世间之父。此经亦尔。为一切贤圣学无学人及发菩萨心者之父。普贤观经云。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所以方等生三种身者。由方等故了悟实相断诸烦恼。断诸烦恼故法身现。法身现故有应身有应身故有化身。有三身故说十二部经。说十二部经故有法宝。有法宝故有僧宝。故有三宝。故有世间三善道。故知法华是世间出世间本也。
问。法华论释云何。
答。论云。以佛乘出离二乘浊泥水故。喻如莲华。又云此花诸佛菩萨而坐其上。此经亦为令舍二乘鄙贱之人同得入一乘。与诸佛菩萨同坐妙法莲华之坐。故借莲华为喻。犹是十义中两义耳。三遍喻者大集经云。慈悲为茎。智慧为叶。三昧为须。解脱为敷。菩萨蜂王采甘露味。是故我礼妙法莲华也。
第四辨教意门。南方五时说北土四宗论无文伤义。昔已详之。今略而不述也。夫论四生扰扰。为失虚怀。六趣纷纷寔由封滞。故知回流苦海以住著为源。超然彼岸用无得为本。但累果非一故息倒多门。或始终俱大。或初后并小。或始小终大。或始大终小。或一时之内大小俱明。或无量时唯辨一法。或说异法而前后不同。或明同法而初后为异。良由机悟不一故适化无方。不可局以五时限于四教也。所言始终俱大者。如涅槃云。我初成道已有菩萨曾问是义。与汝所问等无差别。故知后辨涅槃初亦辨斯教。初后俱小者。如智度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即其事也。初小后大者。鹿园初说小乘。鹫山已去明于大法。初大后小者。菩提树下初说花严。后趣鹿园方明小教。一时之内大小俱明者。如智度论云。显示教门即波罗捺园说大小。秘密之法则双林明大小。或无量时明一法者。如智度论云。波若非一坐一时说也。或说异法前后不同。者如智度论云。须菩提闻法花经辨一切成佛。复闻波若明菩萨有退。故今问此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法花波若名为异法。而波若或在法华之前或在法华之后。故前后不同。
问。何以得知在法华前说耶。
答。智度论释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云。有人言。十二年未制戒。即知波若在十二年已前说之。法华成道已来四十余年方乃演说。又信解品云明付财竟后方会父子。亦是波若在前法华居后。而向所引毕定品文即法花在前波若居后。或明同法而前后为异者。如五时同是波若之法。而仁王经云。二十九年说四种波若。第三十年说仁王波若。如是等事不可具陈。略举八条示圣教无方。不应限局五时及四宗之义也。
问。若尔者则大小无分浅深浑乱。何得论明声闻菩萨两藏经开大小二种乘耶。
答。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赴大机说称为大乘教。而佛灭度后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教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则大小义分浅深教别也。
问。何以得知唯有两藏。
答。中论云。前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后为已习行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故。智度论云。阿难迦叶结集三藏。弥勒阿难文殊结集大乘藏。地持论云。十二部经名声闻藏。方等经名菩萨藏。而大品.思益.法华.涅槃此四经。皆对昔小秤赞今日大。则知一化始终俱明大小二教也。
问。此经云唯有一佛乘。云何乃立大小二耶。
答。如来赴大小二缘故说大小二教也。虽说二教终为显一乘故。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知教无异表缘无异悟。然对异故明不异。在异既无则不异亦息。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守大小二藏及封执唯一乘者。此皆成一异两见。未悟本来寂灭。非学佛法人也。
问。就法华始终有几种教。
答。或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乃至十教。言一教者。一切皆是一乘教。如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以所表理既无二。能表之教亦一也。言二教者。谓大小乘二如上说也。言三教者。谓根本法轮.枝末之教及摄末归本。亦如前说也。言四教者。方便品偈文明于四教。谓四调柔。一以人天乘调柔令离三涂。次以二乘调柔令离三界。此二调柔令离界内惑也。三以自教调柔。令二乘人得口自说大法以自知教调伏其心。四以他教调柔。诸佛菩萨为其说大法令小入大。此二教使其离三界外小乘惑也。此四调柔二乘人令入一乘。为一乘之方便也。故信解品云。如富长者以方便力柔伏其心乃教大智也。言十教者。一者顿教。谓初成道时即以大乘顿化穷子。但根性未堪。是故息化也。二者渐教。从说人天乘乃至法华。皆是渐说大乘也。然顿教正化直往菩萨。渐教则化回小入大人也。就渐教之中复开二种。一世间教。即人天乘。如冷水洒面譬也。二出世间教。从趣鹿园说二乘教。终竟法华也。就出世间教中复有二种。一小乘教二大乘教。初趣鹿园说小乘教。从波若已去谓大乘教也。就大乘教中复有二种。一者自说大乘。即大品付财命说之事。二者他教。从大品已后诸方等教。佛与菩萨为小乘人而说大乘也。此二种教谓密说大乘。至于法花谓显教小乘人大法也。此之五双十教并现信解品文也。
问。大品等但是渐说大乘亦是顿耶。
答。凡有四句。一顿而非渐。则初成道为诸菩萨说花严教也。二渐而非顿。谓人天及二乘教也。三亦渐亦顿。即大品教也。为菩萨说大品。大品于菩萨为顿。以大品中具足明一切大乘法故。信解品云。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故名为顿。而命小人说于大法。为入一乘方便故。于小乘人名为渐也。四者非渐非顿者。上之三句并是教门。因此教门欲显无言之道。不可论其渐顿也。
第五明显密门又开四别。一通就诸经论明显密。二别举大品对法花论显密。三就法花内自论显密。四料简之。总明经论显密者。大明一化凡有四门。一显教菩萨不蜜化声闻。即花严教也。大机已熟故显教之。小器未堪不宜密化。故罗烈珍玩正为宗亲。穷子躄地未堪授珍宝故。二显教声闻不蜜化菩萨。即三藏教也。诱引将顺正为二乘。更遣余人不蜜化菩萨。三显教菩萨蜜化声闻。即波若教也。严土化人正教大士。付财命说密化小心。四显教菩萨显化声闻。即法花教也。大士疑除故显教菩萨。罗汉作佛故显化声闻。此之四门即是次第。三句属菩萨藏收。显教声闻不蜜化菩萨属三藏教摄。然华严大品及以三藏当教明义唯有一辙。法花结会始终是则具足四门。
问。若华严但显教菩萨不密化声闻者。则应但明大法。何故亦辨小乘。如贤首品云。或说声闻小乘门。或说缘觉中乘门。或说无上大乘门。乃至性起品中具说五乘之教。何由尔耶。
答。总谈一化复有傍正四门。一正显真宝傍开方便则华严教也。为诸菩萨说究竟因果故正显真实。夫为菩萨必须化物故。亦令大士知三乘是权。故傍开方便。二正闭方便正隐真实。则三藏教也。不明三乘是权故正闭方便。不显唯有一乘故正隐真实。三者正显真实傍闭方便。则波若等教。明大乘究竟故正显真实。未开三乘是权故傍闭方便。四正开方便正显真实。即法花之教。以辨三乘是权故正开方便。明唯有一乘故正显真实。
问。法花明三乘是权。可得显一乘是真实。大品未辨三乘是权。云何得显一乘是真实耶。
答。法华对权显实。大品辨二乘为劣大乘为胜。故以大乘为真实也。
问。何文辨法花与大品已明真实。
答。信解品云。一切诸佛所有秘藏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实。故知大品已显真实。又大品自为菩萨说故。显佛乘是真实。未为声闻说佛乘故。不明三乘是方便。法花正为声闻人说佛乘是真实。故开三乘是方便。
问。若大品明小乘为劣大乘为胜名已显真实者。三藏之教亦明二乘为劣大乘为胜。亦应已显佛乘是真实。
答。大品等教正明大乘傍及小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教正明小乘傍及佛乘。故不正显真实。又大品教具足显了说佛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教虽明佛乘犹是隐覆之说。故不正显真实。何以知然。如三藏教明王宫实生双林实灭从凡得圣树王成佛。故法花云。长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此是说三藏教中佛明是方便。故知明小教虽明佛乘为胜。犹未显真实。此傍正四门三句属菩萨藏。正闭方便正隐真实属声闻藏。余经当教明义唯有一门。法华结会始终具足四句。此皆一途依信解品大判为言。众经更异文。亦有别余义也。第二大品对法华论显密。
问。智度论第一百卷云波若非秘密法故付属声闻。法花是秘密法故付属菩萨。云何称秘密非秘密耶。
答。秘密不秘密有二门。一以大乘为秘密。小乘非秘密。大乘甚深不妄传授故秤秘密。小乘浅近可随宜而说故非秘密。如智度论云。显示教中说罗汉断烦恼清净菩萨未断烦恼故不清净。秘密法中说诸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超出二乘之上故菩萨清净。此则以小乘浅近故非秘密。大乘甚深故名秘密。二者就大乘中复有秘密非秘密。如大论第百卷说。波若不明罗汉作佛故非秘密。法花明罗汉作佛故是秘密。
问。法花明罗汉作佛。何故是秘密波若不明罗汉作佛。何故非秘密耶。
答。法华明罗汉作佛甚深难解故是秘密。波若明菩萨作佛其义易解故非秘密。故智度论云。罗汉作佛至佛时乃解。论甚深者正可论其余事。龙树既云未解至佛时乃知。故罗汉作佛甚深难解。涅槃现病品偈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切当皆至涅槃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故知罗汉作佛为难解也。
问。罗汉作佛何故难解耶。
答。此望昔教为言故秤为难解。以昔教明罗汉烦恼已尽不复更生。如无明糠脱故后世因中不复更生。今教遂明罗汉作佛故。于昔教为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