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问。大品云。云何念佛。以无忆故。既其无忆。云何念也。
答。了众生与佛本来不二。即不见佛为所念众生为能念故。内外并忘缘观俱寂。故名无忆也。
问。大品可有斯文。今经何处明斯念佛也。
答。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三界即是众生。故知众生与佛无二。宁有能念所念义耶。故中论云。生死涅槃无有二际。众生法身义亦如是。斯即经论大宗。必须依斯礼念也。
十者欲为现在未来十方众生如实分别罪福果报故说是经。如一言毁法及谤持经人。则获广大罪报。一念随喜则招无边之福。所以然者。夫论罪福从乖符理生。此经既说实理。故信之福多毁呰之罪重。一旧疏本明说经因缘甚广。今略明十门也。
第二明宗旨门者。自古至今明宗旨与体。或言是一或言是有异。言其异者。以教为体以理为宗。故涅槃释七善文云。知法知义。知法者谓十二部经。知义者谓教所表理。故以能表之教以为经体。所表之理用以为经宗。言宗体一者。所表之理既是理宗旨。能诠之文还诠宗旨故宗体不二。今明一之与异随时用之。贵在得悟义无定也。昔在会稽撰释法华宗旨凡有十三家。今略明即世盛行有其三说。一云以万善之因为此经宗。所以然者。斯经文虽有七轴而宗归一乘。是者即因也。故乘以运出为义。运载行人从因至果。至果则更无进趣。是故非乘。如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波若中住。智度论释此语云。乘到菩提变名种智。故知以因为乘。胜鬘经云。于佛果上更无说一乘法事。故则知果非乘矣。
问。此经初分明因门后分辩果门。云何偏以因乘为宗。
答。后章辩果为成前因。以行一乘之因得寿量之果故举果成因以因为宗。二者有人言。此经以果为宗。所以然者。夫欲识经宗宜观经题。题云妙法者谓如来灵智为体也。陶冶尘滓众尘斯尽故名为妙。动为物作轨即所以称法。自因位以来粗法未尽。不得称为妙。既以果德为妙法。即以果德为经宗。是以释迦以玄音始唱叹佛智甚深。多宝赞善称大惠平等。即其证也。三有人言。此经具以一乘因果为宗。故初分明一乘之因。后章明一乘之果。借莲花为喻者。此花不有而已。有即花实俱含。此经不说而已。说即有因果双辨也。
问。今所明者为与旧同为将他异。
答。今总观经论。宜开四句不同。一破而不取。二取而不破。三亦取亦破。四不取不破。言破而不取者。今不与旧同亦不与旧异。所以然者。求上来义。不成或不可与其同或不可与其异。求上诸义既不可得。与谁论同异耶。
问。云何求上义不成耶。
答。今以三意往推。即知其前义为失。一者总摄三师不出因果。而正观论盛破十家因果。则一切因果不成。今略题数门示不成相。三师既以万善为因寿量为果。为万行因内有寿量之果为无果耶。如若其有果。即因无生果之能。果无酬因之用。若万行之因无寿量之果。虽修万行终不生果。若万行因无果而生果者。万恶亦无佛果应生佛果。又大品经云。若言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如是之人即。谤佛法僧系属于魔。是魔眷属。岂是一乘因果义耶。又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僧佉.卫世师.勤沙婆.若提子外道之义非佛法矣。纵又修万行为因寿量为果者。万行之因为待果起而灭为不待果而灭。若待果起而灭则名为常。若不待果起而灭则名为断。既是断常则不成因果。以何为此经宗。又既是断常则障一乘妙法。云何用障法为宗。又若言一念之善相续至佛果者。为灭已而续为不灭而续。若灭已而续则有能续无所续。若不灭而续者。则有所续无能续。云何续至佛果耶。以经论推之。并无此因果与谁同异耶。二者纵有此因果者。彼便谓道理有此因果则成有所得。经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以何为宗。又有所得者经云不动不出。都非乘义。云何用为经宗。涅槃经云有所得者名为无明。宁用无明为平等大慧经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云何用二十五有为众德经宗。
问。大品与涅槃自可论有得无得。法华经明低头举手一豪善之并皆成佛道。岂简有得之善非一乘耶。
答。得与无得盖是众经之旨归圣观之渊府。辨得失之根本示佛教之偏正。岂不该罗法花。又即此经文自辨得与无得。今略举三文。一初开宗即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二者后流通富楼那叹佛云。甚奇世尊以智惠方便拔出众生处处贪著。处处贪著者著小著大著三著一。故知此经正明无所得也。又此经盛谈寂灭。如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相即是无得实相异名。不应言此经辨有所得也。三者则用此经文责之。若言乘是因者。是义不然。今讲法花宜以法花为证。法花明三车一车皆悉是果。故譬喻品云今此三车皆是在门外。即三界外果德为车。故下合譬谈皆以果德合之。举涅槃合羊车。举自然惠合鹿车。举佛果四德智合牛车。举大涅槃果德合大车。故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又举佛果众德以合大车。故云悉与诸佛解脱三昧故名等赐大车。则知三车一车皆是果乘非因乘矣。又此经秤名妙法。妙法者佛果。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故名为妙因德未圆累犹未尽不名为妙。则应以果为正宗。因非正宗也。次问第二。若偏以佛果为乘者。是亦不然。诸子求车佛即赐车。诸子得车即诸子得果。故云乘是宝车直至道场。即知以因为乘宁非乘也。又大品等经皆明乘是因义。何得偏用果为乘耶。次破第三。因果为宗是亦不然。此经初分始终盛谈果德。今略引三证。一者开宗略说叹佛智惠甚深。二者广说开佛知见。三者多宝证说叹大惠平等故知初分始终盛谈果德。非明因矣。以此众义求三家解释并皆不成。故无可与同异。
问。何故要须洗破诸计。
答。若有因果等见即是有所得。有所得名之为粗。不名为妙。有所得名为非法。不名为法。有所得即是不净染著。非是莲花。今息因果等见即是无所得。无所得故名曰妙法称为莲花。故是经宗。
问。何以得知息有所得见即是妙法莲花耶。
答。今略引三证。一正观论云。从因缘品来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名如法性实际涅槃。故知求有所得因果不可得即是妙法。二者法花论释方便品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著有四种。一者著界。谓三界等。二者著地。谓欲界地乃至灭尽定地。三者分著。谓在家著五欲出家著名利。四者乘著。著小乘著大乘等。故知有所著不名妙法。无所著即是经宗。三者关中肇公百论序云。萧焉无寄理自玄会。傥然靡据事不失真。变本之道著乎兹矣。故知心无所依著即是妙法。为此经宗也。第二取而不破者。要须前来破洗有所得执断常心毕竟无遗。然后始得辨佛因缘假名方便用。若众生应闻因为宗得悟即为说因。应闻果为宗得悟者即为说果。应俱闻因果为宗得悟则为说因果。三世诸佛菩萨说经造论。意在众生得悟为正宗。而教无定也。
问。何以知然耶。
答。凡引六证。一者文殊问经云。十八部论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二者大集经云。虽有五部不同。皆不妨如来法界及大涅槃。三者摄大乘论云。诸佛唯以利益为定而教无有定。四者智度论明。六家释波若论主不判其是非。以皆出佛口并能开道常益物故。无非正经。五者中论观法品云。诸法无决定相。诸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切实或说一切不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四句并皆得道。皆是佛法。六者求那跋摩三藏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故知适缘所宜教无定也。
第三亦立亦破者。因果等三虽出经文非是正意。故须破之。所言立者。今一往对上三师所明。此经以非因非果中道为体。因果等为经大用。
问。因果等为用非因果为体。此出何文。
答。方便品中明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此偈颂上因果之法。次偈即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偈即明非因果义。故知以非因果为体。因果等为用。因果非因果既尔。三一近远权实亦然。非三非一为体。三一为用。非近非远为体。近远为用。非权非实为体。权实为用。然他义但得经用不识经体。既不得体云何得用。设使得用用义不成。若执因是乘者即斥于果。执果是乘者便破于因。各执因果即弹双用因果。而此经始终具四句明乘义。一者因乘非果乘。即诸子乘此宝车直至道场。二者果乘非因乘。故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三者双用因果为乘。即含前二句。四者非因非果为乘。谓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问。乘是运出义。非因非果云何是乘耶。
答。说非因果令众生出四句越百非。故名真运出义也。又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五种名中名为一乘。而经既明佛性是非因果。一乘岂不得是非因果耶。虽有三句四句为乘用。第四句为乘体。故说上三句归于非因非果。第四句亦由非因非果故有因果等用也。
问。古旧谁用非因非果为经体耶。
答。注法花经采江左安.林.一.远.河右什.肇.融.恒.八师要说著于经序。故云出宅求车何小何大。灭城采宝孰近孰远。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乎丈六之外也。
第四非破非立者。然实未曾有三家义之可破。亦未曾有今义之可立。若有破有立即是可以言宣。何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耶。肇公涅槃论云。须菩提无言以显道。释梵绝听以雨花释迦掩室于摩竭提。净名杜口于毗耶离。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辨。辨所不能言。即是法花言辞相寂灭。寂灭宁有破立之可存耶。若能如此照达。即是法花之宗旨也斯之四句盖经论之大宗。开道斥病之妙术也。必须采之以贯通众义。
第三释经题目更开七门。
一立名意门 二立名不同门 三转不转门 四具义多小门 五前后门 六翻译门 七释名门
第一立名意门者。涅槃经云。低罗婆姨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槃亦尔。实无名相强名相说。涅槃即是法花之异名。涅槃既无名相强名相说。法花亦无名相强名相说。所以强名相说者。欲令众生因名以悟理因理以起行因行以得解脱故也。
二立名不同门者。众经或佛自立名。或待弟子发问。然后方立或序品之中预前立名。或正说之内方始立名字。或随说一义即立名字。或说一经竟最后制名。或一经之内但标一题。或一经之内立于多名。或有众经立于一名字。或有一部无别立名。立名不同略有五双十义。具如净名玄义已广述之。今此法花是佛于正说中自立名字。若依经佛但立一名。若法花论明一部始终。有十七种名字。如彼广说也。
三转不转门者。一切佛经立名有二。一者名字古今不转。二者随佛出世名字改易。如涅槃云。或名法镜或云名甘露鼓等。今此法花经于二种中名字古今不转。故大通智胜佛.威音王.二万日月灯明.及释迦佛所说皆称妙法莲花。所以有转不转门者。盖是随宜不同。适时而说也。
四具义多少门者。众经立名多小无定。或一义立名。或二义立名。或三义标名。一义立名者。或但人但法但处但时但事但喻。但人者提谓之流。但法者如涅槃之例。但处者如楞伽也。此翻为度处。但时者即时非时经也。但事者谓枯树经等也。但喻者金光明等也。二义立名者。或法譬双举。如妙法莲花。或人法俱题。如维摩诘不思议解脱等也。三义立名者。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胜鬘者谓为人名也。师子吼谓喻名。一乘大方便即法名也。
五前后门者。依天竺梵本前皆无题。但云悉昙。此言好法亦名成就。立名皆在经末。而回后在初者盖是翻经之人随震旦国法。欲令因名字不同识部类差别故也。
六翻译门者。依梵本云萨达摩分陀利修多罗。竺法护翻萨为正。故云正法花经。晋罗什翻萨为妙。故云妙法莲花经。迳山慧远双用前二更加两名。谓真法好法。今谓天竺一题名具含众义。译经之人随取一义故各别翻之耳。所言具含多义者。然诸佛所行之道未曾邪正。为对内外二邪故立为正。一者九十六种所说之法。称之为邪。如来所说之法目之为正。故对彼异道之邪明佛道为正。二者昔执五乘之异乖于一道名之为邪。所以然者。道尚无二。宁得有五。故执于五异乖于一道故称为邪。以对彼二邪故明佛所行道称为正法。言妙法者。诸佛所行之道未曾粗妙。为对二粗故叹美为妙。一者外道所说之法有字无义。是即浅近之法故名为粗。出世之法有字有义。目之为妙。二者对五乘之粗故叹佛乘为妙。又五乘是方便之说故称为粗。一乘是真实之法故称为妙。次言真法者亦有二义。一者外道之法目之为伪。诸佛所行称之为真如。涅槃云。是诸外道虚假诈称无有真谛。故明佛法有于真谛。次对五乘之伪以辨一乘之真。故方便品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二尚非真况五乘实耶。言好法者亦有二。一对外道邪见名为恶法。诸佛法正见称为好法。涅槃经云。求二乘者名为不善。求大乘者名为之善善。即是好法。
问。一乘教起但应对彼五乘。何故亦对外道耶。
答。涅槃教乃斥三修比丘。而复简外道故。外道无有真谛及盗窃佛常。今明佛法为妙。岂不对外道非妙及五乘之粗耶。
问。既具四名。何故独称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