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问。作二忏悔故六根方净。云何此经云五种法师得六根清净。
答。观身实相忏悔即是持于此经。故不相违也。是善男子下第二别开六根清净。一一中各有长行与偈父母所生眼者法华论云。凡夫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未入初地。若入初地则舍三界分段身便不用父母所生眼也。龙树判二忍亦尔。柔顺忍中名为肉身。无生忍则是法身亦名法性生身。今经所说肉眼者是柔顺忍也。
问。眼但应见色。云何言见业因缘果报。
答。小乘人云肉眼但见色法也。天眼通因天眼为方便故发天眼智能知未来生死等事。法华论云。六根净者于一一根中具足六用。是故眼根亦知业行及果报也。
问。六根云何得互用。
答。悟六根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身故六根无碍。所以得互用。
问。根具功德既多少不同。云何同见三千。
答。如灯虽大小同照一室也。
问。何故但见三千不多见耶。
答。智度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与眼相违故不能见。
问。既能见三千。何故不名天眼。
答。非修禅所得净色来入眼中。又非生彼天报得。故不名天眼。
问。二乘天眼见三千与今何异。
答。二乘但见三千国土。今依实相忏悔。及持经力得此眼见诸佛及踊出菩萨及宝塔。故与二乘异。
问。普贤观云忏悔六根罪。今云持经。有何异耶。
答。一乘即实相故持经即忏悔。忏悔即持经也。弥楼山者此云高山。又云光山。须弥山者此云安明山。亦云好高山。次释耳根长行为三。初总明五种法师为因。得千二百耳功德下第二明果。以是清净耳下第三别叹耳用。则是明功德也。有三句。初总明闻声。象声下别明闻声。以要言之下总结闻声。言而不坏耳根者欲闻即闻随意自在。故不坏也。又持经人悟法寂灭虽闻而无所闻。故称又坏也。
问。耳云何胜眼得千二百耶。
答。无眼之人不妨自行化他。生聋之人阙此二义故耳胜眼劣。次释鼻根。长行亦二。初明五种法师为因。次明功德果。果中亦三。谓总别结。别中为二。初明闻三界内香。及声闻香下闻三界外人香。初有二。初明闻欲界香。次闻色无色界香。欲界中有二。初闻人中香。次闻天香。人中三。初闻非众生香。次闻众生香。及草木下合闻二香。欲天中亦有众生非众生二香。色无色界亦有二香。寻文易知。上声乱闻。今不乱者互显故也。言遥闻香者。
问。小乘有三说。一者婆沙云。三根合中知。谓鼻舌身。三根离中知。谓眼耳意。杂心云。二根离中知。意不当离合也。成论云。眼但离而不合。鼻舌身合而不离。耳根亦合亦离。闻外声为离。闻耳鸣声为合。意根非离非合。今何故言鼻遥闻耶。
答。旧释云任根常用则如上三释。今依经力故鼻能遥闻。法华论云。一根具六用。而言鼻遥闻香者此是知境胜用。鼻根知故此意鼻根既具六用。岂不能遥闻香耶。盖是菩萨无六而六权智巧用。若六而无六即未曾用也。无六而六名实方便。六而无六为方便实。持经人既悟此经具足二慧故能尔也。普贤观意亦尔。知六即实相故知六常无六。悟实相即六根故无六而常六。故六不六无碍。此是悟有无无碍。又就有中六根自无碍能一根为六用。六根为一用。华严云。眼入三昧耳出正受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即其证也。
问。毗昙云上界无香味。今云何言闻梵世香。
答。梵世有细香。小乘人力劣不能知故言无香。大士利根无尘不察故云闻梵香。
问。成论言金银无香金刚无味。何偈云地中众伏藏闻香知所在。
答。有人言。论云无者无有粗香。今言有者有细香也。有人言。此是著体物故有香。金银之质则无香也。例如风本无色观音品云假使黑风。随所吹处故得此名今亦尔也。今谓同上破毗昙义小乘根钝不知其天香。大士则知也。须曼那华此云好意华。阇提华香此云生亦云实。波罗罗华此云重(伫龙切)波利质多罗波利此云护。质多罗云种种。呴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地破也。瞻卜华香此云黄华树。亦云金色华。舌功德中得二种果。一者得上味果。谓诸苦涩物至其舌根皆变成上味。此有二义。一如天恶食变成上味。如饿鬼好食反成不净。二者佛咽喉中有甘露泉和一切食皆成甘露。今持经人随分有之。
问。舌能知味恶味未到舌皆变成上味者。耳能闻声听诸恶声。何不变成好声耶。
答。皆互通也。耳既遍闻好恶声。舌亦精别一切味。但互叹耳。又余人不能远闻声。今叹持经力能远闻。余人不得上味。叹持经人力能得上味。又声不益身故不须变。味正资质体故须变也。食中具诸尘味。尘既变者坚触亦变成软。乃至赤色变为白饭。举一例诸。又味正益身所以论变。余不正益故不论变也。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者。此人既背惑向理故常见佛面。故如转面向之。若背理向惑则不见佛如佛背之。释身根中得净身果。类上鼻既遥闻香。身根亦遥觉触。但今不取此义。明余人心不净故身根不净。持经人心净故在身则净。如阿难形面如明镜老少色像皆现其中也。偈云唯独自明了者持经人独自明了。余人不持经故不见菩萨所见也。释意根中偏言如来灭后者举一类诸也。明意清净具得四辨。闻一句一偈谓法辨。通达无量义谓义辨。能演说一句一偈谓辞辨。而言一月四月一岁者一月者是十二中之初。四月是四时中之一。一岁是时终。略举初中后三时也。三千大千世界下第四知机。即是乐说辨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所以有此品来者凡有七义。一者三品明三种功德。上二品明下中二功德竟。今次明上品功德。二者此经始末明宣持之人得三世功德。分别功德品初明十二种利益。闻经悟道现世功德。从分别功德品至法师品叹经能生未来众生功德。今此一品叹经能生过去世众生功德。此皆约佛在时作此分三世。经力虽多不出利益三世。三者近证法师品故来。上虽言持经之人得六根净未有其事。今引释迦本生亲自证验。证验者正证佛灭后持经人得六根净。以奖劝未来众生令持经也。四者上明六根净果。今叙六根净因。欲得根净当如常不轻菩萨一心忍诸打骂为物弘经。必于现身得根净也。五者欲说众生悉有佛性成一乘义故说此品。一切众生但有佛性无有余性。故唯有一乘无有余乘。旧云。法华经但明善人有佛性。涅槃经始辨有心皆得成佛。今明此品正辨恶人有佛性义。方便品明一毫之善皆成佛道。则知一切有心并有佛性皆成佛也。
问。此众生是何等恶人。
答。保执小乘拒逆大乘是谤方等人。又执小人不信大乘。于大乘无信是一阐提人。即是极恶人。有佛性义与涅槃经无异也。六者自上以来明授记义犹自未尽。上但明佛授记未明菩萨授记。则能授记人未尽。上但授善人记未授恶人记。则所授人未尽。上但现在授记未明佛灭后亦得授记。此则时节未尽。今欲明三种尽义故说此品。七者上来二品余经已广叹持经人之福劝物明修行。今次广叙谤法毁人之罪诫约未来勿造斯业。故说此品也。常不轻者一切众生常有佛性。故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士得此观心故常不轻物从人标名也。品开为二。初长行次偈。长行为三。一者双标信毁二人。二引过去双证二事。三双叹。即叹法美人。第一双标为二。初明毁人得罪。告得大势者显此菩萨知法本来常寂灭相有正观势力。不为结惑所摧令弘经人亦学之也。又即是显常不轻得大忍力不为打骂所摧令持经人学其行也。如前说者指譬喻品末也。其所得功德下第二明持经人得福也。得大势下第二引过去事双证。就文为二。第一明缘由。第二正出常不轻事。缘由中又二。初明一佛出世。次明多佛出世。初有七句。一明时节也。有佛名威音王下第二化主。劫名离衰下第三出劫名。国名大城下第四出国名。其威音下第五明教门。因三菩提说六波罗蜜者。因者由也。由令众生得三菩提。是故如来说六度。得大势下第六明寿命。正法住世下第七明住持。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下第二明多佛出世。最初威音王下第二正出常不轻事。又开二别。初明二人行因。次明二人得果。行因之中凡五双。第一明行因时节。谓正法已灭于像法中有信毁二人。所以偏据像法者欲劝像法众生持经亦得根净。又诫像法之人勿毁人谤法也。增上慢比丘下第二双标二人。初标恶人次标善人也。得大势下第三双明二人行因。前明善人行因。此菩萨用三业破病弘经。一者身业礼拜。二口业赞叹。所以身敬者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当来佛。今欲敬于当来佛故礼拜之。口叹亦尔。以皆有佛性当得成佛故叹当佛也。身口既有敬叹必经意地故具足三业弘法华经也。律云比丘不礼俗人。今云礼四众者大小乘法异。如涅槃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皆应恭敬。
问。于时何故行敬叹事弘一乘耶。
答。不轻弘经凡有二种。一者密说。二者显说。行于敬叹即是密说一乘。后得根净具智慧神通显说一乘。所以前密后显者。末世之时增上慢人恶强善弱不可顿说。故初但得仿佛说之。仿佛之中但明作佛。谓显实义。未得被斥二乘故不开方便门也。深敬汝等者显众生有正因佛性也。而言深敬者既有佛性。即是当佛为敬之极。故云深也。又众生有佛性是甚深义。故言深敬。行菩萨道者明缘因佛性也。虽有佛性要须修行乃得见也。当得作佛者本有佛性。今复行因具缘正二因义故得成佛。然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于缘谓非佛。如长者见穷子是己儿。而穷子自谓客作非长者儿。是故现佛于缘成当也。又此中未堪说众生本来是佛但得说当成。后显说中方得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是佛也。四众之中下第二辨恶人行因。须菩提不起他诤今生他嗔者亦是大小乘异。宜适时而劝也。如此经历多年下第四双重明二人行因。今前明善人行因前但行善因。今次明忍恶也。说是语时下明恶人行因也。避走远住下第五双重明行因。上明忍于口骂。今次忍身打掷也。以其常作是语故下结常不轻名。即显恶人行因义。
问。常不轻弘经与法师品三事何异。
答。常不轻具足三事。有慈悲心方能行于敬叹即是入如来室。忍于打骂谓著如来衣。深敬汝等即是了知诸法常寂灭相。谓坐如来座也。经历多年常行此事即是以不懈怠心为四众说法。又即是四安乐行。以知有佛性佛性即是第一义空谓空寂行。既行敬叹即无憍慢。能忍打骂宁有嫉心。经历多年忍苦弘道。则具大慈悲。故备四行也。是比丘临欲终时下第二明二人得果。前明善人得果。次明恶人得果。善人得果有二。善明得果。次结会古今。得八种果。一者闻法能持果。此中云二十千万亿偈者即是首卢偈也。即得如上眼根清净下第二得根净果。得是六根下第三明得延寿果。是大士体法无生灭。宁有心于存亡。但欲为物弘经故示有长命耳。于时增上慢下第四恶人信伏果。大神通力者谓身示现神通力。乐说辨力者口业说法。大善寂力者意得禅定。又教化下第五善人住道果。命终之后下第六舍身值佛果。放诸佛法中下第七得六根常净无所畏果。今谓常不轻得八果。约位有三。初得根净谓内凡三贤之果。二得根常净即得初地已上。得无生忍了悟一切法本来寂灭故根常净。三得佛地果。未得根净之前则十信位。而弘经故此人具五十二位贤圣也。得大势下第八明当得作佛果也。八果不出三报。初四是现报。次一是生报。后三是后报。得大势于汝意云何下第二结会古今。得大势彼时四众下第二明恶人得果。亦开为二。初正明得果。二结会古今。得果中有二。一得恶果。二得善果。前得恶果后得善果者由打骂常不轻故得于恶果。后信伏随从故得善果。
问。经云。诸佛菩萨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云何礼拜赞叹生其恶因。后令其得苦果耶。
答。有二种义。一者增上慢四众恶已成就必堕地狱。今礼拜赞叹为作出地狱因得佛之缘。非是生彼恶也。所以知尔者常不轻未礼之时已是增上慢。尔时已执小不信大是谤方等人也。二者如世良医治病有二。一者与美药即便病差。二与苦药初虽不悦后必安乐。诸佛亦尔。自有初说妙法。即便了悟自有初为说法增其谤心堕于地狱。后因此善必得解脱。若不为说无解脱期也。
问。譬喻品云。谤法华人入阿鼻狱迳无数劫。今何故但千劫耶。
答。四众若直尔起谤即如彼说。今闻不轻强为其说。虽谤毁籍此力故受苦则轻及后得信解。
问。不轻为是实行为是权行。
答。既寿量之迹。则知是权行也。毕是罪已下第二明得善果。得大势于汝意云何下第二结会古今。得大势当知下第三大段叹教劝修又二。先叹次劝。前叹教者由法华力故常不轻得二种益。一者毕其余罪谓灭恶力。二得六根净乃至成佛。谓生善力。所化四众亦得二益。一者由经力受苦轻微。二得出地狱乃至不退菩提也。是故诸菩萨下第二劝修。偈文不颂长行双标信毁。但颂双证及叹教劝修。即为二别。初十五行半颂第一双证。余四行颂第二叹教劝修。上双证有二。第一缘由。第二正明常不轻事。今具颂之。初一行半颂第一。是佛灭后颂第二。长行有二。一明行因。次辨得果。今具颂之。前四行颂二人行因。其罪毕已下十行颂得果。初五行颂善人得果。时四部众下五行颂恶人得果。开示教人令住涅槃者恒令识诸法从本来常寂灭相。名此为法华教得涅槃也。亿亿万劫下第二颂叹教劝修。两偈颂叹教。以众生种中道不二善根既少故。于其人为难闻佛亦难说也。二行颂劝修。以难闻得闻。难说已说。宜及时修行。勿生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