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佛寿无量而众生寿自然有量。此乃众生佛二见。诸有二者无道无果。云何得益。
  答。若作二见即不得益。今既悟佛寿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绝四句超百非。即了己身亦尔。此即悟众生佛不二。是故得益。
  问。此经但明佛寿无生灭始终。何处辨众生寿亦无生灭始终。
  答。作此问者不读法华寿量品。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无有生灭。乃至非实非虚。故知三界即是法身。亦令众生作如此悟也。
  问。余经悟道者少此教何故得益多耶。
  答。此经结会始终开二权二实。即教无不周。理无不备。所应得道者尽在此经。是故悟道者多。二者如来一化凡有三门。一摄邪归正门。二摄异归同门。三摄因归果门。法华之前唯有一门。此经初分谓摄异归同门。后分之经摄因归果门。又此经结会始终则具足三门。三门摄理教既周闻之并皆悟道。三者释迦所化凡有二子。一者失心。二者不失心子。不失心子始从华严终竟法华闻教皆悟。余失心者待佛唱灭至说涅槃方得解了。今辨不失心子所应悟者并皆得悟。是故入道者多。不失心子凡有二种一直往菩萨二回少入大。此二种人闻法华经皆得悟道所以多也。复有八世界微尘下第二明地前得发菩提心益也。佛说是法下第二明瑞相。显理既彰悟道非一。是故感于嘉瑞。凡有八瑞。如文所列也。
  问。前开三显一何故无瑞耶。
  答。初明一权一实义未究竟。及三根声闻生信犹浅故未现瑞。今具开二种权实悟道人多。故现瑞也。尔时弥勒下第四明弥勒疑除领解说偈称叹。十九行偈分为四别。初一行颂所说教。次十行颂得益之人。次六行颂瑞相。后两行称叹佛。第二段中又开三别。初一行总明得益。次八偈别颂得益。后一偈总结称叹也。八偈又二。初七行颂得圣益。后一行颂凡发心益。七偈之中三行颂增道。三行颂损生。一行总结颂斯二也。尔时佛告弥勒下第五格量称叹。就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有三。第一正述功德。第二正格量。第三结叹也。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格量。但举五度不举波若者信解寿长。此心即是般若。不可还以波若格量般若也。又般若即是佛寿照境之义。名平等大慧。用大慧为命故名为慧命。即此大慧用法为身。故名法身。故知波若即是佛寿。不可以寿格量寿也。胜鬘经具举六度格量者此是无方便波若耳。若善男子下第三结叹。偈文但颂后二章。十四偈颂格量。五偈半颂结叹功德。初又二。十二偈别颂五度。两偈颂格量。初又二。初一偈明时长行广总明五度。次别颂五度也。又阿逸多下大段第三次辨流通。凡十一品半经。开为二别。初四品半明赞叹流通。从嘱累品竟经七品明付嘱流通。要须叹法美人福慧深重方得凭累使受化弘通。故分此二也。就初文又二。一从此文至不轻品三品半经正明叹法美人。第二神力一品佛见二世众生闻经得益心生欢喜现大神力。初章又二。第一从此尽品略赞叹流通。第二三品广赞叹流通。初又二。第一叹佛在世时人弘经功德。第二叹佛灭后时人弘经功德。就初有三。第一明闻慧功德。何况广闻下第二明思慧功德。阿逸多下第三明修慧功德。又复如来灭后下第二明佛灭后持经人功德。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明四品人。一下品谓闻慧人。二中品思慧人。三上品修慧人。四上上品修慧之中更开此一品也。何况读诵下第二人也。凡有二句。一叹持经人顶戴如来。阿逸多下第二叹持经人摄诸功德。文有四句。第一总明叹持经之人摄起塔造寺功德。即为以佛舍利下第二别明持经人得起塔功德。阿逸多下第三别明持经人摄得造寺功德。是故我说下第四总结持经人具得塔寺二种功德。况复有人下第三明上品修慧人。若人读诵下第四上上品人。偈文但颂三品人不颂第一闻慧人。十一行半颂第二思慧人。次三句颂修慧上品人。不嗔不恶口下颂修慧上上品人也。

  法华义疏卷第十



  法华义疏卷第十一

    胡吉藏撰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下三品第二广明持经功德奖劝流通。三品即为三章。初随喜品明弟子下品功德。第二法师品明五种法师即是中品功德。第三常不轻品明持法华得六根清净乃至成佛谓上品功德。约位分者初随喜人从发心至十信位。第二六根清净三十心位。故法华论云得六根清净者凡夫人以经力故得根胜用未入初地。而经文云未得无漏。故知是地前人。第三常不轻品寄迹而言从内凡以上乃至得佛。此之三品则摄大乘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贤圣皆从法华经生故叹经胜用劝物宣持也。所以有此品来者。一者远从前法师品明二世弟子闻经随喜上虽言即与授记未广说其功德。今欲说之故有此品来也。二者若依品次相生闻上分别功德欣然相传故有随喜品。三者上品末说如来灭后若闻此经不生毁呰。起随喜心当知是为深信解相。今欲说其功德故有此品来也。四者欲举劣显胜叹其功德劝物宣持。但默念随喜福已无边。况复书持读诵等耶。五者上品明受持供养此经功德无量。复有人不能书持更谓不得功德。是故今明若不能书持但起随喜心福亦无边。又流通此经命初辨随喜品者。此经明二权二实与昔说相违。执教之徒逆耳违心不能信受。是故今明随喜功德无边。即是劝信解。
  问。何人闻经不生随喜。
  答。见塔品中已出六人。今明四种。一者学小乘人保执昔教闻二权二实逆耳违心不生随喜。二者执此经犹是无常因果犹未究竟。若闻一乘之因辨有佛性一乘之果常住不灭。亦逆耳违心不生信受故不生随喜。三者执覆相常人闻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究竟无余了义之说。亦逆耳违心不生随喜。四者有所得人保权执实若闻非权非实无依无得谓是断见。亦逆耳违心不生随喜。故随喜者难得所以功德多也。
  问。云何名随喜相耶。
  答。二段经各有体用。乘权乘实体用者不三不一言断意忘谓乘体。昔为物说三今破三说一谓乘用也。身权身实中体用者法身非常无常。命不长不短。亦言断意忘谓佛身体也。昔无常今常。昔短今长谓身用也。随顺二权二实体用而生欢喜故有随喜相也。
  问。随喜有几种。
  答。略有二种。一随喜法。二随喜人。随喜法者若顺此经而生欢喜即是金刚般若。信心不逆故名随喜。二随前人所作而生欢喜。如见受持此经乃至解说而生欢喜故名随喜人。
  问。能随喜心与所随喜事优劣云何。
  答。有四句。一者俱无优劣。所随喜是无所得。能随喜亦无所得。二者能所俱劣。所随喜是有所得。能随喜亦是有所得。三者所随喜胜。能随喜劣。如凡夫随喜圣人所作善根。四者能随喜胜。所随喜劣。如圣人随喜凡夫所作善根。
  问。大品经明有所得随喜回向是杂毒食。杂毒食者初食虽美后则害身。有所得随喜初感人天之报后必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今明何等随喜耶。
  答。佛意明随喜法华。法华是无所得法。即是波若。故前格量中举五度除于波若。故知作无所得随喜。又若作有所得随喜者。有所得还感世间果报。云何能胜后财法二施耶。
  问。有能随喜心。有所随喜事。云何成无所得耶。
  答。既称能所。即是因缘。故能不自能。能名所能。所不自所。所名能所。如此能所无有自性。即是寂灭。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言。寂灭者盖是能所宛然未尝能所。故称寂灭。寂灭宛然而不失能所。能所宛然而寂灭。即是方便实慧。寂灭宛然而能所即是实慧方便。故大品云。菩萨随喜欲不堕想心见三颠倒者当用波若方便力也。
  问。四等中喜禅支中喜七觉中喜五受中喜与今何异。
  答。四等喜是庆他得乐。禅支中喜是自庆有所除得。五受中喜此通垢净自他。七觉中喜但是无漏。与今并异也。
  问。但作无得随喜亦作有得随喜耶。
  答。始行菩萨未堪习无得观。但作有得随喜犹胜逆耳之人也。品为二。初问次答。
  问。有长行与偈。弥勒发问者。随喜回向是菩萨法门。是故大士为物发问。所以的言佛灭后者为正不值佛世众生望岸自绝者也。佛答亦二。初长行次偈。长行又二。初正明随喜功德。
  答。弥勒问。第二泛明余四种人所得功德。明随喜人中有三。第一通明五十人随喜功德。第二取最后第五十人举财法二施格量。第三举后况初。明初者弥胜前。又开三。一明随喜人。闻是经随喜已下第二明闻法随喜。从法会出下第三次明转教。随喜即是自行。转教谓化他也。是诸人等下明第二人自行化他。余人闻已下明第三人自行化他。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人上略出三人。今从四人已上至第五十。阿逸多下第二格量第五十人。上则明随喜。今此辨功德。则是品题二事。一随喜。二功德。又开四别。第一许说诫听。若四百万亿下第二正举财法二施以问弥勒。三弥勒奉答。四佛格量。初举财施。二举法施举财施中前明福田。次辨施主。举六趣明四生者杂心云。六趣但摄正生不摄中阴摄生不尽。今欲摄生尽故说四生。天与地狱一向化生。饿鬼有胎化生。人畜具四也。所言六趣者开合不同。或合为一。谓分段生死。或分为二。即善恶二趣。或分为三。所谓三界。又分为五。依正法念经修罗有二。或鬼或畜。故无别道。依伽陀经修罗有鬼畜天。三道所摄。故无别道。依此经则为六道。智度论云。三种地狱。谓寒热黑。三种畜。地水空。三种鬼。饿鬼食不净鬼神鬼。依余经二地狱。一正地狱在大海下。二边地狱在余山间。正地狱有一百三十六所也。依正法念经畜生有三十四亿种类。具有四生四食。饿鬼有二。一在人中。二在鬼界。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是饿鬼国。种别有三十六。始从镬身饿鬼终至燃身饿鬼。有形无形者六趣之与四生所摄。谓一门摄众生。即是趣门及与生门。今以二门摄。谓有形无形也。次三门摄。谓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次四门摄。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皆是增数法门以摄生也。有人求福下次明施主。而作是念下次明法施。凡有三句。前明法施意也。即集此众生下第二正明法施。一时皆得下第三次明得益。前二是法施。今明福田也。弥勒白佛下第三弥勒奉答。佛告下第四正明格量。二施时长行广所以不及随喜者。财施是世间因。法施但得二乘。随喜超凡越圣必当作佛。故随喜胜也。如十方萤火不及一日。大千野干不及一师子。智度论云。三千草树不及一如意树。又罪福从乖府理生世间。二乘善根去理远故福少。随喜去理近是故福多。善有三品。财施是世间因为下品。法施令得二乘是名中品。随喜作佛名为上品。阿逸多如是下第三以后况初。有人言。初人最胜后人劣者第一前听佛说法。次五十人闻法随喜即是五十位。谓十地四十心。第五十人是十信初心。最初人是十地终心。故后不及初也。今明不尔。闻经胜劣前后不定。今且就一方明之。初人亲闻是故福胜。后则传闻其福则劣也。又阿逸多下第二泛明余四人。弥勒但略问随喜。佛广答者智度论释往生品云。身子略问而佛广答者。如贫人乞少物富者多惠施也。
  问。品具明五人功德。何故偏题随喜品。
  答。随喜是五人之初。故偏说也。又今品以别标名。下法师品从通受称二名相避故互举也。第一人取其往诣听法。故得乘天宫等报。若就听法边明得报者福则无边。此中三品人。若下品动足得乘象马报。中品得乘七珍舆。上品乘天宫也。第二人但取分坐义边故得三王之报。若就听法边福则无穷。第三人正取劝人听法华义得四种报。一者劝人听经则是其人善友。故后还得值善友报。所以言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也。二者劝人听法前人受教须臾闻法发生智慧后还得智慧果报。是故经云利根智慧。三者以口业劝人听微妙法生他正信正解。故得离口丑陋得端正果报。四者劝人听经是人善友世世常得见佛闻法信受教诲。何况一心下第四人。其福最胜报不可说也。偈十八行。颂前五人。即为五别。但不次第。初九行颂第一。次五行颂第四。所以超颂第四者以第四人与初人皆是广说功德故一处颂之。余三既是略说故一处颂之。又随喜是为他人说法人。第四劝他听法人并是为他。义意相成故一处颂也。次两行颂第二。次一行颂第三。此既是行诣及分坐令坐。义类相续故相次颂之。后一行颂第五。前第一释长行有三。今九行具颂。初一行半颂第一。最后人下六行半颂第二举二施格量。次一行颂第三举后况初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所以有此品来者一者远从法师品生。法师品略明二世弟子两世法师。随喜品已广说二世弟子功德。今次广说两世法师功德。二者近从分别功德品末明三品人。一者下品谓随喜人。随喜品已广明其功德。今次广说余二品人。故有此品来也。三者上随喜品杂明世出世二种功德。如乘天宫及轮王坐处谓世间功德。随喜转教后得成佛出世功德。今品但明出世功德。以六根清净三界所无故称出世也。约位明者前是十信弟子位。今是三贤师位。约人者前品明五人。今品亦明五人。此品明弘法之师得六根清净功德以奖劝持经也。品开为二。第一总明五种法师得六千功德。第二别释对常精进者。一随缘所宜。二者此人持经已得根净果报故还对之。三者欲得净根必须精进。因名表义故对之也。六千功德者菩萨行善不出三业。身三口四意三。合为十善。一善为首余九庄严。是则十善互相庄严成百善也。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人赞叹百善。法赞叹百善。合为四百善。约五种法师皆具四百成二千善也。此二千善又有上中下品。故成六千也。有人言。菩萨行十善。一善亦以九善庄严故成十善。十善便成百善。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叹法为百叹人为百。合为四百。此之四百有上中下品。成千二百。三根持经用胜具得三品故有千二百。余三根持经用劣但得中下二品故有八百。有人言。就百福为论。此经云百福相庄严。药王品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各十善庄严成一千功德。一根一千则为六千。但三根于弘经事胜功德则多余三既劣故少也。明五种法师为因故得六千功德也。普贤观经明忏悔六根罪故得六根净。但忏悔有二法。初对十方生身佛就事中忏悔六根罪。故云从无始来六根所作三障今悉忏悔。次对法身佛依实相忏悔。观六根是因缘生本来寂灭。具此二忏悔故六根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