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涅槃时亦默而不许受供养。今亦默然。何以知受请耶。
  答。有人言佛颜有舒敛故知受不受。有人言身光上下表之故有受不受。有人言初成道时佛有唱号。默然者便是受请。涅槃时默然者便不受请。余二方如文。西南方乃至下方第二段例余六方。上方梵王说偈称叹中十行半偈开为二。初八行半叹佛。次两行请受供养。初叹后请者。初叹明佛有胜德。故后请受供养。就初叹中初两偈叹佛慈悲德。前偈叹大悲次偈叹大慈。于昔无量劫下有六行半第二叹佛难值。初四行半明昔不值佛。次两行自庆今得值佛。初四行半中为二。初三行半明起爱众生不值佛也。住于邪见法一偈明起见众生不值佛。
  问。东南方诸梵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次南方梵云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今此文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何故三处不同耶。
  答。寻佛应世感见不同者。犹由众生行有厚薄之异故睹接致久近之差。一百三十劫上品人也。一百八十劫中品人也。于昔无量劫下品人也。略举三品不同则略摄感应义。尽失乐及乐想者。对境发爱为乐。心取境故为乐想。又释乐谓乐具。想即乐受。生死无有实乐故称为乐想。尔行大通智胜下第二明近缘由。以去覆讲事近名近缘由。亦开为四。初受请说小乘法轮。第二十六王子请转大乘法轮。第三受请说法。第四说经竟入定。前一明说小。后三辨说大。就此四章各开三段亦合十二章经。初章三者第一明受请。第二明一会说法。第三多会说法。初文前列十方梵天后明十六王子者。前文从近至远故自人及天。今从天及人自远至近。又遂文势便接上天众故前列天后列人也。即时三转下第二正明说法。就文为二。初明说法二时众悟道。就初又二。前说四谛次说十二缘。就说四谛为三。初表三转十二行。次明余人不能转。后正明三转。言三转者。一示转谓是苦是集是灭是道。二劝转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引佛为证转。复有一谛三转。谓是苦苦应知苦我已知。余三亦尔。十二行者。若用教为法转说此十二种教生众生解。解行于境故称为行。又佛如行而说而众生如说而行故云十二行。若以解为法轮体一转生四行。谓眼智明觉。眼谓法忍。智谓法智。明谓比忍。觉谓比智。一转生四行故云十二也。
  问。一转既生四行则生四法忍四法智四比忍四比智。生行已足。后二转更何所明。
  答。成论师云。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后转生修慧。依婆沙宗为三根人故有三转。初转上根即悟生于四行。乃至三转下根人悟亦生四行。今三根合论故有十二行。若广开之便有四十八法轮。初转四行谓见道十六心。余二转各为十六合四十八也。又初转生未知欲知根。次转生知根。后转生知已根。又初转生见道。次转生修道。后转生无学道。依释迦趣鹿苑说法。天人但证初果。宜用前约三根人释之。若依大通智胜说法。皆悟罗汉。宜用三根三道二义释之。
  问。依毗昙宗用何为法轮体。
  答。杂心云。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谓见谛解起具戒定慧。以三种戒为轮毂。三种慧为轮辐。二种定为轮辋。三种戒谓正语正业正命。三种慧谓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二种定谓正定正念也。所言轮者谓轮转义。观欲界苦次观上界苦。次乃至观欲界道次观上界道。以三界四谛上下轮转故名为轮。断见谛惑为轮用。照四谛境为轮行四方也。
  问。毗昙见道但有十五心。云何具十二行。
  答。道比智是忍家流类。印证见谛惑无。然非见道摄也。成实见道唯一空行。亦无十二行。故数论二家释十二行于文为难解也。别有经说十二因缘为十二行。若尔三转目四谛十二行约十二因缘两事合说也。若沙门下第二明余人不能转。智慧人有二分。出家为沙门。在家为婆罗门。天有二分。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及余世间此天人以外称为余也。
  问。三乘人尽得见谛道。何故言佛独能转余不能耶。
  答。二乘人虽能入见谛道成无学。而无一切智。不能善识机缘。不为物情所信。故不能转。又佛能自转能为他转。声闻不能自转故不为他转。缘觉虽能自转。而缘觉出世无他人成圣故不能为他转。故涅槃云。缘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法等。谓是苦下第三正明三转。略举其一也。及广说十二因缘下第二所以明说十二因缘者有二种义。一者广上四谛义。广苦集为十二相生。广灭道为十二还灭。二者时坐有二种根缘。一求声闻二求缘觉。为求声闻说四谛。为求缘觉说十二因缘。故信解品云密遣二人。即其事也。言无明者。一显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闇惑迷理之义。就此通义故说无明。二者无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为名故说无明。无明有四。一迷理无明。所谓迷于二谛之理。故地经云不知世谛第一义谛故名无明。二发业无明。所谓三根三毒烦恼。三根烦恼能发思业。三毒烦恼发身口业。三覆业无明。谓造业已重于前境起贪嗔等。复助前业令其增长。四润生无明。若依成实论。唯爱能润余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即狭唯在于爱。受生则广通于余结。地经亦然。故彼经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毗昙云。润生受生诸结皆能。但缠垢等能润不能受生。行者谓罪福不动三行。亦身口意三行也。识支者凡有三种。一种子心识作行已后受生之前所有心识。为业烦恼所勋发故能生后果识说为识支。二者无明行中所有心识亦是识支。三受生心识名为识支。谓生时一念之顷染污识也。名色支者。四阴名名。色阴名色。当于尔时四阴才裁有其名未有其用故称名也。又释名色两字但目于色。谓此是内色。受众生名异外色也。又释色当法体为目。心从能诠名字受称。以心法隐昧故以能诠之名目之。六入者生识处名入。色增长名五入。名增长名意入也。触支者触对前境故名为触。依毗昙解触有五种。一增语触。谓意地触数能发语言。二有对触。五识中相应之触触对现境故名有对。三者明触谓无漏触。四无明触谓诸烦恼相应之触。五处中触所谓一切有漏之触。所言受者。或总名一受。或分为二。谓身心两受。五识相应为身受。意识相应为心受。或三或五或六。六根生受。或十八。六忧六喜六舍。此亦二。垢.净。为三十六。三世论之合百八受。所言爱者。涅槃经云染集一爱。尔时但有食爱未有欲爱故称为一。所言取者。烦恼既重四方驰求故称为取。毗昙四取具摄百八烦恼。欲界烦恼之中除于戒见故名欲取。以缘外欲故名欲取。上二界烦恼除于戒见缘于内生名我语取。此二分上下界异故开二取。次三界四见名为见取。三界戒取名为戒取。此二通三界论。钝使分二取利使分二取也。若依成论。身见一使名我语取。实无我体但著我名故云我语。依此身见起于边见取著断常。若见断者即著五欲名为欲取。以无后世贪现乐故。若见常者有利有钝。若钝根者则便持戒望后世乐名为戒取。若利根者说神是常苦乐不变即无罪福故起邪见说为见取。成实四取摄惑不尽。所言有者。业能牵于三有故名为有。又含有未来果故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以去四果名为老死。十二缘义广。今略释名也。说是法时下第二明悟道。欲显说教不虚故明得道也。不受一切法者。心无爱著故名不受。有人言。空观现前不受三有相续故名不受。有人言。得道之人五根缘五尘不起烦恼。不起烦恼故不造恶业。无恶业故不受三恶果报。故名不受也。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下第三明多会说法。然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道。受三归人次会得道。一称南无佛人三会得道。复有独与弥勒结缘。更为说法。不止局于三会。今四会说法类此可知。就文亦二。初明说法次辨悟道。文处易知也。尔时十六王子下第二请说大乘法轮。所以请者凡有二义。一者见诸人皆成罗汉大机欲熟故为请说大乘。二者远欲讥斥今日下根声闻。明我昔日为汝诸人以请说法华。况今成佛而不为汝说大乘耶。自昔至今凡经几载说。犹故不解此为极愚也。就此文亦三。初为请法故出家。二正请。三王眷属亦随出家。皆以童子出家者。四岁已上称为童子。即表菩萨修童真行也。又幼而悟道则众所归伏。出家者欲通化道俗。在家之人不得化出家人。二者欲引导八万亿人令出家。沙弥此云息恶行慈。谓息恶行慈。欲表菩萨为物请法有大慈也。前称智积举智慧门。今名沙弥明功德门也。作沙弥覆讲者。明幼而早悟世所希有。使物信之。如身子八岁登坐说法道俗赞扬震名遐迩。俱白佛言下第二正请。声闻皆已成就有二义。一欲令其回小入大。二明已化小今须教大。尔时转轮圣王下第三王眷属出家。以见王子舍于重位故亦随出家。尔时彼佛下第三明佛受请说大乘法。就文亦三。第一正受请说法。第二明时众感悟不同。第三明说经时节。
  问。彼佛受沙弥请即应说法。何故过二万劫然后说也。
  答。一欲令时众生勤重心。如昙无竭过六年竟乃说波若。二者例上十劫坐道场待于缘熟。今亦然也。三者或可例同释迦说小乘已后法华之前明二种教。一者付财密化谓波若教。二者诸方等经陶练小心。以此二门调伏其心。然后始得令入佛慧。故下偈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即其证也。四者诸佛教法不同。或初说三乘教后说一乘。即释迦灯明是也。或初说二乘后说一乘。即大通智胜是也。说是经已第二明时众感悟不同。此中有三根。上根即十六沙弥。中根声闻人。亦能信解。沙弥前讽诵次信解者。夫欲覆讲必具二义。一诵持二得意。故具此二也。下根之流皆生疑惑者有四种义。一者中根声闻于佛有缘皆得信解。其余众生于十六沙弥结重因缘故佛不能度。覆讲之事起自其人。二者欲明过去世佛说法华时众生有信不信。显今现在有三根人亦有悟不悟。三者欲励今下根明过去世佛说法华利根能信解钝根生疑汝等比丘应同利根云何乃同钝根。四者明我之与汝俱在彼会共听法华。我以早悟汝今犹未解。一何可伤也。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者第三明说经时节。以其文广是故时长。所以下云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也。说此经已下第四明说经竟入定。就文亦三。第一正明入静室。住于下第二明住定。八万四千下第三明在定时节。所以入定者。欲令十六沙弥覆述法华故也。但诸佛化仪不同。此经始末略有三种。一者灯明佛说法华竟即便涅槃。此明于佛结缘所应度者皆已度竟。二者今文明于佛结缘度之有尽不尽。利根者度之已尽。钝根者未尽。须佛起定称叹沙弥劝物亲近。故佛未得入灭也。三者释迦佛说法华竟不更再说。以应闻法华得了悟已竟故不更说法华。仍别说涅槃。是时十六菩萨下第二正明结缘。前缘由有二。一远二近。今亦开二。初明昔日结缘。次辨世世相值。二文各四合八章经。初文四者。第一明知佛入定为覆讲缘由也。第二正为众覆讲。第三明时众蒙益。第四辨佛称叹。各升法座下第二文。夫白日潜光即明月接耀。如来戢影故菩萨舒晖也。一一皆度下第三明众蒙益也。示教利喜者。智度论五十四卷云。示者示其善恶也。教者教舍恶从善也。利者。未得法味者心生退没。为说涅槃胜果使修善因令其心见利益为利也。喜者。随其所行而称叹之令其欢喜。若乐布施者即叹布施。以此四事庄严说法。今就法华释四事者。初示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故名为示。次令舍三入一故云教。次说三乘果劣一乘果胜使修一乘因令其心见利益为利。观其根缘或以法说门说一乘。或以譬说门说或以宿世因缘说。随其所乐应机说法令生欢喜故言喜也。大通智胜佛下第四明佛称叹。以其说法会理称机。今欲令时众信受故佛印叹也。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者。以与沙弥有缘故令亲近。如十方佛劝常啼亲近法涌。佛告诸比丘下第二明结缘已后世世相值。就文亦四。一明所化得益二辨能化得益。第三结会古今。第四明未来相值也。初文三句。一明沙弥常乐说法华。以法华明于佛乘菩萨常求佛果故常乐说。又法华结会始终具摄一切教。若说法华则摄一切教。一一菩萨下明现在所得益缘也。世世所生下第三句明后时得益也。
  问。此中结缘后恒相值。穷子何故父子相失不相值也。
  答。有人言。此中明世世相值者。据大期一劫二劫。恒得相值穷子不相见。细论一世两世不相见耳。今谓与沙弥结缘有三品人。一者上品如此中说。得值多佛与师俱生。过去即悟也。二者中品人如下文说。于今有住声闻地者。过去不悟法华。现在值释迦闻一乘方悟。则穷子是也。三者下根如后文说未来世弟子。现在不事法师。未来随闻故始得悟。以有三根就三世得悟不同。是故今文与穷子不相违也。于今不尽者。一者过去善根未尽。二者值多佛犹自未尽也。诸比丘下第二明能化得益。所以明能化得益者。为击下根人也。明我闻法华遂进成佛。汝闻法华云何乃退作声闻。一何可愍耶。诸比丘我等下第三明结会古今。就文有三。初牒上根人。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第二句明过去中根人也。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者释上常教化无上菩提也。疑者云既常教化无上菩提。何故说声闻法。又昔为沙弥时尚教大道。今云何乃说小乘。是故释云。说声闻法渐令入佛道。以佛慧微妙不可顿入故也。当知说小是渐说大乘。又昔有大机是故说大。但为退大取小是故今说于小。尔时所化下第三句正会古今也。我灭度后下第四段明未来相值即出下根人也。此是佛灭度后修道成阿罗汉。此人命终生于净土。释迦于净土中作佛更有异名。为此人说法华经方乃得悟。所以说此事者。明无有毕竟永住二乘。会须闻法华后当成佛。励下根人令及时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