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三车二使一城并皆是权。此有何异。
  答。本有三乘根性故说三车。二乘人领解知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称二使。二乘虽异同断见思烦恼同得无为涅槃故名一城也。
  问。三车与三使何异。
  答。长者遣傍人唤子不得。更遣二使唤子便得。故一使是真实二使为方便。此义同长者衣裓机案化子不得三车救子得。衣裓机案是真实三车是方便。
  问。三车中大车为是实为是方便也。
  答。具有二义。若道理无二唯有一者。则二是方便一是真实。是故前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后又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也。
  问。若尔既一使化不得二使化便得。亦应一大车引不得二车引便得。
  答。亦例。但譬喻品意宅内本三十子。不可但以一乘化之。故衣裓等救不得。为说三车便得。今二使正为二乘作譬。故一使唤不得二使唤便得也。二者云一乘是真实三乘是方便者。而以方便密遣二人故二乘是方便。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此之佛乘亦是方便。所以然者。无有从凡夫身于道树下始得成圣。为二乘故方便示现也。
  问。二车一城俱方便。何故城一而车二。
  答。通而为论得互相类。既得称为一城。亦得称为一车。故声闻缘觉同名小乘。约智优劣既分二车。亦得就人不同开二涅槃。故下文云为止息故说二涅槃。涅槃经云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又言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以中涅槃而般涅槃。而今车二城一者。欲就根性利钝故明智有优劣。所以开为二车。俱出三界同止息义。故合为一城。大宗而言。欲显二乘异义故分为两车。二乘复有同义故合为一城。
  问。二乘有几义异几义同。
  答。异义乃多略明十一种异。一者根有利钝异。二者修因短长异。声闻极疾三世。极迟六十劫。缘觉极疾四世。极迟百劫。三者时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与佛异世。四者有悲无悲异。如智度论。三兽被围。声闻如鹿。但免自身。是故无悲。缘觉如羊。虽得出围回顾念子。则有少悲。五者福德厚薄异。缘觉身必有相好。但或具足不具足。声闻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六者有印字无印字异。缘觉手中有十二因缘印字。声闻手中无四谛印字。七者现通说法异。声闻多为人说法。缘觉多为人现通。假令说法唯说一偈。八者利益浅深异。声闻说法能令人得七贤七圣。缘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法顶法乃至罗汉。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故闻说教法得成圣果。缘觉出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虽闻说法不能深悟亦不堪多说也。九者境界异。声闻天眼依智度及杂心以二千世界为境界。缘觉天眼以三千世界为境界。十者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缘觉隐处山林。十一者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证一果也。所言同者略明七种。一者断惑同。谓同断见思二惑。二者出义同。同出三界。三者智同。依大品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同得尽无生。四涅槃同。同得余无余二涅槃。五见同。同见四谛理。六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事。七同名一小乘。
  问。曰诸子出门何故不见三车中路见于化城也。
  答。据譬而言。子在宅内车在门外。就说法轮作譬。父虚指门外明有三车。诸子出门不见有三。此就今教为譬。欲显道理无三。为成等赐大车义。故寄诸子出门不见有三就父索三以显无三。城就神通轮为譬。城在迥道无物隔之。同侣诸子举目便见。此就昔教为言。明众人欲退故令其见城而入城也。若以城例车。昔既见城而入城。昔亦见车而乘车。车是涅槃。昔已证涅槃。如身子云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若以车例城。今出门既不见车。今中道亦不见城。但如来转势说法。约今昔不同故城车有见不见异。又不见车显理无三明实智义。见有城显方便有三明权智义。又城车异者。车多据有为智德。取其运动为喻。城多据无为涅槃。取其静一以立譬也。宿世因缘说凡有三品。例前二周皆应有四。一正说二领解三述成四授记。今明虽有三品宜分为二。初品正说后两品明授记。其中并明领解。不可别开。所以但明二者。诸佛说法有略有广。前为利人是故广说。后为钝人故所以略明。
  问。初二周何故前领解后方授记。今宿世因缘说何故前授记后方领解。
  答。旧释云欲表下根人取悟为难。今虽为说尚未明了。更须授记解心始决方述领解也。
  问。何以知然。
  答。前云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中根尚须待记解心始明。岂况下根人也。今谓此释小成难解。若中根待记解心始决。亦应待记方述领解。今更以一义释之。下根人闻说宿世因缘及化城之譬即为领解。是故如来便为授记。得记已后方述其领解。盖欲辨教门不同故三周得记领解前后为异耳。此品大意正欲明过去世作十六沙弥为汝说大乘经。但中途忘大是故取小。今还欲令汝舍小悟大故说法华。但此义不可直明。必须具陈宿世缘由之事。宜开二别。初一长行一偈略述过去结缘时节长远。次一长行一偈广明过去世结缘之事。就前又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五。第一明结缘时节。尔时有佛下明结缘之佛。其国名好成下明结缘之处。劫名大相下明结缘劫名字。诸比丘下第五明结缘时节久远。所以明时节久远者。欲示诸声闻薄福钝根昔本学大乘经尔所时乃至于今由住小果一何可伤。二欲明生死长远令诸众生深起怖畏坚固道心令不退转。三欲叹如来能知久远犹如今日令二乘人自鄙浅劣欣乐佛智。四者欲示法华是古佛道法小乘闻说不应惊疑。就此文内又开五句。一者法说。譬如下第二举譬以问比丘。不也世尊下第三比丘奉答。诸比丘下第四正明过去长远。我以如来知见下第五称叹佛智。地持论明佛有三智。初第一义清净智谓断惑空智也。二一切智知有法也。略知四法。一者知一切时谓三世也。二知一切界谓世界及众生界。三知一切事谓有为无为事也。四知一切种谓世出世因果种别也。三无碍智亦是有智也。于上四法欲知则知而无有碍。今云如来知见者即是后二智也。又亦具三智。所以知然。叹佛观于久远犹若今日。此近远不二。故华严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也。偈文但颂三事。半行颂第一时节。半行颂第二化主。余六行颂第五过去久远。上长行有五。今但颂三。初二行颂第二举譬问诸比丘。次两行颂第四明过去长远。次两行颂第五叹佛智也。佛告诸比丘下第二一长行一偈颂广明过去结缘之事。就文亦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二。第一明过去结缘之始。第二明现在复相值更为说法。此二是过现始终也。就初又二。第一明结缘之由。第二正明结缘。二文各二。结缘之由二者。一结缘远缘由。二结缘近缘由。正结缘中亦二者。初明一世结缘。二辨世世相值。结缘远缘由中开之为四。一明大通智胜成佛。第二十六王子请转法轮。第三成佛竟现瑞相。第四十方梵天云集供养劝请。四段次第者。初缘熟故成道。以成道故近众云集请说法。近众虽来远众未集故现瑞召之。有缘同见故远众皆集供养劝请。虽有四章不出二事。第一第三明能化事。第二第四辨所化事。就此四章各开三别。合十二章经。初门三者。第一明十劫坐道场未成正觉。第二诸天供养。第三过十劫乃成佛也。初文明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者凡有三义。一者成上过去长远。佛寿已如此之长。况灭度后经尔所劫也。二者将明十劫坐道场及后入定八万四千劫。故前须明佛寿长远也。三者三周说法明乘权乘实将竟。欲远开寿量之义故明古佛寿远也。使后开释迦寿远不生惊疑。
  问。何故十劫坐道场。
  答。适缘不同。如释迦六年苦行弥勒即出家日成道也。而言十劫不成佛者。此欲待物缘熟在于十劫故此时方成也又有二益。未成道令其供养生物福也。成道竟受请说法生物慧也。
  问。菩提难得易得有何义耶。
  答。如大品数处明之。一者约有方便无方便明其难易。无方便故为难。有方便故为易。难易出两缘耳。菩提实无难易。又世谛门明菩提难得。第一义门菩提易得。又为轻贱佛道众生故言菩提难得。为怖畏生死长远众生故言菩提易得也。
  问。云何名道场。
  答。道场有二种。一者法身道场二者应身道场。法身道场者。道谓三菩提果道也场谓万行也。如净名经说由万行故能成三菩提道。是故因行为果道之场也。应身道场者。摩竭提界元吉树下起道之处为道场也。
  问。若言因行为道场。何为净名经云一切智等为道场耶。
  答。道场具通因果。一者即因能起道名为道场。如前说之。二者即果亦是道场。无上虚通故称为道。即此妙道圣所履践故称为场。今以四句释之。一者道而非场谓无上果道也。二者场而非道谓菩提树下起道之处也。三者亦道亦场即如前说谓果道场也。四者非场非道泯上三门归于寂灭言忘虑绝也。时诸梵天王下第二明诸天供养也。诸比丘下第三明过十劫大通智胜成佛。但成佛有二种。一法身成佛。如从初发心至等觉地后转成妙觉地佛。此是变易生死将倾故于三界外法身成佛也。依摄大乘论三界外有四种生死。三地以还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因缘生死。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刚心一刹那名无有生死。佛性论云。三地是世间地宜名世谛。亦是福德。福德望智慧则福德是缘义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间地亦名真谛。称为智慧。智慧是因名因缘生死。论举喻云。方便生死如无明生行。因缘生死如行生识。故知无明为方便而行正是因也。有有生死者有生亦有死也。无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后则转成法身。法身成佛正是离无有生死。应身成佛者凡有二种。一者依大乘。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或有三界外净土中成佛。或三界内净秽土中成佛。二者小乘成佛定在三界内。俱舍论有二种释。一云佛于菩提树下坐作不净观乃至次第证尽无生智始出观名为成佛。二云于道树下从四善根次第入见修道三十四心成佛。大小乘成佛异者。小乘从凡转成圣。大乘从圣至圣。
  问。依小乘而说。佛是大利根人。无有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义。上云何佛法不现前耶。
  答。今就大乘方便住待缘三昧故言佛法不现前耳。若就小乘释迦六年苦行亦得称为佛法不现前也。
  问。六年苦行是坐道场以不。
  答。非也。六年苦行竟受乳糜已后始取草坐于道场方成佛也。其佛未出家时下第二明十六王子请转法轮亦开三别。一与眷属至于佛所。二到已恭敬赞叹。三正请说法。
  问。何故初列十六王子不前标其祖转轮圣王耶。
  答。凡有二义。一者十六王子有请转大小二乘法轮之功故前列之。二者十六王子又能覆讲。今正明与王子结缘故初列也。名曰智积者。平等大智皆已积聚。故能请转二轮及覆述妙法华经也。皆舍所珍者。至佛所意必欲出家。故舍小乐而求大乐也。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者。爱情未断是故涕泣。道缘已会故而随送之。到已头面礼足下第二次明敬叹。前长行身业恭敬。次偈颂口业称叹。自有叹而不敬敬而不叹亦敬亦叹非敬非叹。今具二也。偈文为四。初一行半叹佛成道。次两行叹坐道场。次四偈明自庆。后半偈结叹。尔时十六王子下第三请转法轮。前长行次偈。偈文为三。初二行半正请说法。次一行半叹佛知机释堪请之德。后半行正结请。而言百福者。一善有五品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十善合五十。始有五十心终有五十故名百福也。佛告诸比丘下第三明成道已后现于瑞相。所以现瑞者。为欲广集有缘令受道法。又十劫坐道场谓圣默然意业利物。今辨放光谓身业利物。后受请说法谓口业利物。又成道已后具三业利益。放光为身业。动地为意业。说法为口业。就文又三。初动地。二放光。又其国界下第三明二瑞所至。所以放光者。表智炬将晖故身光前曜。二者欲灭众生障碍。三欲召集有缘令知佛出世。所以动地者。后偈颂释云。为觉悟群生灵动于一切。令众生知有佛出世也。别明二瑞所至者。前二章为利益余众。今的召集梵王也。尔时东方下第四明十方梵天云集请转法轮。所以但明梵王请者。上明十六王子为近众请。今列十方梵王明远众请。略举近远。其中间例可知之。故后文云诸梵来时见十六王子请及八部恭敬。故知略举近远例中间也。又十六王子明人请。今辨天请。以天人是受道器故。又十六王子明内眷属请。今明外眷属请。就文亦三第一明三方梵王来请。第二例于六方。第三别明上方梵天来请。三方请即三段。一一方例有六章。第一睹瑞生疑。第二诸梵谋议。第三寻光至佛所。第四三业供养。第五请转法轮。第六如来默许。是时诸梵天王下第二文也。尔时五百下第三文也。真谛三藏云衣裓是衣箱也。今谓衣前衿也。即时诸梵王下第四三业供养。前长行明财供次说偈明法供。又前是身业供养。后是口业供养。又前是供养后是称叹。长行为二。初辨恭敬。即以天华下明供养。初以华供养表欲行因也。次奉宫殿表欲求果也。华供养中前供养佛谓正果也。次供养菩提树谓依果也。又前表人尊后明处重。奉宫殿者。舍形之所栖欲求神之所宅。偈文为三。初两行称叹佛德。次一行自序来意。后一行请受供养也。尔时诸梵天王下第五请转法轮。前供养以祈福。今请说以求慧。又前叹佛之福田。今叹佛为施主。又前是自行今请法是化他。尔时大通智胜下第六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