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

  问。人天善根云何远成佛耶。
  答。人天善根有二种。一者习因二者报因。报因则感人天身。以有习因值佛菩萨。闻说大乘生一念无所得信。此无所得信是佛道种子。藉前有所得生后无所得。故智度论云。有所得者是无所得初门。故云是远缘。
  问。此习报二因与成论师解何异。
  答。彼明一念善具二因。今明有所得善前后相生义自是习因感报之义是报因。此之习报并是不成佛。故法华论释。童子聚沙为佛塔皆已成佛者。要是发菩提心方得成佛。非谓凡夫善根及决定声闻善根得成佛也。中论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前非佛性终不得成佛也。
  问。既是有所得善根。云何能生无所得耶。
  答。有所得若决定性者不能生无所得。良由诸法无决定性故。值佛菩萨悟此有所得本无所有便生无所得也。
  问。无所得亦有习报二因不。
  答。亦有二因。习无所得生无所得亦是习因。行无所得因感无所得报称为报因。故大品云。报得无生法忍报得六波罗蜜。
  问。何故云皆已成佛道耶。
  答。佛照过去众生修行善根已得成佛也。
  问。今明过去佛教意。与前偈明释迦自开宗辨。教意何异。
  答。上正明二乘众生并皆成佛。今通明五乘众生并皆成佛。以破昔谓行五乘之因别得五乘之果。是故今明因无异感果无别酬故并皆成佛。所以前明二乘成佛后明五乘成佛者凡有二义。一者此教之兴正为二乘。傍及人天。故前明也。二者举人天乘破二乘保执义。佛言我以佛眼见过去。人天一念善根尚并已成佛竟。故知无有灰身灭智同于大虚毕竟永住二乘不成佛也。未来世诸佛下第二颂上未来世诸佛。就文凡有二周。第一略颂上三事。第二广释未来诸佛教意。二门各三。初门三者。半行颂化主。一行半颂教意。半行颂禀教得益也。诸佛本誓愿下第二广颂未来教意。亦开三门。初一行辨本愿。愿为明一。次一行辨说法。为明一。次两行就诸佛所证。为明一。初二偈如文也。诸佛两足尊者第三举所证明一。上过去佛门通说有得无得一切诸善并皆趣成佛。今文但示根本无所得善方乃成佛。则释成上义也。两足尊者。或以戒定为二足。或以权实为二足。或以福慧为二足。或以解行为二足。此皆内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为二足。佛是天人二足之尊也。知法常无性者。知一切法无自性也。而言常者。非是破性故言无性。性本常无故云常无性也。佛种从缘起者。种子有三。一以一乘教为种子。故譬喻品云断佛种故。则是破教也。二以菩提心为种子。故华严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牙。三以如来藏佛性为种子。今初偈正以菩提心为种子。上明无性。今辨因缘。佛种者则是无所得菩提心为佛种子也。此菩提心假缘而起。起则发也。是故说一乘者。以菩提心假缘而起故。佛为说一乘令发菩提心。一乘教则是发菩提心缘也。又明唯有一乘无有二乘。则菩提心唯有进无有退路也。是法住法位者。上明菩提心为种子。今明本有佛性以为佛种。若无佛性。虽说一乘教及发菩提心。终不得成佛。是故须明佛性也。凡有三句。初半偈正叙佛性。谓法住法位。法住法位是佛性异名。亦是一乘别称也。世间相常住者。世间众生本有佛性故佛性常住。故寿量品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乃至非实非虚。则是如来藏法身常住也。于道场知已者。第二句明知佛性。谓坐道场时始见佛性也。导师方便说者。第三句明说佛性。然佛性绝四句超百非实不可说。但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故云方便。此异上三乘方便。亦异神通方便。故此经有多种方便也。天人所供养下第三颂现在佛门。凡有二周。一行半略颂上三事。一行颂化主。一句颂所化。一句颂教门。知第一寂灭下。第二三偈广颂上三事。初一行明三种法轮。知第一寂灭谓根本法轮。以方便力故谓枝末法轮。则从本起末。其实为佛乘谓摄末归本法轮。知众生诸行者。第二两偈广明枝末法轮。今我亦如是下。第三两行偈明释迦顺同门。两偈为二。初偈顺同诸佛明摄末归本法轮。第二偈顺同诸佛明从本起末法轮。摄末归本谓摄用归体。从本起末谓从体起用。此二虽略摄教事周。安稳众生故者。凡夫滞有住在三界火宅。二乘著空未免五百由旬恶道。悉非安稳。故中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等。是则不能见灭见安稳法。今说中道一乘令离凡夫二乘有无二见。故名安稳。以种种法门。出安稳之方令入于佛道置安稳之处也。第二偈中上半知机。第三句说教。第四句得益。舍利弗当知下。自上已来颂一乘真实门竟。今是大段第二颂三乘方便门。上长行文略总辨诸佛出五浊世方便说三。今文广释之。明释迦出五浊世。一期所化凡有四门。第一居法身之地见五浊众生有苦无乐故起大悲心。第二悲心内充以本垂迹。初成道时欲说一乘拔物极苦与其极乐。但圣虽能授物物不能受。是故息一化。第三既不堪受一化故。于一佛乘方便说三调柔其心。第四明会三归一。此之四门皆起五浊。故是释上五浊章门。初见五浊故起大悲心。以有五浊不堪受一化。由有五浊故方便说三。五浊障消故后为说一。是故四章皆起五浊也。
  问。何因缘故但明四章耶。
  答。释迦出五浊世。一期始终唯有此四门。譬如父母见子病苦初深生愍恻。二者则欲以妙药授之令子病顿差。但子病重不堪服药也。三者既不堪授妙药权以粗药治子重病。四者重病既除还堪授妙药病便除差。父除子身病唯此四门不得增减。佛治众生心病亦唯此四不得增减。是故一期出世但明四门也。非但释迦一期出世备此四门。一切诸佛亦不出此四门。然此四门则为后火宅四譬为本。初门为生后长者见火譬。第二门生后救子不得譬。第三门生后三车救子得譬。第四门生后等赐大车譬。然前后法譬其文相主。唯有此四不应更复生于异释。若言有十譬本六譬本。并不与文相应。末世既不见佛意。唯依佛为师不应生穿凿也。
  问。后譬既有六。今云何但有四耶。
  答。前长行明五浊但有一章。今偈转势说法遂有四门。此品法说有四。后品譬说明六。亦是转势说法。若言后说还同前者。三周之经是一周意。盖是讲经师大失也。至譬喻品当广说之。
  问。此之四门具几种身。
  答。具三身也。初明居法身之地见物有苦无乐起大悲心。次初成道时为诸菩萨说华严教。则卢舍那身。第三门为诸声闻说三乘教。谓释迦身也。初谓佛所见身。次是菩萨所见身。后是二乘所见身。又初是法身。次是应身。后是化身。第四门闻一乘了悟始终教意。具有三身。故法华论释寿量品具明于三身。
  问。此之四门具几种教。
  答。此之四门具足三教。如来居法身之地照五浊众生一期始终根性应具堪闻三种教门。次以本垂迹为众生故说三种教。初成道时为诸菩萨说根本法轮。第二门不堪受根本法轮故从本起末明枝末法轮。第三门会三归一故明摄末归本法轮。
  问。既有三种法轮。亦得明三身不。
  答。亦得尔也。初为诸菩萨现卢舍那身则根本身。次明二乘不堪见此身故隐本垂迹起枝末身。故信解品云脱珍御服著弊垢衣。第三既立一废三。亦息迹归本。则应云脱弊垢衣还著珍御服也。故教既有三身亦如是。就此四门各有三段合成十二章经也。初门三者。第一明能见。二明所见。三起悲心。我以佛眼观者明能见也。五眼有二门。一就应身论五眼。佛托父母身故有肉眼。次在道树下得于四眼。以有远见故有天眼。照三乘根性故有法眼。照于实相故有慧眼。照佛境界故有佛眼。次就法身论五眼者。照五种境界故有五眼。照障内境名为肉眼。照障外境名为天眼。余三如上。
  问。若约五境论五眼者。今照六道应是天眼。何故名为佛眼耶。
  答。五眼有二门。一者因中名四眼。果地名佛眼。谓人有肉眼。天有天眼。声闻慧眼。菩萨法眼。佛有佛眼。故四眼入佛眼中悉名佛眼。今是因果相对故言佛眼见众生不名天眼也。佛眼中约境论其五用故。有五眼者见六道众生则属天眼也。又佛眼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亦见六道众生也。
  问。五眼得名凡有几种。
  答。肉慧两眼就体得名。以肉为眼故名肉眼。以慧为眼故名慧眼也。法眼则从境立名。以其见法名为法眼。天眼佛眼得名不定。所以然者。天眼得名凡有三种。一从人立称。又从义得目。诸佛菩萨名为净天。生在人中报得眼根彻见大千世界。从彼净天以立其名故名天眼。二者就趣得名。始从四王上至非想通是天趣。生彼天中报得眼根能远照瞩故名天眼。三者从因受名。如地持说。一切禅定于三住中名为天住。依此天住修得净眼。从因得名故云天眼。佛眼得名凡有二种。一从人得名。佛是人名。人有此眼故名佛眼。二佛名觉。则此觉能照故名为佛眼。
  问。五眼以何为体。
  答。若据法身以智为体。智有五用故名五眼。若就应身天肉既是报名。则以色法为体。余三以智为体。若言天眼通。依毗昙义亦以智为体。
  问。五眼与华严十眼云何相摄耶。
  答。言十眼者。一是肉眼见一切色。二是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三是慧眼见诸众生根性差别。四法眼见诸法真实之相。谓见诸法第一义相。五是佛眼见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法。七是明眼谓见一切诸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见涅槃法。九是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碍。十是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初一是前肉眼亦兼天眼。见粗细远近是天眼故。第二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慧眼.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无碍眼。此之六种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见真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见平等真法界故也。见六道众生者第二明所见。就所见内为二。初总明见六道。次别明见有无也。
  问。大品云五眼不见众生。今云何言见。
  答。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不以二相者。见宛然而无所见。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故见不见不二。大品明见无所见。此经明不见而见。故不相违。
  问。既见六道。与六道见何异。
  答。佛见不六而六。知六无所六。六道作六六而见。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华严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也。又众生有二。一颠倒性众生。二因缘假名众生。大品明不见者。道理之中毕竟无性实众生故不见。此经明因缘众生故佛眼见。故前文具二义。人天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即是不见性义。佛种从缘起谓见因缘义也。又中论云。诸法无决定性。佛有无量方便。或说一切实不实等四句。亦应云法无决定性随众生故或说见不见等四句。故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无我。亦应云诸佛或说见或说于不见诸法实相中非见非不见。贫穷无福慧下第二别明见有无。初明见无谓无福无慧也。然虽行有所得福慧。望道言之。终是无福慧耳。故大品云有所得者无道无果。入生死险道下此明见有也。上见无福无慧有二种无。今见苦果苦因二种有也。初明见苦果。亦乘上文以无福慧资粮故入生死险道致令众生苦果相续也。深著于五欲者此明见苦因也。又前入生死险道行苦因得苦果。今于苦果上更造苦因。苦因有二。初爱次见。深著于五欲者正是爱也。三界烦恼通名为欲。以染著性。故成论云罗汉断三界欲也。言深著者。以有所得见五欲决定有实。然后著之。所以为深也。如牦牛爱尾者。牦牛以痴故爱尾。众生以痴故起爱。又由爱尾故为人所得而遂害之。故爱尾是害身之具。众生爱五欲故备受众苦。故龙树传云。欲为祸本。众恶之原。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吾若得脱誓当出家也。以贪爱自蔽者。上明由痴起爱。今明爱功用也。爱有二力。一感生死苦。二迷境障智。前明入生死险道。谓感生死苦。今明迷境障智。以爱覆心所以障慧。盲瞑无所见。谓迷境也。不求大势佛者。深著五欲谓病人也。大势佛者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爱病。谓良医也。断苦法者谓平等大慧则良药也。众生以爱覆心盲无所见。不知贪爱是病。又不识佛为良医法为妙药也。深入诸邪见下第二明见因。以苦欲舍苦者。如诸外道计三界苦为涅槃。檀提婆罗门指腹为涅槃。则计欲界苦为涅槃。阿罗罗外道计无想为涅槃。即计色界苦以为舍苦。郁头监弗计非想为涅槃。则以无色苦而欲舍生死苦也。即是释上邪见义也。此是通邪见。于五见内非乐净见乐净。是独头见取也。
  问。计生死为涅槃。为迷生死为迷涅槃耶。
  答。正迷生死为涅槃。如迷机为人。为是众生故下第三明起悲也。远悲者。愍其无福慧二善有苦因果两恶。近悲者。悲诸外道计非道为道道为非道也。我始坐道场下。第二以众生有五浊故初成道时一乘化不得也。上既大悲内充。今明方便外救。但圣人虽能救物不能受。就文亦三。第一明不得说一乘。第二诸天劝请。第三违请。初文又三。半行明思惟处。次半行明思惟时。后一行半正明思惟事也。我始坐道场者。摩竭提界寂灭道场初成正觉也。观树亦经行者。有人言。因名以表意。树者欲树立众生于大乘善根也。行者欲表如来必行树立之事也。有人言。如来在此树下成道。念于树恩故观树也。行者向为取道故坐。今得道竟是故经行。即欲行善利物报树恩也。解云此解出经。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注经云。树以静为体。行以动为相。欲发思惟之兆决语默之机也。于三七日中者第二明思惟时也。弥沙塞律云三昧七日。此与十地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