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
问。上言无二无三。今何故乃云二非真耶。
答。前明无二谓无缘觉。无三明无声闻。则是今文二非真实。但上明其俱无。今明方便说有但非真实有耳。终不以小乘下此半行标不为小事出世章门。亦得唯此一事实。释上为大事故出世章门。余二则非真。释成不为小事出世章门。以余二非真故。终不以小乘度物也。佛自住大乘下第二释两章门也。初一行释佛为大事出世章门。以佛自住大乘。还以佛所得法度物也。
问。定慧则是大乘。云何言庄严大乘。
答。一寂一照以别严总。亦是以法严人。而云力者。以能度物故称力。又但明定慧者。累无不寂为定。德无不圆为慧。又累无不寂为定则涅槃果果。境无不照为菩提果。此二总摄果乘故明之也。自证无上道下。第二释上不为小事故出世章门。若自住大乘平等之法以小度物便有二过。一乖大乘平等。二则堕悭贪之失。自贪于大不与物故名悭贪。一不可平等之理。二不可诸佛之心。故云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佛下。第二证成上为大不为小。故出世凡有三证。一引他证。二引自证。三引昔证。引他证者。谓信心归依佛之人知如来言不欺诳。自住真法以伪乘与物故名为欺。用此诱他称之为诳。佛自住真乘还以与物故不欺诳。亦无贪嫉意者。所以外言欺诳。良由内心贪嫉。自贪真乘嫉妒众生故与伪法。所以欺诳。佛无贪嫉故不欺诳也。断诸法中恶者。非但无有贪嫉。悉断一切诸法中恶。以内有恶触处生畏。以佛无诸恶故于十方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下。第二引自为证凡有四句。一以我有此相好之身。则知内无贪嫉外无欺诳。二我尚以身光照世间。则知身益物故内无贪嫉外不欺诳。三明为无量众所尊仰。故非贪嫉欺诳之人。四明为人说于实相印定诸法。则知自住大乘亦令他住大乘也。又前偈明佛无恶。此偈辨佛有善。并释成佛自住大乘与物大乘。舍利弗当知下。第三引昔誓愿证。初偈引佛昔愿。第二偈明昔愿满。明初发心时尚愿令一切人悉皆成佛。况今得佛而自住于大与物小耶。
问。如来初发心时愿一切成佛。今并未成佛。云何称愿已满耶。
答。灵山一会回小入大菩萨同入一乘。自尔已前令直往菩萨授记作佛。一期出世唯此二人普令作佛。则是一期愿满。如上引涌出品文证之。正意者。法华之前但得为菩萨一人说佛乘。则佛愿未满。今并为五乘六道众生并令成佛。故佛愿满。又为人说一乘即是畅佛意。亦名为满也。若我遇众生下第二释疑门。此文来意有近有远。所言远者。上来一章皆明所说诸教为表一乘并令众生普成佛。若尔如来何不为一切人皆说一耶。二者近从上本誓愿生。昔既发愿令一切成佛。今满本愿。初出世时何故说三不即说一。今方说一耶。为释此意故有此章来也。就文有四。初明不得普为一切说于一乘。二释不得说一所以。三明既不得说一故方便说三。四明虽复说三终为显一。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者。此上半牒难情。假设遇众生便说于一也。下半明有损无益。凡有三过。一者机小教大有错乱之失。二者钝根迷教惑理之过。三者不信有诽谤之咎。我知此众生下第二释不得说一所以。不得说一凡有二义。一知众生无有善本。二知众生有诸恶根。则用二义释无智错乱等三失。无善本者。未曾修行无所得善为菩提本。故此众生不信解一。坚著于五欲下第二明众生有于恶根。就文为二。初明有爱恶。次明有见恶。所以偏明有爱见者。此二总摄一切诸烦恼故。又在家人多起爱出家外道多起诸见。又众魔乐生死故起爱。外道著诸见故起见。又爱是旧行烦恼。见是新起之惑。一切众生虽并成就三界爱见。而爱多现行。若值邪师方乃起见。又爱烦恼名为一失。诸外道等以有爱惑而于其中更复起见。是为失中更复起失。为此因缘明爱见也。就明爱内开为二章。一辨爱因二明爱果。坚著于五欲者。起爱之处。出所爱事也。痴爱故生恼者。所以爱五欲者。由痴故起爱也。如涅槃云诳故生贪。如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恼者。明从爱因生于现恼。所谓以爱因缘令身心恼。或自恼恼他故也。故痴是爱因。恼为爱果。以诸欲因缘下。上明生恼谓现报也。从此以下明生后二报也。就文为二。初辨通报次明别报。初半行明得生报。下半明后报也。既语轮回。则三报相续也。受胎之微形下。第二别明受报谓人报也。所以偏明人报者。佛生人中多化人故也。人报具于八苦。上半略明生苦。以生苦为八苦之初。下半总明众苦也。世世常增长者。细论胎内时分不同。为世世增长。又大期为一世。生生常如此。即从今生生后世是增长义也。
问。众生托胎何故有男女不同。
答。父精多母精少则成男。母精多父精少则成女。父母等精者则成黄门二根也。入邪见稠林下第二明起见。就文亦二。初明见因次明见果。入邪见稠林者。此中有一见二见乃至六十二见。言一见者。总名外道诸见为一邪见。邪见众多譬如密林。故云稠林也。若有若无等者此明二见也。智度论云。爱多者著有故起有见。见多者著无故起无见。又云四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也。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者。明六十二见。大品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则我见为六十二见本。大品又云一异为本。此经以有无为本。此三不相违也。由计有我故生诸见。则我为其本。以有我故计我与阴一我与阴异。故以一异为本。我与阴一则阴灭我灭。便起断见。我与阴异则阴灭我存。故起于常见。断常则是有无。故以有无为本。有无谓边见。为六十二见本。我为边见之本也。六十二见者。大品佛母品开十四难为六十二。十四难者。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死后如去不如去等四。合为十二。及身与神一。身与神异合为十四。常无常内约五阴作之。一阴具常无常四句。故成二十。边无边亦约五阴。故成二十。如去不如去亦成二十。合为六十。一异为本合为六十二。又释即色是我。离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阴有四。五阴二十。约三世为六十。断常为本合六十二。十六为即阴。四十六为离阴。又释一阴上计有无二种。五阴便成十见。三世为三十。凡夫五阴有三十见。圣人五阴亦三十。合有六十。涅槃非三世摄。但计涅槃有无二合成六十二见也。
问。五见摄六十二见不。
答。我见为六十二见本。邪见拨无。而六十二计有故不摄邪见。见取以六十二见为第一。戒取谓六十二见为道。则四见非六十二摄。而六十二见属边见也。深著虚妄法者。前明从爱起见。今从见更生于爱。虚妄法者谓诸见也。深著此见故名爱也。又佛初出世不能顿拔此见则说一乘故名深著。又既以此见为好。则为是于见上更生见。谓见取见也。我慢自矜高者。恃此诸见举我自高也。即显诸外道佛初出世不受一乘之道故也。谄曲心不实者。上来从正使生正使。今从正使生于缠垢。谄即六垢之一也。杂心云从见生谄垢。以起见必是利根人。方能谄曲。钝人不能也。上明我慢不受佛化。今明谄曲化彼门徒。于千万亿劫第二明见所得果。以爱为受生之本故下招六趣。见乖于正理故上隔三尊。是以二文明爱见果异也。如是人难度者。总此爱见众生难可以一乘法度之。
问。此叙何处爱见众生。
答。佛初出世有此爱见众生。故不得说一乘也。是故舍利弗下第三明不得说一故方便说三也。说诸尽苦道谓道谛也。示之以涅槃即灭谛。略举出世因果。
问。上云起邪见众生千万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今云何得为说涅槃耶。
答。住此邪见则不得闻。但此邪见众生过去曾习小乘有小根性。中途起于邪见。以小机将发邪见正倾故得为说小教。我虽说涅槃下。第四明虽复说三终为显一也。初句开方便门故云非真灭也。诸法从本来下。有人言。涅槃有三种。初教以灰断无为为寂灭。般若教以四谛平等为寂灭。此经明宝所俗外涅槃为寂灭也。今是辨因之时未得明言说宝所之灭。且用大品经灭以斥彼事断无为。有人言。万善之法本来寂灭无三乘之相故云寂灭。今明此二都非释也。今文正简大小二涅槃也。小乘之灭非是真灭。大涅槃灭方是真灭。所以然者。小乘前有因果二患。故灭之以得无为。则是断常二见。故大品云。若法前有今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今对小乘非真灭故明因果两患本来寂灭。则是大涅槃灭也。
问。今明一乘何故乃辨大小二涅槃异耶。
答。良由今果异昔果故。得今因异昔因耳。又昔小灭非真灭今大灭是真灭。方得劝舍小灭以求大灭。盖正是一乘之大宗也。
问。大小二涅槃有几种异。
答。此经始末凡有三异。一小乘灭狭。但灭四住及分段生死。大乘具灭五住及二死。此经现譬喻品末。故彼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二者小乘前有烦恼及以身智。然后灭之故非本来寂灭。大乘明烦恼及以身智本性寂灭不复更灭。故大品云。若法前有后无。诸佛则有过罪。二乘前有今无。则是过罪之人。故涅槃云。若以声闻言无布施。是则名为破戒邪见。则其证也。三者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即但见于灭不见不灭。大乘明见空及与不空。则是具见于灭及与不灭。故譬喻品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则是灭义。又云悉与诸佛禅定智慧。谓不灭义也。故法华论云。正以大涅槃为一乘也。
问。大品等经已明本来寂灭。何故声闻不得悟耶。
答。大品虽明本来寂灭。未开小灭非真灭。是故声闻不得悟也。今明小灭非直灭。则开方便门。本来寂灭相。谓显真实义。是故声闻方得悟也。我有方便力下第三劝信门。初偈重牒所信之法。第二偈正明劝信也。初偈上半寄释迦以明权。下半就诸佛以显一。第二偈上半诫令除疑。下半劝信佛语。过去无数劫下第二颂引证门。颂三世佛则为三段。上长行一一佛皆有三门。一化主二教门三徒众。今还颂此三也。上半乃举多劫多佛者。良以一劫一佛未足为证。故举多劫多佛生众生信心。下半明诸佛化仪不同而同说一乘之道也。如是诸世尊下第二颂上教门。上长行略但有一周明教门。今偈颂广开为二周。第一就法说门明教意。第二就神通门明教意。二门各三。初门三者。一行明说教。半行明教意。半行明益缘。又诸大圣主下。第二一行半就神通门明教意也。亦开三别。一行辨知机。一句现通。一句明现通意。更以异方便者。有人言。上明三乘方便。今明人天乘异上三乘故名异方便。有人言。上明小乘方便。今明大乘异上之小故云异方便。今谓不尔。前文明说法为方便。今文不云说法。乃是神通。神通异上说法名异方便。以说法现通略摄过去诸佛教门事尽。直明若说法若现通皆为显一乘也。
问。云何现通。
答。如昔灭火伏龙令外道心醉。今放光现瑞使内侍发请。则其事也。故序品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即此文之意也。
问。前明说法方便与神通方便何异。
答。今文现通开发正说之由渐故名方便。前明说法门以无三说三故名方便。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莫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若有众生类下第三颂长行禀教之众。就文为三。第一明于过去世佛现在时修行得益。第二明于过去佛灭后修行得益。第三双明二世修行得益也。教门不出说法现通二种。修行不出三时不同。此意欲摄过去能化所化事尽也。上长行初明闻法终得种智。今此偈颂前明修行终皆成佛。初则是六度行也。以六度是成佛之本故初说之也。种种修福德者四乘之行也。诸佛灭度已下第二明佛灭度后修行成佛。就文为五。第一明见佛涅槃起恋慕心故得成佛。二明供养舍利。三明起塔。四明造像。五明三业供养故得成佛。此五则成次第。初见佛涅槃心生恋慕。涅槃已后为供养舍利。供养已后次明起塔。欲表代尊像故须造像。造像竟次辨三业供养也。言若人善软心者谓恋慕心也。又则是信心。随顺诸佛不违教门故名善软也。诸佛灭度已下第二明供养舍利。起万亿种塔下第三明起塔。外国名塔婆或名偷婆或名数斗婆。此云方坟亦名冢也。增一阿含云。有四事得梵福。一无塔处立塔。二和合圣众。三修治破寺。四佛初成道请转法轮。梵福者。四天下众生至六欲天不及一梵天福也。庙者貌也。寺塔供养对之如神在有状貌也。木樒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气。长安亲见之。若人为佛故下第四明造像。优婆塞经不许用胶。有释云。不许用皮胶。得用木胶。有释云。开遮有异意也。若人于塔庙下第五明三业供养。于诸过去佛下第三合明二世修行成佛。闻是法者。则是闻上来所说法皆得成佛也。
问。低头举手善云何成佛。
答。昔竺道生著善不受报论。明一毫之善并皆成佛不受生死之报。今见璎珞经亦有此意成论师云。一念善有习报两因。报因则感于人天。习因牵性相生作佛。今明此义并成难解。经云有所得善不动不出。凡夫习因之善既有所得。云何得成佛耶。则以此言还责生法师也。今明善因有受报不受报义。有所得善受有所得报。无所得善受无所得报。谓受报义也。有所得善不受无所得报。无所得善不受有所得报。谓不受报义。故大品云。有所得善不动不出。无所得善能动能出。即是证也。
问。人天善根既是有所得。云何此经明皆成佛耶。
答。人天善根盖是得佛之远缘。故云成佛耳。大品明其近不取其远。故无所得善能动能出。有所得善不动不出。此经近远通说故并云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