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土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谓福非福尽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死生者。作涅槃想 言觉知内外诸法等者。即觉想分别根尘等法自共之相三世之异。神我之性不坏以为涅槃。言我人等者。妄谓四相之法灭坏。以为涅槃。言恶烧智慧者。此乃恶见火烧灭正智。自性我见之本也。士夫十六知见之一也。彼二有间。间异也。谓彼自性与士夫。二者有间异也。然自性从士夫所出。如冥初生觉之比。或谓二有从初生觉为一有。从尘生大为一有者。文意不贯。若从其说则不合又云如冥初比。言求那转变等者。谓依自性转变能作诸法。以为涅槃。言福非福等者。非福罪也。谓罪福俱尽。皆指尽处以为涅槃。言烦恼尽等者。按论。烦恼与智本为一计。谓烦恼尽依智慧。名为涅槃。言或见自在等者。论云。自在天能造作众王生死者。能作名常为涅槃也。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言展转相生者。尼犍子论师计。劫初生一男一女。彼时和合展转相生。一切物灭复归于彼。谓此外更无余因。曾不知如是计著是生死因。而彼愚痴不觉。以为涅槃。言得真谛道等者。僧佉论师计二十五谛。从冥初生。谓证真实之道。以为涅槃。或见功德等者。凡外道所谓功德。多指苦行。仍于所起和合处。作四句见以为涅槃。或见自性等者。入楞伽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刺铦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槃也。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觉二十五真实者。谓觉了二十五谛真实。又言王守护国者。谓若能受六德论。令万民安乐。安乐之性以为涅槃。言见时是作者。时敬论师计。时节为因能生世间诸法。时有变迁而作者不异。如是觉者以为涅槃。言性非性等者。入楞伽云。或执有物或执无物。或执有物无物共。以为涅槃。此云性性即法法即物也。言有觉等者。谓万物是喧动。涅槃是寂静。此二无别以为涅槃。已上外道种种妄计起涅槃见。具如提婆等论广释其相也。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此段结斥文凡有五。言不成所成者。以其皆妄想故。虽计涅槃而不成涅槃。乃为智者所弃一也。又曰。如是一切悉堕二边者二也。又彼虽妄计生灭。而实彼法何曾生灭三也。然彼所计皆是邪论。以正智观之无所成立四也。又以彼心想流动乖涅槃性。是故无有得涅槃者五也。以此辩之足显其妄矣。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如我所说等者。对邪显正。其文亦五。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一也。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二也。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则能取所取不可得三也。一切度量不见所成者。显如来涅槃出众邪外四也。度量即数也。愚于真实不应摄受者。愚即迷也。谓迷于实理随有所见。不应取著五也。言弃舍彼已者。谓弃彼妄见已。即得自觉圣智之法。知人法无我。离通别二惑。除惑智二障。离分段变易生死。渐历诸地至于佛地。此皆所证之法。如幻三昧离心意识。皆所以能显涅槃者。究论三德涅槃。所谓如来秘密之藏。如伊字三点天主三目。不纵不横绝思绝议。如是安住是为究竟涅槃。故诫学者。应当修学离彼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  各各起妄想
  斯从心想生  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  远离善方便
  外道解脱想  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  外道所见通
  彼悉无解脱  愚痴妄想故

  此颂上诸外道妄计涅槃之见。言各各者。如前文所列。有二十一种不同。然皆起于邪习心想。言无解脱方便者。欲解生死之缚而得解脱。非善巧方便之行。则不可也。既无方便解脱。安能入于涅槃。愚即愚迷。由愚迷故不了所计。邪见是烦恼生死之缚。所以舍离善巧方便欲求解脱。终不可得。众智等四句言。诸外道苦行成立所得通智。是妄非真也。
  一切痴外道  妄见作所作
  有无有品论  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  不闻真实慧
  言语三苦本  真实灭苦因
  譬如镜中像  虽现而非有
  于妄想心镜  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  则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则不生
  心者即种种  远离相所相
  事现而无现  如彼愚妄想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此二句是结斥外计也。有无有下。明妄想真实。谓妄想出于言论。为三苦之本。真实反于妄想。故为灭苦之因。意令凡愚反迷归悟耳。复以喻显。镜以喻心像以喻镜。凡夫不能了境唯心。故见心外有法而起分别。如见镜中之像而生实想。乃见有二故云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缘即境也。若了心境一如妄从何起。心者下四句。合上镜像之喻。种种诸境也。既知诸境唯心。则无能相所相。事即境也。言事境之现。如镜像之无实。但愚迷不了。自生分别耳。
  三有唯妄想  外义悉无有
  妄想种种现  凡愚不能了
  经经说妄想  终不出于名
  若离于言说  亦无有所说

  三有即三界外义即外境。谓三界六道生死皆无实体。但由妄想见此种种外境。故云凡愚不能了。此总结迷妄之失也。然如来所说。种种诸法皆说众生妄想溺于生死。意令众生反妄归真安住涅槃。而众生著于名字言说。不能忘言得意。若能了言说而无言说。则所说之法亦不可得。如得鱼兔而忘筌[(ㄇ@人)/帝]。此如来示人之深意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三(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第四(上)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诏同注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咨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涅槃是所证之法。如来是能证之人。大慧既领。涅槃之旨故。又以如来为请。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亦名正觉。正遍知者。谓正知遍知。正知于中遍知于边。如来自性谓法身也。佛既领请故。大慧具以三号为问。三号即是三德。如来即法身中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通号有十。而特问此三者。乃其要也。作谓修持造作义该因果。事即果也。相谓身相说谓言说觉谓觉知。谓如来于此辞句。为异为不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答中先酬所问。非事非因即非因非果也。合云非作非不作。言俱有过者。不特言事因而已。正言如来若惟是事因。则堕有作之过。若非事因则堕无所有过也。言如来是事等者。谓若如来定须用因果等事。则是无常。若是无常。则一切所作之法应是如来。然我及诸佛。皆不欲同彼事也。若非所作等。即核上非事因句。谓非所作则无所得。无所得则智慧方便皆为徒设。同于兔角石女儿也。又言无事无因者。谓法身既非有作。则离有无之过。离有无过则出于四句之外。四句者。即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四句也。不堕此四句。是为如来句义。为智者之所取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上明如来句义不堕四句。恐未达者谓如来句义亦非实性。故引例以显。如我所说等。佛谓我常说一切法无我。无我者。谓无性执之性。非无性分之性。故云有自性无他性。他者对己之谓也。意谓如来句虽离诸句。非无法身常住自性故。又以喻显。如牛但有牛之性而无马性。马但有马之性而无牛性。故云非有非无。谓彼各有自性而无他性。入楞伽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谓非但有自性。亦有自相。但非无我者。无我即声闻。谓但非凡小之所能知。而不知者由妄想分别之所蔽也。如是一切法空等。谓一切法无我既然。以例一切法空。如来之性不空。一切法无生。如来法身乃生。一切法无自性。而如来有常住之性。故云当如是知。
  如来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如来如是下。谓法身与五阴对论。非异非不异。阴即苦道。苦道即法身故非异。迷悟有殊故非不异。若言法身不异五阴。则是无常生灭之法。若谓异者。则如来无全体起用方便益物之相故云则空。所以法身与阴非异非不异也。若不了阴即是法身。则二者有异故。又以牛角为喻。牛角相似则不异。长短差别则有异。一切诸法亦如是者。谓法身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亦如是也。又以牛角左右异为喻者。谓法身本一。而诸法有异。亦犹牛之左右角之不同耳。结文可知。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法身如来。对解脱之德而论。言如来以解脱名说者。如来之所究显。盖由了结业即解脱故也。此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若云异者。解脱应身色相则是无常。若不异者则修行之人。与解脱相应。无因果人法之异。然有能所分别。故结云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此约般若与智障相对而论。智即般若尔焰即智障。例前合云。若异则离障无智。若不异则障岂是智。但云非异非不异者。文之略耳。此般若与智障非异非不异者。则与法身解脱无二无别。故复总结而例通之。曰非常非无常等。总不出非二边显中道非能所显一相非四句显忘言故。又云离一切量。量即数也。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夫离诸言量。则是无生寂灭自性涅槃而已。既彰本性乃复宗。结示曰无事无因等。惟一法身迥然独立。不见诸法为所攀缘。故出一切虚伪。名为如来三藐三佛陀。重言佛陀者。翻知觉之异。双结二名也。言至于此可谓极矣。而复叠云离一切根量者。总酬所问。指归法身自性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  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  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  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  云何而分别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  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  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  此法法亦尔

  悉离下四句。总颂佛陀离相。阴缘者。阴即五阴缘即界入等攀缘之缘。正觉即法身。一异莫能见者。谓正觉法身与生死苦道。无一异之相可见。既无能见之人。岂有一异之法而可分别耶。非作等四句。正显法身中道。余杂者。诸法过咎也。亦非有下四句离有无二见。言如来法体。由彼凡夫妄想分别而见。虽离诸相而亦非无实相可见。此法法亦尔者。谓此法身不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法尔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