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一终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
经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中。
赞曰。自下第四明说教处。于化土中略彰四德以显经胜举化胜。处以表报身及法身土亦含实德。第一处尊胜在欲极天他化宫故。第二同居胜诸佛曾游大宝殿故。第三严丽胜无价末尼蓥众宝故。第四爱重胜贤圣天仙所欣乐故。此文第一处尊胜也。是薄伽梵者指说教主即能住人。住者依止居处之义。欲者贪爱即是淫触段食之贪。界者族类疆畔之义。界由欲生能生于欲名为欲界。如胡椒饮如金刚环。顶者头顶高极之义。此于欲界六欲天中最高胜处名欲界顶。虽言胜处仍未显名为显天名故。经次言他化自在诸天福力随欲所须如应即现。然第五天业既殊胜。则不如是随欲化物。但以生得变化之力变作种种所须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业更殊胜。虽有众具随欲即现亦能自变化作众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变为乐具。自方受用业力胜故。由如是义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无贵贱臣主等别。今处彼天贵主所居非住臣贱下恶天处。故经复言天王宫中。欲显法尊说必依于上极胜处非于余下也。如证菩提要金刚座。说此胜法必他化宫。如十地经依胜处也。此表报身住无漏净土之中。亦表法身住离贪欲究竟极处清净法界。证此法者能作利他之胜事。故亦为利他处于净土及法性。无分别智及后得智神用无方名为自在。此乃诸天法王曾居之宫室也。故余经言毕竟空寂以为舍。故三身利物各各别。故所居之土亦各别也。寄在天宫彰处尊而法胜。标居界顶显妙理以幽深也。
经曰。一切如来尝所游处咸共称美大宝藏殿。
赞曰。此即第二同居胜也。尝者曾也。游谓游陟。处谓安处。唯一佛住诸佛不居则非好处。今显十方过现诸佛皆曾于此他化天宫游陟安处。诸圣共履故知胜处。设后诸佛现虽不住皆共称扬赞美其宫。称者称扬美者叹美。天王宫中舍有无量。今佛居彼大宝藏殿。众珍所成名之为宝。以宝为藏名为宝藏。宝藏即殿名宝藏殿。殿既高广复以贵宝之所庄严名为大宝。佛居天宫内大宝藏殿中住也。此意总表报法二身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居过现佛曾所游处。并共称美大宝藏殿。亦显诸佛共居同赞故知处胜。佛受用身住报土及后得智分别法性义名为游。无分别智住法性土游戏如理号为处。由受用土具十八德法性之土具含万善。所以诸佛常共赞叹此二土故名共称美。称者称扬显名言之所不及。美者叹美假言诠以谈实德。广同法界名大。万德所成名宝。含容众善名藏。空寂之室名殿。报法二身初后二智常居此处。说法利他诸佛同居彰共游而处丽。三明并赞示具德以号藏。
经曰。其殿无价末尼所成种种珍奇间杂严饰。
赞曰。自下第三庄严胜也。于中有三。一明总严二列别严三列余严。此总严也。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无价如意神珠所成。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宝四色七珍七光间错庄严朱紫交映。此意总表法性之殿如如意珠。无为万德之所严蓥。受用土殿般若为体同彼末尼。有为众善之所庄饰义同间杂严饰其殿。二大殿二身所居。如如意珠随欲所求一切皆得。末尼无价更饰之以七珍境。智莫方加严之以万德。此其总严也。
经曰。众色交映放大光明。
赞曰。自下第二列别严也。于中总有十四别严。此有二严也。七珍间错所以众色交映。四辉[(起-走+光)-巳+光]耀故能放大光明。又朱紫相杂举事而论交映。素黄飞彩离质而放光明。此意总表法性无著约缘。涅槃分四譬犹交映任物以成众色。又智分真俗似众色而交映。此二齐垂教彩。若色以放光明。既有照耀之功兼资破闇之力故。此二句即是二严。
经曰。宝铎金铃处处悬列微风吹动出和雅音。
赞曰。此有四严。一悬宝铎。二列金铃。三吹动以微风。四发音而和雅。既铿锵以振响足观听以明心。此意运以六通同宝铎。而振骇飞乎四辩若金铃。而惊济随机往利处处之义显然愍物宣扬。悬列之言攸显。若不大悲之风飘扇七辩之音无发。故知感应道成智悲之德被也。言七辩者所谓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胜妙辩。六通等义并如下释。
经曰。绮盖缯幡华幢彩拂宝珠缨络半满月等。
赞曰。此有八严。罗盖扶疏飞圆华而孕绮。霞幡飘飏曳曲[彰-章+(卄/果)]以疑虹。华幢肃以干云。彩拂严而曳地。明珠磊磊映明银星。珍缨络络洁逾金镜。轮低翠岭同浮半月之晖。璧挂青岩如含满月之彩。即其化土所居天宫之丽饰也。此意总显报法二土。四无量如绮盖以荫群生。四总持若缯幡而转众恶。三三摩地喻彼华幢。百千功德所庄饰故。四种摄事譬斯彩拂。垂遍含生拂尘垢故。四总持三三昧皆如下释。四无量摄事等不异常谈。三念住为宝珠恒时平等故。四弘愿为缨络助严众行故。无畏为半月能破外道消除邪恶故。十力为满月能破天魔令除诸恶故。或以六度为宝珠通摄万行故。三念住者谓一分赞不生爱。一分毁不生嗔。于一会中半赞半毁不爱不恚。于此三中但住大舍名为念住。四弘愿者一未离苦愿离。二未得乐愿得。三未发心修断愿发心修断。四未成佛者愿早成佛。无畏十力至下当知。此上第二列别严也。
经曰。种种杂饰而用庄严。
赞曰。此即第三列余严也。末尼之殿大严如是。子细别严今总彰举。所谓户牖轩窗甍栋兰楯皆随具有。即显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百千功德。所严二土有为无为理应尔故。
经曰。贤圣天仙之所爱乐。
赞曰。此即第四宝重胜也。五乘凡夫曰贤。三乘证果曰圣。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宝而重之为爱。欣求倾渴为乐。此化土也。今显三乘之中若凡若圣俱生爱重欣求趣证。名为爱乐。此显法报二身随应土也。
经曰。与八十亿大菩萨俱。
赞曰。自下第五教所被机。然此经中实通凡圣如下经云。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及余天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金刚手等圣人众也。余天等者凡夫众也。故知此会凡圣两集。又准化处在他化宫。显居化土理然。天宫非是净土。若准十地诸大菩萨者即应化处不说天宫。由此人处影显。可知处说天宫彰凡夫皆居秽土。众标菩萨明大士咸处净方。然则教迹幽深非愚所测故。乃但题菩萨。应此通机。化处举胜而说天宫。听众标尊但言菩萨。理兼通也。又法门邃但被一乘之人。玄宗寥廓遂隔二乘之众也。此被机中文势有四。一举数二陈德三列名四彰轨。此举数也。与者兼并及会之义。十万为亿八十亿者八百万也。所言大者略有四义。一数大八百万菩萨会集听法故。二德大皆具总持等诸大功德故。三业大并具妙辩才说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刚手等十地满名故。菩萨俱者显教深妙唯被上机。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
经曰。一切皆具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妙辩。
赞曰。下陈德也于中有二。初列名后例指。此列名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以念慧为性。此有四种。法义及明咒能得菩萨忍。法谓能诠于一名等中持诸名等故。义谓所诠于一义中持诸义故。咒如下说。能得菩萨忍者谓有一咒速得菩萨无生法忍。弥勒菩萨说壹胝密胝吉胝思羼底(丁履反)钵陀腻莎诃。三摩地者此云等持旧云三昧。谓诸有漏无漏等定皆能平等持心于境名曰等持。谓大空等三三昧等。无碍妙辩谓法义词辩说无碍。初之二德举自利行。第三之德举利他行。此三体性。依处。修法。得位。一切义门如别处说。
经曰。如是等类无量功德设经多劫说不能尽。
述曰。此指例也。劫者时分。菩萨修因时行并大故赞功德经劫不穷。谓转法轮无生忍等恐文繁广故例指也。何故须赞菩萨功德。为舍众生轻慢心故。有作是言。诸声闻众久修梵行诸菩萨众应当敬礼。又令众生起净心故。菩萨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如来。故诸有情至心归礼并愿速证。
经曰。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大空藏菩萨摩诃萨发心即转法轮菩萨摩诃萨”摧伏一切魔怨菩萨摩诃萨。
述曰。下列名也。此有八人举其胜者。言菩萨摩诃萨者菩提言觉即一切智。萨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诃言大萨埵如前为简取大故言摩诃萨。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萨埵者所为拔济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萨埵者是勇健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萨。此后二解许通凡圣。今取第十金刚心者故复说言摩诃萨也。言金刚手手者取义执义。常起信手取诸功德故。起智慧手执受金刚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犹如金刚坚固难坏非邪恶友所能坏故。观自在者即观世音。观谓观察观诸有情身语心性。受苦恶时或祈念时应时为拔往诣救护名观自在。神用无方得自在故。虚空藏者以空为藏藏诸珍宝。见诸有情贫无财宝从虚空中雨种种宝施贫乏故。金刚拳者拳者破坏击碎之能。发起坚固智慧之拳击破生死烦恼业等。如以金刚拳击碎诸物因以名也。妙吉祥者即文殊师利先云妙德。妙者善义。由善能作胜福利事饶益有情名妙吉祥也。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满法界。真如空理以此为藏。为诸有情说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诸有情皆获种种圣法财宝名大空藏。发心即转法轮者。轮谓摧伏移转之义。法谓教法如法轮章说法轮义。此大菩萨从初发心终至十地凡所举措身语意业皆为有情说深妙理转大法轮行饶益故。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谓四魔如前已说。此四能破有情善事为众生怨。此大菩萨住金刚心离分段死及诸烦恼故能摧伏一切魔怨。此八名中金刚手智取善为名。观自在悲拔苦为号虚空藏济贫为字。金刚拳破恶为能妙吉祥作善为目。大空藏显真为称。转法轮说法为利。摧伏魔怨害贼为益。或智慧慈悲一对或显真显妄一对。拳如妄法故或显有为无为善法一对。或进善破恶一对。随其所应准名知义。
经曰。如是上首有八百万大菩萨众前后围绕。
赞曰。此第四彰轨也。八百万者八十亿也。言前后者以方为首故有前后。各见世尊在其前坐为其说法。既无背面宁有前后。如珠星而拱朗月。譬金山而辅妙高。若众梵之绕梵王。似诸天之围天帝。尊人重道渴法希益。翘注一心冀闻深致。
经曰。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
赞曰。此即第六叹法胜德。宣说正法是总句也。刊定可轨离邪分别名为正法。宣显未闻为初开智说彰旧理为久悟人。初中等者总有十德以彰教胜。瑜伽师论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后善四文巧五义妙六纯一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彼自释言。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由法殊胜初有听闻即令生喜。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行故既听闻已正修行时远离苦乐邪怠二边。依处中行以求出世故中善也。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谓佛言教理极究竟性离诸垢能现涅槃。依修行者能离欲故。文巧者谓善缉缀名身等故。及八语具得圆满故。八十一云。先首美妙显了易解乐闻无依不逆无边名八语具。如彼广说。其能诠文善能缉缀。义妙者。谓能引发胜利乐故。其所诠义能引利乐。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其所说法唯佛能说诸外道等不能说故。所说法中非杂外道邪恶法故。圆满者。谓无限量故最尊胜故教广无限义深无量其修学者功德无量故最尊胜。清净者。谓自性解脱故其所说法一刹那中亦无过失。离三毒根离诸系缚故性解脱非有三毒而起说故。鲜白者。谓相缚解脱故。非唯一念无其过失相续论之亦离诸过。又前清净法体离过此中鲜白能令觉者身亦鲜白。梵行者。谓八支圣道此出梵行之体当知此道由纯一等四种妙相之所显说故。八圣道名为梵行。若依此解与古不同。此上十德总显经胜。
经曰。尔时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
赞曰。自下明第二应机广说分。于中总有十四段经。合之为三。初六段明菩萨境。次六段明菩萨行。后二段明菩萨果。一切佛教所诠义理不离此三。说境先令知法染净因果善恶此可欣厌此可修断。说行次令知依境起行修断之法。说果后令知行行得果殊胜之相。初六段明境复分为三。初二段明体境。第一甚深微妙清净法门。即是对妄显真实相真如境体。第二寂静法性现等觉门。即是除闇显于观照正智境体。真如是性正智是相。说有前后下皆准知。次二段明行境。第三调伏众恶普胜法门。由观实相能伏众恶。第四平等智印清净法门。由观观照智慧照明。后二段明果境。第五法王灌顶智藏法门。显由二行得位财果。第六如来智印金刚法门。显由二行得自体果。次六段明行复分为三。初二段明依实相断修之相。第七离诸戏论轮字法门。由观无相断分别故。第八入广大轮平等法门。由观平等修证真故。次二段明依观照修断之相。第九真净供养无上法门。由依观照修真供养故。第十能善调伏智藏法门。由依观照能除忿等故。后二段明依二法遍修之相。第十一性平等性最胜法门。修观实相一切人法平等遍满故。第十二有情住持胜藏法门。修观观照遍诸人法皆善缘故。由观前六境而起六行。已后二段明得果。第十三无边无际究竟法门。得二果时广深一味极殊胜故自利果德。第十四甚深理趣无上法门。得二果已自利利他为三界主随诸有情所愿皆证利他果德。就第一段甚深微妙清净法门。即是对妄显真实相真如境体。中文分为三。初叙世尊所说法门之名。次叙世尊所说理趣之义。后叙世尊所说法门之德。此即第一叙法门之号。尔时者发端义。处天宫众云集所化机感法王应现说听悬会故言尔时。世尊者能说教主。为诸菩萨所被深机。说一切法。有为无为诸法体事。甚深微妙法性真如非凡所测名曰甚深。二乘莫知复称微妙。般若理趣即深妙法理。谓法性道理义理。趣谓意况所趣旨趣。此意即说般若之文所诠深趣观照般若所取意趣。自性洁白名清离诸垢染名净。门者虚通趣入之道。即显照理会证之由。欲证二空要闻此教理。依之修学方可会真。不知何名强名门也。此门是何。此门即是菩萨句义。菩萨三义已释如前。言句义者句谓能诠声之差别。不说文名但说句者。句诠义周非文名故。义谓所诠法之差别。不说自体但说义者。法义圆被非自体故。句既能诠所诠唯义欲显此教能诠一一皆圆满。故所诠一一亦周被故。举宽能诠及宽所诠。文名体法皆已摄故。欲求菩提于有情之类起大悲智而起修学及求菩提。发勇猛者名为菩萨。今此理趣能诠之教即是能诠菩萨之句。所诠之理即是所诠菩萨之义。若依此教而行此义证此理者名为菩萨。后道满时名之为佛遂舍因名。此言菩萨略有三位。一初发心二修正行三证法性。三位皆须依此修学。方可得证故名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