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大般涅槃经集解
案。僧亮曰。苦因既尽。所期已毕也。僧宗曰。谓得尽智无生智究竟也。此义含智。即释应供也。宝亮曰。此两句。共释不生义也。所以得不生者。由断三界使尽。治道力辨故也。
离诸烦恼。
案。僧亮曰。释上已辨义也。僧宗曰。释所以不生也。道慧记曰。释心所以得自在。所作所以已辨也。
调伏诸根。
案。僧亮曰。释心得自在也。僧宗曰。惑在由于诸根。诸根既调。所以惑尽也。宝亮曰。此两句释杀贼也。诸烦恼贼。所以而尽。由摄六情。制三业故也。
如大龙王。
案。僧宗曰。为三明六通作譬也。龙有二德。一则兴云降雨。二则隐显自在也。宝亮曰。此下讫逮得已利。辨应供也。道慧记曰。龙王即是人中象王。如大品经云。如调象王也。为善调作譬释烦恼。所以而离由乎善调诸根故也。
有大威德。
案。道慧记曰。此下叹其外德。明在在处处。众所宗伏也。
成就空慧。
案。僧亮曰。释断烦恼也。若不得空慧。则不断也。
逮得已利。
案。僧亮曰。结断不起。可保之为利也。道慧记曰。释所以有大威德也。空慧明其智满。已利明其结尽也。
如栴檀林栴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
案。僧亮曰。师子王者。空慧既成。戒定皆是无漏空慧。如王余德如子也。道慧记曰。此不取王为譬。乃总叹诸功德。更相围绕也。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案。僧宗曰。自法华已来。皆得称为菩萨。若未尔之前。不得称也。宝亮曰。真伪之名。就教有三重。第一判圣为真。以凡为伪。第二以二乘为伪义。菩萨为真。第三谓信常者为真。信未立者为伪。今就第三重判也。明此诸人尽双解六行也。
各于晨朝日初出时(云)涕泣盈目生大苦恼。
案。僧亮曰。波罗奢华。叶青。其华白。而一日三变。日未出时则白。日始出则赤。日晚则黄也。道慧记曰。其华质青而脉赤也。
为欲利益安乐众生。
案。僧宗曰。下五句别叹。此一句总叹也。宝亮曰。此下皆探取实德。以为叹也。此第一明以利益故来。谓是众人得道之缘。若使千人为缘。少一人则不得也。
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案。僧亮曰。诸罗汉知佛是常。今欲请佛发明常教也。此经第一义空者。常乐我净。无二十五有。故名空也。僧宗曰。般若是万行之主。欲令众生得无相之解也。
显发如来方便密教。
案。僧亮曰。昔说无常。[雨/復]今常旨。谓之密教也。僧宗曰。显三乘为方便。一乘是实行。丈六是有为。法身是无为者也。
为不断绝种种说法。
案。僧宗曰。从初鹿苑。迄至今日。随能生解。皆为人说。
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谓闻无常解无常。闻常住亦即解也。既自通达。复为他说。宝亮曰。谓除众生四倒之缘也。寻此而言。故知法华诸教无得道者。
尔时复有拘陀罗女(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尼者此言女也。所列科例与上同也。明骏案。此列有九事。一称族。二称位。三列名。四举数。五叹权德。六叙忧悲。七叹实德。八叙来事。九蕳尊胜。故曰位阶十地。
比丘尼众中复有诸比丘尼(至)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案。僧宗曰。出家二众。权实难知。今蕳尼众有菩萨者。推比丘众中。亦应尔也。宝亮曰。向所列实解六行。成真子之义。此偏指尼众。亦有本是八住以上菩萨也。慧朗曰。此中叹权德。初云诸漏已量。谓总句也。明骏案。前叹比丘中。结末云。逮得己利。此中叹初有诸漏已尽。两彼互阙。盖出经者差脱耳。旨则存焉。
尔时复有一恒河沙(至)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案。僧宗曰。上列声闻二众。今列菩萨也。而不言设供者。应是出家人也。宝亮曰。此偏指前比丘众中。有权为声闻者。智秀曰。向声闻二众之中。皆曰真子。已知并是菩萨也。今复别列者。皆就迹为言也。前有声闻之迹。有以亲之义。故在前列也。菩萨行广。迹有疏义。故次后列也。彭城慧令曰。此是离居家者。非比丘也。明骏案。此中列有七事。一举数。二略叹德位及方便。三列名。四叹三世行。五叙忧悲。六叹实德。七叙来事也。菩萨罗汉。更无别位。不出在家出家四众数也。所以此一恒河。在两楹之间。但称菩萨者。辨异彼此故也。法华之日。已无声闻。况在此席。岂更别有菩萨耶。而尼众简出阶十住者。盖标其胜出者耳。故云人中之龙也。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至)诸未度者当令得度。
案。僧亮曰。菩萨以济物为怀。大乘既是良药。故先明也。随一切者。以法济物。要须曲与物同。仁德广被也。随从有四。一形类。二语言。三根性。四事业也。作是誓者。既入五道。同彼苦乐。苦则心退。乐则生著。自非弘誓。无由两舍也。僧宗曰。此叹现在德也。宝亮曰。菩萨此言道心人也。叹德不过自行之与外化。此中据三世为叹。于一世中。皆具二义也。
已于过去无数劫中(至)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案。僧亮曰。能备上德。非积行不就也。解未解者。向说誓时。今说行时也。僧宗曰。向明现在行。今明过去行。
于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
案。僧宗曰。次叹未来德也。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至)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案。僧宗曰。旨与前同也。
尔时复有二恒河沙(至)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案。僧宗曰。此在家菩萨也。优婆塞者。此言清信士。论文有释。谓为善宿。皆以义翻彼名耳。此下列众有四阶。第一从此。讫十恒河沙。以众渐多而供稍胜。为次第也。第二从廿恒沙。讫九十恒沙。供不必胜。但以众渐多。为次第也。第三从千恒沙。以多少不定乱来。为次第也。第四变林以下。众不必多。但以供胜。为次第也。明骏案。此中列十五事。一举数。二称位。三以戒为行本。故先叹戒也。四列名。五次叹定。谓深观对治门也。六叹慧。谓亦欲乐闻无上大乘等也。七举四弘。以叹外化。八举庄严净戒结叹也。九叙遇光忧悲。十叙设供。十一叙因辨供时。又发弘誓。十二叙念佛受供已必入涅槃。十三叙来佛所事。十四叙佛默然不受。十五叙不果愿故忧悲也。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至)憍奢耶衣刍摩缯彩。
案。僧亮曰。天木香者。名时物重物也。出家法施。在家财施。施具九事。财施有三。谓时物。重物。如法物也。心亦有三。谓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也。地亦有三。谓不动。无相。无量定也。今但说六种佛地。不须说也。以佛力故者。谓以佛力。成其重物。悦施者之心也。乃至盖覆大千。皆类此也。优钵罗华色青。拘物头色赤。波头摩色不正。云似昌蒱花。分陀利色白。生水中也。曼陀罗是天华也。中国亦有。其色不定。如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绛。种种色变。波利质多在天上。则种种色。天竺亦有。而华叶色并青绿。憍奢耶者。云蚕茧所作。东天竺有国名乌陀。粳米欲熟变为虫。虫即食米。人取蒸以成绵也。如此丝绵者。名摩呵跋多。此言大衣。甚贵也。刍摩者布衣也。迦陵伽者国名。亦出细叠也。
是诸香木载以宝车(至)哀受我等最后供养。
案。僧亮曰。各作是念。若有所乏者。此下说三种心也。道慧记曰。八功德水者。谓轻.冷.软.美.清净.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也。
世尊知时默然不受(至)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案。僧亮曰。知受持未至也。若受前人者。后人则不得献也。昔默则受。今默则不受者。昔日体康。触味斯可。若言受则近贪。故不言也。今称病力弱。所须自知。是以言之则受。不言则不须也。法瑶曰。初生王宫。唱云应供。是则有施便受。何假发言。今显法身常乐不食。默然无言。理知不受也。宝亮曰。知时有三种一者佛不受二檀越请。二者由昔愿故受。三者知纯陀作施主者。为益处旷也。慧朗曰。知时有三种。一知受时未至。二知时众无宿愿。三知即时若受余施。不能广利也。
尔时复有三恒河沙(至)百千众生故现女身。
案。法瑶曰。大众闻见涅槃之相。理应一时云集。不容前后。设复先后。亦不必如经所列也。慧朗曰。列数列名。叹德之事。准前可知也。
呵责家法。
案。僧亮曰。恋著之处名家。即女人之身是。
自观己身如四毒蛇(至)是身可恶犹如死狗。
案。僧亮曰。此苦观也。
是身不净九孔常流。
案。僧亮曰。不净观也。
是身如城血肉筋骨(至)愚痴罗刹止住其中。
案。僧亮曰。空观也。色阴譬城。四阴譬人。诸见无过譬王。烦恼有过譬民也。
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
案。僧亮曰。无我观也。
是身无常念念不住(至)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案。僧亮曰。无常观也。
宁以牛迹盛大海水(至)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案。慧朗曰。结上诸观也。
以是因缘诸优婆夷(至)心怀惆怅却住一面。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序品第一卷之第二)
出诸离车在虚空坐去地七多罗树 又出诸大长者亦去地七多罗树 出诸鬼神及禽兽异名 叙变林及重阁讲堂事 释魔王说咒事 出无边身来事
序品之第二
尔时复有四恒河沙(至)及阎浮提诸王眷属。
案。慧朗曰。此下第三列诸豪族也。
为求法故善修戒行(至)于虚空中默然而住。
案。僧亮曰。去地七多罗树者。彼以豪族自憍。不愿杂坐。故置之空也。
尔时复有五恒河沙(至)绕佛一匝却住一面。
案。僧亮曰。陀那婆王者。阿修罗例也。此言随也。
尔时阎浮提中比丘比丘尼(至)其林变白犹如白鹄。
案。僧亮曰。贪生爱寿者。以佛灭为苦。今明灭非作法。乃息伪反真也。五色之中。白是真实自然之色。不可染成。借事表理也。僧宗曰。向三种瑞。人中悉集。今现此相。以诸天速集也。
于虚空中自然而有(至)皆悉悲感愁忧不乐。
案。僧亮曰。今说涅槃。无一切有。故名为空。希有常乐万德。如虚空中有堂阁也。
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至)来至佛所稽首佛足。
案。僧宗曰。魔多是圣人。如今是实。佛以大慈能转其恶也。
而白佛言我等今者(至)除灭怖畏说如是咒。
明骏曰。案维摩经云。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信之于此矣。
侘枳咤咤罗侘枳卢呵隶(至)阿罗遮罗多罗莎诃
案。僧宗曰。若能穷达其旨。经之与咒。竟何所在。但物心难以理从。易以威逼。咒方别是止耶之术。魔无法以助化。说咒以弘道也。慧朗曰。此有三阶。前明魔以神力。施地狱之乐。办供而来。此第二说咒。以请印可之。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至)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案。僧宗曰。叹咒功能。复明己自为护。以劝受持也。慧朗曰。此第三请佛受供印咒。佛不受供。而印其咒也。
尔时大自在天王与其眷属(至)天人师佛世尊。
案。僧亮曰。此菩萨所以现者。美大之辞也。此中明身大。彼土庄严。众生清净。世乐之极。远来献供。更求胜法者。证有为非乐也。慧朗曰。此下有两段。初辨无边。次明佛神力也。辨无边身中。有八章。此即第一略叙彼土佛事也。
尔时彼佛即告第一大弟子(至)并可礼敬请决所疑。
案。慧朗曰。此第二彼佛命使来。
尔时无边身菩萨摩诃萨(至)所有威德悉灭无余。
案。慧朗曰。此第三叙时众惊怪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案。慧朗曰。此第四叙文殊安慰大众也。
是时大众一切悉见(至)如是流布大乘经典。
案。慧朗曰。此第五叙菩萨神力。
尔时无边身菩萨(至)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案。慧朗曰。此第六明菩萨以神力。令身中众生。得法悟也。
尔时无边身菩萨(至)余无能见是菩萨身其量边际。
案。慧朗曰。第七明以神力办供。
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至)如是三请悉亦不受。
案。慧朗曰。第八明以供上佛。佛不受。
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至)却住一面皆亦如是。
案。慧朗曰。举十方同到者总结。
尔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至)见诸佛土亦复如是。
案。慧朗曰。此辨佛神力有两章。此即第一光明变秽为净也。
尔时如来面门所出(至)身诸毛孔流血洒地。
案。法瑶曰。化缘周毕。表涅槃之相也。有三种。一众生心净。二国土净。三收光入口。收光入口。则止教之相。众生心净。则表化周。国土净者。则明行毕也。慧朗曰。此第二阶。示涅槃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纯陀品第二卷上)
释福田义 释纯陀名
纯陀品第二
案。僧宗曰。经之五别。此下两品。是第二开宗。明常住因果也。通分为三段。第一因施以明常。亦曰因请受供以明常也。从品初。讫释梵诸天等。悉来供养我也。第二因请以明常。从一切诸世间悉生大苦恼。讫琉璃珠譬也。第三因会通以明常。即新旧医譬也。昙谶曰。此一品有四段。第一因施以明常。第二因大众喜庆以明常。第三因文殊与纯陀论义以明常。第四因催供以明常也。昙爱曰。此品分为八段。第一纯陀请受供。佛许受也。第二纯陀设五难。佛即答也。第三大众庆纯陀。仍请纯陀。令请佛住也。第纯陀自庆。申大众意。以请佛也。第佛印可纯陀所庆。止纯陀所请。纯陀领佛答旨。重申所以请也。第七文殊与纯陀。广兴论。第八放光催供也。道慧记曰。此品四段。第一因受供以明常。第二因请住以明常。第三因二大士共论以明常。第四因止请以明常也。法智曰。此下讫哀叹品。开宗有两别。前略后广也。此品有三段。始因二请。再明常住。是如来开宗说也。第二从诚如圣教。讫论义竟。是纯陀信解说也。前虽因二请。再有所闻。而理未在我。取信为难。故须始信之入。宣明乃解。故文殊云。试汝菩萨事也。第三从放光讫品。是如来结会说也。慧朗述僧宗曰。谓此二品开宗。明常住因果者。凡有四处。何者。第一纯陀之施为因。佛即开宗。明常果也。第二纯陀与文殊抑扬。引千力士王等。显常果。引贫女丈夫二譬。明常因也。第三佛说伊字涅槃为果。说胜三修。讫琉璃珠譬为因也。第四新旧医。会通今昔因果之教。以显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