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集解

  迦叶复言如铁色灭已(至)若结还生即是无常。
  案。僧亮曰。上说凡圣灭异。未释所以。重此难也。宝亮智秀。悉同此释。
  佛言迦叶汝今不应(至)名曰坏衣斩首破瓶。
  案。僧亮曰。有灰者。灰虽是有。不还为木。佛是妙有。不还无常也。便有涅槃者。涅槃者。如来结灭。凡夫结灭。灭名虽同。其实大异。凡夫虽灭。而还是有为。与结同相。故无异名。如来灭已。不复还生。灭是无为。更有异名。名涅槃也。僧宗曰。此答初难。前引迸铁。使惑尽人灭。今引燃木。灭已有灰。谓惑尽智存也。智秀曰。木灭有灰。虽非复木。而不无也。烦恼灭已。虽不在五趣。而有常身也。明骏案。以灰譬涅槃。木灭有灰。烦恼灭已。则有涅槃。涅槃虽复不可捉持。无有方所。而可寄言。离凡夫地。得无动处也。可寄言故。故智有常。非灭法故。故非无常也。
  迦叶如铁冷已可使还热(至)烦恼炽火更不复生。
  案。僧宗曰。上说结灭是常。未释所以常也。无漏见灭。性灭常故。结不复起。有漏缘有。有非常故。灭而更生。此无漏有漏之大判也。僧宗曰。答向子句难也。
  迦叶当知无量众生(至)烧彼众生诸烦恼结。
  明骏案。结上旨也。
  迦叶复言善哉善哉(至)游诸觉华欢娱受乐。
  明骏案。始领解也。
  迦叶复问如佛言曰(至)唯愿如来说其因缘。
  案。法瑶曰。启发如来身密之端也僧宗曰。秘密之言。虽复已拂。然于一化托生始末。未能不惑。故指事广拂。以开权迹也。有两别。初总就菩萨。第二就释迦迹也。
  佛告迦叶汝不应言(至)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案。僧亮曰。菩萨住涅槃者。以少见佛性。故名为住。以下况上也。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明骏案。向指一须弥。今举百亿须弥也。如首楞严中广说。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明骏案。一毛孔之细。复妙一芥子也。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明骏案。向举一界三千。今指十方世界也。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明骏案。向掷一佛世界。今掷微尘世界也。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明骏案。向云他方。则广远为易。今云已身。以近小为难也。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明骏案。更以已身为易。以一尘为难也。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至)习近爱欲生罗睺罗。
  明骏案。结菩萨之不思议。以况佛也。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案。僧宗曰。此下显佛不思议。拂法身也。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至)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明骏案。总举一化之境有微密之事也。
  我于三千大千世界(至)亦不毕竟取于涅槃。
  明骏案。明虽灭而不灭也。
  或阎浮提示入母胎(至)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明骏案。显虽生而不生也。
  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至)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案。僧亮曰。天竺以东为首。以西为后。以北为左。以南为右。东行示始。始有二种。一示婴儿。二明导首。以示自在也。右于事便也。西是后故。示最后身也。北示胜也。四天下中。郁单越胜也。此方春东夏南。秋西冬北。万物春生夏长。秋实冬藏。众功毕也。上福田者。长养功胜。表佛田胜也。七步者。天竺象王生时。出胎即行七步。知是象王。菩萨始生。示自在王相也。唱如是言者。上以身示。此以言说。明是三界自在法王也。
  于阎浮提生七日已(至)即是诸佛如来法界。
  明骏案。上来至此。拂一化之始终也。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至)是故名为常住无变。
  案。僧亮曰。广明异应迹也。非是见王宫出家之次第也。明骏案。上来至此。但举一天下事。
  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至)神通变化而无所畏。
  明骏案。还举大千界事也。
  迦叶以是缘故汝不应言(至)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明骏案。结旨也。
  迦叶复言如来云何(至)既灭度已亦无方所。
  案。僧亮曰。前佛自引口密五事。今迦叶复引昔之密旨。令佛开也。
  佛言迦叶善男子汝今不应(至)如来体之故名为常。
  案。僧亮曰。油譬取。明譬烦恼也。而器无常。非如来者。器义相似。少分譬也。如来体之故名为常者。昔但说结灭是常。不说体之者常。是有余也。法瑶曰。上引无余四句。亦是口密。但未正表昔教。是覆相说。今正明也。
  复次善男子言灯灭者(至)非大涅槃同于灯灭。
  案。僧亮曰。分段烦恼。因果俱尽。譬如灯灭。犹余身智。非大涅槃。是小涅槃已。不得说言同此灯灭者。分段烦恼未尽。不同灯灭也。覆相说法。谓佛一切结尽。身智亦是涅槃。即大涅槃也。昔总相说。故不辨小大之异名为[雨/復]也。
  阿那含者非数数来(至)无去来者名阿那含。
  案。僧亮曰。数数来者。生上退下名来。在色界中。又有一来。而非数数。何者。后云上流阿那含也。流有二种。谓烦恼流道流。烦恼流故生四禅。退生初禅。道流故断初禅结。生四禅也。又不还来二十五有者。阿那含名不还。具缚凡夫。具二十五有。唯欲界备具。不还欲界名不还。不受二身故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二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三

   释意密显无常迹义 释教密显解脱义广前名字功德品也

  四相品之第三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唯有密语无有密藏。
  案。僧亮曰。二密[雨/復]常。前已开发。今释上偈云开微密。不言藏者。以佛无藏故也。自下诸譬。明无短故。所以不藏也。法瑶曰。上来广说身口密义。似若如来必有藏积秘吝之怀。是以迦叶。明佛乃有密语。无有密藏。如来成其所说也。僧宗曰。时众于上。粗已领解。将欲更彰身智。在万累之表。申述昔教未说之意。是以迦叶。命言领解。但昔日[雨/復]相事多。事须广拂。下文对佛捉昔偏教。次第开洗。所谓开微密也。唯有密语者。迦叶探取佛意。言唯有密语。无密藏也。何者。以昔常机未至。不得说常。而无常之教。乃意在于常。岂有秘密耶。宝亮曰。此下将广解脱故。先显圣意。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者。即广意密也。道慧记曰。前开身口密。此开意密也。智秀曰。此下重开口密。
  譬如幻主机关木人(至)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案。僧亮曰。幻者术浅。不欲人知。如来不浅。常欲人知。岂名为藏。慧诞曰。幻者所作。但令人见。不令人得。佛则不尔。常愿众生同我所得。岂名为藏耶。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案。僧亮曰。此下诸譬。佛成迦叶所说也。秋月虽明。有目乃见。于无目者。名为藏也。佛法亦尔。于智者为显。愚者为[雨/復]也。宝亮曰。佛广说十譬。前八譬。一向明无秘藏。第九譬。释教明所以不先说深法者。为众生故也。第十譬。明众生若不在此五时教中学者。非佛于彼有情故也。此第一譬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积金银(至)是故不得名为秘藏。
  案。僧亮曰。并是明佛无秘藏义。
  善男子譬如长者虽有一子(至)昼夜殷勤教其半字。
  案。僧亮曰。初说小后说大。似如有隐。故以譬申之。众生具缚。应闻具教。理数相感。诣师之义也。心小而闻满字教者。必不能受。譬不速成也。乃说一切诸法无常牵令入。或如将还也。三乘偏教。喻以半字也。
  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案。僧亮曰。大乘六行。满字之譬。
  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至)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案。智秀曰。明以无大机。致感小教。岂是秘吝[雨/復]藏。而不说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案。智秀曰。合譬结旨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至)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案。宝亮曰。若不于佛五时教中学者。岂是佛咎。
  迦叶复言我定知如来世尊(至)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案。僧亮曰。证上半字也。僧宗曰。领解自申所怀也。但昔言未洗。人疑不除。今广引昔偈。令释取以施权之旨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至)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案。僧宗曰。广出说偈之缘起。以显随时设教之不同也。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至)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案。僧亮曰。证无藏也。亦欲以下。况上明二乘尚无。况如来也。僧宗曰。前偈证有余涅槃。此偈证无余涅槃也。虽复合牵一偈。意在下半偈耳。迹不可寻者。身智俱亡也。此亦昔言。故应拂也。下释云。近于菩提。菩提涅槃。无有方所。事绝近情。谓难寻也。偈旨如此。谁能解耶。
  佛言迦叶夫积聚者(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
  案。僧亮曰。明有为有资。尚无藏积。况乃无为不须者耶。宝亮曰。积聚二种。一有为二无为者。谓道积众行。非是世间之财宝也。声闻捉想。心中行道。不得其所。故言有为也。又协相修善。去佛果辽远。终日生死之谓也。无为如来行者。若能谨依六行。修道进德。不取有无之相。故名无为。又若忘相行道。取佛果速。因中说果。亦言无为也。
  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至)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案。僧宗曰。去无至者。虽有出苦之名。及其造极。此处无迹。故无至也。是故于此婆罗树间者。谓法身之迹。妙绝难寻。寄大解脱。而示灭也。
  佛告迦叶所言大者(至)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案。僧亮曰。答彼问下句云广为众生说也。常旨已宣。今所广者。广大义也。僧宗曰。名字功德品中。非不一往举释大体。而未释大义。是以此中。引八大人觉。取舍容为义也。智秀曰。上云是大涅槃。能建大义。未释所以。今明有大德故。建大义也。明骏案。正广解脱也。上名字功德品。已略明解脱。亦粗释今日所以称大也。极果万德。略举其三。以成秘密之藏。而以解脱一德。用当经题者。涅槃是无累总名。以多义训。取解脱。是其一也。是故问曰。云何于此经。即请经名经力及流通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所以前品答云。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于大涅槃。放舍身命。已是略显解脱也。阙一问说法有几种。上四相已广前品流通法也。从有余无余涅槃已来。至此具广三德也。后四依品以下。广显流通人也。
  所言涅槃者无诸疮疣(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疮譬苦也。以无苦故。名为涅槃。若但自治。不名大灭。灭一切苦。乃名大灭也。悉治已者。谓有信也。虽未即差。已为差因也。僧宗曰。上释大义。此释涅槃义也。疮疣是累。既无疮疣。即是解脱。此中先明能治众生。引医师为喻。下去出体。广明解脱也。
  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至)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金刚后心。烦恼尽处。得涅槃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案。宝亮曰。若依如下文。涅槃能为一切众生。作解脱因缘处也。阎浮提众生。有二种。一者有信。二者无信。释有信者。有二种释。一谓。从佛出世。有随教修行。得信首根立者。悉名治已。自未立已还。有信未定。不免阐提。故束为无信人也。二者值佛。能生一念善已上。乃至信首根立。悉名治已。若不能生一念善者。并为无信也。
  世尊何等名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将欲明色之与智。为解脱故。致发斯问。涅槃名解脱者。昔说涅槃。是三事中。解脱今正其名也。敬遗记僧宗曰。圆德妙体。居万累之表。故称解脱也。涅槃是彼国语。就彼释义。应有别辞。此间解脱。即是翻彼释义之名也。昔曰孤灭解脱。所以称涅槃者。以身智为累。故以灭累。为解脱也。智秀曰。此下三翻。第一出体。第二佛以譬显其旨也。第三显譬与所譬同异也。以昔辨解脱。身智俱无。而滥该佛果。是以此第一翻。辨正解脱之名也。
  迦叶复言所言解脱(至)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者。以无累为解脱。身智无累。亦是解脱。先定之也。二乘解脱者。分段烦恼灭。称为解脱。而身智有为。非解脱也。如来身智无为。得名解脱也。云何住者。谓相假名义得立住。若其无色解脱之名。依何而住。非色者。声闻身智。亦无粗结。直以少故。说为非色耳。僧宗曰。将明无累。先正其体。体苟不无。则孤灭权显。论其枢要。在于色耳。今言声闻非色者。不能垂形六道也。为众生故。说非色者。昔教但言舍身尽灭。不说三事。既无三事。则无法身垂应之色。故言非色也。云何住者。假执昔教。无色为难。欲令佛释二乘之人。非都无色。是故佛以非想为喻。实有细色。说为非色二乘。涅槃亦尔。小应色直是于时不得说也。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大般涅槃行解脱之义。
  案。僧亮曰。众生所好不同。广赞解脱。明无苦不尽。无乐不备。称情合愿。汲引多矣。僧宗曰。欲使无累之德。显于未闻。故复重谓。即是广为众生说也。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是故如来不名命终。
  案。僧亮曰。生老病死。众苦之本。故先明也。再说死者。前明老死。后明病死也。明骏案。此下广名字功德品中。八味具足也。前文唯言五者不老。六者不死。略不云生之与病。此中具述四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