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前明非无。下显非有。初先不说色阴为性。后类余阴。
  上来分合合为第一明性体状。下劝修证。若生了性则不须修反劝修证。十住修下顺劝修证。于中有四。一明十住虽修少见。二况不修下以圣况凡明凡不见必须修道。三如文殊下彰彼文殊久修乃见。四云何下以大形小明小不见必须修道。
  品初至此合为第一问答辨法。自下第二叹经劝学。初先劝学。佛性不可思议已下叹经殊胜。前中有三。一劝修生欲见佛性应自持经。二见有下劝供持人。三若有下举经难闻令人敬学。
  下叹经中文别有三。一叹人不思将以类经。二大涅槃经亦如是下辨经同人。三如大海下当法正叹。就叹人中位别有三。一就十信叹其依经生信不思。二师子言云何不退菩萨已下就种性上叹其依经起行不思。三菩萨了了知见无下就初地上叹其依经成德不思。初中有三。一正叹依经生信不思。二师子言下举多不信成信不思。三善男下明经多益。现得闻者当必能信。初中五句。前四明其所信不思。后一彰其能信不思。此互相显。就前四中初一明其佛性不思。第二明其三宝不思。三就前第一明诸众生有性不思。四就前第二明其佛宝体德不思。以此经中所信之法故举显信。能信可知。
  第二段中师子初言如佛所说能信不思述佛前言。是大众下举多不信成信不思。第三可知。
  自下第二明种性上起行不思。文别有二。一明菩萨起行不退。二复次菩萨不可思下叹其所行为不思议。前中师子先问起发。云何菩萨自知不退。下佛为辨先别后结别中初于无益苦中自试其心。为破苦下有益苦中自坚其心。益中有四。一与乐行中坚心不退。二为法下求法行中坚心不退。三为破一切众生苦下救苦行中坚心不退。四修度下六摄善行中坚心不退。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燃身求法坚心不退。复次菩萨具烦恼下余苦求法坚心不退。第三段中初救饥苦。后救病苦。前中先于余时救饥。于饥世下。饥馑劫时能救物饥。前余时中先总后别总中初明受身救物。虽受畜身终不造下辨定其因。于中初明不造新业。若未来下明用故业。先法次喻。过去恶业如鬼在身。悲愿力故一切悉受。如以咒力鬼相悉现。下合可知。问曰此等所受之身分段变易二种生中何生所摄。释言分段以是有漏恶业果故。问曰。若此是分段者何故胜鬘说种性上为变易死。释言种性以上菩萨有五种身。一法性身。如地持说六入殊胜无始法尔。二实报身。谓从先来修善所得。三应化身。依前起用。四变易身。所谓缘照无漏业果。五分段身。所谓三界有漏业果。五中初二是其真身。第三是应。于前真中有反易杂。于前应中有分段杂。彼胜鬘中言变易死据第四门。今言分段当第五门。不相乖背。上来总竟。受罴下别。救病苦中初明菩萨于病劫时能救病苦。若有众生为鬼病下于余时中能救病苦。第四段中修善不退。文显可知。上来别竟。
  作是愿时名不退下总以结之。上来第一明种性上起行不退。
  自下第二叹其不思。复次不思总以标举。何以下释。释有八番。文显可知。
  下明出世成德不思。初言菩萨了了知见无众生等。内证平等名不思议。受后边下八相巧化名不思议。初生兜率。文别有四。一总明菩萨生兜率天为不思议。二何以下解释菩萨偏生所以。先问后解。胜故偏生。欲界中胜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下天放逸上天闇钝形对余天显此报胜。修戒修施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者形对余天显胜。欲界乱地云何有定。此非八禅。欲界地中念佛三昧生彼天中。故言修定得兜率身。三毁呰下彰圣异凡。菩萨毁有终不造作兜率业等正明异凡。何以下释。释意如何。辨明菩萨一切处生皆得教化成就众生非唯兜率。是故于彼不偏贪爱造业求生。四生兜率有三胜下辨胜过劣。于中有四。一明菩萨三事报胜。三深乐下明其因胜。问曰前说不造业生。今云何言有因胜乎。释言不造有漏业生而有大悲愿力为因故云因胜。三如是三事虽胜已下就前三事明清净胜。他见不妒。自心不慢。四不造命下就前三事以显胜相。
  第二次明退来入胎。于中初明兜率退时大地振动。下以二义释动所以。文显可知。入胎住胎出胎可解。余略不论。
  上来叹人。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不可思者是第二段辨经同人。
  如海已下是第三段当法正叹。先喻次合。有难解者下重分别。喻中先举。次列八名。下辨其相。一一之中各有三事。一众生福力令海渐深易可趣入。二顺风行从畔渐远亦名渐深。三河水入中遂水渐进亦名渐深。余中二事文略不辨。
  合中初言。涅槃如是有八不思合初总也。次别合之。初门可知。第二门中初先就人以显其深。后就说论深。人中初就如来明深。次就凡夫。后就二乘。二乘能得阿耨菩提是一不思。二乘之人心无烦恼身无住处而不名常是二不思。下就说中辨法众多不可具论。余文可解。
  是故此经如海总结。
  前喻。次合。下重显之。师子先问。若言如来不生不灭名为深者牒佛向前合喻之言。有四生下约之为问。问意如何。前说如来无生无灭便无生缚。既无生缚于生自在。何故于彼四生之中不受化生乃受胎生。于中初先总举四生次列其名。义如别章。后就人辨。下约设难。佛得自在何因缘故不受化生。下佛答之。一切众生四生所生简凡异圣。得圣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湿生辨圣异凡。此释如来无下二生。劫初已下解不化生。有八复次。一明如来劫初不出故不化生。何故不出。劫初众生烦恼未发又无道器。二明如来托胜通法故不化生。生处尊胜凡所说法人皆信故。三为教人孝养之业故不化生。是义云何。化生之人无父无母。知复云何教人敬养。于中初言父作子业子作父业子作父业泛举世事。父必作于养子之业。子必作于敬父之业。如来世尊若受化下明已须同反以论之。文相可知。四假亲护法故不化生。先举二数。次列两名。下辨。后结。辨中先顺后反可知。五居尊息慢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佛生王种破诸众生恃性憍憍。六受胎息谤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佛亲圆具世尚言幻何况全无。七为残身留益世间故不化生。是义云何。夫化生者身必化灭无复残形何以益世。故不化生。八为同诸佛故不化生。是义云何。三世诸佛化胎众生法皆胎生故佛同之。诸佛何故皆受胎生。义如前七。又为增长同生之力故受胎生。
  自下第三师子荷恩领解赞叹。
  迦叶品者学行有三。一随缘造修向前五行十功德是。二舍相入证。师子品是。三证实成果亦名起用。此品论之。是义由于迦叶启请而得宣唱。故就请人以显章目名迦叶品。此品之中义意唯二。一举化阐提彰佛德行。二举佛德行明能化益一阐提义。故下文中赞叹此经名阐提杖。一阐提人因之得起。
  文中有二。一明如来妙用善行能益阐提。二品末迦叶领解赞叹。前中有三。一答上问中众生大依明佛身业。二迦叶白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是故能知一切生下答上问中两足妙药明佛口叶。三迦叶白断三世因名断善下答上问中今欲问阴而我无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明佛意业。又答初问辨明如来为人物依为令阐提于佛生信。答第二问明佛所说法为妙药为令阐提于佛教法舍谤生信。答第三问明佛智胜所知独绝为令阐提于佛义法仰推成信。初中迦叶先问起发。前已问竟何劳更问。去问遥远故须重问上下多然。此问与前有何差别。迦叶前者直为赞问。赞叹如来能为物依。今于此处具为两问。一赞。二难。从初乃至作大药王是其赞问。善星是佛菩萨子下是其难问。迦叶前者何不即难至此方为。前者若举善星为难言辞浮广不成偈义。故前不难。由前不难此须为之。此中何不望直为难先为赞乎。将夺先与。为难法尔。故先赞叹。叹中初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叹佛有慈为利他心。不调已下叹有方便为利他智于中七句。前四化能。不调能调拔恶始也。不净能净拔恶终也。无归作归救苦始也。未脱能脱救苦终也。后三化德。具八自在救苦之德。为大医师作大药王拔恶之德。知病如医。差病似药。
  如来先与。下正征夺。为彰如来慈悲行化故举善星恶人为难。就此文中难意有二。一难佛无慈翻前第一。二难无方便翻上第二。文要有三。一举佛记善星比丘是一阐提地狱劫住彰佛无慈。二不可治下举佛宣说善星叵治明无方便。三若不能救善星已下双结前二。句别有七。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是第一句明其形近。此应是佛弟庶儿故说为子。出家之后诵持读诵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是第二句彰其行亲。云何记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是第三句责佛记说成佛无慈。不可治人是第四句责佛如来摄化不行。不能行化故言叵治。何故不先为其说法是第五句责佛如来授化不善。若不能救云何得名有大慈悲是第六句结佛无慈。云何得名有大方便是第七句结无方便。下佛别答。宜审记知。
  就佛答中答问不尽而复不次。前七句中但答后六故言不尽。就所答中先答第五。次答第四。次答第二。次答第六。次答第三。后答第七。故云不次。
  先答第五何不先为善星说法。于中有二。一明如来随化所宜不得先为善星说法。二如师子下明虽不先心无增减。前中六番皆先立喻反问迦叶。次迦叶答。后佛约之以显所说。后中先喻后合可知。
  我于一时住王舍下答第四句。明说善星叵治所以。有五复次。一明善星反被拘执恐怖如来。二扫灭佛迹。三见尼干服食酒糟言是罗汉违反佛语。四见苦得言是罗汉故违佛语。五佛为说法无心信受。初二身恶。次二口恶。后一意恶。
  善星虽复读诵已下却答第二明虽禅诵而不可救。先彰其过。下与迦叶身往验试。前中四句。一明善星虽复读诵心不解义。二明善星得禅还失。三起恶邪谤无佛答。四我尔时下佛为说法无心信受。身验可知。
  善星虽入佛法已下超答第六明已有慈。于中有三。一明已有慈。二若本贪下彰已慈深。三我弟子下举他同怜显已慈实。初中复三。一明善星亡失善法先法后喻。二又如下断坏法身。先喻后合。喻中自戮自心坏善。罗刹所杀恶友坏善。合文可知。三明佛慈次怜愍故言多伤叹。常说善星多诸放逸。第二明已慈深之中先喻次合下结可知第三显已慈实之中先法后喻。
  我于多年常与已下却答第三明说善星是一阐提狱住所以。于中有四。一明已多年摄化不得。二由化不得说为阐提地狱劫住。三明说所为。四明说不虚。初中多年与相随者。佛二十年摄为侍者故言多年。就第二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明有善不说。以其宣下无善故说。喻合亦尔。就第三中迦叶先问。何故记说。佛答可知。就第四中初明如来所说无二。声闻已下举劣显胜。
  善星常为无量生下答第七问。明有方便两义辨之。一化益分别。益有二种。一摄善星多年共住不令在外教人作恶名有方便。二摄善星令其出家不使在俗多起罪过名有方便。二化德分别。化德有二。一就佛解力明有方便。二就佛根力明有方便。就解力中初明善星常为众生说无善恶。我久知下佛惧其人邪化多损摄令共住。我若远下明共住意。是名解力总以结之。
  就根力中文别有三。一知断善根。二如来具足知根力下知生善根。三佛观众生具善法下通知生断。初知断中有五问答相因而起。迦叶初问阐提何缘无有善法。佛答阐提断善故无。阐提断善是其总答。众生悉有信等五根阐提永断是其别答。以是义下约杀显无。
  第二迦叶乘言定佛一阐提者无善法耶。佛答如是。
  第三迦叶乘言难佛。三世善中未来不断云何言无。初言众生有三种善泛尔通举。过未现在列言三名。阐提不能断未来善云何说断就之结难。
  下佛答之。文别有三。一明有断。二如人。
  下明断善人有其可救不可救义。三如朽败下明所断善有其可生不可生义。初中应先明断善义然后释文。义有十门。一明断相。断有三道。一方便道。观有因果以之为非。观无因果以之为是。二无碍道。见有为非。三解脱道。见无为是。无碍解脱各有九品。始从下下乃至上上与彼等智断结相似。
  第二约对二种善法彰断差别。言二善者。一方便善谓现所起闻思修等。二生得善过习今成。前三道中初方便道断方便善。无碍解脱断生得善。三约因果二善明断。若约善因以论其断。断三世因名断善根。是义云何。邪心现前断过去善。生现之义名断过因。现不起故不生未来名断现因。当善不生不能起后名断未来。故下文言断三世因名断善根。就过去中生现可断。生未来义终不可断故后得生。若约善果以论其断。唯断现在及遮未来不断过去。起已谢往不可断故。故此说言现在善灭及障未来名断善根。四就趣分别。唯在人中不通余道。人能思求起异见故。五就人中利钝分别。如下文说要是利根能推求者非是愚钝。破僧亦尔。六就时分别。多世积习方能断善非是一世。故上文中说为报障。七就处分别。唯在阎浮不通余方。阎浮众生。心穴利故。八明所因。由闻大乘空相应经执无谤有故断善根。故地持云是人闻于难解空经。于如实说一向不解作不正思言一切无。九明轻重。一切恶中此过最重更无过者。以断一切诸善根故。十明断善还生之义。彼何时生。如下文说。入地狱时出地狱时。轻者入时重者出时还生善根。问曰出时善恶无记三性心中何心中生。一向不是善心中生。先无善故。多在不善疑心中生。问曰善恶正相乖反。云何于彼不善心边得生善根。释言善恶二心相反不得并生。得善之得体非色心与心不妨。故得于彼不善边生。如从上地生下地时染污心边得下善根。此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