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智人转中师子先问。佛答有三。一有修故转。具修上来身戒心慧。二是人设下有心故转。知善大力能修习故。初先法说明善力大。如[疊*毛]华下四喻显示。下合可知。三念已亲下有善故转。于中有六。一近善人。二修正见。三读诵经法。四见受供养。五供事三宝。六信方等如来常恒众生有性。是人能下结成能转。此第三竟。
  以是义下第四结答。
  自下第四就常没人劝修趣证。师子先问。问意如何。诸业不定不能为障。众生有性应当自然修道得果。何故不得。文中初言若一切业不定得果牒佛前言明业非障。一切众生悉有性下明有性故应当自然修道得果。初言众生悉有佛性。执有性体住众生中。应当修下执有性用难破段修。此之两执下佛别答宜审记知。于中先就涅槃为难。若一切生有佛性下就菩提设难。此佛别答亦须记知。前涅槃中执性有能起因之用责不得果。应修八道执起因也。明诸众生有佛性故应当自然修集八道。何缘众生不得涅槃责不得果。就菩提中执性有能得果之用责须修道。文有总别。初一切生有佛性故定得菩提何须修道就人总难。如此经下随人别难。此总与别下佛别答亦须记知总中有性定得菩提执性得果。何须修等责须修因。别中有三。初明上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如日月下明其中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若一阐下明其下人由性得果不须修道就上人中先举前说上品病人。一切生下约之显法。何以下释明由佛性就中人中句别有四。一明中人由性得果。先举三喻。日月四河及阐提等不入地狱是三喻也。一切生下约之显法。二何以下释明由佛性。三以是义下明由佛性不假修道。四以性下释明由佛性。
  就下人中初先法说明不假修。若阐提等不得菩提应须修道反明不假。以因性下顺明不假。磁石喻显。下合可知此等三人下文别答亦须记知。
  下佛答之。先翻后执。明性离缘不独能用要假修道。若言佛性住众生下对破初执明无定性。住众生中前中先释涅槃上难。若修道者得菩提下释去向前菩提上难。就涅槃中初明众生以不修道不得涅槃。非我咎下明由烦恼是故不得。前中先喻次合后结。前中河边有七种人总以标举。河喻生死。七人通喻一切凡圣。众生本来常在生死。何故言边。身虽恒在心未观入是以言边。又对未起。亦得言边。为洗浴等明入所为。为除业垢而观生死名为洗浴。为离烦恼而观生死名畏寇贼。为集诸善而观生死名为采华。观生死过名入河中。下别显之。合文之中先合初总生死如是合前河也。七人还合七种人也。言畏烦恼合畏寇。贼洗浴采华略而不合。发意欲度合入河中。下别合之。于中先辨七人之相然后释文。泛论七人有其两门。一别行门。二共行门。别行之中三乘各七。小乘七者阐提常没。常没三涂。外凡有信及至暖顶名出已没。忍心已上名出已住见道观方斯陀行去观方已行。那含果上名行已住。阿罗汉果名上高山。中乘七人准小可知。唯最后身独悟为异。大乘七者善趣位前判为常没。善趣位中名出已没。故地持言善趣之人数退数进。习种已上名出已住。初地观方。二地已去名观已行。八地已上名行已住。佛为上山。共行七者略有三门。一开小合大。二乘因中开为六人。如上初门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合为第七。此义如下迦叶品说。二开大合小以论七人。凡夫二乘通名常没。常没分段变易世间。大乘人中分为后六。如上后门。三大小俱开。外凡常没常没三有。小乘法中五停心观乃至暖顶名出已没。忍世第一名出已住。四沙门果名为观方。辟支佛人名观已行。行于十二因缘法故。菩萨之人名行已住。佛为上山。今此所说就共行中末后言耳。虽举七人宗显初人不得所由。就常没人观修道故。通则为明前之五人不得所以。
  次释其文。就初人中先合。次帖。下广明其断善因缘。一种六法。两种五法。一种三法明其断善。下余六人。皆初正合次帖下结。文显可知。
  下总结之。河边诸人皆具手足而不能度结前喻也。众生亦等结前合也。众生合人佛法僧等合有手足。涅槃似山而生不得合不能度。上来第一明由不学不得涅槃。
  自下第二明由烦恼所以不得。于中如来对上难中。何缘不得明非如来圣道等过皆由烦恼。初先法说于中先明非佛等过次推烦恼。以是下结。次以喻显喻中。但明非如来过。余略不论喻别有五。下合可知。
  下就菩提释去前难。难有总别。先释总难。如汝所言世有病下解其别难。总中有三。一直立道理。要修圣道方得菩提。二汝言下牒问赞叹。三若言下牒问呵责。良以问者说由佛性定得菩提。当其正因生果之义。故牒赞叹。言不须修违其缘因得果之义。故牒呵责。初段可知。
  第三叹中汝言众生有佛性故得菩提者正牒问辞。如磁石者佛自立喻成其所说。人谓此言解上问中磁石之语为是致惑。问中磁石在后别解。今佛自举磁石之喻述成问辞。善哉正叹。以性因缘故得菩提辨理以述。
  第三呵中若言不须修集道者是义不然牒以总非。譬如人下辨正显非。于中七喻。前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六喻并举总合。
  下释别难。随前所难。上中下人次第释之。先就上人释去难辞。汝说病人悉得差者牒其问辞。我为六住菩萨说者简胜异劣。六住菩萨方能自得。凡夫二乘何由能尔故须修道。六住之义如上具辨。
  次就中人释答其难。释意如何。向前问言众生有性无有能遮不得菩提不须修道。今明佛性众生未得故须修道。文中有三。一约空喻明其理性。非内非外非因果性是其理也。性非内故假修方得。性非外故修者必得。二约财喻明其果性非彼非此。性非此故假修方得。性非彼故修者必得。三约业喻明其因性非内非外非有无等。义意同前。
  初中先喻。后合显法。妄中无真名为非内。真不离妄说为非外。由非内故假修方得。由非外故修者必得。
  第二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如人财在异方明其非此。虽不现下彰其非彼。于中初先假问显之。何以下释。合中佛性亦复如是合前财也。言非此者合在异方。证会在当故言非此。言非彼者合言我许。以定得下合前定得。
  第三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如生造作诸业若善若恶总举喻事。下别显之。句别有九。一非内非外。造已谢往身内即无说为非内。系属造人名曰非外。二非有非无。业谢在往现无法体故言非有。成在过去所以非无。三明非是本无今有。先造已竟故非本无今始有也。四明此业非无因出。由造故有故非无因。五非此作此受。现世造因来世方受。故非此作即此受也。六非此作彼受。非此人作他人受也。七非彼作彼受。由因作果。非果自作。故非彼作还彼受也。八非无作无受。由业作果故非无作。有果酬因故非无受。九明时节和合得果。下次合之。佛性如是合所造业。非本无今有合前第三。非内非外合前第一。非有非无合前第二。言非此者合前第五非此作此受言。非彼者合前第七非彼作彼受。非余来者合前第六非此作彼受。非无因缘合前第四非无因出。亦非一切众生不见合前第八非无作无受。有菩萨下合前第九时合得果。初先正合。下重显之。时谓十住显前时也。修八圣等显前因缘。尔时名见不名为作显前得见。性出自古不从缘生。故唯名见下名作矣。
  下次释去下人上难。释之如何。向前难言一阐提等有佛性故定得菩提。如彼磁石性能吸铁何用修道。佛今答之。彰彼磁石自不吸铁得缘方吸。佛性亦尔故须修道。文中先解磁石之喻。次约显性。无明不能吸诸行下转喻显成。前中初先正明磁石自不吸铁得缘方吸。如猛火下立喻助显。下复合之。初中有二。一明磁石自不吸铁。二异法下彰彼磁石得缘方吸。就初段中汝言如石是义不然牒以直非。此言略少。若具应云汝言佛性如彼磁石自能吸铁是义不然。何以故下释以显非。先自征责。我以何故道汝不然。下对释之。石不吸铁为是言非。者何以下释显不吸。先为征问。熟见吸铁所以言不。故下释之。石无心业欲吸彼铁为是言不。
  就后段中正明磁石得缘方吸。兼举无缘不吸显之。文中初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正明磁石得缘方吸。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兼辨慈石无缘不吸。无有作者就向初句明吸无心。无有坏者就向后句明不吸无心。言异法有异法生者。法别有三。一石。二铁。三别须人时石就铁。于中石铁两事相望。亦得宣说异有异生。石铁两别俱名异法。良以彼铁异法有故慈石异法出生吸义。三法相望。亦得宣说异有异生。人石两殊俱名异法。良以彼人异法有故磁石异法出生吸义。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准前可知。
  喻中有六。初言如火喻前慈石。不能焚薪喻不吸铁。亦以无心故言不焚。火出薪坏喻前异法有故出生。
  第二喻中葵藿随日还喻磁石。亦无敬等喻不吸铁。异法性等喻前异有异法出生。余喻及合文皆可知。性同前喻。故言如是离缘不能吸得菩提转喻显中无明不能吸诸行者离缘不生。余亦如是。亦得名为无明缘行得缘能生余亦如是。此理恒定故言有佛无佛常住。上来第一对破后执明须修道。
  自下第二对破初执明无定性住众生中。于中先明性之体状。若诸众生了佛性下劝修趣入。前中有四。一破佛性住众生中。二如四大下破众生中定有佛性。三如王告下对前第一广明佛性不即不离。四如来常住即名我下对前第二广明众生不有不无。
  初中若言性住生中举前所执。前说一切众生有性名住生中。常无住下就以破之。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言常法无住辨正道理。若住无常破邪显正。喻中有六。初举十二因缘为喻。如十二缘无定住处显前无住。若有住下显前有住即是无常。问曰因缘是众生体云何无住复名常乎。释言从人就事以论。缘实有住不得言常。废人泛论十二因缘相生之理无所定属故无住处。相生理定未曾暂无故名为常。二举如来法身为喻。三举法界。四举法入。五举法阴。此亦泛论阴界入法名法界等。六举虚空。佛性下合。
  自下第二破众生中。定有佛性明诸众生当得名有。非谓身中已有果体。文中有二。一明佛性时至则现。二一切生不退性下明诸众生定得名有。前中先喻。下约显法。法喻如何。如彼四大坚湿暖等无心相异而体各别法性自尔。喻明佛性无心欲出时至则现法性自尔。喻中四大举其喻事。次辨喻相。造色功齐名力均等。力虽均等体性各异故有坚湿暖动之别。所造各异故有赤白黄黑之殊。下总释之。而是四大亦无业者无有心业欲相别异。异法界故不相似者四大不同名异法界。故令坚等各不相似。佛性亦尔合前四大。异法界故时至现者合异法界各不相似。佛性异彼兔角之无。是故众生修道时至即便显现。又复妄法修至则灭。佛性异彼修至则现名异法界。
  自下第二具以五义说众生有。一明众生无有退灭佛性之理故名为有。此句约就先际以说。二阿毗跋致故名为有。阿毗跋致此名不退。证得之时永无退转故知定有。此句约就中际以说。下三约就后际以说。于中初言以当有故名为有者。解有两义一方便果当生名有。二性净果当显名有。以现众生常定得果故说其有。此句是总。下二是别。以定得者据方便果。以现有因故当定得。以定见者望性净果。以现有因故当定见。是故下结。
  自下第三广明佛性不即不离。先喻次合。有难下者。下重分别。喻中有六。一如来说经显性示人喻。王喻如来。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众生。佛以音声显说经法名告一臣。说经显性以示众生名牵一象以示众盲。二尔时臣下经法显性喻。经为圣说名受王敕。令人共读名集众盲。显性令知名以象示。三时彼盲下众生知性喻。想心攀缘名以手触。四臣还自下化法被人反显圣心喻。化显圣心名为白王。显性已讫名为示竟。五尔时王下如来检问众生异答喻。于中有四。一问见不。二答已见。三问见相。四答所见。各随意解种种异答。六如彼众盲不说象下不即不离喻。彼不说象明其不即亦非不说。离是无象彰其不离。
  下次合之。王喻如来应正遍等合前第一。是诸众生闻说已下超合第五。喻中所触事别有八。合中有六。五阴为五。五阴和合集成我人以为第六。就此六中皆初立性。何以下释。释中初法次喻后合。如彼盲人各各说下合前第六不即不离。先举前喻。次合显法。是故总结。是义云何。如彼麦性不离芽茎。乃至果实别有麦性名为不离。芽茎枝叶前后变改。麦性常定说为不即。性望六法其状像此。然向说我滥同外道所说之我。故下辨异。外道说我实无有我并邪异正众生我者即五阴等显正异邪。于中初法下喻显之。喻别有六。初之一喻别举别合。后之五喻辨举总合。
  自下第四广明众生不有不无。初明不无。以当得故若我说色是佛性下彰其不有。阴非性故。前中初别。后总结之。别中八门。一说我为性。二说四无量以为佛性。三说信为性。四说极爱一子为性。五说第四根力为性。六说十二因缘为性。佛性名为十二因缘略以标举。义如上解。何以下释。以因缘故如来常者。如来穷证十二缘体故得为常。证成佛常故名佛性。一切生下明诸众生定有如是因缘实性名有佛性。此说因缘滥同生死十二缘相故下辨异。此十二缘即是佛性。性即如来。第七宣说四无碍智以为佛性。第八宣说顶三昧门以为佛性。
  上来别论。如我上说种种法下总以结之。明前诸法当得名有。十二因缘是众生体。云何说言当得名有。证会在当故名当得。非体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