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下次就其十五日时表彰涅槃师子先问。生等四时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独十五日。下佛先叹。后为辩释。释中有三。一十五日时月无亏盈表佛涅槃无有亏盈。二十五日时月盛圆满为十一事显佛德满为十一事利益众生。三我真实不入已下约就初段明佛不灭愚人谓灭。先法后喻。
自下第三寄就严林以显涅槃。师子先问。下佛为辩。德人显处故曰庄严。正为明佛乘论弟子弟子无量略举六人。通佛有七。一一人中皆初佛辨。后师子吼就人领解。辨舍利中先叹其智。于怨亲下叹其心行。智中十句。大智是总。利等是别。于理速入名为利智。于事速解说为疾智。断障自在名解脱智。于理穷照名甚深智。世义博通称曰广智。穷佛教海名无胜智。故经说言唯除佛世尊。一切众生类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不能及其一。何有胜者故名无胜。所知不谬名为实智。具成慧根总以结之。
自下第四寄就灭身显已证入大涅槃义内。证难彰故寄灭身趣入显之。于中有四。一师子请住。二如来不许。三师子吼问佛灭意。四如来为辨。初中师子乘前请住。唯有如来乃能严林无则不端唯愿大慈为严常住。
下佛答之。先明不住。后彰欲去。明不住中合有二十七复次文广显不住。要摄为四。初一复次以理反呵。诸法无住云何请住。二凡言住下有六复次。广明如来住过永尽不应请住。三夫无住者名无边身下有十二复次。广明如来无住德备不应请住。四若有说言身口意恶得善果下有八复次。广举一切毕竟无事显佛无住。初先广举。后将类佛。
前明不住。下明欲去。如来于此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入涅槃。此乃寄人显彰实证令人学也。问曰上说如来毕竟常在世间不入涅槃。今以何故言已不住定入涅槃。释言佛德有四种门。一共世门。恒在世间未曾暂灭。二住寂门。未曾暂出。第三反寂起用之门。现化随物。第四息用归寂之门。舍化归真。前据初门彰已在世毕竟不灭。今就第四故说不住入涅槃矣。
师子下复问佛灭意。何故如来入禅定窟。下佛广以十四复次明入所为。虽有多门宗意令人学佛趣入。以是下结。
从非内外讫来至此。大段第三广显证法。自下第四劝修趣入广显证行。此与向前第二段中证行何别而须重论。前第二中教见如来以趣实证。今此文中教见涅槃是一异也。又前文中直明持戒乃至见性为趣证行未就人别。此中就人彰行阶降是二异也。
就此文中阶别有四。初教修三。是初地上入证之行。次教修十。是种性上乃至解行趣证之行。如佛昔告纯陀已下教修四种转业之德。是善趣中趣证之行。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当修下。就常没人劝修圣道为行趣证。
初中有二。一重明向前无相涅槃。二何等比丘能断十下教修趣入。与下第二修十之中其义相似。前明无相涅槃之中师子先问。无相定者名大涅槃以何因缘名为无相。下佛为辨。初明远离十种相故名为无相。先举次列后结可知。夫著相下佛为劝修。乘明愚智取舍得失。先明取失。句别有六。后彰舍得。句亦有六。
教修入中初略。次广。后总结叹。略中初问何等比丘能断十相。下佛为辨。数数修三则断十相总以标举。修时不一故云数数。有经亦云时时修也。次别后结。
广中先问云何名为定慧舍者问其行相。定是已下难破行义。先难其定。后类慧舍。
就难定中定是三昧一切皆有云何方言修集三昧执通难别。心数法中有一定数。众生皆有执此通有难破别修。若心在下执别难通。执住一法是其三昧。令余皆非名为难通。法有总别。总名为缘。别名为行。行缘应通。为分总别隐显异名。总法可以通相缘知。故从缘心说之为缘。别法唯是观行推求方与相应。故从行心说之为行。今此文中先就总缘执别难通。若心一境则名三昧自立道理。此执别也。若更余缘不名三昧难破他义。异缘散动云何名定。此难通也。如其不定非一切智约定难知。散心所缘乃是想识云何名智。举此为欲与定为过。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约智难定。不能生智云何名定。又复不与一切智俱易可倾动云何名定。下约别行执别难通。若以一行得三昧者自立道理。余行亦非难破他义。若非三昧非一切智约定难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约智难定。慧舍如是类前难后。虽言如是于中细求有同有异。同异如何。约就凡圣执通难别三行皆同。一切众生皆有慧数亦有舍数。云何方言修集慧舍。约对境界执别难通。三行各异异相如何。前难定中心住一境名为三昧。余缘则非。就难慧中知一切法名一切智。知一则非。难相云何。若知一切名一切智知一应非。知一若非所依之定不名三昧。若非三昧云何名智。就难舍中舍定之舍难与慧同。舍慧之舍难与定同。
下佛答之。先释后难却答初问。就释难中先解后番执别难通。却释初番执通难别。执别难中先解初番总缘上难。先牒直非。何以下释。如是余缘亦一境者随其分别各住一境。何为非定。行亦如是类解后番别行上难。
上来解释执别难通。下次释去执通难别。先就定解。言生先有是义不然牒以直非。所以下释。言三昧者名善三昧简恶无记。众生未有简圣异凡。云何言下结非难辞。以住前下约前三昧类显慧舍。不同一切众生所有慧舍二数。
上来一段释遣后难。下解初问。前问云何定慧舍相佛今为辨。是中应先广解三义然后释文。义如别章文中八番。一约境分别。二就人分别。三当相分别。亦得名为就能分别。四开合辨相。五明修所为。六明相资助。第七约就三三昧门以别三行。第八约就修时辨异。
就初番中境别众多如别章释。然今且约事法论之。事法该通且就色说。安心色事名为三昧。如世八禅。若能观色常无常等名为慧相。定慧等修舍离偏习名为舍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
第二就人分别可知。
第三当相分别之中定有五句。初句能灭粗重烦恼。第二能除粗重恶业。此二修始。第三能息轻微之业。后二能离轻微烦恼。此三行终。以是下结慧中六句。名为正见正见真谛。亦名了见了见世谛。能见遍见广前正见。能见于理。知尽称遍。次第别相广前了见。知法不乱名次第见。随法异知名别相见。是名总结。舍中四句。名曰平等定慧齐修。亦名不诤舍离偏习。此二约就定慧论舍。又名不观不观有无。亦名不行不行有无。此二约就如理辨舍。是名总结。
第四开合辨相之中偏论定慧。定中增数次第辨之先分为二。二有两门。一就位分。二世俗八禅名为世间。无漏出世。二约修分二。亦得名为就人分二。先举。次列。下就人辨。次增说三。文显可知。次增说四。下品净定喜为下地烦恼所败名为退分。非是已退。又为自地烦恼所杂亦名退分。中品净定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败名为住分。又不为于自地烦恼之所陵杂亦名为住。上品净定能厌自地欣求上静名胜进分。能作大益是决定分。有漏心中学观谛理趣向圣道名决定分。能生圣道名作大益。次增说五。先总标举。五智总显。下列其名。无食初禅离揣食故。无过三昧亦是初禅。离欲恶故。身意清净一心三昧是第二禅。离六识中觉观粗动名身意净。内净一处名为一心。因果俱乐是第三禅。常念三昧是四禅止。得时不动故曰常念。次增说六。前五犹是五停心观。观事住心。但此于彼五停心中略无第四分折界入。分彼第五阿那般那以之为二。故亦有五。数息义边以为第四。阿那般那念觉观过生心厌离说为第五念觉观矣。后一理观。次增说七。七有两门。前七就行定觉为主。余六皆是定家眷属相从名定。后七就人。次增说八。谓八解脱义如别章。第八门中灭尽解脱经论大同。唯成实中说烦恼灭以为第八。次增说九。谓九次第定。此九唯取根本禅体转相趣入不通方便。次增说十。谓十一切入。少异余处。无火一切加无所有是其异也。何故如是。此乃为破事火外道。是故除却火一切入。为成十数加无所有。十一切入广如别章。此应具论。
次就慧中增数论之。初说二种。见道已前名为世间。地上出世。次增说三。先举次列。波若名慧。毗婆舍那此名为观。阇那名智。下辨其相。于中两番。初约人论。言波若者一切众生所谓凡夫。凡夫众生同有慧数。毗婆圣人所谓二乘。二乘能观四真谛法名毗婆舍。阇那所谓诸佛菩萨。以佛菩萨有一切智故名阇那。下随境别。波若别相知世谛法。毗婆总相知第一义。阇那破相知一实谛。次增说四。知四真谛。广应无量且举斯耳。
自下第五明修所为论定论慧。略不明舍。修定为三。一为不放逸厌伏烦恼。二庄严大智依之发慧。三为得自在依之起通。修慧为三。一观生死为知若过。二增诸善为息恶业。三为破烦恼。
自下第六明相资助亦不论舍。师子先问。如经中说毗婆舍那能破烦恼执慧独能。是一问也。何故复修舍摩他耶疑不假定。是二问也。
佛答有二。一正对前问明偏有失双修有得。二具二广明双益。
前中有二。一翻前执明慧不破。二若修定下释去后疑彰必须定。前中毗婆能破不然牒问总非。何以下释。释中广明智慧不破。明此何为。若取智慧能破烦恼。是取相心不能灭惑。不见智慧能破烦恼。不见烦恼以为所破。是破相心方能令惑毕竟不生。今此为成出世正治故明不破。与上文中智慧不破烦恼而总其义相似。文中有十。相从为四。初一复次明慧不破。次一复次举无我人成慧不破。次七复明智慧不破。后一复次复举无我成慧不破。
初复次中有慧无恼有恼无慧。云何言破法说以征。如明喻显。
第二段中明无我人。谁有慧恼而言慧破难其有破。如其无下彰其无破。
第三段中有七复次。第一约就到不到义难其慧破。先为两定。若慧能破为到不到。下就设难。难别有三。第一偏难不到能破。若不到破凡应破者圣慧不与烦恼相到能破烦恼。凡亦不到何故不破。二若到下偏难到破。若到破者初念应破征初独破不假后慧。是义云何。初念慧起与惑相对此应能破。后念不到应当不破。若后不破何用后慧。若初不破后亦不破遮他救义难后共破。他人救言初不独破故须后念与前共破。故今难之。初念到惑尚不能破后念不到云何能破。若初到破是则不到遮他救义难破后到。他人救言初念到惑后念亦到是故俱破。故今难之。若初到破在后破者便是不到。隔初念故。后既不到何得说言到故方破。云何说言慧能破者总以结呵。三若到不到而能破下双难二关。因前难故他人救言初念到破后念不到亦皆能破。故今牒举非其不然。不然之相备如前难。若言到破如上后难。言不到破如上初难。此初复次二就伴独难慧能破。若毗婆舍能破烦恼为独为伴进退两定。下就设难。若独能破菩萨何故修八正道难其独破。若伴已下难其伴破。若伴故破独则不破约伴破独。若独不破伴亦不破约独破伴。先法次喻后合可知。
三如地下明惑性灭不假慧破。如地坚等立喻显法。明其四大各有自性非因缘作。如四大下约之显法。明惑自断不由智慧。若是断下征破由慧。以是义下结慧不破。
四如盐下明不灭法慧不能破。先举直非。如盐性醎令异醎等举他立喻。智慧性灭令法灭者举他法说。不然总非。何以下释。若法不灭云何智慧强能令灭。
五若言盐下明慧性灭不能灭他。先举直非。若言盐醎令异物醎举他立喻。慧灭亦尔举他法说。不然总非。何以下释。慧性自灭云何灭他。以是下结。
六法有二下明解与惑二俱性灭无相破义。先举二灭。性及毕竟列其二名。下就设难。若性灭者云何而言智慧能灭。
七若言慧灭如火烧下明所破结。无相可见彰慧不破。于中有三。一不同世物被烧可见。二不同树木被斫可见。三不同外道离六大城拘尸那现为是不破。此七复次合为第三广就智慧明不能破。
自下第四还举无我成慧不破。诸法性空谁令生灭是法无我。异生异灭无造作者是人无我。唯法生灭更无我人故无作者。人法并无谁修智慧破诸烦恼。此翻初执彰慧不破。
若修定下释去后疑显必须定。于中有三。一明修有益。若修集定得正知见。二以是义下引说彰益。三若不修下举损显益。初先反明不修之损。若不修定世事不了况于出世举近况远明无出益。若无定下明无世益。平处颠坠违行过也。人天平处颠坠三涂。心缘异等违事过也。心缘异法口宣异言口业错谬。耳闻异声心解异义意业错谬。欲造异字手书异文身业错谬。下显修益。修则大益成因益也。乃至菩提得果益也。
上来第一正对前问彰偏有过双修有益。自下第二广显双益。于中有二。一明二行相资之益。二修是二法调摄根下趣果之益。前中初言具二大益总以标举。定智列名。如刈已下八番广辨。皆初立喻。后约显法。八中初三离过行中明相资助。次一就其摄善行中明相资助。次一复就离过行中明相资助。后三复就摄善行中明相资助。以是下结。
趣果益中初向菩提。四倒暴下明向涅槃。向菩提中先离有为。不久成下趣向无为。为欲成下能益众生。离有为中初修二法能调五根。堪忍已下不随惑缘。常能远下内息恶觉。不随缘中初忍违缘不生嗔忿。不为利下能忍顺缘不生贪染。不为邪下识达邪法不起痴见。亦可初明修二调根。堪忍已下不随惑缘。于中六句。一外忍违缘。二常摄下内离嗔恼。此二一对。三不为利下外离顺缘。四客尘下内除贪染。此二一对。五不为邪下外远邪法。六常能下内舍恶觉。此二一对。除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