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四若言了因有二种下难破俱了。云何难破。乳中性了能自显了能复了他。乳中之酪义无斯理。文中初言若了有二自了了他是义不然举以直非。了因一法云何有二以理征责。若有二下将乳类破。若有二者乳亦应二准了责之。责之云何。乳中了因得有自了了他二种。乳亦应二。一者自性之酪。二有了因所了之酪。若乳无二云何了因而独有二以乳破了。乳中既无两种之酪云何乳中独有二了。了无二故不能自了亦不了他。何能了他乳中性酪令其有乎。此第二番。
第三师子乘言救义。如世人言我共八人自数数他。了因亦尔自了了他。下佛对破。了因若尔则非了因准喻破了。了因同彼我共八人故曰若尔。自色不能自数数他。了因同彼不能自了亦不了他何成了因。是故说言则非了因。何以下释。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辩其数相。标牒数者智慧能数。自色他色是其所数。就所数中自色为一他色有七故名为八。次定是非。而此八中自己色性不能辩了己体为一他色为七名无了相。此显非也。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此彰是也。下约破了。是此了因同。其自色不能自数及数他故。不能自了亦不了他。上来第一就喻破有。自下第二就法破有。句别有四。一一切众生有佛性性何故修习无量功德难破有性此名佛果为佛性性。众生身中已有佛果何须修习。二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难破须了。师子立意性体虽有须了之令现。故举破之。已同酪坏指同。前酪前酪喻中若有性酪应有性了。若性是了何须外缘以为了因。破此同彼名同酪坏。三若言因中定有果下重破有性成上初句。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以理正破。前初句中有不须修。此句之中有无增长。左右言耳。我见世人本无渐增举见验非。四若言师教是了因下重破能了成前第二。若言师教是了因者举其能了。前第二中行为能了。此说师教以为能了。言左右耳。当受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辩其道理。始闻未行是故未有若是了因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就之设难。难意云何。若彼师教是其了因正应了向所未有者戒定智慧今其使有。云何乃了性戒定慧令得增长。问曰上来何曾说有性戒定慧而为此难。彼立因中所有果性即是自性戒定智慧故为此难。
自下第三双就法喻破其本有。有二问答。初师子门。若了因无云何得名有乳有酪以理直请。下佛答之。先立三答。次辩其相。举后答前名为转答。默止令解说为默答。异法相并令疑舍取名为疑答。指文可知下。就三中初门对门我今转答总以标示。如世人言有乳有酪以定得故得名有者就喻转答。牛食水草定得乳故说言有乳。有乳之者定得酪故名为有酪。佛性亦尔有生有性以当见故就法转答。
下师子吼重复设难。佛说不然牒说总非。下广显非。文别有三。初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总难法喻。现若不有正得名无云何乃言当有名有。此正难当过去类之。二若言下别难前喻。若言当有是义不然牒喻以非。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子举事类征。世人无儿正得言无不得言有。乳中无酪正可说无。云何说言当有名有。三一切生下别难上法。一切众生现无佛性正可说无云何言有。
下佛答之。于中初先泛立有义。后就答问。就立有中正明当有通论过去。文别有四。一明过有。如橘从芽其生一切甘甜。熟已乃酢酢由本子故名过有。二明当有。如种胡麻预说有油。三重明过有。如人骂王多年受殃。四重明当有。如问陶师预答有瓶。上来立有。下就答难。乳中有酪就喻以答。众生性下就法以答。佛性如是略明当有。欲见已下广显当有。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有者未来净身得见佛性。是故名为时节形色。
上来第一就其乳酪转变因果破定有性。自下第二就其树子相生因果破其有性。文别有三。一师子吼当相立者如来对破。二如佛说二种因下师子以其缘正二因证性本有佛破明无。三若尼拘无性何不出油下师子以其不生证性本有佛破明无。初中师子先立有义。一切无性云何而得阿耨菩提。以因故得。因谓佛性法说明有。一切无性云何而得破无成有。以因故得明有非无。何等因下出其因体。若尼拘下喻说明有。喻中尼拘正立其喻。如瞿昙下转喻显喻。尼拘陀子亦如是下合喻显喻。如世尊下帖喻显喻明有佛性。佛性如是合喻明者。下佛且就尼拘之喻以破其有。汝言子中有尼拘陀是义不然牒以总非。如其有者何故不见略以征破。如世间下广以征破。于中先举世间八种不见因缘。次明尼拘不同彼八责其不见。若言细下遮其同义。初先正破。本无粗下以理教示。破中若言细障不见是义不然牒以总非。人谓子中尼拘陀树同前第五细故不见。亦同第六障故不见。故牒非之。何以下释。先征后辩。树相粗等破前细也。子中之树必具根茎枝叶等事故言相粗。若言性细云何增长遮其救义。恐其宣说性细事粗故为此遮。若障不见常应不见破前障也。汝立性树障亦应性有性障故常应不见。下教示中本无粗相今则见等明粗本无。本无见性今则见等明见本无。子亦如是本无树下类以教之。所生之树同粗同见本无今有竟有何咎。
自下第二师子以其缘正二因证有本性佛破明无。师子初言如说二因尼拘陀子以了因故令细得粗乘言救义。由佛前言若性细者云何增长故为此救。佛破有四。初若本有何须了者难破有树。二若本无下难破无粗若无粗性了何所了是一破也。本无粗性竟何所了。若本无粗了故生粗何故不生佉陀罗树是二破也。二俱无故释破所以。粗与佉陀并皆先无何不俱生。三细不见下责其不见。若细不见粗应可见法说以责。如一尘下喻说以责。如是子中粗应可见合喻以责。何以故下辩相以责。辩明子中树有多果果有多子子有多树故名为粗。四若尼拘子有性生下举烧类破。于中四句。一将树类烧。若子生树便言有树见子被烧本应有烧。二若本有烧树不应生难破有烧。师子被征喜立性烧故须难破。三若一切法本有生下难破生灭两性并立。师子被征喜于树中建立两性。生性故生灭性故烧故复破之。破意云何。子中生灭两性既并。以何义故先生后灭不得一时。四以是义下结成无性。
自下第二师子以其不生异果证性本有佛破明无。有二问答。初师子言若尼拘陀无树生树亦无有油何不出油。下佛印取明亦生油师。子重征。何故不名胡麻油也。下佛为释。非胡麻故当问正解。如火下喻。尼拘下合。甘蔗下喻。文显可知。上来第一明众生中即未有果显前非内。下明有因彰前非外。师子先作无性之难。下佛释通。难中准答有十二。句文中少一。其十二者。一以业得果难破有性。二若生有性何缘阐提断善根下举一阐提断善堕狱难破有性。三若菩提心是佛性下举一阐提断菩提心虽破发心为佛性义。四若生有性何故名为初发心。下举初发心难破有性。五云何而言毗跋致下举退不退难破有性。六一心趣下执缘为正难破有性。七如乳下举有佛性征破假缘。八若定有性行人何故见三恶下举有佛性征破有退。九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多下举修乃得证无佛性。其第十句举有佛性责人不见。文中略无。其第十一僧若常下举僧常住无作佛义难破有性。其第十二众生本无菩提心十举菩提心本无今有类性本无。准答定尔不得增减。
就初句中师子初言乳中无酪麻无油等牒佛上来无性之言。如佛先下破佛前来有性之语。何以故下自立无义。先征后辩。人天无性故可作等举近类远。菩萨以业得菩提等将远类近。
第二句中若生有性牒佛有义。何因缘下举事难破。
第三句中若菩提心是佛性者逆取佛意。下对征破。一阐提等不应能断是一征也。佛性常法云何可断若可断者云何言常是二征也。若非常者不名佛性是三征也。
第四句中若生有性牒其有义。何故名为初发心耶对以征破。此还约就发心为性故为此征。性是常法云何初发。
第五句中文少不足。若具应言若有佛性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名退。阿毗不退。佛性常住云何得有退不退义。毗跋致者当知无性以退证无。
第六句中别有两句。一执缘为正。二难破别性。前中初言一心趣向是求佛心。大慈悲等念众生心。此二一对。见生死等厌有为心。观涅槃等求无为心。此二一对。信三宝等是归善行。受持禁戒是离非行。此二一对。上来举是等法名为佛性执之为正。自下第二难破别性。若离上来一心趣等别有佛性。何须此等而作因缘。
第七句中乳不假缘必当成酪举其所同。不假人功水瓶绳攒名不假缘。非全不假醪暖等缘生苏不下彰其所异。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缘得征同前乳。
第八句中先定有义。行人何故见三恶等举退难破。
第九句中先以有性难破须修。非不因下以其须修难破有性。
第十所少已如上辩。
第十一中以僧常住无作佛义难破有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举佛先言。如其常者则非无常以理审定。非无常下难破得果。僧若常下以不得果难破有性。
第十二中初先明其菩提之心及菩提果本无今有。次将类性。以是义下结成无性。
下佛先叹。后为辩释。释难不尽而复不次。前十二中但释九句。第二第六及第十二略而不解故云不尽。就所释中先答第一第四第八。却答第三第七第九第十及第十一。后答第五故云不次。文中初言一切众生实有佛性翻答第一明有非无。汝言有性不应初发牒第四句。下为辩释。心非佛性明性异心。何以下释。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牒第八句。下为辩释。明有性故不毕竟退。实无退心正明无退。若有退下难破有退成心无退。以迟得下释成退义成非永退。以斯准验。但令一念发心求佛定得菩提无退灭理。
此菩提心实非性下答第三句。向前问言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今明此心非佛性故阐提能断。文中初言心非佛性略为释非。何以故下释显非义。先征后辩。一阐提等断善堕狱举断显非。若菩提心是佛性下破是显非。两句破之。初明若心是佛性者是心则常。一阐提辈不能得断不名阐提。而菩提心为人断绝成阐提故明知非性。后明若心是佛性者则非无常。是无常故明知非性。上来释非。是故下结。
次答第七。汝言有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是义不然牒问总非。何以故下释显非义。先征后辩。若言五缘成于生苏牒前问中所异之喻。佛性如是辩性同之。
譬如已下答第九句。向前问言若有佛性不应须修六波罗蜜。今此约喻明虽有性要修乃得。文中先喻。后合显法。喻中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喻生有性。众石喻于种种众生各有性也。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喻诸众生得果各异。俱禀四大喻诸众生同以阴成。言一名者同一矿石。喻诸众生同名众生。言一实者同用四大以为体实。喻诸众五阴为实。而其所出各不同者喻性别故得果各异。要假众缘然后出生喻诸众生假缘得果。是故当知本无已下喻明佛果在因未有道其本无。显必假缘。下合显法。众生佛性合前众石有金银等。不名为佛合本无金。以诸因缘和合见等合假众缘然后出生。
次答第十所少之句。汝言有性何故不见牒其问辞。准此牒辞外国经本定有此问。不然总非。何以下释。缘未合故无缘不见。以是义下得缘方见。先举二因。缘正列名。正因佛性缘因发心辩定二因。以二因缘得菩提者明因得果。佛性望于菩提之果说为正因。此文最显。如石出金举喻类显。
汝言僧下答第十一。明僧常住皆由佛性不得说言僧常无性。先牒问辞。下为辩释。释中四番。第一明其圣弟子僧常由佛性。二明十二部经之僧常由佛性。三明十二因缘之僧常由佛性。四明佛僧常由佛性。四十初番就僧说僧。中二就法。后一就佛。问曰佛法云何名僧。释言分相佛法非僧。通论皆有和合之义故悉名僧。就初番中先总释名。下别显之。先举二数。次列后辩。世僧声闻义僧菩萨。良以菩萨证真成德故名义和。下就二僧明常无常。世僧未能证性成德所以无常。义僧证僧所以常住。于中先明佛性是常。下明义僧常同佛性。常由佛性何得难言僧常无性。
第二番中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总以标举。谓十二部辩出僧体。十二部经言义相扶名和名僧。十二部常故我说僧常就之辨常。此直论常不辩十二常之所以。持实论之佛性常故能诠教常。教常由性那得言无。
第三番中僧名和合总释名义。下别显之。名十二缘出其僧体。十二因缘相顺不乖故名为僧。十二缘中亦有性下明十二缘由性故常常有性。先明有性。十二缘常佛性亦尔约性显常。依本显末应当说言佛性是常因缘亦尔。但今文中举末推本。是故说言十二缘常佛性亦尔。问曰因缘是生死法云何名常。释有两义。第一摄法从人就事。三世流转实是无常。第二废人以论其法。清净法界缘起集成。因缘法门无所属著无有彼此古今恒定故名为常。故下文言十二因缘无有住处故得为常。下文复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华严亦说十二因缘是无为法。此等皆说因缘法门不论其事。如十二因一切诸法例皆同尔。故下文中宣说法阴法界法入悉无住处故齐名常。然今且说因缘常矣。此因缘中旷备法界洹沙 义莫不皆常。非唯一相。第四番中僧名佛和举其僧体。佛德无乖故僧。是故我说僧有性者明僧有性。佛是僧故僧有佛僧是常。理在易知故略不论。
下答第五有毗跋致阿毗跋致。以此言广故在后答。汝言有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牒举问辞。次敕许说。下广释之。文别有四。一广明退。二明不退。三明不退不名佛性。四明退者不无佛性。初中有五。一十三法退。二六种法退。三一因缘退。谓闻苦行其退。四五种法退。五二种法退。明不退中初问。次辩。后总结叹。叹中初言亦名施主明能益他。能摄佛法施众生故。见如来等彰其益已。能调已下复明益他。善能护下复明益已。此第二竟。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是第三段明前不退不名佛性。